孫 磊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中西方國家在茶文化領域存在明顯的差異,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國家處于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因此為了給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的復合型人才,高校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豐富英語教學內容,促進我國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選擇教學方法,從茶文化差異的視角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對策進行研究分析,關注茶文化差異,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的時候做到這些方面。
中國與英國在茶的品飲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差異。首先,中國對茶的品飲方式可以總結為:原味靜飲,使得內心得到一片安靜,回歸自我,在飲茶中將一切凡塵瑣事拋下,常常以青翠的植物為伴才是最佳,這樣才能夠體會到忘我的境界,不應該被打擾,認為飲茶時一個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在飲茶的環(huán)境上常常選擇清幽安靜的場所。其次,對泡茶的水和茶具,中國人喜歡飲茶的時候提出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要求,例如選擇茶具時,通常喜歡使用紫砂壺,更喜歡用山間的泉水煮茶。最后,是在品飲茶的時候對茶的選擇。保持茶的原汁原味,不添加其他的原料,直接用煮沸的水對茶葉進行浸泡,喜歡清飲,中國人在飲茶時更注重飲用茶本身的味道。幾千年也不曾有所改變,自古至今仍然如此。
因此,針對一些西方國家,在茶的品飲上同我們國家存在著很大的區(qū)別,紅茶在西方比綠茶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相比綠茶更有一定的營養(yǎng),紅茶的性質溫和,比綠茶容易保存,使得西方的人們飲用更多的是紅茶。西方人對茶的品飲方式是:混搭方便。使得飲茶變得更加方便,省去很多泡茶的步驟,想喝茶時就可以將茶取出進行飲用,每次只需要將茶買回去放在冰箱里就可以,這就是美國人發(fā)明出的冰茶,使得喝茶變得方便快捷,發(fā)明出袋泡茶,免去泡茶的麻煩。
在我國茶文化當中,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的進行飲茶。尤其是英國,也是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的,盡管飲茶沒有出現在西方國家人們的所有場合當中,同時盡管西方在飲茶禮儀上跟華夏民族的飲茶禮儀存在許多的差異性,但是英國人對于茶的熱愛也是世界聞名的,他們對于飲茶有著嚴格的時間和禮儀規(guī)定,茶也已經成為英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有下午茶,下午四點左右,利用下午來為晚餐做個鋪墊,其來源是因為英國的午餐與晚餐時間相隔較長。有以綠茶為主,這時候飲茶主要是為了提神,時間點是中午十一點鐘左右,也就是早餐時間進行飲茶,是早上進行。還有用茶來將一天的忙碌消除,是晚上睡覺前。其中,下午茶在英國的下午已經變成一個全民的活動,變成了很多合作的人進行交流的契機,隨著一些茶室的興起,變成家庭主婦進行社交活動的主要媒介。
我國高校中的英語教學的發(fā)展與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進程密切相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得到了大步伐的發(fā)展。從現實看,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盡管高校的英語教學有了很大進步。具體來說,其教學模式和課程安排仍然停留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框架內,一些高校僅僅把讓學生能看懂英文、會說會聽英語、會寫英語為目標,仍然以最基本的聽說讀寫為主。在國際交流日益緊密的今天,與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嚴重脫節(jié),這種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幫助學生自身的敏感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要在聽說讀寫的基礎上,注重培育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了解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差異所在,讓學生通過對文化教學的學習,一個重要方式就是要把文化教學注入到英語教學之中。
能力的提高主要體現在對英語詞匯的準確掌握程度上。用法和意義也有很大的差異,在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下,即便是一樣的詞匯,詞匯是一種語言最為活躍的因素,承載著非常大的文化信息,其在歷史變化中會呈現出不同的意義。舉個例子,常常用于夸獎一個人的時候,在英語環(huán)境中意為有理想的進取者,英語中的“ide-alist”。但其翻譯成漢語時,常常用于貶低一個人的時候,變?yōu)椤拔ㄐ闹髁x者”,則只是取英語意義中的一方面。再來看一個例子,如“古道西風瘦馬”等,“西風”常常用于蕭瑟和悲壯的場景中,但是在英語語境里,西風是春天的前奏,西風則是希望的象征,常常會出現歌頌西風的句子,在一些西方詩歌中。由此而言,無法去了解其深層次的含義,英語教學只能讓學生停留在對一些英語詞匯表面的了解之上。在英語教學中注入文化教學,可以更加無障礙的和西方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可以更加靈活地去運用這些詞匯,更能讓他們對一些詞匯含義的變化有更加深入的認識,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
無論是英語教學還是其它語言教學,讓學生都可以通過語言的表面了解到語言背后的文化層面,這才是語言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在英語背后肯定是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也是西方人智慧的結晶,是通過歷史的演變逐漸沉淀而形成的。在英語教學中注入文化教學,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知識,這些西方國家的優(yōu)秀思想、文化內涵,能夠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和學習。更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中西文化之間的異同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對于教師來說,大致上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條件的教師應當對這些國家進行短期訪問,不斷豐富自己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最重要的就是從自身做起。特別是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要增加文化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在講到圣誕節(jié)內容時,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不僅對英語國家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師根據學生發(fā)言進行補充、糾錯,選取幾名學生做發(fā)言,理解對于中西方圣誕節(jié)都有哪些不同。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語言行為模式、交際風格千差萬別的主要原因,是中西國家的人們在認識方式上存在差異,這些價值觀念的不同,中西方國家之所以在價值觀念上存在差異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所導致的。
在整個文化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外來文化導入??梢詮拇笾氯齻€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教師應當對語言現象進行全面地分析,為學生開展更加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能夠有效解決“高分低能”的問題,運用能力也因此能不斷提高,這樣學生對英語才能產生更深的認識。形成長期、良好的互動關系,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在遵循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逐漸引導學生形成較為完善的文化認知模式,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其次,對于教師來說,要想做好這項工作并不容易,應當導入深層次的文化內容。需要導入層次更深的哲學、歷史等方面的傳統文化,不單單是前文所提到的節(jié)日、飲茶等文化差異那么簡單。最后,對英語的結構知識進行講授,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逐漸消除。
[1]朱姝.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設計——基于雪莉·希思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J].民族教育研究,2014(4):108-111.
[2]葛向宇,孫躍鵬,劉驥.文化在地性視域下的英語教學[J].教育探索,2014(8):45-46.
[3]霍翠柳.大學生中國文化傳播能力培養(yǎng)在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73-74.
[4]商金芳,李清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J].教育探索,2013(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