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光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文言文;《愛蓮說》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83-0062-01
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每位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深入挖掘、有機整合教學文本可能帶給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價值,選擇適合的內容,確定適切的目標,并巧妙地把這種價值轉化為具體的教學活動設計,落實到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上來。文言文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來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下面筆者以《愛蓮說》為例,談幾點實踐經(jīng)驗。
1.多種形式,以讀為主線培養(yǎng)語感。讀準字音與停頓是文言文學習的基礎。教學《愛蓮說》時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筆者出示含有難讀字注音與長句停頓的課文,指名學生朗讀,落實字詞讀音,重點指導讀好長句停頓。接下來出示沒有標點的“白文”,學生練習試讀,教師示范指導放慢語速、用舒緩語氣朗讀,學生齊聲吟誦,情味盎然,讀出文言文的“味道”。
整節(jié)課,讀為主線,教師采用靈活的方式逐步指導學生讀準讀順,讀出“味道”,讀出“美感”,讀進感情,讀出氣勢,熟讀成誦,既豐富文言積累,又培養(yǎng)文言語感。
2.層層深入,學以致用促進思維提升。初中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推理能力薄弱,對一些教學難點不能很好地把握和理解,這時就需要教師的耐心引導,一步步引導學生具體、深入地理解教學難點。《愛蓮說》作者不惜筆墨寫了菊花和牡丹,用意何在,是一難點。筆者在引導學生認識菊花、牡丹都是配角,起到陪襯、烘托的作用后,分步指導學生理解“菊花”的襯托作用——第一步,識菊:菊花有什么特點?第二步,識人:作者在文中把菊比作什么人?你認為這種比喻恰當嗎?誰愛菊?體現(xiàn)出他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第三步,比較:隱士與君子有何異同?第四步,結論:作者寫菊花的目的是什么?
通過層層推理,學生理解了作者寫菊花的意圖后,再讓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寫“牡丹”的作用。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學生不僅明晰了襯托手法的作用,而且訓練了邏輯思維能力,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3.讀析結合,品文學言樹立正確價值觀。文言文教學既要重視文章思想內容、文化意蘊、藝術手法的學習,也要重視必要的古漢語語言知識的積累,做到“言文并重”“言文統(tǒng)一”,實現(xiàn)“文”與“言”的巧妙融合。
第一,選擇重點,授生以漁。在指導學生理解文言詞句時,教師應選擇重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guī)律。例如,“蔓”和“植”,指導學生學習古漢語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濯清漣”是狀語后置句,“蓮之愛”是賓語前置句,引導學生探究古漢語句法的特點,發(fā)現(xiàn)文言表達規(guī)律,積累文言經(jīng)驗。第二,咬文嚼字,讀析結合。融古漢語字詞教學于內容理解、語言賞析、朗讀感悟中,是實現(xiàn)“言文統(tǒng)一”的有效途徑。例如:文本中對“君子”一詞的理解,學生根據(jù)文下注釋,先是抽象地理解為“品德高尚的人”;而后通過聯(lián)想、分析蓮花身上的君子美好品質,學生對“君子”的理解變得具體、形象;最后通過解讀周敦頤資料,學生對“君子”內涵的理解會更加真切、生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