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正道
江永是清中期著名學者,其學術領域涉及至廣,戴震說他“讀書好深思,長于比勘,步算、鐘律、聲韻尤明”*(清)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戴震文集》卷12,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78頁。。從時間上看,江永著述集中于后期,尤其是晚年,有十數(shù)種之多,包括對早年著述的增訂和改撰。其前期著述主要是《禮書綱目》一書。該書卷帙浩繁,含篇首總計八十八卷。長期以來,限于學科分類和領域制約,關于江永學術的討論,畛域分明。他的禮學、歷算、樂律、音韻、制舉等學之間,早晚期著述之間,是否存在聯(lián)系,學術體系如何構建,等等,都是值得措意的問題。單就《禮書綱目》而言,該書對江永自身及清代學術影響至大,江氏傳記及文獻目錄均有提及,卻罕見詳論*江永傳記提及是書,一從戴震所作行狀,以為“使三代禮儀之盛,大綱細目,井然可睹”。四庫館臣指出,是書“引據(jù)諸書,厘正發(fā)明,實足終朱子未竟之緒”。關于《禮書綱目》對江永學術的影響,筆者僅見徐到穩(wěn)指出,天子宗廟九獻之禮以按語形式備考于《綱目》,數(shù)十年后定稿于《周禮疑義舉要》,說明江氏體系禮學和考證禮學有著密切關系。徐到穩(wěn):《江永禮學研究》,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44頁。。筆者不揣谫陋,就《禮書綱目》一書與江永學術的關系及影響等,略作分析,就正于方家。
《禮書綱目》是江永禮學研究的重要著述,亦是其卷帙最大的著述,撰成于康熙六十年(1721),江永時年四十一歲。該書體大思精,頗受清代學者稱道。如江永《群經(jīng)補義》和《鄉(xiāng)黨圖考》向被認為考核精詳,但阮元認為二書相對《禮書綱目》“皆吉光片羽,非其絕詣”*(清)阮元:《禮書綱目序》,江永:《禮書綱目》,“叢書集成續(xù)編”經(jīng)部第11冊,第151頁。。而阮序代工者張鑒更用“《群經(jīng)補義》《鄉(xiāng)黨圖考》,譬諸九鼎一臠”來相比“卷帙煩重,人間轉鈔希少”的《禮書綱目》*(清)張鑒:《冬青館集》乙集卷5文5,民國“吳興叢書”本。,雖有溢美之嫌,但亦可見清代學者對江氏禮書的推尊。
《禮書綱目》據(jù)朱子《儀禮經(jīng)傳通解》增訂而成。朱熹《通解》以《儀禮》為宗,借古禮以資考核,其書編撰有兩個特點:體系上以家、鄉(xiāng)、邦國、王朝為范圍分類,與《大學》“修齊治平”模式相同,有著鮮明的“經(jīng)世致用”旨趣;在材料處理上,《通解》每篇首列經(jīng)文,下附音韻訓詁,再引鄭注賈疏并諸儒之說,斷以己意。這種做法使得清季主張漢宋調和的陳澧以為“朱子《通解》之書,純是漢唐注疏之學”*(清)陳澧:《東塾讀書記(外一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151頁。。江永對于朱子禮書的增訂和重編,體現(xiàn)出宗朱傾向。如在體例設計上,《綱目》表面上突破朱子禮書“家齊國治”模式,而回歸古代禮儀,宗主《周禮》,但在具體編撰上接近朱子禮書,以冠、昏、喪、祭排序,用復古外衣對朱子體系進行重構。在材料處理上,宗法朱子,進行“分章別句”和“分經(jīng)附記”,同時刪削了注疏,但在異議處仍以按語形式表達己見。以內容和形式而言,其考證總體上未能超越朱子禮書。
江永是書編撰完成后,在很長時間內,并未有新的著述面世。不過這期間,他一邊授徒講學,一邊完成學術規(guī)劃,其禮學、律呂、歷算、制舉、理學等著述,都萌生于這一時期*(清)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薛貞芳主編:《清代徽人年譜合刊》上冊,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第176~183頁。。在蟄伏近二十年后,乾隆七年(1742),六十二歲的江永完成了對朱子學的進一步探究,《近思錄集注》一書殺青。
對于《近思錄》的重注,有著時代和學術因素?!督间洝冯m為理學入門書籍,但重要性不言而喻,朱熹說:“《近思錄》好看。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近思錄》,四子之階梯?!?(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105,《朱子全書》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50頁。由于《近思錄》涉及高深的理論體系、專門的理學術語,初學者以此入門似易而實難,對于此書的訓注應運而生,其中最重要者是葉采《集解》。葉氏“悉本朱子舊注,參以升堂記聞,及諸儒辨論,擇其精純,刊除繁復,以次編入,有闕略者,乃出臆說”*(宋)葉采:《近思錄集解序》,《近思錄集解》,元刻明修本,第2頁A面。,其書在元明風行。此外流行的還有明代周公恕《分類經(jīng)進近思錄集解》,周氏擅改葉采《集解》,抄襲葉氏又隨意改動篇章,后來刻本相仍,幾不可讀*(清)江永:《近思錄集注序》,江永:《近思錄集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頁。。江永“以其貽誤后學,因仍原本次第,為之集注”*(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92,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第781頁。。
