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 朱雯婷
對一道課本習題的深層次探究
江蘇省太倉市第一中學 朱雯婷
數(shù)學課本是數(shù)學教學的重要依據(jù)與材料,我們的日常教學都圍繞課本展開,中考試卷中的不少試題也都源于課本中的例題與習題,很多是對課本例題與習題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教法,還要善于挖掘教材中例題與習題的深層價值,對這些重要的資源進行進一步探究。筆者對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第67頁第10題進行了深入研究,下面做簡要說明與整理。
原題:如圖1,△ABC和△CDE都是等邊三角形,且點A、C、E在一條直線上。AD與BE相等嗎?證明你的結(jié)論。
解析:解題關(guān)鍵在于證明△ADC≌△BEC。由“△ABC和△CDE都是等邊三角形”知,AC=BC,DC=EC,∠ACB=∠DCE,易得∠ACD=∠BCE,由此證明△ADC≌△BEC(SAS)。再由“全等三角形對應邊相等”得到AD=BE。
點評:這是初中全等證明中的經(jīng)典類型,常見的,還有將兩個等邊三角形置換成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
圖1
上題圖中還有很多值得進一步研究的結(jié)論:
結(jié)論1:如圖2,記AD、BE交點為點O,則有∠AOB=∠DOE=60°。
解析:由“對頂角相等”易證∠AOB=∠DOE,故本題的關(guān)鍵在于證明∠AOB =60°。
解法一:由上題知△ADC≌△BEC,則∠DAC=∠EBC,即∠CAO=∠CBO,∴∠AOB=180°-(∠ABO+∠BAO)= 180°-(60°+∠CBO+∠BAO)= 180°-(60°+∠CAO+∠BAO)= 180°-(60°+60°)= 60°。
解法二:由上題知△ADC≌△BEC,則∠ADC=∠BEC。由外角知∠AOB=∠OAE+∠OEA=∠OAE+∠ADC=∠DCE=60°。
解法三:記BC、AD交點為點F,易證△AFC∽△BFO,故∠FOB=∠FCA=60°。
點評:解法一運用“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180°”,解法二運用“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與它不相鄰的兩個內(nèi)角的和”。兩種解法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不論是哪種解法,都用到了△ADC≌△BEC。
結(jié)論2:如圖3,記BC、AD交點為點F,BE、CD交點為點G,則有AF=BG。
圖2
解析:由△ADC≌△BEC知∠DAC=∠EBC;由∠BCA=∠DCE=60°知∠BCA=∠BCG=60°,又∵AC=BC,故△AFC≌△BGC(ASA),∴AF=BG。
點評:同理,易得:△DCF≌△ECG,DF=EG ,F(xiàn)C=CG。
結(jié)論3:如圖4,連接FG,則有△CF G是等邊三角形。
圖3
解析:由上題知△AFC≌△BGC,則CF=CG,故△CFG是等腰三角形。又∵∠BCG=60°,∴△CFG是等邊三角形。
點評: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兩個等邊三角形的邊長如何變化,都能形成一個新的等邊三角形。
結(jié)論4: FG∥AE。
解析:由上題知△CFG是等邊三角形,則∠FGC=60°,易證∠FGC=∠DCE,故FG∥AE。
點評:有FG∥AE,就能得出圖中許多對相等的角與相似三角形,如∠OFG=∠OAE,∠OGF=∠OEA,△OFG∽△OAE等。
結(jié)論5:如圖5,連接OC,則有OC平分∠AOE。
圖4
圖5
解析:如圖6,過點C作CP⊥AD,CQ⊥BE。
圖6
解法一:由CP⊥AD,CQ⊥BE知∠APC=∠BGC=90°;之前已證明AC=BC,∠CAP=∠CBQ,故△CAP≌△CBQ,可得CP=CQ,又∵CP⊥AD,CQ⊥BE,則點C到∠AOE兩邊的距離相等,故點C在∠AOE的角平分線上,OC平分∠AOE。
解法二:CP是△ADC中AD邊上的高,CQ是△BEC中BE邊上的高,而△ADC≌△BEC,易證CP=CQ。由此,可證OC平分∠AOE。
點評:對比兩種解法,顯然解法二更簡單。縱觀前5個結(jié)論,每一個結(jié)論都直接或間接地用到了△ADC≌△BEC,這是本系列問題的根本所在。
結(jié)論6:圖5中度數(shù)為60°的角共有13個。
解析:圖5中的三個等邊三角形中共有9個角的度數(shù)為60°。由結(jié)論1知∠AOB=∠DOE=60°,則∠AOE=120°,又∵ OC平分∠AOE,∴∠AOC=∠EOC=60°。故共有13個度數(shù)為60°的角。
點評: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論兩個等邊三角形的邊長如何變化,都有∠AOC=∠EOC=60°。此系列問題含有多個“動中取靜”的結(jié)論,可在幾何畫板中動態(tài)演示并度量,以增強感性認識。
解析:設(shè) AC=x,F(xiàn)G=y,則 CD=CE=a-x,DG=CD-CG=CDFG= a-x-y。 由FG∥AE知,當時,y有最大值當兩等邊三角形邊長相等時,線段FG有最大值
點評:本題采用方程與函數(shù)思想解決,用代數(shù)方法巧妙地解決了動點問題。
拓展1:如圖7,已知點C為線段AE上一個點,△ABC與△CDE都是等邊三角形。
(1)求證:AD=BE;
(2)若把原題中“△ABC與△CDE
都是等邊三角形”換成“四邊形AFBC與四邊形CDHE都是正方形”(如圖8),此時AD與BE的數(shù)量關(guān)系如何?
圖7
圖8
解析:不難證明△ADC≌△BEC,從而得AD=BE。
點評:本題第一問即為課本習題,第二問是從三角形到四邊形的拓展與推廣,更進一步可得:直線AD⊥直線BE。
拓展2: 如圖9,△ABC與△CDE都是等邊三角形,BE與AC交于點F,AD與CE交于點G,直線BE與直線AD交于點O,連接OC。
求證:(1)∠AOB=∠DOE=60°;
(2)OC平分∠BOD。
解析: 易證△BCE≌△ACD,模仿結(jié)論1的證明,即得∠AOB=∠DOE=60°;模仿結(jié)論5的證明,即得OC平分∠BOD。
點評:本題是原題的拓展,將“點A、C、E在一條直線上”這一特殊情況一般化。
拓展3:如圖10,點A、C、E在同一直線上,點B、D在直線AE的同側(cè),BA=BC,EC=ED,∠ABC=∠CED,直線AD、BE相交于點O。
(1)若∠ABC=60°,則 ∠AOB=___________;
(2)若∠ABC=90°,則∠AOB=___________;
圖9
圖10
解析:(1)即為結(jié)論1,易證△ADC≌△BEC。(2)易證△ADC∽△BEC,故∠AOB=∠OAC+∠OEC=∠OAC+∠ODC=∠DCE=45°。(3)與(2)證法相同,∠AOB=90°
點評:第一問就是結(jié)論1,第二問是第一問的變式,第三問是前兩問的推廣,要求學生“動中取靜”展開研究。
在升學壓力巨大,各地齊抓教學質(zhì)量的大背景下,我們都在嘗試提高本門功課的教學質(zhì)量。如何真正做到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前提下,提高教學質(zhì)量? 這應該成為每一位數(shù)學教師的追求。
以教材例題習題為依托進行變式教學,組織學生深層研究與拓展發(fā)散,是對教材再創(chuàng)造的一種形式,是提高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單位時間內(nèi)教學效率、減輕學生負擔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