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低年級是兒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捌返屡c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想讓課堂學習富有生命活力,教師就必須根據(jù)課程目標,針對學生的課堂反應有的放矢地開展課堂教學,讓生成成為課堂主流;教師必須和學生一起構(gòu)建最優(yōu)化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引領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達到教學目標。
關鍵詞:生成;活動;探究
新課程理念下的品德教育沖擊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這其中有投入、有探索、有觀望、有疑惑。課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跟著教師設定的思路走。教師面對這種狀況是將教案進行到底,還是大大方方地順著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前進呢?誠然,課堂教學的任何一個過程,包括每個細節(jié)都是有氣息的。但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想要對每個探究環(huán)節(jié)都開展探討也顯然是不實際的。所以,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課堂生成,進行點撥、引領,使課堂因生成而變得美麗。
一、以生成為資源,優(yōu)化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對的是學生未知的答案。所以,教師不僅要學會發(fā)現(xiàn)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亮點資源,也要及時捕捉學生出現(xiàn)尷尬問題的緣由,巧妙地挖掘其中的問題資源,通過分析、比較、探索、體驗等方式,把尷尬化為一次新的學習機會。
案例片段一:《我就是我》
教師在讓學生比較自己與同學樣子的不同后,引領學生思考:你和別人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生1:“喜歡的東西也不一樣?!?/p>
師:“你能具體地說一說嗎?”
生1:“我喜歡畫畫,他喜歡唱歌?!?/p>
師:“哦,老師也很喜歡畫畫、愛好唱歌,你們都是能干的孩子。其他同學有什么不同的愛好呢?”
生2:“我愛下棋、愛看書、愛跳舞、愛運動。”
教師表揚發(fā)言的同學,鼓勵其他學生繼續(xù)發(fā)言,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
生3:“我們的指紋不一樣,警察叔叔就靠指紋來偵破案情?!?/p>
師:“你了解得真不少。是的,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p>
生4:“個性也不一樣?!?/p>
師:“你能具體說一說嗎?”
生4:“我的性格比較粗暴,他的性格比較溫柔。”學生站起來大聲地說。
師:“粗暴?你為什么會這樣說自己?”老師沒有急于評價。
生4:“我在不順心或生氣的時候,就會討厭身邊的同學,就會發(fā)脾氣?!睂W生回答后看著老師,其他的學生也看著老師。
教師及時抓住這個時機,反問大家:“那么,同學們說一說這樣做好嗎?”
學生紛紛舉手,積極發(fā)言:“這樣當然不好,因為做人應該文明禮貌,這樣大家才會喜歡你?!?/p>
“現(xiàn)在,你認為粗暴的性格好不好?” 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提出了發(fā)問。
“不好,我要做個文明禮貌的孩子?!睂W生已經(jīng)明白粗暴的行為是不文明的,有些不好意思。
“你真棒,老師相信你,一定會成為一個講文明的好孩子。同時,你會擁有很多好朋友。”學生的目光閃了一下,認真地點了點頭。
“希望其他同學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給他一些鼓勵和幫助好嗎? 讓我們都成為講文明的好孩子?!?/p>
“好!”同學們響亮地回答。
在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不是急于指出錯誤,而是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當學生說出“自己比較粗暴”時,教師沒有急于把學生的思維導入自己預設的通道,而是耐心地尋問“什么時候會有粗暴的舉動”,繼而又問同學們“這樣做好嗎”,當其他同學回答粗暴是不文明的行為時,該生已經(jīng)感悟到粗暴的行為是不好的。短短三分鐘,教師在不經(jīng)意中,就對學生進行了品德的滲透。對于低年段的孩子,淺顯明了的話語就能起到教育的作用,這看似很平常,但是誰能說品德的形成不是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形成的呢?
二、以活動為載體,煥發(fā)課堂教學活力
以活動為載體是指課堂教學要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為主線,通過活動組織教學,煥發(fā)課堂的教學活力。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首先應考慮課堂能為學生設計一個什么樣的活動,學生能夠體驗到什么、領悟到什么。同時,在學生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把握動態(tài)生成的信息,拓展創(chuàng)新空間。
案例片段二:《我們的祖國有多大》
上課一開始,教師就播放一段同一季節(jié)內(nèi)祖國各地人民在做著不同事的影像,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師在影片結(jié)束后,發(fā)問:“看了剛才的影片,你們有什么感受?”
學生們踴躍發(fā)言:“北方的人們在滑冰,南方的人們在海邊游泳。海南島靠近赤道,所以很熱;黑龍江靠近北極,所以很冷……”
之后,教師順勢引入了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我們的祖國有多大》。
當學生對祖國的地理產(chǎn)生興趣的時候,教師讓學生介紹自己的旅游照片,讓學生感受祖國各地的風景面貌,感受祖國的地大物博。
這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的祖國到底有多大呢?”
