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悅儀++吳國良
摘 要:理、趣兩個詞看似是相互矛盾的兩個詞,其實則有著很密切的聯(lián)系。古代的畫家把理、趣二詞結(jié)合成了“理趣”一詞,并認為它們是同樣重要的。因為它對我們在繪畫理論方面的認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我們也就有了繪畫理論方面的重要的指導。要想深刻的理解中國繪畫中理趣觀,就要首先了解理、趣在中國畫中的含義,然后還要結(jié)合著作品來具體的說明。
關(guān)鍵詞:理;趣;理趣;中國畫論;文同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2-0151-01
一、“理趣”的釋義
理,是事物自身的一種特殊的規(guī)律和原理。能體現(xiàn)出繪畫自身特殊規(guī)律的,我們把它稱之為畫理?!痹诶L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理”是通過“畫法”體現(xiàn)出來的。在許多畫家看來,“理”在技法層面上可以等同于法。比如清代的畫論家布顏就曾在他的《畫學心法問答》說到過“法者理也,萬物莫不由理而出?!币惨源藖碚f明了繪畫創(chuàng)作中要遵循的規(guī)律和法則。畫論中的“趣”,在繪畫中則指的是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情趣,比如南齊時的繪畫理論家謝赫在他的《畫品》中就評價戴逵的畫為“風趣巧拔”;來說明他作品的生動傳神和趣味性,讓觀者耐人尋味。正所謂“趣”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p>
從“理”“趣”的解釋上來看,具有規(guī)律性、客觀性的“理”似乎與新奇特別具有主觀性的“趣”是相互矛盾的,實則不然,我認為它們其實是互相包含的關(guān)系,誰也離不開誰,趣是在理的基礎上形成的,而理又是通過趣來體現(xiàn)出來的。如清代的盛大士在《溪山臥游錄》中就說到過:“畫有三到:理也,氣也和趣也”;由此我們也可以得知畫中的“理趣”,主要是指繪畫作品中的畫理和畫趣兩個方面,往往是通過寓意深遠的理和生動有趣的藝術(shù)形來加以表達的,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和教育作用,令觀者回味無窮并且百看不厭。
二、以文同的《墨竹圖》為例
文同所處的時代正是在中國畫全面成熟以及由成熟走向精微細致的階段。在宋人認真刻苦的精神、注重寫生和講理法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下,“理趣”在繪畫的實踐中也顯得越來越重要。文同的《墨竹圖》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蘇軾也曾在《凈因院畫記》中贊揚過文同的墨竹為“得其理……合于天造,厭于人意。蓋達士之所寓也歟?!笨梢?,在蘇軾看來,繪畫是否達到了“理趣”的要求,這就要看畫家對客觀事物與主觀情感的表達。此外,他還借用了“莊周化蝶”的典故來說明了文同物我合一的作畫狀態(tài):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 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莊周世無有,誰知此疑神。如文同的《墨竹圖》所示,畫面中的竹子采用了先俯后仰橫倒的“S”形的構(gòu)圖方法,體現(xiàn)出了一種百折不撓、頑強奮斗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也正符合了“與可(文同)之于君(竹),可謂得其情而盡其性矣?!边@句話的含義??梢姡耐倪@幅作品既能“窮理”,又能于理,把“理趣”一詞推到了一種新的高度。因而,“理趣”一詞也是‘物趣、‘情趣等詞的整合?!彼拖袷恰霸旎迸c“心源”二者之間的契合點一樣,既能通曉繪畫當中的理法,又能不受束縛地融入畫家的情感,最終達到了“真”、“理”和情”三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理趣”。由此再看到文同的《墨竹》圖時,畫中那有獨特意味橫倒的“S”形構(gòu)圖看似是與竹竿的生長規(guī)律相違背的,但是可以想象此竹若是生長在懸崖峭壁之中,再表現(xiàn)出頑強而上仰的精神品質(zhì),這不也正是文同自己人格的真實嗎?寓情、寓理的把它融入到自己的藝術(shù)形象創(chuàng)作當中,“理趣”就由然而生—“理與氣會、理與情謀、理與事符、理與性觀,方能擯落筌蹄,都成妙境?!?/p>
三、結(jié)語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在中國畫的繪畫當中要講究“理趣”二詞,理、氣、趣是我們繪畫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在繪畫中所追求的目標。因為它對我們在繪畫理論方面的認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意義,也是我們作畫時所遵循的最重要的法則之一?!袄怼笔亲匀恢?、客觀之理,從理學中來,運用于繪畫理論之“理”就是“畫理”,是繪畫作品所依據(jù)的根本之“理”,不明“理”則 不能成畫。我們作畫貴以“理”為托,由“理”生“氣”,“氣”在“理”中產(chǎn)生,最終娛人于“趣”,三者缺一不可?!袄怼迸c“氣”,為了表達“趣”打上了畫學的烙印,“趣”的體現(xiàn),由“理、氣”顯現(xiàn)出來,這才是一種高妙的“理趣”觀的體現(xiàn),只有“趣”才能打動觀者,“趣”的獲得是畫家在“理”的指導下的自然流露,胸中的清鋼浩然之氣,亦是產(chǎn)生“趣”的根本所在,繪畫作品主要表現(xiàn)為“雅趣”。就像文同畫的《墨竹》圖一樣借竹子先俯后仰的形象來表達其人堅韌不拔,勇于奮進的精神,借生動傳神的筆墨來表達寓意深刻的理,也體現(xiàn)出了畫中無限的樂趣。這種樂趣要比世俗所謂的娛樂性意義要深刻得多,它能夠使觀者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從作者所塑造的藝術(shù)形象中領(lǐng)悟作者所要傳達的思想情感,以此來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參考文獻:
[1]周積寅.中國歷代畫論[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3.
[2]周積寅.中國畫論大辭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3]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李來源,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fā)展史實[M].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7.
[5]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