清代《近思錄》注本較多,江注前流行的是茅星來和張伯行注本。茅星來以葉采《集解》粗率膚淺,了無發(fā)明,解所不必解,字句舛訛等由,重注《近思錄》。盡管茅氏言稱“名物訓詁,雖非本書所重”*(清)茅星來:《近思錄集注序》,茅星來:《近思錄集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129頁。,但其書實以材料考證見長。張伯行《集解》成書于康熙四十九年,長在義理闡發(fā)。江永未曾明確表示見閱二書,但其《集注》較好地融合了茅、張注釋優(yōu)點,其書最大的特點是“以朱子之語注朱子之意”。他“沉潛反復有年”閱讀《朱子遺書》,“因仍原本次第,裒輯朱子之言有關此錄者,悉采入注,朱子說未備,乃采平巖及他氏說補之,間亦竊附鄙說,盡其余蘊”*(清)江永:《近思錄集注序》,江永:《近思錄集注》,第2頁。。四庫館臣給予此書極高評價,認為“引據(jù)頗為詳洽?!m以余力為此書,亦具有體例”*(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92,第781頁。。以卷一“道體”為例,朱、呂輯論程頤“中和”:“伊川先生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動’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l(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達道’?!睂@段話,茅注重材料考辨,指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來自《系辭》,末又說明“此條今見《遺書》暢潛道本,列《文集》,誤”*(清)茅星來:《近思錄集注》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9冊,第170頁。。張注重義理闡發(fā),指出程子引《易傳》與《中庸》相發(fā)明,示人之意切*(清)張伯行:《近思錄集解》卷1,清同治五年正誼書院刊本,第4頁B~5頁A。。而江注兼具二者之長。盡管江永認為“是書非為幼學設,不必一一訓詁”,但仍重視材料的窮盡,次序的排陳。對程子所論“中和”,江注以非標注形式,先引《中庸章句》逐字解釋“喜”“怒”“哀”“樂”“大本”“達道”等概念,再引《朱子文集》論述朱子所謂“中”“和”,最后引《語類》《或問》,由辭通道地對“中和”概念進行升華闡釋*(清)江永:《近思錄集注》,《凡例》第2頁;卷1第5~6頁。。江氏以朱子之語集注伊川,層層遞進,幫助讀者理解程子語錄,同時窺觀朱子思想堂奧。如果不同意朱子意見,或需補充說明,江氏便以按語形式表達己見,或引黃幹及葉采諸說。如“道體”章引伊川《程氏易傳》釋“革上六”,論及“自暴”“自棄”與“小人革面”之關系,江氏先引朱熹論孟子與程頤關于“下愚不移”的差異,又據(jù)朱子論孔子“不移”之說相證,且意猶未盡,又補以葉氏論紂之說,證明愚昧程度取決于性的善惡,而非智力差距*(清)江永:《近思錄集注》卷1,第13~15頁。。朱子闡釋有闕時,江氏則自注己見。如“道體”章,“伊川先生曰:公則一,私則萬殊。人心不同面,只是私心?!苯腊矗骸傲x理之正,人心所同,故公則一人?!?/p>
江注《近思錄》的編撰,實際上是《禮書綱目》編纂原則和體例的繼續(xù),甚至包括引據(jù)材料的邏輯關系。盡管“《近思錄集注》實擷宋學之精”*夏鑾評語,轉引自徐世昌《清儒學案》卷59《慎修學案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冊,總第2093頁。,但說到底,“不過是考證性的資料匯編”*徐道彬:《善余堂文集辨?zhèn)巍?,《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4期,第48頁。。江氏注引朱熹語錄,如朱說未備,則復采他注,時下己意,這正是《綱目》“以古經(jīng)為主,經(jīng)不足,補以傳、記,又不足,則旁證以諸家之說”*(清)汪廷珍:《禮書綱目序》,江永:《禮書綱目》,“叢書集成續(xù)編”經(jīng)部第11冊,第152頁。編撰原則的繼續(xù)。
《禮書綱目》宗法朱子,江注《近思錄》亦是尊朱。我們知道,《近思錄》輯錄北宋四子之書,包括周敦頤、程頤、程顥和張載。江永“以朱子之語注朱子之意”,事實上變“四子之書”為“五子之書”。這種做法并非原創(chuàng),鄉(xiāng)賢汪佑便“每篇增入朱子之言,為《五子近思錄》”,后施璜又采入明儒語錄,卒至衍說泛濫。有鑒于此,江永《集注》僅取朱說,表現(xiàn)出他對朱子學術的推尊。這種尊崇亦表現(xiàn)在《集注》對《近思錄》篇章綱目的完全承繼上?!督间洝烦醭鲋畷r“各卷之中,惟以所引之書為先后,而不及標立篇目”*(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92,第781頁。,但據(jù)吳振記載,朱熹曾標立逐篇綱目:“一、道體;二、為學大要;三、格物窮理;四、存養(yǎng);五、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六、齊家之道;七、出處、進退、辭受之義;八、治國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處事之方;十一、教學之道;十二、改過及人心疵病;十三、異端之學;十四、圣賢氣象?!?(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105,《朱子全書》第17冊,第3450頁。葉采《集解》和茅星來《集注》均變異朱子篇名,如卷二葉氏更作“為學”,卷五茅氏更作“省察克治”。只有江氏《集注》徑取朱子“逐篇綱目”原說命名篇目*嚴佐之:《朱子近思錄導讀》,《朱子近思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頁。。
