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金匱要略》“相和性”思維初探

2018-01-13 10:42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金匱要略條文五臟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杭州 310053

“相和性”是中國先秦西漢儒道兩家認同的整體觀念,即所謂“整體觀念,相和呼應”。同時,“天人相和”的哲學理論也是中國醫(y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仲景生于東漢年間,此時期正是儒道兩家思想蓬勃發(fā)展之時,張仲景必然會吸收此項由“相和性”思維而形成的“天人相和”學說思想,并根據(jù)臨床實踐總結出許多精辟的中醫(yī)理論,列舉出眾多運用這種理論的實例。以下即從“相和性”的原始涵義、基本論述,并擷取《金匱要略》第一、第六和第十六篇有關內(nèi)容中,分為“天體相和”“天人相和”“人體相合”等三個相對獨立的子項范例,來為“相和性”在當中的影響性作出闡釋論述。

1 原始涵義

“相”字有“共”“互相”“交互”之意?!稘h語大字典》轉引《廣韻·陽韻》:“相,共供也?!盵1]至于“相和”,則謂“互相和合”[2]。另有《說文解字》則說:“和,相應也。”[3]意指“聲音上的相互應和”,如《易·中孚》“鶴鳴在野,其子和之”[4]320,再引申為“不同事物間的相互配合”,如“和實生物”[5]等。如此說來,“相和”其詞之意,本意是指“不同聲音之間的相互感應”,但又可展延為“不同事物的彼此之間,相互有著相應和合(感應、順應、交感、相交、相通、相參)的一種關系”而言。

2 基本論述

“相和”的概念,首先主要從“天人合一”的角度展開。“天人合一”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觀念,認為天(獨立于人的精神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人(具有精神意識的主體)有著統(tǒng)一的本質(zhì)、屬性、結構和規(guī)律?!秲?nèi)經(jīng)》反復強調(diào)人“與天地相應”“與事實相副”“人參天地”這種相應的、同構的理念[6]。而蕭氏認為:“《易傳》所謂‘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認為天地之德在于生育萬物,而人類之德在于保障萬物之生生不息,人參與自然的變化,自然也參與人類社會的改造,二者相互影響而和諧?!盵7]蕭氏在文中所引用的“天地合其德”以及“二者相互影響而和諧”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在說明“相和”的一種情況。

而儒家談“天人合一”,具有一種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天人相通的道德意蘊[8]。例如南宋理學家張載提出:“安有知人道而不知天道者乎,道一也,豈人道自是一道,天道就是一道……天地人自是一道,才通其一,則余皆通?!盵9]人之心性與天道相互貫通,人受性于天,天之根本就存在于人的心性之中,這種天人在自然性上的相互貫通,說明人與萬物的同等性,強調(diào)人與自然共生共存[10],如此一來就能達到儒家在道德上的和諧要求。同時道家在這一方面也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1]38這樣一個“天人合一”的說法,但是其中所述“天”之含義與儒家相較而言,卻是大有不同之處。道家講“天”“道”否定其道德意味,而賦予“天”“道”以自然無為的性格[8],也就是說道家將人看作是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一部分,人不應妄自尊大,應與自然保持整體和諧統(tǒng)一[12]。

除了“天人合一”,儒家的“天地交感”或道家的“天地相合”,其中也蘊含著“相和性”的意義。先從“天地交感”說起,所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也”[4]69“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4]74,從這些關于“交感”的論述可以看出,“交感”是使萬物得以生成的必經(jīng)之途,也是“和”最基本的規(guī)定性?!敖桓小笔莾蓚€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其基本原則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4]5。至于道家,則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盵13]老子認為陰陽相交產(chǎn)生和諧之氣,天地會自然地滋潤萬物生長,百姓不需指使它而自然地發(fā)展[14]。莊子進一步指出:“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于天,赫赫發(fā)于地,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11]382陰陽是萬物的本原,陰陽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萬物[15]。無論是講儒家的“天地相交”,還是說道家的“天地相合”,兩者共同之處,其實都是在闡明“不同事物間相互和諧一致的關系”[16]39,而這種關系也正是顯現(xiàn)出“相和”的一種狀態(tài)表現(xiàn)。

