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濤+趙美春
摘要:用發(fā)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是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把握規(guī)律、聚焦問題導向,開展高校學生工作的有效途徑。本文以班級為基本單位,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主客體辯證關系,通過大學生班級建設內涵研究,指導新時期大學生班級管理的方式方法,為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鑒。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主客體;班級建設
班級是大學生學習、生活和學校教育功能發(fā)揮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班級管理、班風的好壞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學風建設、學生成長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學班級具有區(qū)別于其它學齡階段班級特點和內在管理規(guī)律。高校輔導員作為班級的主要管理者,在開展班級管理、班風建設的工作中,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主客體辯證關系觀點指導實踐,有利于把握新時期班級管理規(guī)律,提升工作水平。
一、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主客體辯證關系觀點對班級管理主客體及其關系的分析
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主體是從事著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作為主體的人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社會主體、人類主體四種形式。同主體相對立的是客體,是主體實踐和認識活動指向的對象,客體具有客觀性、相對于主體的依存性、歷史性等特征。
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脫離社會的個人, 就不成其為個人;脫離人的社會也就不存在。因此,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體觀, 就要承認主體具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承認各有不同的特點和作用。從人的屬性角度,狹義上來說,思想政治輔導員、大學生是開展班級管理、學風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主體。班級作為有目的、有共同目標、心理共容性等特點集合在一起的組織形式,根據(jù)主體分類,班級相對于班風、學風、學生成長環(huán)境來說同樣屬于主體。
客體相對于主體依存性的特征,學生和班級相對也屬于客體。班級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習、生活管理的組織形式。不是單一的組合或單一的活動指向,而是具有多樣性的構成和完備的屬性。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由于主體對象性活動指向的多樣性,故客體亦具有多種形式,大致分為自然客體、社會客體、精神客體、自我客體。自我客體,即以人為基本組成要素的主體,主體被進行自我認識時,自身成為一種客體,它是一種具有雙重身份的特殊的客體。所以說,無論是直接參與班級管理、班風建設的輔導員、學生、班集體同樣具有主客體二重性,是主客體的統(tǒng)一 。
主體和客體之間總要發(fā)生一定的關系,正是在兩者間的各種關系中,主、客體才分別具有各自的意義。主客體各種關系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中。主客體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決定了在班級管理、班風建設中輔導員、學生、班集體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高校輔導員需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深入探索內在聯(lián)系、抓住規(guī)律,做好班級工作。
二、主客體關系對于班級管理規(guī)律的啟示
主客體之間關系主要有:實踐關系、認識關系、評價關系、審美關系,主客體間的相互關系表現(xiàn)為一種具有多重形式的結構。
(一)堅持主客體實踐關系首要地位,注重發(fā)揮每一位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實踐是溝通主客體的橋梁,是推進主體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客體改造的根本。實踐集中體現(xiàn)在主體客體化的過程中。大學生相對以前學習階段具有比較成熟、相對獨立意識、較多關心學習外相關班級事務等特點。因此,高校輔導員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應善于挖掘并積極發(fā)揮個體、部分、群體學生的特點和優(yōu)勢,在班級管理,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評獎評優(yōu)、獎學助貸、專業(yè)學習以及班級文化建設各項活動等方面,不僅發(fā)揮班干部的作用,更要引導和激勵每個同學都參與班級管理實踐,讓每一個學生在參與中體會班級建設的規(guī)章制度、工作思路、其他同學的情況和訴求,形成共同目標導向下的工作合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增加認識、提升自我。
(二)堅持認識和被認識關系為主導,注重境界提升。人的認識不僅指向非我,而且指向自我,具有雙向性。當主體被人認識或進行自我認識時,主體就成為客體,因此,人們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自我認識、自我修養(yǎng)、自我控制的能力, 能有效地改造自然和社會。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據(jù)和源泉,是根本動力。認識和境界的高度決定行動的高度。無論是高校輔導員還是大學生開展班級管理、班級建設,是主客體之間的實踐-認識-轉換-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以思想政治修養(yǎng)、自我修養(yǎng)、自我約束、自我調控能力發(fā)展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貫穿學生工作、班級管理的主要內容,通過將班級管理事物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正正、正反的思想辯證中提升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思想境界。