江氏《集注》承繼《綱目》,推尊朱子理學體系,材料上巨細必備,邏輯上層級遞進,這使得江氏《集注》成為清代《近思錄》研究的重要作品,取代了葉采《集解》的主導地位。后世翻引、覆刻、抄寫且流傳至今的江注《近思錄》不少于二十七種,足見江氏《集注》的巨大影響*程水龍:《江永〈近思錄集注〉版本源流考》,《文獻》2007年第1期,第113頁。。
江永一生蟄伏鄉(xiāng)曲,以授徒和編撰制舉書為生,同時從事學術研究。在《禮書綱目》編撰前,他參編了汪基《三禮約編》,分撰其中《周禮》《儀禮》部分。盡管江氏意識到“雖隨行逐隊,不免從事舉業(yè),亦謂不過頭巾茶飯,若圣賢茶飯所以果腹而潤身者,畢竟不在此”*(清)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乾隆三年四十七歲”條,薛貞芳主編:《清代徽人年譜合刊》上冊,第177頁。,但受經(jīng)濟條件限制,授徒之余,江氏不得不以編撰制舉用書營生,包括《四書典林》《四書古人典林》《鄉(xiāng)黨文擇雅正編》及《鄉(xiāng)黨圖考》等。乾隆五十一年,江南鄉(xiāng)試以《鄉(xiāng)黨》命題,士子主江永之說者皆得中式*(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5《江永傳》,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78頁。。
《四書典林》共三十卷,分天文、時令、地理、人倫、性情、身體、人事、人品、王侯、國邑、官職、庶民、政事、文學、禮制、祭祀、衣服、飲食、宮室、器用、樂律、武備、表紀、珍寶、庶物、雜語諸部。每部下分若干條目,每條目下分若干詞條,如“天文”部下分“日”“月”“天地”等目,“天地”下分“太極”“太初”等條。每條后引文獻詳闡,備舉子作文之用,如“日”下之“離”,注用《離》卦“日月麗乎天”?!端臅湃说淞帧窞椤端臅淞帧防m(xù)編,共十二卷,主要收錄人名典故,分帝王、古臣、古賢、圣賢、諸侯、大夫和雜人七部,匯聚四書涉及之神農、堯、舜至周幽、厲等帝王,后稷、皋陶等大臣,伯夷、叔齊、柳下惠等古賢,孔、孟等圣賢及孔門弟子,齊桓、晉文等諸侯,管仲、晏嬰等大臣?!半s人”部收錄共工、兜、揚朱等,最后附列女,包括杞梁妻等。
江氏二部制舉用書的編撰是對當時學風的一種糾偏。因為士子研習舉業(yè)具有很強的功利性,很少研習古經(jīng)注疏,而徑取朝廷規(guī)定之《四書大全》《欽定四書文》等,弋取功名。是時流行的薛應旂《四書人物備考》,事無提要,既不便學者觀考,又排纂無法。相較而言,江氏二書收集材料比較完備,應用材料準確,引據(jù)原文、注疏,并附按語,獲得成功。其特色有三。第一,編例簡潔。類書編撰需要豐富取材,簡潔表述。江氏徑取《綱目》經(jīng)驗,采取“某見某章”和“節(jié)引”編例。在《四書典林·凡例》中,江氏提出“同一事辭,彼此皆當載者,或并載之,或詳略互見,或注云詳某。同類中當?shù)稣?,注云見前見后”。同時,江氏提出“注釋有不可省者,略釋一二,或用古注,或用先儒說,或以己意融貫”*(清)江永:《四書典林·凡例》,清光緒十八年鴻寶齋石印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端臅湃说淞帧芬嗳绱?,如卷一“帝王部上·神農”下有“始為蠟”條,此條出《郊特牲》,江氏先引《禮記》原文,后附節(jié)略疏解?!皥颉毕掠小胺艅住薄捌秸掳傩铡薄懊撕汀薄白傻怯埂薄白扇舨伞薄霸圂叀敝T條,皆引自《堯典》。江氏除“放勛”條注明自《堯典》外,余均用“又”表示,以示簡省。書中條目及訓釋多為節(jié)引,并較多使用“詳某章”編例,如“咨登庸”條引《堯典》原文,標明“注詳?shù)ぶ臁薄?/p>
第二,考證精核。以《四書古人典林》為例,卷一“舜”下“顓頊之裔”條,江氏先引《史記》載舜世系,后以按語形式引《左傳》《國語》相關記載,認為《史記》闕略“幕”一代,同時批評“賈逵、韋昭以幕為虞思,誤矣”*(清)江永:《四書古人典林》,徐道彬整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5頁。。我們知道,《禮書綱目》采取“分章別句”和“分經(jīng)附記”方式,體現(xiàn)著擬選主題與材料間類似經(jīng)傳的關系,這種關系包含著禮學考據(jù)的萌芽。江氏制舉編撰受此影響,如卷五“圣賢部上·孔子”條,條目之“始生”“父卒”“合葬于防”“學琴”“適周訪禮樂”“聞韶”“相夾谷”“隳都”“厄陳蔡間”“修詩書禮樂”“讀易”“獲麟”等,將孔子出生、家庭、學習、為相、流亡、修書、授徒的人生經(jīng)歷,極其詳細地展示開來,其條目與主題間形成嚴密的邏輯結構。