3 “相和性”在《金匱要略》的體現(xiàn)

“相和性”主要立論基點,是建立于“整體觀念(聯(lián)系)”的這個認識基礎之上,而這項“整體觀念(聯(lián)系)”的認識同時也是中醫(yī)學中最主要的核心理念?!跋嗪托浴笔侵浮安煌挛镌谡w觀念(完整一體)之下,彼此之間相互有著相應互合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學者每每以“系統(tǒng)論”[17]或“全息論”[18]來詮釋這項具備“整體觀念”的“相和性”思維法則。

具體來說,在《金匱要略》之中的“相和性”,是指在“整體觀念(聯(lián)系)”的大原則下,自然、人體,又或是自然與人體之間所達到一種“相和呼應”的“和諧狀態(tài)”,所以才說“相和呼應”必須是站在“整體觀念(完整一體)”的理念之下方能成立。就如崔氏[19]等人所說:“人與自然界也是密切相關的整體,兩者相互依存,息息相關,共同維持地球上的生態(tài)平衡?!?/p>

根據(jù)袁氏[20]所說,《金匱要略》對立統(tǒng)一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界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除了袁氏在文中所講的“人與自然”“人體臟腑(本身)”之外,還有“自然本身”這項領域未作說明,本文在此給予補上。

3.1 天體相和 所謂“天體相和”,是指自然界的節(jié)令氣候能夠保持整體一致。此即“天體整體,相和呼應”之意。《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21]5此段經(jīng)文,通過論述自然界的氣候與節(jié)令相應與否,間接論述了“天體相和”的重要性。文中提及,“天體相和”的最佳狀態(tài)為:“冬至之時,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贝藭r季節(jié)與氣候之間相和一致,“應至則至”,這無疑是自然界表現(xiàn)出來的最好的一種“天體整體,相和呼應”狀態(tài)。至于其它四種,如“未至而至”(未得甲子,天因溫和)、“至而不至”(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至而不去”(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至而太過”(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均是在指季節(jié)與氣候之間未能達到整體一致,失卻了“相和呼應”而在自然界產(chǎn)生反常的異化,于是導致萬物不利。

3.2 天人相和 “天人相合”是指“天地自然與人體息息相通,人體能參合自然的變化而與之相適應”。對此《金匱要略》發(fā)展了《內(nèi)經(jīng)》“天人相應”(人與天地相參)的思想,論證了人與自然相統(tǒng)一的整體觀[22]。由此說來,“天人相應”指的就是一種“天人相和觀”。 這種觀點是中國古代思想體系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形成中醫(yī)理論的基本觀點之一。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認為,人體是最典型的開放系統(tǒng),它與自然界每時每刻都進行著物質(zhì)轉換、能量傳遞和信息交流,以維持自身的有序穩(wěn)定?;诖耍伺c自然既然是一個統(tǒng)一體,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就會不斷地受到自然界的影響,所以“天人相和”在《金匱要略》中又可從生理性和病理性兩方面來闡釋。

3.2.1 生理性 《金匱要略》把人置身于自然界中,認為人的生存與自然界四時之氣息息相關,人與自然是一個天人整體相和的關系。尤其在生理上,人體與自然更是密切聯(lián)系,人體不能離開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順應自然規(guī)律才能得以生存?!督饏T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21]2其意為人稟受自然界木、火、土、金、水五常之氣,憑借自然界的常氣而生、長、化、收、藏,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能促使萬事萬物的生長。人體是歸在萬物之中,當然也不例外,會受“風氣”等自然界常氣的影響而生存發(fā)展。就如趙氏[23]等人所言:“人類生存,稟受自然界物質(zhì),有賴于四時風氣流行,有賴于適宜的自然氣候變化,而此論述,與現(xiàn)代生物學研究相吻合。”

