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青
摘 要:《文心雕龍·神思》中“神思”一詞的詞義,比較流行的解釋是精神和思維,但更有可能是神奇的文思。在劉勰之前“神思”一詞,基本上是在精神和思維的意義上使用的。但《神思》中的“神思”卻是有特定內(nèi)涵和明確外延的概念,它特指寫作啟動時的文思(大致相當(dāng)于今語之靈感、想象),發(fā)生在“意”成熟之前,是一種突破時空限制,不由自主,不須苦思,興奮活躍的非理性的思維狀態(tài)。這個“神思”中的“神”取的是神奇的意思,“思”則特指文思,與偏重指稱思考的“神思”,其實(shí)是同名異實(shí)的兩個詞語。
關(guān)鍵詞:《文心雕龍》;神思;文思;詞義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件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17)12-0173-06
作者簡介:歸 青,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 (上海 200241)
《神思》是《文心雕龍》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它討論的是寫作啟動階段的靈感或想象的問題,在全書中占突出的地位。對于這篇文章的篇名該如何理解,人們有著不同的認(rèn)識。比較普遍的解釋是,“神思”就是精神和思維(或近于這個意思的其它表述) ①,但也有少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神思”就是神奇的思想②。如果是前者,那就是由兩個近義詞構(gòu)成的并列式的名詞。如果是后者的話,那就是由形容詞加名詞組成的偏正式名詞。
兩種理解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對“神”的取義。前者把它理解為精神,這個精神既有思維狀態(tài)的意思,更包含著用腦力的意思。舊訓(xùn)曰:“神者,精神也”③ “精,思也”④ “神者,心之用”⑤ “神者,智之淵也”⑥。則精和神都是思的近義詞。后者則把它解為神妙或神奇。這兩種理解都有詞義上的根據(jù),但意思又是不同的,實(shí)際上可以理解為是同名異實(shí)的兩個詞語。
那么《神思》中的“神思”到底是精神、思維的意思呢,還是“神奇的文思”的意思?劉勰到底是在何種意義上使用這個詞語?如果從精準(zhǔn)的要求出發(fā),就有了辨析的必要。
一、劉勰之前及同時代人是如何使用“神思”的?
“神思”這個詞不是劉勰首創(chuàng)的,在他之前就已出現(xiàn)了。我們先來作一些調(diào)查分析,看看這些語料中的“神思”的含義。
1、規(guī)圓景以定環(huán),攄神思而造象。 曹植:《寶刀賦》,參見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第160頁。
2、陛下可無勞神思于海表,軍師高枕,戰(zhàn)士備員。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jì)》,參見《三國志》第一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05頁。
3、陛下將復(fù)勞玉躬,擾掛神思。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傳》,參見《三國志》第二冊,第573頁。
4、(譙)周曰:“此雖己所推尋,然有所因,由杜君之辭而廣之耳,殊無神思獨(dú)至之異也?!?《三國志·蜀書·杜瓊傳》,參見《三國志》第四冊,第1022頁。
5、……皆社稷之楨干,國家之良輔,愿陛下重留神思,訪以時務(wù),各盡其忠,拾遺萬一?!?《三國志·吳書·陸凱傳》,參見《三國志》第五冊,第1403頁。
6、陛下既垂意博古,綜極藝文,加勤心好道,隨節(jié)致氣,宜得閑靜以展神思,呼翕清淳,與天同極。 《三國志·吳書·樓玄傳》,參見《三國志》第五冊,第1455頁。
7、又神本亡端,棲形感類,理入影跡,誠能妙寫,亦誠盡矣。于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叢,獨(dú)應(yīng)無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賢映于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fù)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 宗炳:《畫山水序》,參見張彥遠(yuǎn)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4年版,第130—131頁。