這種文獻排陳方式所體現(xiàn)的考證特色涉及多數(shù)條目,而以“孔子”條最著。以“始生”為例,江氏先后引《家語·本姓解》、《榖梁傳》、《公羊傳》、《論語》、《括地志》、《史記正義》、《孔庭纂要》、《魯語》、《詩序》及鄭玄注、《檀弓》,材料豐富,且對材料嚴加辨正。如認為《家語》“防叔避華氏之禍而奔魯”記載有誤,并據(jù)《春秋》經(jīng)傳改正*(清)江永:《四書古人典林》,徐道彬整理,第81頁。。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對孔子出生年月的考證。《榖梁傳》以為孔子生于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公羊傳》以為生于“十有一月庚子”,司馬遷謂其生于襄公二十二年。江永據(jù)《春秋》“十月庚辰朔,日食。則庚子者十月二十一日也”,確定孔子生年以《榖梁傳》《公羊傳》為正,月、日以《榖梁傳》為正。江氏還對孔子出生地和尊諱進行了考證。這種學術性考證,提升了制舉用書的價值,使得江著避免了類似書籍湮沒不彰的命運。
第三,與《禮書綱目》相似,《四書典林》《四書古人典林》引書數(shù)量眾多。據(jù)統(tǒng)計,江氏《綱目》引書93種,而《典林》二書引書160余部,其中史部31部,子部48部,緯書3部,總集4部,別集13部,政書、類書4部,小學類2部*丁之涵:《明清〈四書〉專題類書研究——以江永〈四書典林〉、〈四書古人典林〉為例》,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25頁。。與《綱目》類同,其引據(jù)經(jīng)部漢宋兼采。如《四書典林》,于《易經(jīng)》引據(jù)《程傳》《本義》,《尚書》引據(jù)《孔傳》《孔疏》和蔡沈《集傳》,《詩經(jīng)》用《毛傳》《鄭箋》和朱熹《集傳》,《春秋》三傳采引漢魏古注和胡安國《春秋傳》,《左傳》主引《孔疏》。三禮據(jù)鄭注及孔、賈注疏,也引宋元注解,如《周禮》引王安石《周禮注》,《儀禮》采朱熹《通解》,《禮記》賅括陳澔《集說》。
由上述特點可見《典林》二書受到《禮書綱目》影響,但其所受影響限度不能高估,因為類書編撰對材料數(shù)量和質量的要求,受到編撰本身的限制。二書注重制舉用書的實用性,同時兼具學術性,成為類書中的翹楚,具有學術價值。
江永學術領域廣泛,長于步算、鐘律、聲韻、禮制考證。其律呂、歷算成就何如,和江氏其他學問的關系,以及是否受到江氏禮書編撰的影響,值得討論。
江永律呂著作有《律呂管見》《律呂新論》《律呂新義》《律呂闡微》等。其中《管見》已佚,據(jù)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載,乾隆三年,江永復書汪紱,謂附入《禮書綱目》之《律呂管見》二卷,以合九十一卷之數(shù)。而《新論》二卷實同四庫本《禮書綱目》所附律呂書,則《管見》《新論》實為一書?!缎铝x》四卷作于乾隆十一年,《闡微》一書以《新義》為基礎,成于乾隆二十二年,全書共十卷,“其作書大旨,則以明鄭世子載堉為宗。惟方圓周徑用密率起算,則與之微異”*(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38,第329頁。,為江永律呂研究之大成。
江永歷算研究承繼律呂之后,認為“律與歷通”*(清)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乾隆三年四十七歲”條,薛貞芳主編:《清代徽人年譜合刊》上冊,第181頁。,“天有十二月,律有十二管,律歷自然相應”*(清)江永:《論律生于歷》,《律呂新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第517頁。。其歷算著作主要有《歷學全書》和《推步法解》?!稓v學全書》成于乾隆五年,初名《翼梅》,戴震訂為《數(shù)學》,四庫館臣改作《算學》,共八卷,附《續(xù)歷學》一卷,意在羽翼梅文鼎說,亦不乏批評之見?!锻撇椒ń狻烦捎谇∈四?,共四卷七篇,末附《推步鈴》一卷,于日月之躔離交食,五星之遲疾伏見,及恒星六曜之行,皆具密法。其書主要內容被戴震錄入秦蕙田主編之《五禮通考》“觀象授時”部分。
江氏自敘其律呂研究受到蔡元定影響,通過結交王蘭生,窺觀李光地學術,并參通朱載堉《樂律全書》而萌生增訂之意*(清)江永:《律呂新義序言》,《律呂新義》,“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94頁。。其歷學研究,“少好天官家言,始讀《尚書》‘閏月’、‘璇璣’兩注,即學步算。弱冠后見黃石齋《答袁坤儀書》,始知地圓,又得游子六《天經(jīng)或問》,已詫為奇書。三十在金陵,有佴氏者,家有《崇禎歷書》,乞假一觀,永為歷學,是年驟進”*(清)江永:《翼梅序》,《善余堂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3年,第120頁。。他了解西洋歷法,又私淑梅氏,著《翼梅》正梅氏“歲實消長”之說,成一家之言。