這種“天人整體,相和呼應”的看法,不少學者也秉持著相同觀點。例如張氏[24]在上述《金匱要略》條文之中引伸曰:“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自然界的陰陽消長,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消長,正常的自然變化使人類生長、發(fā)育、繁衍不絕。”李氏[25]等人認為:“從生命的產(chǎn)生來看,沒有正常的氣候變化,就沒有生命的產(chǎn)生。《金匱要略》正是在人生存的這種時空大環(huán)境中來觀察和認識生命的?!笨率蟍26]則云:“《金匱要略》認為,人體生存于自然環(huán)境中,與四時氣候是息息相關的?!笨偫ㄉ鲜觥督饏T要略》條文(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來說,自然界的氣候與人體的生長,兩者之間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而這種密切聯(lián)系,即是“天人整體,相和呼應”的關系。

“天人整體,相和呼應”,具體表現(xiàn)在人體生理性的影響,就有如《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云:“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21]5意為“正常人的脈象和氣色,根據(jù)時令各具特征,就如春季為肝當令之時,色當微青,脈當微弦,而人體中的脈與色隨四季變遷會有相應的變化”。具體來說,人與不同季節(jié)相應的色脈為:春時木旺,則肝脈動而弦,其色青;夏時火旺,則心脈動而鉤,其色赤;長夏土旺,則脾脈動而緩,其色黃;秋時金旺,則肺脈動而毛,其色白;冬時水旺,則腎脈動而石,其色黑。其中機理,就如趙氏等[23]16所言:“天體的運行,自然的變遷,形成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季節(jié)律變化。在這種變化的影響下,人與其它動物也會產(chǎn)生適應性變化,如人的脈象、色澤可隨之而表現(xiàn)出春弦色青、夏洪色赤、秋毛色白、冬石色黑的季節(jié)性特征?!?/p>

由此可知,四時氣候的變化,可以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正常人的脈象和氣色,隨著四時氣候而發(fā)生相應變化。如上述條文中所言“(春時)肝旺色青(脈弦)”,是為人體的脈象色澤與自然界的節(jié)令相符,屬于人體的正常生理表現(xiàn),此即為“天人整體,相和呼應”理念在《金匱要略》首篇所闡述的最好一個說明。

3.2.2 病理性 《金匱要略》認為四時氣候異常的變化,同時也會引發(fā)人體產(chǎn)生病理性的變化。根據(jù)“天人相和”的思維,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異常的運動常常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而這種負面性的影響,就會對人體造成病理性的影響。

《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21]2其意為人體稟受五常之氣,與自然氣候相和呼應而成長。正常的氣候能生長萬物,反常的氣候會伐害萬物,這種自然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就好比如水流與船只之間的關系,水流雖能承載起船只,但同時船只也會因其水流激急而被淹沒。

由此說來,自然界(太過或不及)的反常氣候,會對天地萬物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人類既屬天地萬物之一,理所當然地也會受自然界反常的氣候影響,導致人體陰陽失調(diào),發(fā)生疾病。就如李氏[27]之分析:“既言人與自然是統(tǒng)一的整體,人的生存離不開合適的自然環(huán)境,也說明自然界的不正常變化可致人生病?!睆拇说弥督饏T要略》首篇當中,認為自然與人體有著一種一興俱興、一亡俱亡(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的密切關系,而這種關系,其實就顯現(xiàn)出“天人整體,相和呼應”這一核心理念。

具體來說,人體色脈與自然四時兩者之間,也是必須達到“天人整體,相和呼應”的這種關系,方為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一旦這種關系不能互相有所聯(lián)系,人體就會呈現(xiàn)出病理性的變化。如《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第10條所云:“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盵21]5其意為春季乃肝旺當令之際,人體當面色微青而脈弦。若是在此季節(jié),不表現(xiàn)為微青面色,反而見到秋時肺旺所主之白色,以及不見弦脈而反見毛脈,這些都不是春季肝旺所主之脈色,都是人體疾病的象征。