8、從歷數(shù),於穆我皇帝。圣哲受之天,神明表奇異。建號創(chuàng)皇基,聰睿協(xié)神思。德澤浸及昆蟲,浩蕩越前代。 沈約:《宋書·樂志四》,參見《宋書》第二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59頁。
9、臣又聞前達(dá)有言,天下,重器也,一安不可卒危,一危亦不可卒安,陛下神思淵通,亦當(dāng)鑒之圣慮。 沈約:《宋書·王僧達(dá)列傳》,參見《宋書》第七冊,第1953頁。
10、久欲上啟,閑侍無因,謹(jǐn)陳愚管,伏愿特留神思。 蕭子顯:《南齊書·豫章文獻(xiàn)王列傳》,參見《南齊書》第二冊,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414頁。
11、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xué)列傳》,參見《南齊書》第三冊,第907頁。
以上材料中除了第11則與《文心雕龍》的“神思”含義接近,第8則含義不明,無法確詁外,其余九則材料都是從精神和思維的意義上來使用“神思”一詞的。其中2、3、5、8、9、10六則中的“神思”,很明顯都是指思考,是一種需要耗費(fèi)腦力的精神勞作。稍微有點(diǎn)問題的是1、4、6、7四則,但仔細(xì)考察仍然取用的是精神、思維的意思。
第一則是說制作寶刀的形狀。“神思”一作“神功”,似乎更好,但作“神思”亦可通。句中所謂“攄神思”,好像是馳騁想象的意思,有點(diǎn)接近《文心雕龍》的“神思”。其實(shí),細(xì)味之,只是開動腦筋的意思,還是一種有目的的理性思考,與不受管控,不由自主的思緒是不一樣的。所以這里的“神思”仍然用的是精神和思考的意思。
第四則是說譙周根據(jù)吳國宮中大樹無故自折的現(xiàn)象預(yù)言吳國將亡,后來事實(shí)應(yīng)驗(yàn),他就說了以上這段話?!笆鉄o”句的意思是說,并不是自己的思考有什么獨(dú)到的地方。這里的“神思”還是指根據(jù)現(xiàn)象推演的運(yùn)思,是有目的和邏輯的思維活動,并不是散漫無極的自由的思緒。那么第六則中“宜得閑靜以展神思”中的“神思”,會不會是神奇之思呢?這一段話講的,還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意思,勸導(dǎo)吳帝孫皓不要事必關(guān)心,勞神費(fèi)思,弄得很辛苦。而應(yīng)該在閑靜放松的狀態(tài)下用腦,實(shí)際是勸他不必勞神費(fèi)心思。
第七則宗炳的文章,因?yàn)橹v的是繪畫,所以文中講的“萬趣融其神思”中的“神思”很容易和《文心雕龍》中的“神思”混為一談。但我們仔細(xì)考察,發(fā)現(xiàn)宗炳的這段話都是在論“神”,也就是討論精神的,“萬趣融其神思”,意思是說,天地間靈動的趣味滲透到人的精神中來。細(xì)味之,“神思”還是指的精神狀態(tài)。有沒有類似《文心雕龍》“神思”的意思呢?有的,“暢神而已”一句近似?!皶成瘛闭撸褪欠棚w精神。但這是意譯,“神”還是精神的意思。endprint
從以上材料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劉勰以前人們多從精神、思考的意義上使用“神思”一詞,指的是一種有目的的思考,是一種費(fèi)腦力的運(yùn)作。接近于《文心雕龍》“神思”的用例,事實(shí)上只有蕭子顯一條。蕭子顯與劉勰是同時代人,而年輩晚于劉勰,他對“神思”一詞的用法,很有可能受到了劉勰的影響。當(dāng)然也有可能是不約而同的結(jié)果。
二、劉勰是如何使用“神思”的
對劉勰以前“神思”使用情況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們在再來看看《文心雕龍·神思》中對“神思”這一詞語是如何使用的,目的是為了確定該詞的準(zhǔn)確的含義,從而更精準(zhǔn)地把握《神思》的篇旨和劉勰的原意。我以為,《文心雕龍》中的“神思”是一個有著明確內(nèi)涵和外延的概念,它與劉勰之前絕大多數(shù)的“神思”含義并不相同。