江永沒有特別說明其律呂、歷算著述與《禮書綱目》有關,但其相關研究受益《綱目》處甚多。朱子《通解》將“樂”放入學禮,江永則在朱子禮書基礎上,于《鐘律》前補輯《樂制》,并增補“樂制”“樂事”及“鐘律”。他以《樂記》為主增補樂書,且置于卷末,實現(xiàn)禮樂會通?!毒V目》禮樂合璧的結構和對樂律的清理,為江氏的律呂研究準備了條件。同時,朱熹將歷法放入王朝禮類,但其編纂較為含混,許多篇目闕略。江永在朱子基礎上進行增訂,將歷算調至“通禮”,并對《歷數(shù)》《夏小正》《周月》《月令》等篇作了???,對朱子《歷法》進行分段整理和重新審讀。表面上,《綱目》編撰與其律呂、歷算研究并不相涉,實際上《綱目》對于律歷的重新整理,為其相關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江永在律呂、歷算研究中展現(xiàn)出的獨立學術精神,以及對朱子學術的批判繼承。比如四庫全書本《禮書綱目》后所附論律呂書(即《管見》),其中批評蔡元定律書,有三條札記。我們知道,號稱“西山先生”的蔡元定是朱熹學生,“其書實與朱子商確(榷)而成,蔡氏之書,即朱子之書也”,其“律呂本原、證辯二篇,固為朱子所極取”,但江永以為其書“猶有未盡善者”,“執(zhí)蔡氏之律書而求合于管弦,無異按圖而索馬,刻舟而求劍也”。在江氏看來,“從來天下事,是非當否,當以理為斷,不當以人為斷。當以目前有據(jù)者為定,不當以古說久遠者為定”*以上引文見四庫全書本《禮書綱目》附錄卷上“論蔡氏律書三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冊,第578~579頁。,表達出其征實態(tài)度。這種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見諸江永《禮書綱目》編撰中,在繼承宗法朱子禮書,以《儀禮》為主進行編撰的同時,在體系上更定,材料上增刪,批評地繼承和批判朱子學術。正如汪廷珍所說,江永“承朱子之學,而不茍同于朱子”*(清)汪廷珍:《禮書綱目序》,江永:《禮書綱目》,“叢書集成續(xù)編”經(jīng)部第11冊,第152頁。。
汪廷珍同時指出,“先生(江永)于學無所不窺,而大旨歸于實事求是。……其于樂律也,大旨主朱載堉而起,算則依密率”?!堵蓞侮U微》是江永最重要的定論性律學著作,對朱載堉樂律理論有所發(fā)展,而朱氏為前明皇裔,其學術為盛清皇權遮蔽,江氏為之發(fā)微闡幽,體現(xiàn)出實事求是的學術追求。在歷算研究中,江氏能夠突破傳統(tǒng)“西學中源”說,堅持從事實出發(fā)。他對梅氏“西學中源”說的糾偏,受到清代學者的廣泛批評,因為“西學中源”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一個政治問題*徐道彬:《論江永與西學》,《史學集刊》2012年第1期。,從中亦可見出江永學術的實事求是。這種獨立精神,同樣見于《禮書綱目》承繼朱子禮書進行賡續(xù)和增訂的進程,其中尤以對于朱熹禮書材料的辨析為要,計有一千多條按語,展現(xiàn)出江氏的征實態(tài)度。
如果說江永理學、制舉用書的編撰有致用屬性,那么,他由禮書編撰轉向律呂、歷算的著述,則展現(xiàn)出學術重心的轉變。一是學術研究的內容,從禮書編撰的理學體系,轉向律呂、歷算的考據(jù)實證研究,表現(xiàn)出清代中期學術由理學轉向漢學的歷史進程。二是專門研究的盛行,不僅是律呂、歷算諸作,包括江氏后期的禮學考證,以及音韻、史地等著述的撰作,如江氏《古韻標準》以音韻為切入點,深入《詩經(jīng)》研究,其《春秋》研究轉向地理考證,代表著清代學術的新趨向,即專門研究的盛行,這成為乾嘉學術的表征之一。
江永的律呂、歷算研究,代表其學術重心轉向專門考據(jù),同樣的轉變也出現(xiàn)在禮學研究中。我們知道,《禮書綱目》未為完書,江永一再表示,“賈孔諸家之疏,與后儒考正之說,文字繁多,力不能寫,且以俟諸異日”*(清)江永:《禮書綱目序》,《禮書綱目》,“叢書集成續(xù)編”經(jīng)部第11冊,第153頁。,在與汪紱的通信中亦提及“苦無力,乏人鈔寫,有志未逮”*(清)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乾隆三年四十七歲”條,薛貞芳主編:《清代徽人年譜合刊》上冊,第178頁。。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自身精力和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再加學術興趣的轉移,他停止修撰此書,盡管此后仍有《昏禮從宜》類的家禮書編撰,但江氏學術的重心,開始轉向禮學考證研究。
江永的禮學考證著作,按照成書先后,以及禮學類型劃分,主要有《深衣考誤》《周禮疑義舉要》《儀禮釋例》《儀禮釋宮增注》《禮記訓義擇言》《鄉(xiāng)黨圖考》等。這些考證著述的突出特點,是對于朱熹禮學的揚棄,和鄭玄注解的重視。由“朱學”向“鄭學”的遷移,映照著清代學術變遷的影子。
江永最早的考證禮學著作是《深衣考誤》,作于乾隆二年前后,主要考辨《禮記·深衣》中的“衽當旁”和“續(xù)衽鉤邊”問題。江永的考證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對于鄭玄注的尊崇,一是對于朱熹說的批評。江永以為,“深衣之義,鄭注孔疏皆得之,獨其裳衽之制,裁布之法與續(xù)衽鉤邊之文,鄭氏本不誤,而疏家皇氏熊氏孔氏皆不能細繹鄭說,遂失其制度,后儒承訛習舛,或以臆為之,考辯愈詳而誤愈甚”。爭論的根源,“皆由六幅皆交解之說誤之耳”。關于“衽當旁”,江永申論鄭說。鄭云“衽謂裳幅所交裂也”,江氏以為“明其惟在裳旁而名衽者交裂,其余幅不交裂也”。鄭云“凡衽者,或殺而下,或殺而上”,江氏以為“此廣解凡裳之衽也”,并引《喪服篇》加以證明。鄭云“是以小要取名焉”,江氏謂棺上合縫之木亦名為衽也,并引《喪大記》以申其說。江永贊成鄭玄“屬裳則縫之,以合前后”的說法,認為“疏家忽之,并失小要之義”。關于“續(xù)衽鉤邊”,鄭玄注:“續(xù)猶屬也,衽在裳旁者也。屬連之,不殊裳前后也。鉤讀如烏喙必鉤之鉤。鉤邊,若今曲裾也?!苯腊矗骸袄m(xù)衽,謂裳之左旁縫合其衽也?!倍艺J為“鄭氏不言左續(xù)衽右鉤邊者,衣裳自左掩右,左可連,右不可連,其事易明,故不必言左右也”*(清)江永:《深衣考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冊,第612頁、613頁、613-614頁、615頁。。總之,江永將深衣研究出現(xiàn)的問題歸咎于后世疏注對于鄭玄注的錯誤理解。