在上述條文當中,人的色脈與天時相反,屬克賊之象,故主病。而其中機理,主要還是從五行生克來說。戴氏[28]云:“肝旺于春,春季當色青脈弦,今反見色白,脈浮,是色與時相違,乃克我之臟色脈也,故知為肝木被肺金所克病?!眳问蟍29]云:“若肝色當青而反色白,則金來克木,此為非時,當病也。”所以說人體的脈象色澤應與自然界的節(jié)令相符,此時是“天人整體”的最好狀態(tài),倘若此種關系有所改變,例如人體的脈象色澤與自然界的節(jié)令不符,甚至相克,此時“天人整體,相和呼應”的關系已被破壞,就會對人體造成影響,產(chǎn)生病理性的不良反應。

此外,人體在疾病狀態(tài)下,隨四時陰陽的變化而出現(xiàn)的病理轉歸,也是依循著“天人整體,相和呼應”的這樣一個法則。如《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云:“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 ?!盵21]52其意為患虛勞病之人,脈象浮大,春夏季節(jié)病情增劇,秋冬季節(jié)病情減輕。而此中機理,是為病者本為陰虛陽亢之人,若值春夏之季,木火炎勝當令,此時人體陽氣亢盛外泄,導致氣血趨向于表,體內(nèi)陰液隨之從體表排出,于是陰液更傷,陰氣愈虛,則本是陰虛之人,病情加劇。又若是當值秋冬之時,金水相生,人體陽氣內(nèi)斂,氣血趨向于里,皮膚致密,陰精內(nèi)守,則病情減輕。由此得知,人體病情輕重好壞,會因季節(jié)變化有所不同。就如周氏[30]對此項條文所析:“由于春夏木火炎盛,陽氣外浮,而秋冬金水相生,陽氣內(nèi)藏,不僅有助于陰虛虛勞的診斷,而且因預見其減輕或轉劇,也為治療時機(秋冬養(yǎng)陰)提供了依據(jù)。”周氏在其文中所說的“春夏木火炎盛,陽氣外浮”“秋冬金水相生,陽氣內(nèi)藏”,其實就是在印證著“天人整體,相和呼應”這種法則關系。并且周氏認為,在此條文當中還啟示了一點,那就是“為治療時機(秋冬養(yǎng)陰)提供了依據(jù)”。也就是說,人體需要遵循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來對治人體陰陽的虛實變化(養(yǎng)陽或養(yǎng)陰),這樣才能在治療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另如戴氏[28]28認為:“本條所謂虛勞病,脈證合參,系陰虛虛勞。陰虛則陽盛,陽盛之病,能冬不能夏。春夏木火正盛,陽虛外浮,而陰愈虛,故春夏加重;秋冬金水相生,陽氣內(nèi)藏,故病減輕?!笨梢姡诖藯l文中,仲景是以時令之陰陽盛衰對疾病的病理影響來推測病情預后。

如此說來,自然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對于人體陰陽的病勢有莫大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能夠加重或是減輕人體病情。當然,如果遵循自然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也就能夠?qū)χ稳梭w五臟陰陽的虛實病勢。而以上種種論述,其實就是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篇條文中所要揭露出關于“天人整體,相和呼應”的一個重要信息。

除了以上條文,在《金匱》其它篇章之中,也有具體性的討論到自然四時氣候?qū)θ梭w病理狀態(tài)的一些影響。如《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脈證治第十六》云:“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盵21]143其意為春夏之季陽氣生發(fā)于外,其衄血多屬太陽表熱所致;秋冬之季陽氣收藏于內(nèi),其衄血多屬陽明里熱所發(fā)。本條文對發(fā)生于不同季節(jié)的同病而異因的說明,體現(xiàn)了“天人整體,相和呼應”之思維法則。須知人體陰陽變化與四時陰陽盛衰相應,從春至夏,自然界陽氣漸升而盛,人體之陽氣亦會應之而浮現(xiàn)于表,故春夏表熱居多。太陽主表,所以說春夏衄血者多為太陽表邪所致。至于由秋至冬,自然界陽氣漸降而衰,人身之陽氣亦隨應之而斂藏于里,故秋冬里熱居多。陽明主里,因此秋冬衄血者多由陽明里熱所致。

