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高一實施新教材課改以來,很多教師開始鉆研新舊教材的不同,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以達到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但仍有部分教師認為新老教材內容大同小異,所以在處理上直接就是拋開書本,用老教材的框架備課,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是,有了知識內容,但學生缺少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不利于學生以后學習的深入。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好書本設計的各個欄目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關注課本,以達到活用課本的能力。
一、教師要設計合理的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探究能力
很多學生受初中一些錯誤的學法誤導,認為化學的學習只要背熟一些反應即可,對實驗只停留在描述現(xiàn)象,能分清對錯基礎上。結果是,在遇到新問題時,腦筋很混亂,無法加工信息。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質和應用一節(jié),書本有三個實驗,可先讓學生自習實驗信息,大致判斷可能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和原因分析。老師在實驗一二氧化硫與水的反應前,可讓學生從酸雨知識下手,為了獲知溶解的多少,如何選擇實驗用品?產(chǎn)物酸堿性的程度如何檢測?實驗二在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同時,點出其漂白的實質是與有色物質結合成不穩(wěn)定的物質,緊跟著可設計一道演示實驗題目:二氧化硫通入氫氧化鈉和酚酞的混合液,顏色褪去??赡艿脑蛴心男?,如何證明自己的猜想哪一種是正確的?在經(jīng)過分析和討論后,老師點出二氧化硫作為一種酸性氧化物,與堿反應成鹽,降低了堿性。這也是二氧化硫第一個性質的延伸。第三個實驗,二氧化硫溶液中加入氯化鋇前,先提問學生,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許多學生會脫口而出:有沉淀生成。老師在這時候做一下實驗,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沉淀,就急于想知道為什么,老師在這時候可作適當解釋,然后提問加入雙氧水,會有什么現(xiàn)象?然后從硫的化合價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從而引出二氧化硫的一個重要化學性質-還原性。
二、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定義關鍵詞的全面理解
一個概念,往往有幾個不同的關鍵詞。例如,物質的凝聚狀態(tài)一節(jié)中,標準狀況下的氣體摩爾體積定義為:標準狀況(273K,101Kpa)下,1摩爾任何氣體的體積都約為22.4L。我們可以設計例題判斷正誤:1、標準狀況下,1摩爾水的體積約為22.4L,2、標準狀況下,1摩爾氯氣和氧氣混合物的體積約為22.4L,3 、非標準狀況下,1摩爾任何氣體的體積可能約為22.4L,4、常溫常壓下,1摩爾氯氣的體積大于22.4L。通過一道習題不同選項的設置,啟發(fā)學生從定義的不同關鍵詞下手進行選擇,再進行歸納,深化對定義的理解。再例如:電解質定義的學習:在水中或熔融狀態(tài)下,本身能電離出陰陽離子而導電的化合物即為電解質。我們出一道題,要求學生選擇出是電解質的1氯化鈉2碳酸鈣3 二氧化碳 4 碳酸5銅6乙醇,通過對這些習題的練習,幫助學生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對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應該全面理解每個點,而非以偏蓋全,草草了事。
三、認真用好書本的圖表模型,提高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添了一些更具體鮮明的圖表,物品模型,照片等,這些都是書本設計者精選的東西,蘊涵深刻的化學道理。例如,高一書本(蘇教版)表1-4 1摩爾物質的體積,學生經(jīng)過計算后,會在老師的提問下很自然地答出,1摩爾固體或液體的體積各不相同,而1摩爾氣體的體積都相同。老師在贊許的同時,幫助學生深入思考,1摩爾氣體的體積都相同的前提是什么?為什么要這個前提?氣體的體積由什么因素決定等等,為下文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的作用是選好書本的圖表模型素材,精心設計好問題,決不能一下子將底全展現(xiàn)給學生,失去探究的趣味。
四、積極構建元素化合物知識網(wǎng)復習,提高學生對比學習知識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硫酸的性質的復習時,我首先提出了一個實際問題現(xiàn)有一瓶濃硫酸和一瓶稀硫酸,怎樣用簡便的方法將它們鑒別出來 在復習氯氣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氯氣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這些用途是利用了哪些性質 氯氣有哪些危害 怎樣預防和處理 在復習碳族元素時,我提出了一個看似與高考無關的問題焦碳,木炭,活性炭,碳黑是一樣的嗎 談談你對它們的認識 在復習鎂與鋁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大家討論從理論上說,用什么試劑除去鋁壺中的鍋垢最好 還有什么方法 在復習氧族元素時,我這樣提問黑火藥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古代就能制成黑火藥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如何解釋硫易碾成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水酒精,易溶于CS2 所有這些問題的提出,既圍繞著高中化學知識展開,也圍繞著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展開,既體現(xiàn)了化學的學術性,又體現(xiàn)了化學的社會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在化學學習中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事實證明,化學用語,化學概念,化學原理等陳述性知識固然可以系統(tǒng)地教給學生,但學生通過假設,觀察,實驗,交流,推理,歸納等過程所獲得的知識更富有含金量.經(jīng)歷了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學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懂得了為什么,通過不斷探究與反思最終完成了知識的建構,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由單純學術定向轉變?yōu)閷嶋H問題定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傳統(tǒng)化學教學過于關注課程的學術性,而忽略了課程的社會性,我們的學習也常常是由一個個看似嚴肅的學術問題組成.事實上,化學是一門與社會生活有著緊密聯(lián)系的的學科,我們學習化學決不只是為了應付高考,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應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新課程由此提出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口號,而近幾年的高考中也都相繼出現(xiàn)了不少化學與科學,技術,社會(簡稱化學與STSE)類的高考試題,突出體現(xiàn)了這種趨勢.所以,我們主張學習應該由單純學術定向轉變?yōu)閷嶋H問題定向,也就是通過一個個實際問題的提出,強化化學學科的社會性,讓學生應試能力和生活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都得到提高.
在教學中應實行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主動嘗試、主動探究、主動了解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它可以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運用探究科學的態(tài)度去認識、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以適應未來終身學習的需要,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從長遠看,新課程全面的實施推進必將帶來高考的新一輪改革.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對新課程進行研究,對課程目標進行正確的把握,才能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指導與幫助,才能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和全面推進.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慢慢摸索出一條適合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高考復習策略,學生一定會達到“輕負,高效,善學”,從而培養(yǎng)出符合新時代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