教師回答說:“我國的國土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東西距離約 5200公里,南北距離約5500公里?!?/p>
但是對于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而言,這些數(shù)字太抽象了。于是,教師用了一個非常易懂的講法:“哪位同學去過北京呀?”一個學生回答:“我去過北京的長城。”教師順勢問到:“你怎么去的?路上花了多少時間?”學生答:“我爸爸開車去的,從泰安到北京花了6個小時?!苯處熣f:“對了,從泰安到北京大約500公里,開車需要6個小時,那么5000公里呢?”
教師馬上讓學生觀看地圖,使他們體會祖國南北距離的遙遠。最后,老師安排了游戲活動,讓大家坐上特快列車,去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在教師的引導下,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效果也很好。
建構(gòu)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能動的建構(gòu)過程,學習者將來自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進行同化與順應來構(gòu)建知識的內(nèi)部圖式?!薄奥牎睍?,“看”會模糊,“做”才會理解。只有讓學生在親身探索過程中,去體會、去領悟,才能使他們的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的發(fā)展。可見,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不能僅僅靠傳授學習,也要依靠實踐活動來達成。
教師能夠很好把握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fā)展特點,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來達到教學目標,非常自然。教師沒有料到孩子們的問題,但卻能生成出符合學習實際的新教案,引導學生進入發(fā)現(xiàn)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中來,使學生對生成的資源很感興趣,也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快樂、輕松。
三、以探究為方法,激活課堂教學方式
想要上好一節(jié)課,教師就應竭盡全力地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讓學生以高亢的激情投入到探究活動中。當品德從課內(nèi)走向課外時,每個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能在彰顯個性的探究中,實現(xiàn)品質(zhì)的提升和人格的升華。
案例片段三:《我愛秋天》
師:“同學們,秋天來了,我們?nèi)ゴ笞匀徽乙徽仪锾旌脝???/p>
生:“好?!?/p>
師:“先去哪里找呢?”
學生回答,先去花園,再去果園,最后去田野。
于是,教師就領大家去尋找秋天。
在花園里,教師著重介紹了秋天的兩大特色花卉:桂花和菊花。
接著,教師又出示了菊花的課件,讓學生體會菊花的多姿多彩,從而進一步感受秋天的美。
之后,教師又帶領學生去了果園。教師通過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使他們感受秋天果園的豐收場面,進一步體會秋天的迷人。
生1:“我在秋天的果園里,不知不覺,一個紅彤彤的石榴出現(xiàn)在我眼前。”
生2:“我聞到一陣陣清香,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了一大片黃澄澄的鴨梨?!?/p>
生3:“那一個個金黃的小月亮,就是可愛的香蕉?!?/p>
在身臨其境地感受果園的秋色后,教師安排學生品嘗秋天的水果,使課堂的氣氛更加熱烈。每個同學都很開心,發(fā)言非常積極,也很精彩。
在田野里,教師通過一段非常精彩的視頻,向?qū)W生展示了秋天的田野,讓學生感受金黃的麥浪、成熟的棉花、火紅的高粱。之后,教師安排了游戲,讓學生用手摸一物品,使學生感受玉米像老爺爺?shù)暮?,稻谷像女孩子的辮子,甘蔗像金箍棒。教師巧妙地聯(lián)系了生活實際,讓學生認識了那么多形狀不一、作用各異的農(nóng)作物。通過前面的認識、討論、學習,學生已經(jīng)深深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這節(jié)課,教師突出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放手把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探索、去研究,充分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主動性的發(fā)揮。通過找秋天、說秋天、嘗秋天、頌秋天,教師一步一步達成教學目標??梢?,學生只有在親身活動中,才會極大地喚醒自身的學習動機,促進主題知識的構(gòu)建,獲得對事物的深刻理解,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常常會從一些常規(guī)的角度去思考、設計教學活動。但是,學生的許多思考是成人無法想象和預設的,所以,教師也要善于移情,讓自己與學生的意圖、觀點和情感聯(lián)結(jié)起來,細心傾聽學生的所思所想,與他們一起快樂思考,創(chuàng)造出良好的課堂氣氛。只有這樣,品德課才會成為啟迪學生心智、催生學生生命的源泉和動力。
總之,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最優(yōu)化的課堂生態(tài)環(huán)境,定位恰當?shù)慕處熃巧瑫屛覀兊恼n堂有更多的動態(tài)生成,也更能讓其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教師要本著尊重學生個性理解的宗旨,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巧妙的結(jié)合預設與生成,使每個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讓教學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
(責任編輯:楊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