首先,我們來看看“神思”這個詞的名稱和內(nèi)涵。在《神思》中,作者兩度使用了“神思”一詞。第一段話是這樣的: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鄙袼贾^也。文之思也,其神遠(yuǎn)矣。 《文心雕龍·神思》,參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下)》,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版,第493頁。
“神思之謂也”的表述已接近于下定義。他借用《莊子·讓王》中的話,把“神思”的特點(diǎn)作了初步的描繪,說這種思的特點(diǎn)就在能夠突破時空的限制。還要注意的是,“文之思也”這句話。這是對“神思”這一概念的補(bǔ)充,意思是說,這里所謂的“神思”,實(shí)際上就是文思。文思就是寫作活動中的“神思”,是寫作所以發(fā)生的動力,相當(dāng)于感興,或者今語之靈感、想象。
第二段話是,
夫神思方運(yùn),萬途競萌,規(guī)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fēng)云而并驅(qū)矣。 《文心雕龍·神思》,參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下)》,第493—494頁。
和第一段話相比,本段對“神思”含義、運(yùn)作特點(diǎn)的解釋和描繪更細(xì)致、更生動。然而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他對“神思”這一詞語的使用很正式,作者的交代相當(dāng)清晰,說明他所謂的“神思”是有著特定所指的。根據(jù)他對“神思”這一概念的描述,可知他所謂的“神思”,特指寫文章的文思,是一種不由自主,無法管控,處于高度興奮、活躍狀態(tài)下的非理性的思維狀態(tài)。
其次,我們再來看其外延。劉勰筆下的“神思”可不可以寬泛地理解為精神和思慮呢?我覺得,假如從劉勰原意的角度言,恐怕是不可以的。劉勰“神思”中的“思”是有特定含義的,特指寫作初起時的文思,是一種非理性,不用力的思。然而,我們知道,“思”最常用的意思卻是思慮、思考,是一種帶有明確目的的腦力勞動。劉勰之前人所使用的“神思”中的“思”大抵是取的這一層意思,但是我們注意到,《神思》中絕大部分作為名詞的“思”卻不是這個意義上的“思”,而應(yīng)該理解為是劉勰對“神思”一詞的簡稱。例如他說的“文之思”,“陶鈞文思”、“思接千載”、“思理之致”、“思理為妙”、“思之緩”、“思之速”中的“思”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考,而是特指文思,是作為概念的“神思”的簡稱。
特別要注意的是“意授予思,言授予意”一句中“思”的位置。這句話對“神思”的外延做了清楚的區(qū)劃。劉勰認(rèn)為,寫作活動有三個階段。首先是文思的活躍,然后才是“意”(也就是“窺意象而運(yùn)斤”中的“意象”,相當(dāng)于成熟的思想感情;從文章的角度言,就是主旨)的成型,最后才是“言”,也就是表達(dá)階段,由語言將“意”表達(dá)出來,寫成作品。在整個活動中“思”這一環(huán)節(jié)位于“意”之前,劉勰的意思是說,寫作活動首先就是由倏然而至的文思帶動起來的,文思是寫作這一行為所以發(fā)生的發(fā)動機(jī),如果沒有文思,也就不會有寫作這一活動。劉勰把“思”置于“意”之前,就說明這個“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思考之思,而是特指文思,是一種“無務(wù)苦慮”,“不必勞情”,倏然而來,又忽然而去的思緒。至于在“意”成熟前后以及由“意”到“言”過程中的理性運(yùn)作(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思”),則顯然不包括在劉勰的“神思”概念中。
現(xiàn)在,讓我們從詞義的角度,來確定劉勰“神思”的含義。它到底是一般意義上的精神、思慮呢?還是神妙的文思的意思?經(jīng)過上文的論證,我們已經(jīng)可以確定,①《文心雕龍·神思》中的“神思”不是一個普通的詞語,而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它的意思就是文思,用今語來表達(dá),大致相當(dāng)于靈感、想象;②“神思”發(fā)生于“意”成熟之前,是一種興奮活躍、突破時空、浮想聯(lián)翩的思緒;③“神思”又可以用“思”來指代。