以上論點,趙氏[23]等講得更為精簡,如:“衄血出現(xiàn)與四時氣候有關,以此說明春夏出現(xiàn)衄血多屬表熱,則病輕,秋冬出現(xiàn)衄血多屬里熱,即病重?!蔽闹兴f“衄血出現(xiàn)與四時氣候有關”“春夏出現(xiàn)衄血多屬表熱……秋冬出現(xiàn)衄血多屬里熱”等等之語,都證明在上述《金匱》條文之中,其“天人整體,相和呼應”之思維法則,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

3.3 人體相和 “人體相和”是指人體臟腑之間、臟腑與體表、人體與經(jīng)絡之間存在著以五臟為中心的一個整體性。仲景不但明確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天人相和),同時也極為重視人體臟腑與臟腑之間的整體性,也就是在本章里所要討論到的“人體相和”。就如葉氏[32]所言:“《金匱》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tǒng)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彼^“人體本身的統(tǒng)一性”,指的就是一種“人身整體,相和呼應”內(nèi)的一種和諧狀態(tài)。徐氏等人則把這種在《金匱》之中“臟腑整體,相和呼應”的關系認為是一種“脈象全息”的觀點。

3.3.1 生理性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五臟為中心,人體各組織器官經(jīng)絡體表相互之間構成了協(xié)調(diào)平衡的統(tǒng)一體。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之下,它們保持著整體聯(lián)系,相和呼應的關系。

《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治第一》:“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21]2其意為假如人體五臟的元氣充盛流暢,相互之間協(xié)調(diào)平衡,人體則健康無恙。此條文說明,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營衛(wèi)之間相互協(xié)調(diào),整體相應,保持動態(tài)平衡(五臟元真通暢),就能維持穩(wěn)定的內(nèi)環(huán)境而處于正氣充盛,人體“安和”狀態(tài)。

再作仔細分析,“五臟元真”之“元真”,依譚氏[33]認為是“元氣”“真氣”之義,也即“正氣”之另項解說[34],故而本條同時也體現(xiàn)了《黃帝內(nèi)經(jīng)》“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的思想[35]。而五臟正氣要做到通達順暢,邪不可干,身安人和,其中的關鍵點之一,則是在于五臟生克制化相互之間都能達致平衡協(xié)調(diào),恰到好處,不會有一臟過亢或是不足的情況發(fā)生,如此五臟正氣才能充生流暢,外至充養(yǎng)四肢百骸九竅、皮肉筋骨脈,內(nèi)則濡養(yǎng)五臟六腑、氣血津液以及十四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等等。

而此五臟生克制化在人體生理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正常機理,其先決條件就是建立在“人身整體,相和呼應”的前提之上。就如李氏[27]所說:“人體內(nèi)部臟腑器官之間也是互相聯(lián)系,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說‘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簡而言之,“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即說明“從人體各臟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上看待整體最佳狀態(tài)的維持”[17]。而所謂的“各臟腑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表明“人身整體,相和呼應”這一思維在中醫(yī)學的整體觀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認識,而此“人身整體,相和呼應”的認識,落實在《金匱》“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條文當中,便是一個最好的詮釋。

3.3.2 病理性 如上節(jié)所述,人體是一有機之整體,以五臟為中心,臟腑之間以生克制化的機理緊密相關,相互協(xié)調(diào)為其生理常態(tài)。也正因如此,當一臟有病,便依乘侮亢害關系之規(guī)律而影響它臟,破壞整體協(xié)調(diào)平衡的關系,而產(chǎn)生人體的病理異態(tài)。正如袁氏[20]所說:“人體的臟腑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整體,在生理上相互為用,病變是互相影響,一臟有病可影響它臟,它臟有病亦可傳于本臟。”

