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華
(合肥市五十中學東校西園校區(qū) 安徽合肥 230001)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古代山水游記的名篇,歷來為后人所傳誦。其文是畫,是詩,有色彩,有聲音,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構成高度的藝術魅力。教學中,可從如下三個方面洞悉其文字之美、情感之悲和靈魂之孤獨。
《小石潭記》篇幅短小,卻意蘊深長。全文內容可分作五部分,脈絡清楚。第一部分起筆從小丘開始,接著寫小石潭。先寫遠遠聽到的聲音,然后尋著聲音一路往前。景物若隱若現(xiàn),愈發(fā)引人向往。第二部分寫小石潭的本身,重點刻畫清澈的潭水,活潑的游魚,但寫法又不盡相同。前者是暗寫,后者是明寫。第三部分寫潭外的水流,突出水流的曲折深遠,增添了景致的層次,營造出山重水復的效果。第四部分寫法上有了變換。從上文的寫形態(tài),深入一層,改為寫意境。這樣一來,環(huán)境的清冷和作者身世的悲涼就對應了起來。最后一部分是記述游歷的同伴,作為游記的收尾。
景物寫的形象逼真是這篇寫景游記散文最突出的亮點。柳宗元擅長描畫景物,總是用凝練的語言輕輕勾畫幾筆,使人猶如置身在鮮明的圖畫中。作者描寫流水的聲音,沒有使用慣常的汩汩、潺潺、涓涓等詞語,而是以佩環(huán)之音來寫水聲。玉石相擊,其音清越,聽來使人身心愉悅,而且還能以水聲烘托山林中幽僻靜謐,再以山林的靜寂來映襯水聲的清朗,二者交互起來,帶給人美妙的感受。
潭邊和岸上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碧吨泄质诲e、岸上枝蔓交映的生動景象濃縮在這二十余字里。對于青樹翠蔓的描繪只用“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八個字,逼真細膩?!懊伞笔钦谧∩w著,形容蓊郁茂盛,遮遮掩掩;“絡”是糾結在一起,攀緣纏繞;“搖”是搖搖擺擺,來回晃動;“綴”是剪不斷理還亂的牽連。這四個動詞形象地描繪了樹枝藤蔓的各種奇特狀態(tài)?!皡⒉钆鳌睂⒎毖苌煺归_來長短不齊的枝蔓,在微風中輕柔地飄曳的動態(tài)生動再現(xiàn)。這豐富的不僅是石潭周圍的景物,而且也給石潭抹上一層濃濃的生命之綠,使人感到盎然生機。
同樣精彩的是對潭水和游魚的描寫,作者想表現(xiàn)潭水的清澈,卻不直接寫潭水,而寫魚“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從表意看“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敝蛔治刺峒八?,但我們已經(jīng)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澄澈透明?!叭展庀鲁?,影布石上?!标柟馔高^清澈的潭水,把一條條小魚的影兒刻印在潭底的全石上,猶如一幅畫。魚在水中游動,卻像在空中沒有憑依,陽光直射下來,照見石潭底部。這反過來襯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寫游魚,作者從靜止到活動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靜止時游魚呆呆不動;活動時是一會兒游向遠處,一會兒躥向這邊。僅僅十二個字就抓住游魚的特點,構成了一幅魚影交映的生動圖畫。作者用“佁然”“俶爾”“翕忽”分別反映小魚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皝倘弧毙稳菪◆~憨態(tài)可掬,紋絲不動;“俶爾”是寫小魚曳尾而去,一閃動就不見了;“翕忽”是刻畫了小魚靈巧輕捷,輕快自由地游動?!八婆c游者相樂”這是作者將自己游樂的心情投射到魚兒的身上,仿佛魚兒也會和人一樣感到快樂。
作者以大畫家的筆法生動地描繪出山水的形象。讀作者的游記就像看山水畫一般。作者將山水的位置、形狀、特征都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尤其表現(xiàn)在使用鮮明的色彩勾勒出光線的明暗效果。“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就溪身而言,是靜態(tài)的,因此比作曲折的北斗星;溪流是流動的,所以比作像游走的蛇。由于溪身蜿蜒曲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溪身看得見的一段由于陽光的反射就是亮的,看不見的一段就顯得暗了?!懊鳒缈梢姟蹦毜貙懗鲞@種光線給人的感受。溪岸也是如此,像狗牙那樣參差不齊?!岸氛邸背尸F(xiàn)的是靜態(tài),“蛇行”描繪的是動態(tài),一動一靜構成貼切的對稱,恰好用來形容溪身和溪流。接下去,“明滅”是指溪流,“犬牙”比擬溪身。正是成為動與靜的對稱,顯出作者狀物繪景的杰出的藝術手腕。