這說明,劉勰筆下的“神思”重點(diǎn)在“思”,“神”只是對“思”的特征的描繪,是定語?!吧瘛北緛砭陀猩衩?、神奇的意思,《易傳﹒系辭上》謂:“陰陽不測之謂神?!?《易傳·系辭上》,參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8頁。韓康伯注曰:“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易傳·系辭上》,參見《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8頁。劉勰在《神思》中,通過對文思的一再描述也確實(shí)突出了這種神妙莫測的特點(diǎn)。再者,在劉勰之前和同時,這種“神”+單音節(jié)名詞組成的偏正式名詞在古籍中是很常見的。我們隨便舉些例子:
河內(nèi)皆怪其奏,以為神速。 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參見《史記》第十冊,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148頁。
此符是老君所戴,百鬼及蛇蝮虎狼神印也。以棗心木方二寸刻之,再拜而帶之,甚有神效。 王明:《抱樸子內(nèi)篇校釋·登涉》,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11頁。
神力若斯,豈可當(dāng)也? 釋寶林:《檄魔文》,參見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冊,第2787頁。
海中有金臺,出水百丈,結(jié)構(gòu)巧麗,窮盡神工。 歐陽詢:《藝文類聚》卷六十二《居處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9頁。
嵇生是上智之人,值無妄之日,神才高杰,故為世道所莫容。 沈約:《七賢論》,參見嚴(yán)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3冊,第3117頁。endprint
而或者睹湯武之龍躍,謂龕亂在神功。 劉孝標(biāo):《辨命論》,參見蕭統(tǒng)編、李善注《文選》下冊,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750頁。
以上神速、神效、神工、神才、神功、神力等詞語中的“神”都取義于神妙、神奇的意思,類似的語例還有很多。劉勰從神奇的文思這一意義上來鑄造“神思”這一詞語當(dāng)是從這一思路而來。
我們的結(jié)論是,劉勰的“神思”是一個偏正式的名詞?!吧袼肌敝械摹吧瘛保傅氖巧衿?;“神思”之“思”,指的是文思,或稱靈感、想象(一定程度上的)。“神”和“思”兩個詞素合起來,意思就是神奇的文思。劉勰所謂的“神思”與一般泛指精神和思慮的“神思”是名稱相同的兩個詞語。
三、《神思》的篇旨問題
對“神思”概念作出了如上結(jié)論后,我們再帶著這樣的認(rèn)識,來重讀《神思》,可能就會有新的認(rèn)識,個別疑難問題也可能會得到疏通。這里簡單談兩個問題:
1、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的“苦思”(“人之稟才——亦有助乎心力矣”)問題
上文已經(jīng)講過,《神思》中所講的“神思”,指的是不必苦思的文思,是一種自由、活躍的靈感、想象。但是《神思》第二段,在講到不同才性的作家的寫作狀態(tài)時,提到了“思之遲”、“思之速”兩種情況?!八贾佟钡淖骷覍懫鹱髌穪沓3R粴夂浅?,一揮而就,顯得很輕松??墒悄切八贾t”的作家寫起作品來卻表現(xiàn)得很辛苦。
相如含筆而腐毫,揚(yáng)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于苦思,王充氣竭于思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jì)。 《文心雕龍﹒神思》,參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下)》,第494頁。
為此,劉勰稱他們是“覃思”之人。對于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該怎么看呢?為什么劉勰一面說為文“無務(wù)苦慮”,“不必勞情” 《文心雕龍﹒神思》,參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下)》,第494頁。,一面又說苦思、沉慮也能寫出佳作呢?這是不是前后矛盾呢?