《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治第一》:“……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21]1其意為發(fā)現(xiàn)了肝病,就知道肝應木而克脾土,故而肝病很快乘虛傳脾,故須先行設法充實脾土為其治法。本條文依據(jù)陰陽五行乘侮亢害的理論,闡明臟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傳的規(guī)律,并且借此推論出邪氣盛實之所病臟腑,會傳病至所相乘,制約無辜臟腑。臟腑疾病既是能夠依次相傳,其中先決條件,就是在于“人身整體,相和呼應”之思維法則所建立起來。從反面來說,沒有掌握到“人體整體,相和呼應”這一整體觀點,只知肝病治肝,就會導致肝疾不已、脾病又生的后果,使病情復雜多變。后世的滋水涵木(一貫煎)、瀉肝實脾(逍遙散)、養(yǎng)血濡肝(八珍湯)、清金制木(丹槍逍遙散加黃苓)等法,均是在《金匱》這種“人身整體,相和呼應”法則的指導下演變發(fā)展而來。就如葉氏[36]所言:“五臟之間互有聯(lián)系,互相制約,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治療時根據(jù)整體觀念,善于治未病之臟腑,堵截病邪深入或已病臟腑間的傳變之路,防止疾病的蔓延而促其早愈?!庇只蛉邕B氏[35]所說:“一般的醫(yī)生,‘見肝之病’,不知道它會傳脾,光是治肝,這就缺乏了整體觀的治療方法,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焙w葉、連二氏所論,都認為“整體觀念”是本條文的核心理念。由此得知,本條文從整體觀念出發(fā),認為一臟有病可以影響到其它臟腑,且以肝病傳脾為其明例。以上論述,都是“人身整體,相和呼應”法則在《金匱要略》此項條文當中的最好說明。

4 結語

“相和性”之立論基點建立于“整體觀念(聯(lián)系)”基礎之上,而“整體觀念(聯(lián)系)”同時也是中醫(yī)學中最主要的核心理念?!跋嗪托浴笔侵覆煌挛镌谡w觀念(完整一體)之下,彼此之間相互有著相應互合的聯(lián)系關系。由此說明,“相和性”是一種“整體聯(lián)系,相和呼應”的精神,它同時也是一種“系統(tǒng)性”“一體性”的思維方式,也即是說把握好“相和”的思維特性,就能更明白到“整體觀念”的這個中醫(yī)學核心理念。而“整體聯(lián)系”的“相和性”思維法則具體落實在《金匱要略》之中,即以“呼應”的形式顯現(xiàn)在首篇、六篇、十六篇中有關天人一體的關系之中。

綜上所述,得知“相和性"在《金匱要略》首篇、六篇、十六篇有關“相和呼應”的討論條文,主要是在“天體相和”“天人相和”“人體相和”等三個范疇。其中影響到人體方面,又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兩個方面。具體來說,“相和性”之“天體相和”是以季節(jié)與氣候、“天體相和”是以天體與人體、“人體相和”是以臟腑與臟腑之間都能夠起到“整體聯(lián)系,相和呼應”而立論。就如葉氏[32]所言:“《金匱》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tǒng)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時不可分割的。由此可證,無論是“天人相和”抑或“人體相和”(甚至是“天體相和”),只要是符合互合、呼應的“整體聯(lián)系”之關系,即是“相和性”思維法則之所在。

:

[1]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2470.The Compilation of the Chinese Dictionary.The Dictionary of Chinese Language[M].Chengdu:Sichuan Lexicography Press,1988:2470.

[2]中文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中文大辭典[M].臺灣:臺灣中國文化研究所印行,1982:9923.Codification of Chinese Dictionary Editing Committee.Chinese Dictionary[M].Taiwan:Taiwan Institute of Chinese Culture,1982:9923.

[3]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M].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2004:1894.TANG Kejing.The Interpretation of Shuo Wen Jie Zi[M].Changsha:Yuelu Book Publishing House,2004:1894.

[4]王弼.周易注[M].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WANG Bi.Zhouyi Zhu[M].LOU YuLi,explanation.Beijing:Zhonghua Book Publishing House,2011.

