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英 姚俊 巴蕾 董飛
原發(fā)性甲狀腺鱗狀細胞癌(PTSCC)是一種罕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約占甲狀腺腫瘤的1%~3%[1],該腫瘤惡性程度高,病程進展快,預后極差,多數在確診后半年至1年內死亡,早期診斷和準確選擇治療方案對PTSCC患者至關重要[2-3]。由于PTSCC的發(fā)病率較低,有關該腫瘤的臨床和病理方面的報道較多,鮮有CT表現的文獻報道,對其缺乏認識。因此,作者回顧性分析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6例PTSCC患者資料并復習相關文獻,旨在探討其CT表現,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收集浙江省臺州市腫瘤醫(yī)院和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0月資料完整,并經組織病理學證實的PTSCC 16例,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齡27~79歲,中位年齡63歲。病程5d~6個月,中位病程2個月。13例因進行性增大的頸前腫塊而就診,3例因頸前原有腫塊短期迅速增大而就診;6例伴有疼痛,5例伴有進食梗阻癥狀,3例伴有呼吸困難,2例伴有聲音嘶啞。2例伴有頸部淋巴結轉移。12例行手術切除病理證實,4例行超聲引導下粗針穿刺活檢確診。
1.2 CT檢查設備及參數 16例采用荷蘭PHILIPS Brilliance 16層和美國GE Bright Speed 16層螺旋CT掃機完成掃描,掃描范圍自顱底至主動脈弓水平。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20 mA,層厚3~4 mm,層距3~4 mm,掃描螺距為1.0,16例均行CT增強掃描,以高壓注射器由肘前靜脈注入碘海醇80~100 ml(320 mgI/ml,1.5 ml/kg),延遲42s開始掃描。
1.3 圖像分析方法 由2名放射科高年資主治醫(yī)師在不參考任何臨床﹑手術及病理資料情況下對所有影像學資料進行閱片,觀察并記錄病變的位置﹑大小﹑邊界﹑數目﹑形態(tài)﹑密度及增強后病灶的強化方式﹑侵犯范圍﹑淋巴結轉移等,當意見不一致時,通過相互討論以取得一致意見。CT增強掃描根據CT值增加情況將強化程度分為:輕度:<20 HU;中度:21~40 HU;明顯:>40 HU。平掃時病灶密度與正常甲狀腺密度相比,分為低密度﹑等密度和高密度。鈣化形式分為點狀鈣化(5~10 mm)﹑蛋殼樣鈣化﹑條狀鈣化。腫大淋巴結按國際7分區(qū)法進行分區(qū)[2],淋巴結轉移CT 診斷參照以下標準:頸部淋巴結(Ⅱ~V 區(qū))短徑≥6 mm﹑縱隔淋巴結短徑≥ 10 mm,氣管食管溝(Ⅵ區(qū))出現淋巴結,無論大小均視為轉移。
1.4 病理檢查方法 所有標本均行常規(guī)病理﹑顯微鏡下病理以及免疫組化檢查,免疫組織化學檢測抗體包括細胞角蛋白CK19﹑CCK1﹑CK4﹑CK20﹑CK/L﹑甲狀腺轉錄因子(TTF1)。所有病例的病理圖片均由1名病理科副主任醫(yī)師進行回顧性分析。
2.1 影像學表現 (1)腫瘤部位及數目:16例共19個病灶,其中單側13例(右側10例,左側3例,2例同時累及峽部),雙側3例。(2)腫瘤大小﹑形態(tài)和邊緣:病灶最大徑2.1~6.5 cm,平均(4.5±0.7)cm,其中<4.0 cm者7個,>4.0 cm者12個,病灶呈類圓形6個,不規(guī)則分葉狀13個;病灶邊界清晰4個,邊界不清15個。(3)密度和強化:CT平掃病灶呈低密度15個,等密度4個;7個病灶呈實性,12個病灶呈囊實性。CT平掃病灶內見鈣化者6個病灶(6/19,31.6%),其中3個病灶內見點狀鈣化,2個病灶內見蛋殼樣鈣化,1個病灶內見條狀鈣化。CT增強檢查病灶呈輕中度強化13個,明顯強化6個,其中11個病灶呈環(huán)形強化。(4)甲狀腺包膜以及周圍組織侵犯情況:16例腫瘤共19個病灶中,甲狀腺包膜完整7個;甲狀腺包膜不完整12個,腫瘤突破包膜呈浸潤性生長,邊緣模糊,其中5個侵犯食管,3個侵犯頸前帶狀肌,2個侵犯喉咽。(5)頸部腫大淋巴結:2例(12.5%)可見頸部腫大淋巴結,位于頸內靜脈周圍的Ⅳ﹑Ⅵ﹑Ⅶ區(qū),腫大淋巴結均呈囊實性,所有的淋巴結內均未見明顯鈣化,增強后呈環(huán)形強化,中心壞死。
