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豐, 何友釗, 錢 毅, 翟年寬, 陳武強, 金 成, 顧元龍
(南通大學附屬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肝膽外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精準肝切除治療肝臟腫瘤的臨床研究
劉敏豐, 何友釗, 錢 毅, 翟年寬, 陳武強, 金 成, 顧元龍
(南通大學附屬無錫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肝膽外科, 江蘇 無錫, 214000)
精準肝切除; 并發(fā)癥; 肝功能
精準肝切除理念整合了術前評估、手術規(guī)劃、手術操作和術后處理的全過程,突出精準要求,以達到最小創(chuàng)傷和最大肝臟保護的效果[1]。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8例行肝切除術的患者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患者28例,其中男24例,女4例,年齡35~67歲; 原發(fā)性肝細胞癌18例,膽管細胞癌2例,轉移性肝癌2例,良性腫瘤6例。28例患者分為精準肝切除15例(精準組)和傳統(tǒng)非規(guī)則性肝切除13例(傳統(tǒng)組)。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進行血常規(guī)、凝血常規(guī)、血生化、肝炎標志物、腫瘤標志物、胸片、心電圖、彩超、增強CT、增強核磁共振等檢查明確診斷并進行評估。Child分級為A或B級。吲哚氰綠排泄試驗15 min滯留率均<10%。精準組患者術前常規(guī)行Philps 256層多排螺旋CT平掃+雙期增強掃描后,將門脈期薄層圖像傳至后處理工作站,應用肝臟體積測量軟件(Liver),分析腫瘤的位置大小與周圍血管的空間位置關系,并生成全肝體積和肝腫瘤體積。與影像科醫(yī)生合作,對肝臟病灶進行精準定位,對腫瘤體積及預留肝臟體積進行準確估算,充分了解肝臟的管道結構及其與肝臟病灶的毗鄰關系,并發(fā)現(xiàn)可能存在的血管、膽道變異,從而設計個體化手術方案,達到精準手術的標準。
手術方式:精準組: 患者取平臥位,常規(guī)取右側肋緣下反“L”形切口,充分游離肝周韌帶及第一、第二肝門,良好暴露擬切除部位肝臟。肝十二指腸韌帶預置阻斷帶以備Pringle法阻斷入肝血流。解剖肝門板,按照Takasaki的方法[2]于第一肝門處先分別游離出左右肝蒂后,預置阻斷帶以備半肝阻斷。采用術中B超探查腫瘤位置、數(shù)量及腫瘤與血管的關系,尤其重視肝中靜脈的走向。通過肝蒂阻斷病灶側半肝入肝血流,根據肝臟缺血線及術前影像學評估結合術中B超結果進一步明確切除范圍及切面。先以電刀標記并切開肝包膜,遵循由前至后、由淺入深、先下后上或先上后下的切肝順序,使用超聲刀逐步離斷肝實質,逐步顯露擬切除肝段或亞肝段的Gllison鞘,直視下將肝內肝蒂血管、膽管逐一鉗夾切斷并結扎,對于較粗大管道采用原位縫扎止血,注意避免損傷預保留肝臟的流入和流出管道。病灶切除后肝斷面敞開,氬氣刀噴凝止血,并以止血紗布覆蓋,斷面附近常規(guī)留置腹腔引流管。
傳統(tǒng)組: 手術切口同精準組,進腹后離斷肝周韌帶,顯露擬切除部位肝臟,采用Pringle法阻斷入肝血流,距離腫瘤邊緣1~2 cm設定預切除線,用指捏或鉗夾法離斷肝組織,肝內主要血管及膽管予以結扎或縫扎,斷面徹底止血后縫合對攏,常規(guī)留置腹腔引流管。
觀察指標:記錄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當天腹腔引流量。術后第1、4、7天谷丙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標。觀察2組術后發(fā)熱(口溫>38.0 ℃)、術后并發(fā)癥(腹腔出血、肺部感染、頑固性胸腹水、膽漏、切口感染等)及圍術期死亡等指標。
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肝切除術,其中精準組行局部切除2例,肝段切除8例,肝葉切除5例。傳統(tǒng)組行局部切除7例,肝段切除3例,肝葉切除3例。精準組較傳統(tǒng)組手術時間顯著較長(P<0.01), 但精準組較傳統(tǒng)組術中出血量顯著較少(P<0.01)。精準組術后發(fā)熱例數(shù)顯著少于傳統(tǒng)組(P<0.01)。精準組術后有1例腹腔出血, 3例大量腹水; 傳統(tǒng)組有3例大量腹水, 2例肺部感染,1例膽漏,經保守治療后均獲痊愈,精準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P<0.05)。精準組術后住院時間顯著少于傳統(tǒng)組(P<0.01)。2組術后觀察指標比較見表1。2組患者術后第1天ALT、TBIL即達到峰值,術后第4天呈現(xiàn)下降趨勢,術后第7天趨于正常水平,精準組ALT、TBIL水平顯著低于傳統(tǒng)組(P<0.05)。2組ALB水平術后變化不明顯。所有患者無圍術期死亡。2組術后肝功能情況見表2。
表1 2組術后觀察指標比較
與傳統(tǒng)組比較, *P<0.05, **P<0.01。
