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鋪“變”了,如今成為了綜合性文創(chuàng)旅游的新地標。走在浦江沿岸時,一聲聲悠揚的汽笛聲仍然時不時地傳入耳畔,不過,原來江面上千帆相競、百舸爭流的場景,早已難覓蹤跡。
曾經(jīng),“十六鋪”是遠東最大的碼頭,是許多人第一次外出旅行的出發(fā)地,更是不少人“上海夢”開始的地方。
曾經(jīng)的十六鋪碼頭
有句話叫“先有十六鋪,后有上海灘”,這里的“十六鋪”就是指十六鋪碼頭。擁有近一個半世紀歷史的它,曾是遠東最大的碼頭、上海重要的水上門戶。它見證了中西商貿(mào)交流的擴大,亦見證了上海從一個小漁村走向繁華大都市的歷程。
十六鋪碼頭的前身,原名為金利源碼頭。開埠之后的十六鋪,外資、中資的航線均集中于此。1952年11月,歷經(jīng)滄桑、滿目瘡痍的金利源碼頭,正式定名為十六鋪碼頭。十六鋪,也成為那個時代上海的門戶。
坐擺渡,乘輪渡,南來北往,人潮洶涌。十六鋪客運碼頭在鼎盛時代,每天進出的旅客有4萬多人次,白天航班半小時就開一班。那時候從黃浦江的這一邊到對岸去,只能靠擺渡、輪渡。當年的老碼頭上塵土飛揚,船艙里塞滿了行李箱、籮筐,人的汗味和雞鴨禽類等各種各樣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一批又一批人從輪船上下來上了碼頭,然后融進上海灘,開始各自的營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無數(shù)上?;旧倌猩倥?,背著軍綠色背包以及卷裹起來的被子,在碼頭上與前來送行的父母家人道別“上山下鄉(xiāng)”。1982年,十六鋪碼頭改建為客運專用碼頭,并建造了十六鋪新客運站。上世紀80年代,該碼頭最多曾擁有20多條航線,一天旅客的發(fā)送量可達4萬多人,熱鬧非凡。人們曾在這里搭船去寧波、普陀山,或西行抵達武漢、重慶等地,當年這里的繁華不亞于南京東路外灘。
然而,隨著高速公路的興建、火車提速,不少航線停航了。以往人聲鼎沸的客運大樓變得越來越冷清。2003年9月25日,從定海來的“紫竹林”號載著263名乘客緩緩靠上十六鋪碼頭,這也是停靠十六鋪的最后一條客輪。從此以后,十六鋪客運碼頭定期航線全部被遷至吳淞客運中心,十六鋪的故事也就真正成為老上海人口口相傳的民間記憶了。
就上海開埠后,逐漸形成為人口稠密、帆檣輻輳之地?!懊褚允碁樘臁保S浦江畔的魚行應(yīng)運而生。
1864年,十六鋪一帶就已出現(xiàn)兩三家魚行。之后,魚行猶如森林里的蘑菇般越長越多。至1908年,十六鋪小東門大街(現(xiàn)今的方浜東路)已有魚行300多戶,形成了品種齊全的魚行街,并設(shè)有專用碼頭。到了1934年,上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水產(chǎn)品集散地,十六鋪魚行越來越難以承擔整個上海的魚貨交易。1935年元旦,復(fù)興島魚市場奠基,于當年冬天竣工。7層辦公大樓氣魄宏偉,外形猶如一艘漁輪,大樓東面建造了用鐵鏈固定的浮動碼頭3座,可同時??繚O輪28艘??箲?zhàn)爆發(fā)后,魚市場結(jié)束。1938年8月,在江浦路碼頭再建魚市場,1946年,全市200余個菜場,及眾多魚攤小販所經(jīng)營的水產(chǎn)品生意全都靠江浦路魚市場供應(yīng),成為上海交易量最大的魚市場。
這一地段處于黃浦江要津,堪稱黃金水道。幾乎整個東海、黃海上的漁船都會到這里投售。當年,江浦路魚市場碼頭岸線長達200多米,有5個魚碼頭,可同時卸5條漁船。絕大多數(shù)貨物裝卸依靠人扛肩挑,碼頭工人雄渾的號子響徹浦江兩岸。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市魚市場改名為“上海水產(chǎn)市場”。上世紀80年代,原先設(shè)備簡陋、廠房陳舊的魚市場廠房,建成為一座面江而立的棕色4層大樓,并備有卸貨碼頭4座。江浦路魚市場及碼頭前后存在了70年,至2008年停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