2.2 病理組織學表現 大體病理上,腫瘤體積較大,16例腫瘤均無包膜,浸潤性生長,常侵及氣管﹑食管﹑喉周圍組織等。質地較硬,切面呈灰白色或紅白色,實性或囊實性,可見較大囊腔形成,囊內含有暗紅色液體。顯微鏡下見甲狀腺正常結構被破壞,甲狀腺濾泡結構消失,癌巢由多邊形瘤細胞組成,細胞漿豐富,嗜伊紅色,核大小不一,深染,可見病理性核分裂,部分癌巢中央可見“角化珠”及鱗化,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免疫組織化學顯示,甲狀腺鱗狀細胞癌細胞角蛋白19(CK19)﹑CK/L呈陽性表達,而細胞角蛋白CK1﹑CK4﹑CK20﹑甲狀腺轉錄因子(TTF1)呈陰性表達,在一些腫瘤可見到灶性CK7和CK18陽性表達。
PTSCC常為單發(fā)病灶,腫塊較大時可見同時侵犯甲狀腺兩側葉以及峽部。腫瘤最大徑約3.0~8.0 cm,平均4cm左右,本組16例PTSCC共19個病灶中,單發(fā)13例,雙發(fā)3例,病灶最大徑2.1~6.5 cm,平均(4.5±0.7)cm,其中<4.0cm者7個,>4.0cm者12個。腫瘤具有廣泛浸潤的特點,無包膜,病灶常表現為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軟組織腫塊,呈分葉狀,邊緣模糊,容易浸潤鄰近的組織和器官。本組16例PTSCC共19個病灶中,病灶呈分葉狀13個,邊緣模糊,其中5個病灶侵犯食管,3個侵犯頸前帶狀肌,2個侵犯喉咽。CT平掃PTSCC呈低密度,腫瘤生長迅速,血供不足,容易發(fā)生廣泛壞死而使病灶呈囊實性。本組16例PTSCC共19個病灶中,CT平掃病灶呈低密度15個,其中12個病灶呈囊實性。鈣化少見,本組資料中CT平掃僅有6個病灶見鈣化,與文獻報道[5]甲狀腺癌,尤其是乳頭狀癌病灶內常見細顆粒狀鈣化有所明顯不同,考慮可能與PTSCC病灶中的鈣化為腫瘤營養(yǎng)不良所致,缺乏沙礫體,而甲狀腺乳頭狀癌(PTC)病灶內鈣化為砂礫體有關。PTSCC惡性程度高,腫瘤分化差,常引起甲狀腺貯碘功能破壞或者腫瘤攝碘能力明顯下降,增強掃描腫瘤常呈輕中度強化,部分腫瘤壞死范圍廣泛而使病灶呈不規(guī)則環(huán)形強化。本組病例19病灶中CT檢查14個病灶輕中度強化,其中11個病灶呈環(huán)形強化。
甲狀腺癌尤其是乳頭狀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較高。本組16例PTSCC中2例(2/16,12.5%)可見頸部腫大淋巴結,明顯低于其他分化性甲狀腺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發(fā)生率。本組PTSCC頸部淋巴結轉移主要分布于頸內靜脈圍的Ⅳ﹑Ⅵ﹑Ⅶ區(qū),腫大淋巴結呈囊性居多,CT增強掃描呈環(huán)形強化,中心壞死,與PTSCC原發(fā)病灶容易壞死﹑環(huán)形強化的表現一致,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綜上所述,老年女性,邊緣模糊﹑壞死明顯,少見鈣化,輕中度強化﹑環(huán)形強化的甲狀腺占位灶,有助于提示PTSCC的診斷,CT檢查可以準確顯示腫瘤累及的范圍,與周圍氣管﹑食管﹑血管等的關系以及頸部淋巴結轉移情況,有利于臨床腫瘤分期,從而為患者選擇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1] Livolsi VA,Merino MJ.Squamous cells in the human thyroid gland.Am J Surg pathol,1978,2(2):133-137.
[2] Sakai O,Curtin HD,Romo LV,et al.Lymph node Pathology:benign proliferative,lymphpma and metastatic disease.Radiol Clin North Am,2000,38(6):979-998.
[3] Moretz WH,Gourin CG,Terris DJ,et al.Detection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with serum protein profile analysis.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34(2):198-202.
[4] Cho JK,Woo SH,Park J,et al.Primar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in the thyroid gland: an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meta-analysis.Cancer Med,2014,12(3):1396-1403.
[5] 羅德紅,石木蘭,李復,等.甲狀腺癌淋巴結轉移的CT表現.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