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小常識
經濟轉型或經濟轉軌是指一種經濟運行狀態(tài)轉向另一種經濟運行狀態(tài)?!敖洕D型”代表著一連串重要的歷史事件:2001年5月,阜新市第九次黨代會勝利召開,鮮明地提出:以經濟轉型為主線加快發(fā)展。這是阜新首次明確提出經濟轉型命題。同年12月28日,國務院正式下發(fā)文件,批準阜新為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經濟轉型這一科學命題,迅速在全國400多個能源城市普及,并被正式寫入"中央11號文件"及"十六大"報告。今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轉型再一次被提及。作為一個使用頻率已經相當高而且涵義深遠的流行詞匯,"經濟轉型"毫不猶豫地走進了《辭?!贰?/p>
經濟轉型的分類方法,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劃分方法:
1.按轉型的狀態(tài)劃分:分為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
體制轉型。指從高度集中的計劃再分配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體制轉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制度創(chuàng)新。
結構轉型。是指從農業(yè)的、鄉(xiāng)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yè)的、城鎮(zhèn)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結構轉型的目的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在轉型過程中改變一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和區(qū)域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yè)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供求結構、企業(yè)組織結構和區(qū)域布局結構等等。因此,結構轉型又包括產業(yè)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區(qū)域布局結構調整等。
另外,有的學者把經濟轉型的狀態(tài)分為四類:經濟體制轉型、發(fā)展戰(zhàn)略轉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經濟結構轉型等。我們認為,無論怎么劃分,經濟轉型都不外乎體制轉型和結構轉型兩種類型。
2.按轉型的速度劃分:分為激進式轉型和漸進式轉型。
激進式轉型。指實施激進而全面的改革計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盡可能多的改革。大多數學者把俄羅斯和東歐“休克療法”的經濟改革稱為激進式轉型。激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的終極目標。
漸進式轉型。指通過部分的和分階段的改革,在盡可能不引起社會震蕩的前提下循序漸進地實現改革的目標。多數學者把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經濟改革模式稱為漸進式轉型。漸進式轉型注重的是改革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