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華
【摘 要】當代對于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逐漸被重視,對于綜合性人才的培養(yǎng)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中包含著對文化底蘊的傳承以及一定的文化底蘊。小學語文的課程中依然涉及了部分簡單的文言文的學習,其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古文基礎 理解古文 語感練習 臨摹古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3.124
文言文作為承襲中國悠久文化遺產的載體,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的傳承有較為深遠的影響,這種文體和語言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所衍生的瑰寶和文化結晶。提及文言文,很多中小學生都并不陌生,這一文體自小學開始便在語文教材中有所涉及,其篇幅、復雜程度以及文學性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加深,直至高中。對于文言文,學生多半是抓耳撓腮,無從下手。對與這一現象,其實并不難理解,文言文語法復雜、文義豐富、朗讀拗口,與白話文大相徑庭,且大多要求背誦,故而學生對其無從下手其實是很正常的。對于文言文,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上一直缺乏較為有效地教學方法,一應的教學體系中對其的研究也并不詳盡,但文言文在各個階段所占的比例并不小,在考核中的涉及也頗多,對于其的學習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部分,那么究竟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展開對文言文的學習呢?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文言文的教學思路和一應方法展開探討。
一、文言文的語言特征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根據流傳至今的文言文來看,最早根據口語形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文學加工,主要包含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紙還沒有發(fā)明出來,用于記載文字的材料以絲綢、竹簡為主,但由于絲綢造價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字數有限,故而催動了文學加工的發(fā)展歷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受記載材料的限制,古人對于文字的精煉程度有極大地研究,經過不斷地發(fā)展和更新,文言文這一文體逐漸成形,而這類去糙存精、語言高度精煉的文章所涵蓋的是古人的智慧,后來造紙術誕生,但并未改變這一文體的發(fā)展趨勢,反而將之視為讀書識字的象征,故而這一文體的發(fā)展和演變逐漸成熟。
由此可見,文言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蘊極其深厚,這一文體的涉及和學習對于培養(yǎng)學生文化底蘊的教育思路的實現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當代一樣會是讀書人的象征,而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文言文同樣是一種很好的載體。文言文的教學過程中對于思想的啟迪和文化的傳承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小學階段對于文言文的涉及相對較淺,一應教材的篇幅也并不長,但屬于對學生學習文言文上的基礎奠定。在小學語文文言文的教學中,應根據相應教學目標和階段性教學的要求,使學生對于文言文基礎的學習有一個總體的水平。能夠獨立對于文言文去進行一系列的學習、理解和翻譯,具備對于下一階段文言文的學習的能力和水平。
二、文言文教學方法
上述提到了學生對于文言文的態(tài)度和總體對文言文學習的實際情況,在課堂教學上所反饋的情況來看,文言文的學習情況并不樂觀。大多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文言文的學習完成之后,在文言文方面并沒有達到相關教學要求,部分學生甚至不具備對文言文獨立翻譯和理解的能力,甚至通讀都存在較大問題。文言文作為古漢語,在漢語的發(fā)展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和極其深遠的意義,故而在文言文的教學上,亟待更為有效地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來加大小學語文中對于這一文體的教學力度,完善語文的教育體系。
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大多對文言文有一個大概的翻譯,讓學生標注重點的字詞,便要求學生背誦,導致學生背誦了卻不理解,失去了教學本身的意義。對于文言文的教學,首先教師應該以一種全新的語言的概念傳達給學生,并讓學生在第一遍講解之后嘗試翻譯,這樣的嘗試可以使學生盡力去理解文章本身,最好是以作業(yè)的形式給到教師一個反饋。對于語言的學習不能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小學生在對于語言的理解能力和駕馭能力極其有限,在這一時段只有通過使學生自身進行嘗試性的理解和翻譯之后,使教師接收到一個相對準確的數據,并根據學生普遍存在問題的分析來總結教學,對教學起到一個強有力的推進作用。
在學生對于文言文的文體、語法有了一定的學習之后,應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創(chuàng)作的環(huán)節(jié)。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科目,培養(yǎng)的能力分為兩大板塊:即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前者屬于接受和學習的過程,而后者是傳達和應用的過程,后者所達到的效果往往取決于對前者的學習程度,而前者的學習效率同樣受后者的影響,二者相輔相成,而教育就是對于二者的結合,通過對知識的傳遞來構建教學基礎,再通過實際效果的接收和分析來更新教學思路和方法,這是教育的過程。傳統(tǒng)教育中忽略了后者,故而限制了對于人才的塑造。
文言文同樣如此,首先對基礎的字詞、語法展開教學,再通過接收和傳遞去塑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認知體系。故而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讓學生自身進行對文言文風格的文章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是極其重要的,也是教師收到反饋的最好方式。通過這樣一個體系化的教學,將教學切身落實到學生本身,從而達到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文言文教學的必要性
很多學生,甚至部分家長都并不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作用所在,但教師應該足夠明白這一文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首先,作為古漢語的精粹所在,文言文本身精煉的語言、考究的語法和其中涵蓋的文化底蘊就已然屬于文章中的瑰寶。對于文言文基礎的學習和理解,對于學生的素材積累、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文采和語言素質都會有一個較為明顯的助益。
其次,由于古代記載文字的材料稀缺,古人對于文字語言的文學加工經久不息,文言文所涵蓋的智慧便從中體現。而在漢語的發(fā)展上,文言文也并非被淘汰,而是以一種更加綺麗的姿態(tài)躍然成為漢語的精髓和智慧所在。而相對于白話文而言,文言文沒有過于多的條條框框,而是更為注重語感的語言風格,故而在對于文言文的學習中,學生通過理解和轉化現代文和文言文的過程中,對于語感的感受和掌握也是一個較為關鍵的因素,也是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
對于文言文的有效教學,屬于對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駕馭能力的培養(yǎng),同樣也是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途徑和文化底蘊積淀的過程,符合當代培養(yǎng)素質人才的基本教育理念,對于文言文的大力教學工作的開展,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文字和語言的魅力,而將文言文與白話文的融會貫通,能夠使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上得到助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