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紹成 李恩 杜超
摘要:青少年是推動一個民族和國家前進發(fā)展的動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會達成的共識。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家庭和學校往往偏重于對青少年的理想教育,要求其樹立崇高的社會道德理想和人生理想;而忽視了對青少年的底線教育,沒有告訴他們做人、做事的底線,“底線”一旦觸碰將會付出極大的代價。本文試圖從理想教育和底線教育這兩個方面來探討青少年教育問題。
關鍵詞:青少年;理想教育;底線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9-0062-03
一、當前青少年理想教育和底線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理想教育中過多強調(diào)人生理想而忽略社會道德理想
在當前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把自身個體物質(zhì)財富的積累和榮譽的獲得當成人生的目標。在家庭中,大多數(shù)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功利主義思想,把個人物質(zhì)財富和個人名譽看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在學校中,老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的成績,把學生的成績看作是他們未來成功的砝碼。
人生難免不犯錯,有的錯誤犯了之后可以改正,但是有的錯誤一旦犯下就是無法洗白的污點。很多年輕人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在現(xiàn)實的誘惑下,往往卻被眼前錯誤的價值觀迷失判斷力,犯下不可彌補的錯誤。為年輕人點明前路,這就是底線教育。但是在現(xiàn)實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家長過于追求孩子的完美和“起跑線”的重要性,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對孩子往往提出高于他們年齡段所能接受的要求;另一種就是對孩子的錯誤視而不見,當小錯誤出現(xiàn)的時候不予以適當和適時的糾正,任憑孩子自我發(fā)展。在底線教育上,我們往往根據(jù)自己的要求來為孩子樹立榜樣。我們更注意用“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所謂的榜樣教育,卻忽視了對孩子心理和自主性的塑造。
(二)當今底線教育評價是一種應然的價值取向
在教育評價方面,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喜歡從各自的理論興趣出發(fā)來對本課題進行思考;但他們的成果也僅僅限于理論?,F(xiàn)今的底線教育也只是把教學評價作為評判依據(jù)。在他們的理論中,并未顧忌到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現(xiàn)實。
二、理想教育缺陷及底線教育提出的價值
在當今理想人格中,對年輕人多賦予理性的激情式培養(yǎng)。理想人格教育是含淘汰性的,它所描繪的“天下為公”的境界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達到,這卻是當今理想教育最大的問題所在,因為理想所描繪的藍圖并不是每個人以自己的悟性和教育背景所一定能達到的。如果我們一概用這種方式去教育學生,我們得到的往往是學生的反感和心理上的抵制,使得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形式和空洞的理論上,這樣的教育無疑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失敗的教育。
有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其中,集體報告占有很大程度的比例,讓誰作報告,由于國情和教育的側重點不同,中國和美國不一樣:中國學校請名人、官員和科學家給學生作報告;美國學校請護士、警察和消防員給學生作報告,這實際表現(xiàn)出兩種教育觀念。中國社會在理想人格教育的影響下,希望通過前人樹立光輝形象來激勵被培訓者的模仿和學習興趣,以達到與之持平。筆者認為,今天我們的德育教育的缺點主要存在于以下三點。首先是理論多、實踐少。不可否認,德育教育有很多先進的理論。但是這種理論卻僅僅停留在課堂老師的講授和我們的課本里,很多往往脫離社會實際。使得很多學習者只是把它當做湊學分的一門課程,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次是學習效果差。由于時代的不同,我們很多當代年輕人往往更樂于接受的是具有時代特色的一種人格,和個人的個性解放,如果我們過度地強調(diào)理想人格,但是卻又提供不了一個讓它實現(xiàn)的社會環(huán)境,那么勢必會出現(xiàn)“反道德行為”。最后,我們的德育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我們所設定的榜樣和理想人格往往都是成年人根據(jù)自己的追求和愛好而設立的,往往疏于考慮年輕人自己崇尚的對象,所以接受德育教育時,年輕人往往會覺得有一種強制性,從而產(chǎn)生抵觸情緒。
三、理想教育和底線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人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也是社會的組成要素,是二者的統(tǒng)一結合。人的社會性和人的個體性是彼此統(tǒng)一的。教育中的個人是一個個擁有獨立判斷能力的自然人。因此人的自然屬性往往要求人按照社會性去發(fā)展自己、塑造自己的。教育評價既要考慮到生命個體的自然需求,又要考慮到生命個體的社會性價值,在自然需求與社會需求中尋找一種均衡,這種均衡就是理想教育和底線教育相結合。
(一)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社會是由人類個體構成,人是社會組成的最小細胞,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長事關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前途。改革開放至今,我們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當今很多人的價值觀都是向經(jīng)濟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靠攏。對于“天下為公”或理想的形象教育很多人的思想認識還無法達到這個水平,這就使得在教育上我們的教學結構和青年存在著嚴重脫節(jié)。青年是新時代的產(chǎn)物,他們的價值觀很大程度上與時代的發(fā)展是一致的。一方面,我們強調(diào)要把青少年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的公民,要求他們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樹立高標準的道德價值觀。
(二)個體發(fā)展的要求
