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
習作講評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它擺事實,說道理,“笑話”是自己編的,“佳肴”是自己烹調(diào)的,材料是現(xiàn)成的“土特產(chǎn)”,直觀又生動。但如果只是講講而已,不落實到學生訂正或改寫上面,講評將成為說說笑笑,虛應故事,走過場。那么習作講評時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 習作講評要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修改能力
習作講評要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修改能力,講評不要搞“承包”。記得葉至善先生回憶小時候,父親葉圣陶指導他寫作時,常常指出他作文寫得不好的地方,讓他自己去思考,還叫小弟妹談談讀了哥哥的作文后是怎么理解的。小弟妹們說出自己的看法,父親便問他是不是這個意思,他說不是。父親便說:那你沒有表達好自己要表達的意思,要自己去修改,直到使人看得懂為止。這就是講評了。教師講評也應該這樣做:啟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要搞“承包”。
葉至善先生說:“培養(yǎng)學生修改自己文章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今后寫文章或起草文件是不可能時時有人為你修改的,只有靠自己修改。”何謂包辦修改呢?比如老師批改學生習作發(fā)現(xiàn)少寫一段,就動筆為他補充一段;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某段寫得不好,就刪掉再代學生寫上一段;發(fā)現(xiàn)學生某一個詞用得不當,就為學生更換一個詞,這樣批改是不好的。應該告訴學生為什么這里要補充一段,或者為什么修改這一段,或者為什么這個詞用得不對,至于應該怎么改,要讓學生自己去考慮。葉至善先生說的是修改的事,但原理和講評是一樣的。講評,特別是通過對某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問題的講評,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 習作講評時要注意學生習作是否說真話、寫真情
陶行之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比袅曌髦屑僭掃B篇,虛情假意,又怎能“求真”,又怎么能“做真人”?在分析課文或課外閱讀指導中,尤其是分析一些文字樸實、情感真摯的文章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鑒賞文中的真實情感的傾訴,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并在習作中注意要說真話,明白只有說真話的文章才能打動人,才是好文章。學生習作中普遍存在雷同的問題,如扶老奶奶過馬路、撿到現(xiàn)金主動上交等,對于這些表面上看來好象很生動的描寫,要看它寫的是不是真事。有些學生編造的一些事情,不但被別人誤認為是真事,還因此受到表揚。說真話,寫真情,這是個原則問題,在講評中不可忽視,一定要讓學生“我手寫我心”,對學生習作中抒發(fā)自己真實情感,有自己獨特體驗的閃光點,都必須給予鼓勵、表揚,使他們嘗到說真話的甜頭,樂于在習作中說真話。
三、 習作講評應以鼓勵評價為主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凡不及格的成績,不予評分,直到他達到及格才給分。這樣,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保護,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很高。同理,習作講評也應該抓學生存在的主要的一兩個問題,不要全面“包抄”,不要使學生感到自己的習作一無是處,因而產(chǎn)生失望或畏難心理,不可用對待成人的作品的要求對待學生的“牙牙學語”的習作,多談成績,少講問題;多談進步,少提失誤;多找優(yōu)點,少談缺點。對寫得好的學生,教師應予肯定、表揚,并向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展示自己習作中最動人、最靚麗的地方,或妙句,或雅詞,或思想。也可以將本次習作與前幾次習作進行縱向比較,表揚哪些方面有了改進或提高。讓學生在“表揚與自我表揚”中,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因而樂于習作。
四、 習作講評要抓住機會、適時講評
1. 在批改過程中穿插講評。同樣一個問題在甲生的作文中存在,在乙生的作文中存在,在丙生的作文中也存在,這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有必要拿出來給學生講講。這本來可以在全部批改完之后進行,但如果習作問題較多,批改需要較長的時間,那最好還是在批改過程中穿插講評。這樣,一次習作隨著批改的進程,根據(jù)不同的問題,分幾次講評。到批改完全班的習作,講評工作也宣告結束。這種分批講評,較之一次性集中講評,容量要大,學生所得要多些。但是,這樣做要多花時間,怎么辦?這就需要教師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化整為零,零敲碎打。
2. 在閱讀教學中穿插講評。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教師應該心中有數(shù)。這樣,在講解分析課文時,就可以把這些問題穿插進去講,用課文實例與學生的習作作個比較,讓學生向課文取法。例如在講解《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時,就可以把學生習作中有關描寫人物外貌的問題穿插進去講評。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p>
這一段是寫父親外貌特征的句子,作者在開始時并未直接介紹,而是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在需要的時候描寫出來,讓人記憶深刻。
在學生習作中,寫景狀物往往是“物”一塊,“事”或“人”一塊,互不關聯(lián)。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中有關景與事融合的段落與學生習作進行對比講評。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倍嘁龑W生向課文取法,學生雖不能“全盤接受”,但耳濡目染,集腋成裘,終將大有所獲。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禹會區(qū)前進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