同時,江永批評《家禮》所記深衣制度謬不可及,逐一批評《家禮》裁前右外襟圖、深衣前圖、深衣后圖、著深衣前兩襟相掩圖等不可通。他以為朱子錯誤源自承襲注疏及司馬光《書儀》。他還對楊復的辯護提出批評,指出“續(xù)衽與鉤邊是二事,鄭注分言之,而楊氏即以續(xù)衽當鉤邊,是誤讀鄭注耳”。他認為楊氏“以鄭注破疏家之謬”原則上是正確的,但未細繹經(jīng)文,造成“疏說本不誤者以為誤,而其真誤如孔氏所謂裳幅皆交解者反忽之”*(清)江永:《深衣考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冊,第616~618頁、619頁、619~620頁。。
江氏推尊朱子學術,但并非盲從,其對朱子學說的細節(jié)修正,體現(xiàn)出學術的新創(chuàng)和獨立。江氏宗主鄭玄的做法,表現(xiàn)著清代漢學的復興趨勢,揭開了清代禮學由“宗朱”轉向“宗鄭”的序幕。四庫館臣以為“以永說求之訓詁諸書,雖有合有不合,而衷諸《經(jīng)》文,其義最當”,“其說亦考證精核,勝前人多矣”*(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21,第174~175頁。。
《深衣考誤》僅一卷,盡管考證精核,但難以盡窺江氏禮學全貌。同樣,江永的其他禮學考證著述,《儀禮釋例》僅有衣冠體例,《儀禮釋宮增注》只涉及宮室,《禮記訓義擇言》至《少儀》為止。而《周禮疑義舉要》涵蓋六官,篇幅完整,考證深邃,可窺觀江氏學風。該書萌生于江氏前往京師訪學,編修吳紱質以《周禮》諸問,經(jīng)累年札記成書。全書共七卷,解決了《周禮》研究諸多問題,如三農、四望、軍賦、車制、文字訓詁等,并對《考工記》研究影響深遠。四庫館臣謂“是書融會鄭注,參以新說,于經(jīng)義多所闡發(fā)。其解《考工記》二卷,尤為精核”*(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21,第157頁。。
《周禮疑義舉要》主要措意于典制。以眾說紛紜的三農、四望為例,三農,先鄭云平地、山、澤,后鄭云原、隰、平地,江永以為皆未當,他認同惠士奇《禮說》上農、中農、下農的說法,并引《管子·揆度篇》加以確證*(清)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卷1,“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1冊,第718頁。。四望,出自《春官·大宗伯》“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本為祭祀名山大川之禮,而賈公彥疏曰“言四望者,不可一往就祭,當四向望而為壇遙祭之,故云四望也”*《周禮注疏》卷18,(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648頁。,顯然是臆說。江氏考察諸家之說,以為鄭興“日月星?!敝f近之,并證引《大司樂》《司服》,何注《公羊傳》、杜注《左傳》等*(清)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卷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1冊,第750~751頁。,證明“四望亦有遠近”,并引據(jù)注疏證之。一條札記考證,引據(jù)充分,論證嚴密,結論新穎。
《周禮疑義舉要》進行的??薄愇牡忍幚?,解決了一些研究難題。如《周禮》典制多與《孟子》《王制》不合,江永認為原因在“《周禮》就其虛寬者言之,《孟子》《王制》惟舉土田實對耳”。在文本方面,一般認為石經(jīng)較文獻可靠,但江永認為應具體而論,石經(jīng)有衍文,疏注可參考。對于鄭注,江永亦指出其可商榷,甚至錯誤處,如認為鄭注“以脂贏羽分五大獸”為非,又說“鄭玄以骍剛解九屬,十二分野解十二壤未確”*(清)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卷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1冊,第726頁、730頁、725頁、725頁。,表現(xiàn)出獨立的思考和學術判斷。
《舉要》針對鄭注,探賾索隱,考證精詳,結論可信。許作屏作序,謂“康成為《周官》功臣,賈公彥為康成功臣,而先生(江永)又為鄭賈之功臣也”*(清)許作屏:《周禮疑義舉要序》,江永:《周禮疑義舉要》,“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頁。翁方綱《跋周禮疑義舉要》以為本書有臆斷,但足資考證(沈津輯:《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7頁)。。江永的《周禮》研究,以札記形式,宗法和補苴鄭注,擺脫了朱熹的學術影響,代表清代鄭學復興的濫觴。