[5]國語[M].曹建國,張玖青,注說.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310.Guoyu[M].CAO Jianguo,ZHANG Jiuqing,note.Zhengzhou:Henan University Press,2008:310.

[6]孫華妤,馮明清.從“謹和五味”看《內(nèi)經(jīng)》健康觀[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5(2):96-97.SUN Huayu,FENG Mingqing.Look at the health concept of 《Neijing》from"Jin and Five Flavors"[J].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0,5(2):96-97.

[7]蕭鴻江.中國傳統(tǒng)和諧思想的現(xiàn)代體認(一)[J].大連大學學報,2005,26(3):34-38.XIAO Hongjiang.Modern recogn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thought(1)[J].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2005,26(3):34-38.

[8]董曉紅.先秦儒家與道家的和諧理念[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0(1):49-50.DONG Xiaohong.The harmonious idea of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J].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9,30(1):49-50.

[9]唐鏡.中國傳統(tǒng)和諧思想導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2(2):20-23,31.TANG Jing.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thought[J].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1,32(2):20-23,31.

[10]肖煥云.先秦儒家和諧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與多維視閾分析[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6,6(1):60-64.XIAO Huanyun.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multi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Confucian thought of harmony in pre-Qin period[J].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6(1):60-64.

[11]湯君.莊子義集校[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TANG Jun.Zhuangziyi Collection[M].Beijing.Zhonghua Book Publishing House,2009.

[12]劉健飛.中國傳統(tǒng)和諧思想探研[J].宜賓學院學報,2008,10(10):32-34.LIU Jianfei.Research on Chinese traditional harmony thought[J].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2008,10(10):32-34.

[13]陳鼓應.老子注譯和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9:188.CHEN Guying.Lao Tzu Annotation and Commentary[M].Beijing: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2009:188.

[14]岳宴.中國古代的和諧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諭[J].江漢論壇,2010:73-76.YUE Yan.Harmonious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modern oracle[J].Jianghan Forum,2010:73-76.

[15]程容,朱向東.陰陽五行淵源及其學術內(nèi)涵辨識[J].中醫(yī)藥學刊,2004,22(3):512-514.CHENG Rong,ZHU Xiangdong.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origin and its academic connotation identific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4,22(3):512-514.

[16]慕旗娟.中國傳統(tǒng)的“和”文化與普世價值[J].銅仁學院學報,2010,12(5):39-41.MU Qijuan.China's traditional"harmony"culture and universal values[J].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2010,12(5):39-41.

[17]張?zhí)K穎.試論《金匱要略》中的聯(lián)系觀[J].山東中醫(yī)學月學報,1989,13(1):6-8.ZHANG Suying.On the connection view in the《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J].Shandong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Monthly,1989,13(1):6-8.

[18]徐敏,樊蔚虹.論《金匱要略》的全息思想[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9,5(11):15-16.XU Min,FAN Wei Hong.On holographic thinking i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J].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edicine,1999,5(11):15-16.

[19]崔幸琴,丁瑞云.《金匱要略》治法特點淺析[J].光明中醫(yī),2007,22(12):10-11.CUI Xingqin,DING Ruiyun.Characteristics of therapeutic methods i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summary[J].Guangming Chinese Medicine,2007,22(12):10-11.

[20]袁清思.《金匱要略》的辯證法思想初探(一)[J].中醫(yī)函授通訊,1995,(1):8-10.YUAN Qingsi.Dialectics of the《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a)[J].Correspondence of TCM,1995(1):8-10.

[21]何任.金匱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HE Ren.Notes o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2013.

[22]肖熙.試論《金匱要略》內(nèi)容若干特點[J].福建中醫(yī)藥,1982:2-3.XIAO X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J].Fujian Chinese Medicine,1982:2-3.

[23]趙云芳,耿宏偉,郝.談《金匱》天人相應觀[J].河南中醫(yī)藥學刊,1994,9(2):15-16.ZHAO Yunfang,GENG Hongwei,HAO Ling.On the view of heaven and man in the《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J].He’n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1994,9(2):15-16.