(三)堅持主客體評價關系為渠道,注重形成正確輿論導向。評價指主體在對客體屬性、本質、規(guī)律認識的基礎上,把自身需要的內在尺度,運用于客體,對主體與客體之間價值關系進行的評判。列寧有一句格言:“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而且創(chuàng)造客觀世界。”(《列寧全集 》第38卷,第229頁) 主體在對客體的改造活動中,使其適應和有益于主體的需要和發(fā)展,這之中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評價活動。大學班級相對來說雖小,但涉及學生工作的內容可以說樣樣俱全。班級大學生受個人認識水平高低、角度的影響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班級管理工作每一項滲透著評價,主題班會、主題團日活動、專業(yè)指導教育、職業(yè)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等等,無不是通過具體事例引導正確評價,無不是以主流思想價值來對具體事務進行引導,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
(四)堅持主客體審美關系為目標,注重打造良好的風氣。主體認識客體以后,可以利用客體的性質改造客體為主體服務,故而有價值關系;有些客體是審美力度不同的結果,所以在認識過程中有審美關系。對美的最求,是主客體的共同發(fā)展趨勢和目標。當大學生審美能力得到發(fā)展時,主客體都會在審美提升的過程中感受到高尚人格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的魅力,產生驚嘆、欽佩和愉悅的情感。可以說,大學生活以及組成的班集體是有生命的存在,學生教育、班級管理的過程是審美的過程,是主體在關注生命體驗的過程,是發(fā)展受大學生審美水平的過程。因此,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中,應始終注重通過審美的表達、審美關系目標的實現(xiàn),促進大學生與班集體生命共生共融共同發(fā)展。endprint
三、基于主客體辯證關系下的,班級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打造學生共同認可的班級文化
在實踐活動中,人們把其它物質實體“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馬克思格斯全集 》第42卷第95頁) 產生了主客體之間的矛盾。班級文化是一種個性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和形象,是每個班級所特有的氣質,體現(xiàn)了班級的生命。班級文化是班級全體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財富,是全體師生共同勞動的結晶。正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核心文化是“堅定而又統(tǒng)一的信念”,這是其他任何軍隊都沒有的。正是這種信念,解放軍才具有一往無前的亮劍精神;這種信念,把全軍指戰(zhàn)員團結成一個整體,沖破狹隘,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能得到普遍的認同,很容易轉化為現(xiàn)實的力量。因此,在班級成立初期,就應根據(jù)班級所處在學校屬性、奮斗目標、人才培養(yǎng)目標等確立班級學生共同認可的核心文化。同時,要把班級文化作為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系統(tǒng)工程,班級核心文化確立后,作為主體的學生和教師,就要圍繞這個核心文化在實踐中加以豐富和提升,使每一位學生成為文化的建設者、受熏陶者和受益者。
(二)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價值制約著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思想統(tǒng)一才能步調一致。對同一客觀過程,由于價值觀念不同,就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結果。我們開展班級管理、學生服務與教育等工作,盡管按照學生管理工作規(guī)律辦事,但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提倡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集體主義和無私奉獻精神作為價值導向,這是完全必要的。在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是一個重要方面,也是指導我們學生工作、班級管理工作的最根本的導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加強教育引導,通過持之以恒,多渠道的宣傳教育、兩課教學、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等,做到學生入耳入腦入心,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明辨是非,選擇決斷的能力。另一方面運用好載體和抓手,開展寓教于樂、寓教于行的主題活動,使主流價值觀真正使大學生了解和理解、認同和接受,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三)激發(fā)大學生追求美好內在動力
班級管理與建設的主體還在于大學生,根本在于學生內在追求美好的動力和道德修養(yǎng)的深度。學生的發(fā)展、成長又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間可能還會有反復,需要持之以恒、事無巨細的加以引導。在工作中應著眼于啟發(fā)自覺,調動內在動力。通過在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教育、學術道德教育、學風建設、文體活動、實踐服務活動中,注意挖掘、培養(yǎng)和樹立典型,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具體事抓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注重積累,形成習慣。同時對于一些傾向性問題,注重以加強教育為主,輔之以制度制約、批評懲處結合起來,使師生在心中自覺提升道德標準,以先進道德標準衡量自己,完善自身道德品質,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提高班級的整體道德水準。
[參考文獻]
[1]袁小梅. 對德育主客體的再認識[J]. 教育探索, 2010(12):11-13.
[2]韓玉敏, 韓莉. 關于主體、客體及其關系的辨析[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3).
[3]張艷霞. 高校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山東宣講網.
[4]張耀燦, 徐志遠. 關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客體關系問題[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 2003(4):15-17.
(作者單位:濱州醫(yī)學院藥學院,山東 煙臺 256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