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超
摘 要:獨立學院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存在較大的差異,為體現“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原則,應實行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文章以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為例,對分層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應對策略,以優(yōu)化英語分層教學。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英語;分層教學;問題;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35-0017-01
隨著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獨立學院生源層次多樣化,既有普通高中生、三校生(職業(yè)高中、中專、技校生),也有通過專升本考試錄取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行政班級開展大學英語分班教學,已然無法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促使大學生有效地學習英語。
一、分層教學的實施
為了合理有效地對學生實施英語分層次教學,浙江農林大學暨陽學院主要根據學生英語的高考成績,在大一時將學生分成三個層次,分別從大學英語預備級、Ⅰ、Ⅱ開始教學,比例大致為25%∶45%∶30%。
(1)模塊課程設置。大一開學前,先在教務系統(tǒng)里預設課程表,正式上課前再讓學生登錄教務網選課,選擇任課教師及上課時間。個別學生可適當調整自己的英語級別。(2)教學目標分層。對A層次學生,要求他們學習2個學期后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3個學期后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對B層次學生,要求他們3個學期后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對C層次學生,要求他們力爭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藝術類學生需要通過省大學生英語三級考試。(3)教學方法不同。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應著重培養(yǎng)學習興趣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打牢英語基礎;對于英語基礎尚可的學生,應著重培養(yǎng)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對于英語良好的學生,應加大課程難度,指導學生朝著更加個性化的自主學習方向發(fā)展,并采用情境教學法等強化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翻譯等能力。(4)動態(tài)調整。2個學期后即大二第一學期,根據學生是否通過全國大學英語四級、六級考試等,對學生進行動態(tài)調整,調整方法為:將通過四級考試的學生組為一班,將沒有通過四級考試的學生組為一班。
二、分層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
(1)教學管理任務加重。分層教學打破了以往按行政班級授課的模式,是在整個學院層面進行的,這給教務管理部門和教研室排課增加了工作量。由于要在第3學期根據學生是否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情況再次分班,所以教務管理部門需要事先統(tǒng)計學生四、六級考試成績,教研室才能把通過的、未通過的學生重新編制班級。這就需要教務管理部門、英語教研室通力協作完成分班工作。(2)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較陳舊。受傳統(tǒng)課堂教學觀念的束縛,一些教師對分層教學認識不足,理解不深,仍然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沒有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調整,沒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學生歸屬感不強,缺乏凝聚力。分層教學時,一個行政班的學生分散在幾個不同的英語班級里,可能上課時間也不一致,這會導致同一個行政班級學生彼此接觸的機會減少,開展活動不容易。這不利于培養(yǎng)同學間的情誼,學生的歸屬感不強烈,班級凝聚力較弱。
三、實施分層教學的策略
(1)提升教學管理能力,增強教學服務水平。分層教學是按照課程模塊來排課的,這就需要教務管理人員加強學習,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熟悉分層教學排課方法,掌握分層教學內在規(guī)律,不斷增強教學管理服務水平。(2)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分層教學就是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和提高。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學習,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3)多元聯動,增強學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在大學英語分層教學過程中,一個行政班的同學在一起的時間相對減少,因此教師應采取措施增加同學們相處的時間。教學管理人員、輔導員應加強協作,留出相對集中的時間段,讓班級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如主題團日活動等,以增強班級凝聚力,增強學生對班集體的歸屬感。
總之,分層教學順應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能使每個層次的大學生都在英語學習上得到相應提升。大學英語教師、教學管理人員應不斷總結和提煉分層教學經驗,提升教學水平和管理能力,使分層教學更加科學合理,不斷提高大學英語分層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郝娟,蘆峰.基于學生差異的大學英語分層教學效用分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3(05).
[2]呂麗珊,任楊,何高大.分層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J].教育探索,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