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美萍
(壽光市人民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2700)
近年來,隨著護理模式的不斷改革,患者身處醫(yī)院時,更愿接受更為優(yōu)質、舒適的護理服務,這對臨床護理要求也隨之提升。因此,在臨床護理中,必須創(chuàng)新護理模式,筆者選取我院收治的白內障病例120例,其中60例患者給予創(chuàng)新護理模式,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120例老年白內障病例,根據隨機分配方式,劃分為研究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研究組男32例,女28例,年齡56~69歲,平均年齡53.31±10.24歲,36例左眼、24例雙眼。對照組男33例,女28例,年齡56~69歲,平均年齡53.31±10.24歲,16例左眼、14例雙眼。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相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性護理方式,給予飲食護理,采取健康指導,進行活動宣教。
研究組:采取創(chuàng)新護理方式。其一,健康宣教?;颊呷朐旱谝惶扉_始,進行入院進行健康宣教,由護理人員進行病情評估,給予眼藥水監(jiān)護,給予相應檢測;患者住院第二天時,在手術前,向患者講解相關病情,了解患者心理活動與情緒變化,如果出現(xiàn)情緒障礙,必須進行溝通和交談,采取引導和安慰方式,消除患者的情緒問題。在手術之前,觀察患者心理和情緒變化。若出現(xiàn)情緒障礙,必須嚴密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其二,環(huán)境護理。對于膽石癥病例,待患者入院接受治療之后,要保證病房環(huán)境的安靜,以及清潔干凈,對溫度和濕度進行科學控制,保證光線柔和,空氣流通,在患者治療期間,努力為患者創(chuàng)造一個既舒適又溫馨的病房環(huán)境。其三,手術護理。在手術過程中,若患者發(fā)生不適癥狀,如心率或胸悶癥狀,必須加強監(jiān)護,確保體位合理性,促使癥狀得以有效改善。在患者入院治療第三天時,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眼部狀況,如果發(fā)生結膜發(fā)紅或分泌物癥狀,必須加強對癥處理,向患者講解用藥注意事項與用藥反映,防止出現(xiàn)消極心理?;颊叱鲈褐埃M行疾病防治和健康知識宣教,提升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其四,操作護理。一般在患者手術后,需要進行輸液治療,在護理干預過程中,盡量實施集中性護理,例如輸液之前,向病房內的患者講解藥物的使用作用和目的,宣教相關注意事項。實施靜脈穿刺前,合理指導體位,保證動作的輕柔、準確,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進而促進患者抑郁、焦慮情緒的有效改善,提升患者的治療配合度。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相比:通過治療以后,研究組25例顯效,顯效率為83.3%,4例有效,有效率為13.3%,1例無效,無效率為3.4%,總有效率為96.6%。對照組15例顯效,顯效率為50.0%,2例有效,有效率為6.0%,13例無效,無效率為44.0%,總有效率為56.0%。兩組相比,研究組臨床治療效果比對照組明顯更好,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兩組患者的視力狀況恢復情況:經過治療后,對照組視力平均值為0.49±0.12,研究組視力平均值0.66±.013,研究組視力恢復狀況比對照組明顯更優(yōu),兩組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白內障作為眼科常見性疾病,主要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生,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必須創(chuàng)新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入院宣教、身體檢測、疾病診斷、臨床治療、飲食指導、飲食護理、活動指導等方式,制定嚴格的護理計劃,同時,優(yōu)化護理流程,讓患者得到更為舒適、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
在本組實驗中,研究組臨床護理總有效率高達96.6%,比對照組的50.0%明顯更高。與此同時,研究組研究組視力恢復狀況比對照組明顯更優(yōu)。這表示,對于白內障病例,采取創(chuàng)新護理方式,可提升護理成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有利于提升患者滿意度,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 鐵 雁.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在眼科白內障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6,14(29):97-98.
[2] 吳九妹,劉勇燕,郜青葉,譚士君,馬大光,王心淼,楊 青.術前心理訪視及預見性醫(yī)療和護理指導在高齡白內障病人術前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18):2276-2277.
[3] 孟 媛,李榮菊.白內障超聲乳化及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葡萄膜炎并發(fā)白內障54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0):70-71.
[4] 吳永會,張 雪,胡美云.優(yōu)質護理在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