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心理學范疇的概念,指的是能設身處地地體會、理解他人的情緒、情感并能采取適當反應的人格特質。它是個人在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時,在情感層面和認知層面達到一致的最佳狀態(tài)。
一、“共情”訓練的必要性
(一)語文人文性的要求
語文是具有人文性的學科,提倡人文情懷的感發(fā)興會,以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
語文教學中,文本是必經的橋梁。對于文本的理解,孟子曾提出過重要的理論:“以意逆志”?!肮收f《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敝熳郧濉对娧灾颈妗け扰d》:“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簡而言之,以己度人,是為共情。這既是古代文論中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也是現代語文教學中的有效良方。在語文教學中,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文本思想內涵,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透過“言”與“象”達到“意”的層面,感受作者的內心,心靈受到震撼,情感受到熏陶。
(二)語文工具性的要求
語文的工具性特征不僅體現在語言交際上,也體現在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上。作為中學生,“共情”能力的表現就是去個人中心化,在交際出現誤解時,能自覺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并體諒人。巴金在《小狗包弟》中,通過懺悔和反省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真實的作家形象。設身處地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情緒能讓我們去個人化,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并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芭μ剿髯髌分刑N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闭n標對語文閱讀教學有較高的定位,即通過理解文本的思想內涵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來啟發(fā)學生對自我個體以及自我個體與其他個體之間聯系的思考,提升學生對他人和自我的認知能力。
二、“共情”訓練的方法與原則
(一)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如果想理解感悟海倫·凱勒的心聲,可以在上課之前讓學生閉眼三分鐘,然后再從海倫的角度去想象她的世界、理想、愿望,達成與文學人物的共情心、同理心,從而達到“理解和感受海倫·凱勒這一文學形象”的教學目標。
(二)形象教學
在語文課堂上,不僅可以通過直觀的形象思維來達到學習目的,還可以設置一定的畫面簡潔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引導學生領悟文本背后的形象。例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要理解王熙鳳的人物形象,不僅要通過“一雙丹鳳三角眼”和“丹唇未啟笑先聞”的顧盼神飛感受她的外在形象,更要通過理解“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的深層含義來感悟“鳳辣子”善于逢迎、狡黠機變、八面玲瓏的形象。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充分感受文學中的形象、意境之后,必然產生自己獨特的想法,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進行情景再現和梳理,打通發(fā)散形象思維的“任督二脈”。
(三)誦讀教學
誦讀時,我們融入作者的感情,感悟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濃濃情意,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這樣,很快就會把握文章,對文章達到很高的理解境界。例如,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薄帮h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睅е星榈厝プx它,可以體會到,作者為我們展現了星空低垂下大自然的廣闊空間,在這一圖景中,有一位像沙鷗一樣渺小的人在為生活奔波。情景交融,我們即可感受到作者的孤獨和傷感。
(四)課外延伸閱讀
課外延伸閱讀也是培養(yǎng)學生“共情”能力的一種有效方式。在教學前的準備期或教學后的鞏固期,教師可以充當一個引路人的角色,推薦給學生相關領域拓寬視野的文章和書籍。當學生的閱讀面擴大了,對作品中作者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有了整體的了解,就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審美體系,汲取所需的精神養(yǎng)分,從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三、“共情”訓練與人格塑造
“共情”是人格塑造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語文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共情”能力可控方法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它是一種潛移默化卻影響深遠的育人方式。這個過程里,教師通過多種閱讀教學模式熏陶感染,使學生形成共情思維,自覺對文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解讀,深入研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及其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在課堂上,教師可利用情境教學、形象教學、誦讀教學、課外延伸閱讀或其他合適的方法,適當引導,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和溫柔有禮、體諒他人的人格構成傳遞給學生,使其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行為更加合適、得體。這樣不僅有利于語文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整個學習生態(tài)的構建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
(作者單位:遼陽縣第一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