江氏《儀禮》研究,主要有《儀禮釋例》和《儀禮釋宮增注》,二書年代無考,均草創(chuàng)待定之作??滴跷迨四?,江永參編的《儀禮約編》完成后,汪基便提到“昚齋更擬仿杜預《春秋釋例》條為《儀禮釋例》一卷,成書當為補入”*(清)汪基:《儀禮約編例言》,《三禮約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08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第661頁。。但最后成書的《儀禮釋例》實僅釋服一類,又寥寥數(shù)頁,實為未成之書。該書“釋服”共分“天子冕服”“諸侯冕服”“大夫冕服”“爵弁服”“皮弁服”“韋弁服”六類,每類先引經(jīng)文,下附注疏,廣引眾說,斷以己見,考證精詳,且多新說。因系未成之作,瑕疵也較多,如認為“《周禮》之韋弁即爵弁”,四庫館臣批評“其說過新,不可信”*(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23,第191頁。。錢熙祚考證指出,兩者材質不同,色彩不同,式樣亦不同*(清)江永:《儀禮釋例》,錢熙祚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71頁。。但以“釋例”方式研究《儀禮》,獲得廣泛贊譽。如杭世駿認同江氏,“以為《春秋》可以無例,而《禮》則非例不能貫也”*(清)杭世駿:《道古堂文集》卷4《禮例序》,“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5頁。。凌廷堪《禮經(jīng)釋例》亦以《釋例》為端緒。凌氏成績無需贅述,江氏開山之功亦不可沒。
《儀禮釋宮增注》系誤對“朱子”《儀禮釋宮》進行增訂?!秲x禮釋宮》作者本為李如圭,因誤收入《朱子文集》,被視作朱子禮書。這個錯誤一直到清代中期編修《四庫全書》才被發(fā)現(xiàn)。江永將“朱子”《釋宮》冠諸《禮書綱目》卷端,為之補苴詳注,而成《增注》一書,可見其對朱熹學術的推重?!对鲎ⅰ烦蓵鴷r間無考,但江氏《鄉(xiāng)黨圖考》卷四“宮室”亦有對“朱子”《儀禮釋宮》的考證。兩相對照,“宮室考”將江氏按語附于每條之后,《增注》則散入其間,則“宮室考”為《增注》之增訂。四庫館臣以為江永“多所發(fā)明補正,其稍有出入者,僅一二條,而考證精密者,居十之九。其辨訂俱有根據(jù)”*(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20,第166頁。。具體來說,江氏考證“東夾、西夾不當稱夾室”,引《雜記》《大戴禮》,以為“夾室”二字乃指“夾”與“室”言之,本各一處,《注》《疏》連讀之,故相沿而誤。江氏又謂“門屏之間曰寧,乃路門之外,屏樹之內”,邢《疏》、李巡《爾雅注》均誤。此皆為江氏精審之處。
江永采取“釋例”的方式,突破了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以來宗法《儀禮》的苑囿,標志著江氏《儀禮》研究的新創(chuàng)。他的考證,主旨在于承繼朱熹學術,進行宮室的增訂,但在實行中,更多取材先秦典籍,代表著清代前中期《儀禮》研究由取徑宋、明到宗法漢、唐的轉變。
江永《禮記》研究代表作是《禮記訓義擇言》一書。是書成于乾隆二十五年,江永時年八十,但乾隆四年前書稿已具,名曰《禮記擇言》*(清)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乾隆四年四十八歲條”,薛貞芳主編:《清代徽人年譜合刊》上冊,第179頁。。至乾隆十五年,江氏七十大壽,戴震撰壽序稱所讀江氏書中有《禮記擇言》,則江氏又歷經(jīng)十年打磨,方成是書。江永自敘因吳澄禮書“多以臆割裂竄易,失其本義……高安朱文端公因其(吳澄)書多裒聚諸家之說也,遂撰《禮記纂言》而附己說于后,以示折中焉。永昔在休寧程太史恂處,常以此書置案頭,隨筆簽識,僅得一十五篇,程為詮次錄一本,今學徒往往傳錄而全書未能卒業(yè),因年力已衰,非復曩時之精銳故也”*(清)江永:《禮記訓義擇言引》,《禮記訓義擇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第289~290頁。。則是書非《禮記》全本,僅自《檀弓》至《雜記》,于注家異同之說,擇其一是,為之折中。
《禮記訓義擇言》主要批評陳澔《集說》及吳澄《纂言》,考證精核,四庫館臣已指出數(shù)例,如《檀弓》“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呂氏謂祔祭即以其主祔藏于祖廟,既除喪而后遷于新廟。江永據(jù)《左傳》“特祀于主,烝嘗禘于廟”,謂祔后主反殯宮,至喪畢乃遷新廟。又引《大戴禮·諸侯遷廟禮》“奉衣服由廟而遷于新廟”,則此廟實為殯宮。永說有據(jù),可以解程、張諸儒之異同*(清)江永:《禮記訓義擇言》卷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第322~323頁。。此外,該書校勘成績顯著。如對“爨室”的考訂,鄭注“禮,浴于適室”,孔疏極力為鄭注辯護,江永以為“曾子易簀當在適室,喪事由近即遠,安有遷尸而浴于他室者?此必有誤字。疑是‘奧室’之訛。……‘室’當為衍字。又或本作‘室奧’,因‘奧’訛‘爨’,故遂改作‘爨室’耳”。又,《喪服小記》“而立四廟”前后闕文,江氏以為“亦當缺疑,未可輒改經(jīng)文”*(清)江永:《禮記訓義擇言》卷2、卷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第310頁、359頁。。