表2 2組術后肝功能變化情況
與傳統(tǒng)組比較, *P<0.05。
董家鴻等[1]率先在國內給精準肝切除賦予了明確定義,其具體要求包括精確的術前評估,最佳手術設計,精細手術操作及系統(tǒng)術后管理。精準肝切除概念是涵蓋了整個圍術期的系統(tǒng)個體化處理,是一個整合了影像科、檢驗科、肝臟外科、功能科、麻醉科、護理等多學科的團隊合作過程。
術前精確評估主要概括為全面評估腫瘤侵襲的部位和范圍、受累的肝內重要管道結構、肝實質損害及肝儲備功能等狀況。術前對肝臟的體積評估要求越來越高,而殘余肝臟的功能不但與體積關系密切相關,還與肝臟的血管解剖位置和走行密切相關。由于術前評估不夠精確,可造成嚴重的肝功能衰竭,這是肝切除后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可占到死因的38%[3-4]。
第一肝門阻斷是傳統(tǒng)肝切除術常用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減少術中出血,該方法操作簡便,效果確切,易于在基層醫(yī)院推廣,但該方法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肝臟的缺血再灌注損傷,并與阻斷時間呈正比,中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其發(fā)生率高達70%~90%[5]。由于肝硬化組織對缺血和缺氧更為敏感,常會導致術后肝功能嚴重受損,相關術后并發(fā)癥隨之而來,住院時間延長,嚴重者可能發(fā)展至肝功能衰竭甚至圍手術期死亡。此外,傳統(tǒng)不規(guī)則性肝切除往往采用大塊鉗夾、縫扎肝斷面組織,容易造成肝內管道處理不滿意,增加術后斷面出血、膽漏的發(fā)生率,而大塊縫扎亦容易造成肝流入、流出管道的狹窄甚至梗阻,進而造成肝組織壞死、術后發(fā)熱及感染。本研究精準肝切除組患者術中均采用選擇性半肝阻斷,與Pringle手法相比,可以顯著減輕殘肝的缺血再灌注損傷[6-7], 對于有肝硬化病變基礎或殘肝體積較少者尤為重要。術中遵循精準原則,使用超聲刀精細解剖肝內脈管結構,并借助術中超聲進一步了解腫瘤位置和肝內重要管道,尤其是肝靜脈及其主要分支的走向,從而確定預切除肝臟部分和保護預留側的重要管道,保證術后殘肝的健康恢復。術者從容不迫的處理肝內血管、膽管斷端,并保持斷面開放以避免大塊縫扎導致的流入或流出道狹窄甚至梗阻,減少了手術因素對肝功能的損害[8]。從臨床效果來看,精準組雖手術時間明顯長于傳統(tǒng)組,但術中出血量、術后當日引流量均明顯低于傳統(tǒng)組,術后肝功能損害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小于傳統(tǒng)組,術后住院時間亦明顯短于傳統(tǒng)組,這主要得益于術中理想的阻斷方法及精細的切肝技術。
[1] 董家鴻, 黃志強. 精準肝切除—21世紀肝臟外科新理念[J]. 中華外科雜志, 2009, 47(21): 1601-1605.
[2] Takasaki K. Glissonean pedicle transection method for hepatic resection: a new concept of live segmentation[J].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1998, 5(3): 286-291.
[3] Garcea G, Ong S L, Maddern G J. Predicting liver failure following major hepatectomy[J].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 2009, 41: 798-806.
[4] 付必莽, 張捷, 孫勇, 等. 256層智能CT精準肝切除模型的建立及臨床應用[J]. 肝膽外科雜志, 2010, 18(3): 202-205.
[5] 吳孟超, 陳漢, 張曉華, 等. 外科治療原發(fā)性肝癌1 102例[J]. 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 1993, 14(5): 201-204.
[6] 康復笑, 李文美, 陳闖. 選擇性單側入肝血流阻斷在肝臟手術中的應用[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0, 19(1): 96-99.
[7] 鄭小林, 李明杰, 鄭英鍵. 單側入肝血流聯(lián)合肝靜脈阻斷在復雜肝切除中的應用[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0, 19(7): 779-782.
[8] 安東均, 安琳, 張成, 等. 精準肝切除與非規(guī)則性肝切除治療肝癌的療效分析[J].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1, 20(7): 784-786.
R 735.7
A
1672-2353(2017)23-226-02
10.7619/jcmp.201723094
2017-06-09
顧元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