[24]張國鐸.試論《金匱要略》的養(yǎng)生思想[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3,(2):38-39.ZHANG Guoduo.On health preservingthoughtin the《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J].Zhe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3(2):38-39.

[25]李云海,張雪榮.也談《金匱要略》的養(yǎng)生思想[J].中醫(yī)學藥刊,2005,23(12):2257-2258.LIYunhai,ZHANG Xuerong.Alsoon health preserving thought i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J].Chinese Medicine Journal,2005,23(12):2257-2258.

[26]柯新橋.《金匱要略》證治法則初探[J].河南中醫(yī),1981(5):19-21.KE Xinqiao.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ule of syndrome i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J].Henan Chinese Medicine,1981(5):19-21.

[27]李惠林.《金匱要略》辨證法思想探幽[J].陜西中醫(yī)函授,1988:2-5.LI Huilin.Exploration of dialectics i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J].Shaanxi TCM Correspondence,1988:2-5.

[28]戴天木.張仲景天人相應思想之臨床運用[J].湖北中醫(yī)雜志,1991,13(87):26-28.DAI Tianmu.ZHANG Zhongjing'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ian Ren corresponding thought[J].Hubei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1991,13(87):26-28.

[29]呂娟.淺議三因制宜在《金匱要略》雜病診療中的應用[J].中醫(yī)雜志,2007,48(10):953.LV Juan.On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factors in the diagnosisand treatmentofmiscellaneousdiseasesin the《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 [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7,48(10):953.

[30]周衡.《金匱》診斷的辯證思想[J].醫(yī)學與哲學,1984,(1):47-49.ZHOU Heng.Dialectical thinking in the diagnosis of the《Golden Chamber》[J].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84(1):47-49.

[31]楊武.和諧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2,15(15):20-24.YANG Wu.Harmony theory[J].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15(15):20-24.

[32]葉騰輝.《金匱要略》中的辯證法思想初探[J].成都中醫(yī)學學報,1982(1):22-27.YE Tenghui.Dialectics i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J].Chengdu 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1982(1):22-27.

[33]譚日強.金匱要略淺述[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1:4.TAN Riqiang.A Brief Account of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M].Beijing:People's Health Press,1981:4.

[34]陶葆蓀.金匱要略易解[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1:2.TAO Baosun.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M].Guangzhou:GuangdongScienceand TechnologyPress,1981:2.

[35]連建偉.金匱要略方論講稿[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4.LIAN Jianwei.A Lecture on the Synopsis of the Golden Chamber[M].Beijing:People's Health Press,2009:14.

[36]葉進.《金匱》治療思想研究[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14(3):13-15.YE Jin.Study on the treatment thought of the《Golden Chamber》[J].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0,14(3):13-15.

猜你喜歡
金匱要略條文五臟
從五臟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學術思想
論債法在民法典中的編寫體例
從五臟相關理論淺析祛風退翳法在風輪疾病的應用
五色入五臟一年更健康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并治》條文一則考義
《金匱要略》對黃疸病的認識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
談中醫(yī)藥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對青年教師的要求
瓜蔞薤白半夏湯在肺間質(zhì)纖維化病程發(fā)展中的應用
淺析《金匱要略》對后世醫(yī)家論治痹病的啟示
法國擬立法禁止父母打小孩屁股
德安县| 闽清县| 大厂| 武乡县| 铁岭市| 靖宇县| 苏尼特右旗| 齐河县| 芜湖市| 策勒县| 琼海市| 集贤县| 六盘水市| 湖州市| 息烽县| 崇礼县| 龙海市| 溆浦县| 兴义市| 察隅县| 屏山县| 贵南县| 陇南市| 若尔盖县| 泽库县| 大新县| 中牟县| 东乡县| 体育| 新闻| 惠东县| 岱山县| 通道| 巫溪县| 佳木斯市| 尉犁县| 丹阳市| 华容县| 班戈县| 石嘴山市| 大石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