過去我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司馬相如等人的苦思不是在求文思,文思是求不來的,他們的苦思表現(xiàn)在由意到言的過程中,也就是說,他們是在為求言意之間的一致而苦思?,F(xiàn)在看來,這個認(rèn)識是有問題的。文思誠然是求不來的,但上引材料中講的司馬相如等人的苦思,確是發(fā)生在寫作第一階段的情況,他們確實(shí)是為文思不來而苦惱。合理的解釋是,劉勰在這里談的是文思遲速的問題。他的意思是說,文思的降臨是自然而至的,肯定不是求來的,但人的才性不同,文思降臨的速度卻會因人而異,有快慢之分。那些敏捷型的作家,文思來得快,作品就完成得快,這很好理解。那些“覃思”型的作家當(dāng)著文思未來,內(nèi)心焦慮,于是冥思苦索,希望能以此求得文思。但這種搜求實(shí)際不會有任何作用,可能反而會阻塞文思。后來他們之所以能寫出佳作,原因在于,他們文思還是如期而至了,只是降臨的速度慢了一些而已,文思的最終降臨,與他們先前的苦思其實(shí)是沒有關(guān)系的。所以,這一段談的只是文思降臨的速度有快慢,至于文思之不用苦思,則都是一樣的,劉勰并沒有前后矛盾。
2、如何概括本篇的篇旨
需要說明的是,概括篇旨和翻譯篇名是有聯(lián)系的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卻往往不能一致,原因在于對第三段(“若情數(shù)詭雜——其微矣乎”)的理解上。
對于本篇篇旨的概括有多種說法,比較流行的是論構(gòu)思、論想象、論靈感,這些說法其實(shí)大同小異,都是很有道理,完全能夠成立的。但我們現(xiàn)在對“神思”一詞有了明確的認(rèn)識,再回過頭來重新解讀全篇后,從精確性的角度出發(fā),就會有一些不同的評價了。
我們先來看第三段的大意。這一段在表述上有些模糊,劉勰說:
視布于麻,雖云未費(fèi),杼軸獻(xiàn)功,煥然乃珍。 《文心雕龍﹒神思》,參見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下)》,第495頁。
用麻和布作比,來說明作者運(yùn)思的重要,經(jīng)過作者頭腦的加工,粗糙的原料(麻),最后成了精品(布)。問題是怎么來理解“杼軸獻(xiàn)功”,是指的“神思”嗎?還是包括了理性的運(yùn)作?不同的理解,就會有不同的概括。
構(gòu)思是一個比“神思”大的概念,今語之所謂構(gòu)思,既包括非理性的文思,又包括文意成熟前的提煉、加工和文意成熟后對如何表達(dá)(如謀篇布局、語言風(fēng)格的確定等)的思考。如果廣義地理解“杼軸獻(xiàn)功”,那么論構(gòu)思就是對篇旨的全面的概括。如果把“杼軸獻(xiàn)功”理解為想象的話(按,郭紹虞先生、王元化先生就是這樣看的),那么“杼軸獻(xiàn)功”也就是篇名“神思”的另一種表達(dá),如此,用構(gòu)思來概括全篇雖然可說大致不差,但若求其精準(zhǔn),還是覺得帽子稍大了一點(diǎn)。
那么,論想象或論靈感怎么樣呢?問題同樣集中在第三段的理解上,想象和靈感可以理解為對“神思”一詞的意譯,內(nèi)涵和“神思”大致相當(dāng)。如果把第三段理解為是想象(也就是“神思”)的話,那么這樣的概括就是精準(zhǔn)的,反之則只能認(rèn)為是對本篇主要內(nèi)容的概括。
以上各說對于《神思》篇意的概括都是可以成立的,概括篇意不等于翻譯詞語,原可寬可狹,只要能把核心把握住就可以成立,“神思”作為篇名本身也存在著是否可以籠括全文的問題?,F(xiàn)在之所以拿出來討論,目的是在確定了“神思”含義后,再回過頭來觀照全篇,看看是不是還能更精準(zhǔn)地把握本篇的精義。
(責(zé)任編輯:李亦婷)
Abstract: The popular explanation of “Shensi” in the Wen Xin Diao Long is the spirit and thinking but “Shensi” is more likely to be magical “wensi”. The word “Shensi” was basically used in the sense of spirit and thinking before Liu Xie. However in the chapter ShenSi in which “Shensi” has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explicit extension. It in particular refers to “wensi” (roughly equivalent to what we call inspiration or imagination nowadays) which occurred at the start of writing, before “idea” being well-considered. “Shensi” is a kind of excited and irrational mental state. It breaks the restrictions of time and space which also has no need to think deeply. In the word of “Shensi”, “Shen” refers to magical. “Si” specifically refers to wensi. Compared with the “Shensi” which puts emphasis on the meaning of thinking, two words have same name but radically different meanings.
Key words: Wen Xin Diao Long; Shensi; Wensi; Semantics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