表面上,江永后期禮學研究轉向考證研究,似乎與禮書編撰無關。實際上,從禮書編撰轉向考證,有著內在邏輯。首先,大型禮書編撰非個人精力可以完成。朱子《儀禮經(jīng)傳通解》及其續(xù)編,本擬通過朝廷書局進行修撰,未果后,由朱熹發(fā)凡起例,門人合纂續(xù)編完成。江永的禮書編撰,未能具備朱子的條件,只好刪削注疏,卻因簡潔而獲得意外成功。但在江永心中,《禮書綱目》是未成之書。江氏停止續(xù)撰此書,轉向禮學考證,是受制于自身精力的必然結果。其次,江氏禮書編撰為禮學考證研究奠下基礎。比如,《深衣考誤》以朱子《家禮·深衣》為指摘對象,朱子《家禮》及其材料亦被分煉進《綱目》編撰中?!秲x禮釋宮增注》也是江永對于《禮書綱目》篇首卷下引據(jù)“朱子”釋宮,而進行增訂。江永的禮學考證在內容上,多為其禮書編撰的延伸。在具體考證上,江氏的一些結論萌發(fā)于禮書編撰時的思考,如天子宗廟九獻之禮已在《禮書綱目》中提及,又在《周禮》研究中得到精細考證,形成定論*徐到穩(wěn):《江永禮學研究》,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第44頁。。
乾嘉禮書編撰的式微和禮學考證研究的盛行,以及江氏考證影響所及,說明禮書編撰向禮學考證的轉變符合學術潮流?!抖Y書綱目》編撰完成后,只在有限范圍內流傳,以致乾隆初同邑汪紱還不知曉具體書名,謂為《三禮合參》*(清)余龍光:《雙池先生年譜》,薛貞芳主編:《清代徽人年譜合刊》上冊,第171~172頁。?!抖Y書綱目》被三禮館征集,而后四庫館繼征,但編撰中并不見其影響。秦蕙田主編《五禮通考》,也僅通過戴震了解該書概況。曾國藩對此書較為看重,以為“可以通漢宋二家之結,而熄頓漸諸說之爭”*(清)曾國藩:《曾文正公書札》卷13《覆夏弢夫》,清光緒二年傳忠書局刻增修本。,但亦限此書融合考據(jù)和義理的特色,為其致用。清代前期經(jīng)禮書編撰較多,除江永外,還有盛世佐、任啟運、梁萬方等,而后期則漸次凋零。相反,清代后期,無論禮學新疏還是學者考證,以及禮書編撰,均呈現(xiàn)濃厚的考證興味,且引據(jù)江永考證較多。如孫詒讓《周禮正義》、胡培翚《燕寢考》、朱彬《禮記訓纂》、孫希旦《禮記集解》,以及金榜、程瑤田的專門考證等。即使禮書的編撰,如黃以周《禮書通故》,亦放棄傳統(tǒng)注疏形式,以專題考據(jù)為重點,將江永以來的禮書編撰好禮學考證推向新高度。一定程度上講,江永的禮學考證是禮書編撰的繼續(xù)和升華,盡管兩者形式上異趣。
從清代學術背景看,乾隆初期的學術研究依然崇朱,清代禮學考證的繁盛出現(xiàn)在乾隆后期及嘉道時。盡管大部分學者受益于朱子學術,但在實際的研究中,他們由“朱學”而“鄭學”,從“尊敖”(敖繼公)到“尊鄭”(鄭玄)漸進。我們知道,敖氏《集說》離異鄭注,具有濃郁的疑經(jīng)風氣,影響及于清初禮學研究,如萬斯大《儀禮商》、姚繼恒《儀禮通論》、方苞《儀禮析疑》等。乾隆初修撰《儀禮義疏》,在章節(jié)方面一準朱熹《通解》,但闡釋仍以敖注為主。學者在參與修訂中參閱鄭注,反復對勘,漸有批敖申鄭之說,其中尤以吳廷華、褚寅亮、凌廷勘最著*參見彭林《清人的〈儀禮〉研究》,《清代學術講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7~43頁。。從而漸起對于鄭注三禮的研究,致使禮學考證盛行。江永禮學考證批朱崇鄭的特色,正是時代學風的先聲。
本文旨在考察著名學者前期著述對其整體學術的影響。以江永個案而言,按照其編撰計劃,《禮書綱目》還缺疏解及諸儒之說,這種缺陷避免了冗繁弊病,并因“尊朱”與“考據(jù)”特色,對清代學術影響至深。是書未容剪裁,起著資料收集和保存作用。據(jù)四庫館臣統(tǒng)計,《綱目》引書48種,并注解93種*《禮書綱目采輯群書目》,江永:《禮書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冊,第1~3頁。。這些材料的剪裁和使用,為江氏后期學術奠下基礎。
總結來說,《禮書綱目》編撰對江永重注《近思錄》和制舉編撰起著先導作用。其《近思錄集注》《四書古人典林》等書,編撰原則、編例、材料考證等明顯受到《綱目》影響。同時,《綱目》編撰為江氏學術積累了資料。以律呂、歷法研究言,《綱目》重視樂的輯軼,為其律呂研究奠下基礎?!毒V目》對歷算材料的整理,為其歷法研究創(chuàng)造了條件。江永禮學考證亦受惠于《綱目》編撰。如深衣考證,兵農分合的觀點,得益于《綱目》對服制和軍制的研究。其《周禮》研究受惠于《綱目》偏重《周禮》五禮的體系架構。其宮室考證,以“朱子”研究為出發(fā)點,無疑受到《綱目》尊朱的影響。
江氏轉向禮學考證,彌補了禮書編撰未竟的遺憾,且將研究導向深入。其《周禮》《禮記》研究采取札記形式,進行專題研究,《儀禮》研究以“釋例”和專題為主,開辟學術研究的新路徑。之后,江氏《古韻標準》摒棄傳統(tǒng)訓詁,以音韻研究為切入點,深入《詩經(jīng)》研究,其《春秋》研究不復以傳統(tǒng)訓詁和義理探索為主,而轉向地理考證,代表著清代學術的新趨向。這對江氏學術、乾嘉考據(jù)學及清代學術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