小石潭風景搖曳并非一時,千百年來卻寂然于永州荒野之中。柳宗元造訪,覺得這樣美好的山水隱沒在荒涼的地方實在可惜。好比有才能的人受到排擠被放逐到邊遠地方去一樣。這樣的貶謫人不正和自己同病相憐嗎?回想起自己被貶出朝廷的一幕是何等的令人心碎?安史之亂使盛唐的燦爛光輝黯然消隱,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唐帝國奏起的竟是江河日下的悲歌。痛定思痛,亂后思治,有理想有抱負的仁人志士對國勢的衰微痛心疾首,他們呼喊于朝,奔走于野,于是一股強大的中興思潮就在社會上奔涌激蕩。德宗貞元九年(793年)20歲的柳宗元考中進士,可謂志得意滿。順宗即位,柳宗元擢禮部員外郎,一時位高權重。歷史給了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一次機會。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積極推動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拉開了“永貞革新”的序幕。他們懲辦污吏,削弱藩鎮(zhèn),整頓財政,打擊宦官,雷厲風行的新政給百姓帶了希望,給國家?guī)砹耸锕?。他們想革除唐朝的弊政,卻遭到了陰陽其人的宦官、肉食者鄙的官僚和飛揚跋扈的藩鎮(zhèn)的聯(lián)合嫉妒與排斥。剛剛呈現(xiàn)的一抹希望瞬間成了曇花一現(xiàn)。永貞元年(805年)八月,順宗被迫禪位于憲宗,革新宣告失敗,柳宗元初貶邵州刺史,未至,再貶永州司馬。他在永州把四野的山巒視為囚禁他壯年和生命的牢籠。但是,痛苦的心靈需要解脫之時,山水成了慰藉苦痛靈魂的好友,醫(yī)治作者心靈創(chuàng)傷的良藥,于是美好的山水就常常成為柳宗元人格的象征,寄托著他的情感。
柳宗元借山水抒懷,把自己的思想以及感情寫進山水里去了。本來想借山水來散心,可惜剛剛被游魚逗樂的心境又因景物的變化而發(fā)生了改變?!疤段髂隙氛凵咝?,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當作者向西南方向望去,見到了水流曲折幽邃,忽明忽暗,岸勢如犬牙一般交錯。于是有一種幽深不可測度的內心感受涌上心頭。溪流的源頭不知在哪里,自己未來的方向又在何處呢?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盎然生機,而是“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凄涼清冷。于是周圍環(huán)境與個人感受就自然地結合起來,個人的孤寂、凄涼、哀怨的心境也就浸透在文字里了,進而讓自己覺得“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久居荒遠的凄涼盡在其中。
再回頭來看,游魚可以“佁然不動”,可以“俶爾遠逝”,自由活潑,輕快敏捷。游魚出游從容,自由自在游弋在水里。水是魚的世界,魚盡情地在水里撒歡??墒亲约旱奈枧_在哪里?自己也能如游魚一般或“佁然不動”或“俶爾遠逝”嗎?這樣魚的活潑游弋與貶謫人的壓抑苦悶形成對比,而這種悲涼的心境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就盤踞在柳宗元的內心。外景雖好,獨不能撫平內心的憂傷。
如果只是分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似乎是作者只身一人,獨得小石潭的幽靜,因此感到寂靜遼遠,空無一人??墒俏恼略诮Y尾記述游歷的侶伴明明是五個人,怎么還說“寂寥無人”呢?其實這種感受與作者當時沉浸在寂寥無人的心境有關。外景的景象與作者貶謫后長期的抑郁心境又是天意弄人的吻合,相互作用。同行的五個人都是柳宗元的親友,也經(jīng)歷了打擊和磨難,如吳武陵和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就考取了進士,但第二年因得罪了當朝宰相,就被流放到了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夫崔簡的兒子,而崔簡的命運和柳宗元相似,也不幸遭流放。相似的遭遇怎能不產(chǎn)生相似的情緒呢?友誼是人生的調味品,也是止痛的良藥。如果單就受到的打擊和磨難而言,作者與這五個人是有心靈契合的地方的,但柳宗元的失意和痛苦又絕非眼前的茍且。
永州在唐朝是偏遠地區(qū),山嶺險峻,人煙稀少,通常只有罪犯才發(fā)配到這里。現(xiàn)在柳宗元到永州不是有具體政務的官員,而是戴罪流放的囚徒。偏偏柳宗元不該被稱為罪犯啊。柳宗元出身于封侯拜相的士林盛族,雖已衰落,其本人絕非古今皆然的那種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紈绔子弟,而是繼承了父親剛直倔強的性格。父親的熱血在他的血管中奔流,自幼傳承的儒家“仁政”“民本”的觀念,使得柳宗元自幼就有著強烈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他決心奮發(fā)有為,實現(xiàn)個人理想,同時肩負起振興國家的使命。一心為國謀劃興利除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罷官貶職的致命打擊猶如一盆冷水,澆濕了為國效力、竭盡心力的熱忱,可是這些能說出來嗎?說出來,周圍人又能理解嗎?難道這種情形不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里西山命運的重演嗎?
滿眼山水秀美之景,沒能溫暖柳宗元凄涼的內心,更沒有釋放柳宗元靈魂的孤獨。潭水清澈,映照出柳宗元的身影,孤獨而又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