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和底線教育就是讓青少年個體良性健康的發(fā)展。一方面,理想教育就是要讓青少年敢于突破自己,讓自己朝著好的方向發(fā)展,實現(xiàn)人生的飛躍;另一方面,底線教育就是讓青少年清楚哪些事是絕對不能做的,一旦觸碰底線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隨著全球化進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加快,西方文化與我國文化相互交融,中西思想發(fā)生碰撞,價值觀取向趨于多元化,很多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隨之融入到當代青年人的價值觀中,比如拜金主義;個人英雄主義;張揚自我,輕視他人感受和利益;把自己的意志和執(zhí)行欲凌駕于集體和社會需求之上;在努力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同時,忽視了社會對他們的需求和期盼。
四、青少年理想教育和底線教育的結合模式
(一)堅守道德底線,強化底線倫理教育endprint
底線教育作為人類道德倫理教育的最后屏障,是對每個社會成員的最低限度道德規(guī)范要求。它對當今青少年樹立良好的價值觀有著很大的啟示意義。比如我們今天一直強調(diào)的“八榮八恥”,還有當今的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人的研訓和修為之道可以視為我國最古老的理想教育。我國自古以來流傳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美德。《昔時賢文》有言:“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眲游锷兄獔蠖?,而況人乎?時代變遷,父母對我們的養(yǎng)育之恩卻一直讓每個人感念于心,這無論在西方還是在東方社會都是毋容置疑的。
(二)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教育的結合
青少年理想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注重培養(yǎng)一種思想、一種精神、一種胸懷、一種人生境界,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夠透徹領悟人生的真諦與生命的意義,從而能夠把個人生命的意義與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聯(lián)系起來,自覺地去奮斗。
我們是社會的個體,我們的進步也將推動整個社會的前進,所以我們的理想應當真正的契合于社會的要求。因此,我們應當做到。
第一,重視個人理想教育。理想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強調(diào)社會理想,忽略個人理想,重視理想的政治方面,忽視理想的現(xiàn)實方面,導致很多時候理想教育太注重于政治,反而脫離實際,對人文教育疏于重視,如果沒有達到理想教育的預期效果便把這種教育歸咎于一種失敗,這顯然是對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的狹隘認識,是對人性的不尊重,這是理想教育的一個誤區(qū)。我們需要讓青少年正確認識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即理想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它是還沒有實現(xiàn)的愿景;現(xiàn)實是我們目前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或已有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要培養(yǎng)青少年持之以恒,不畏困難的勇氣。
第二,社會理想教育。社會理想即全社會成員對未來社會狀態(tài)的向往與追求。一是要讓青少年認識我國社會的最高理想,那就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二是要讓青少年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當前階段的目標和藍圖,即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教育
第一,加強道德底線教育。一是對自我生命價值的關懷,人是肉體與精神的有機結合體,其中身體是精神和心靈的基礎,身心是人外在行為的內(nèi)化。生命對于每個人意義不同,但是實現(xiàn)其價值卻責任重大,我們應當樹立對生命的基本敬仰,用道德約束來為其保駕護航。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觀中,往往忽視人的需求,把哲學和精神上的滿足提到很高的水平。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不能認清生命之重。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來引導自己的行為,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挖掘優(yōu)點,正視缺點,接受他人,發(fā)展良好的人際關系,在生活中要珍惜生命,積極尋找生命的價值意義。特別是獨生子女,因從小缺少交流,生活在條件相對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中,在父母百依百順的環(huán)境下無法正確地認識自己和與周圍人交流,容易引發(fā)各類問題。
第二,加強法律底線教育。教會青少年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所謂無規(guī)則不成方圓,法律是一種維護社會正義的社會規(guī)范,與道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是道德的底線。法律是國家通過一系列程序制定的,是形而下的事物,它通過強制性的揚善抑惡來保障民主、自由和安全,維護社會安定與和諧。社會正義是法律的內(nèi)在品德,法律通過制定的成型的制度表現(xiàn)把它表現(xiàn)出來,把它外化,形成法律規(guī)范。
法治是中國社會主義追求的重大戰(zhàn)略目標,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國家本質(zhì)上是民主與法治的國家。法律賦予公民諸多權利,也明白告知其應承擔的義務,讓社會成員知曉“應該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法治通過法律反映和明確了對公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
(四)“三位一體”相互配合:優(yōu)化價值觀教育外部環(huán)境
第一,家庭層面。研究表明,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完全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都說父母是我們第一任老師,家庭層面的教育意義重大。在我們跨入校園的前期,都是家庭給予我們價值觀最重要的樹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第一任老師。
第二,學校層面。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作用。從小學的思想品德課程到高校政治理論課,特別是我們現(xiàn)今各高校開設的政治必修課程是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同時,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體素質(zh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主體,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大學生是擁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一個群體,在性格和處事上面追求個性解放和個人主義,而我們高校的思政教育則能有效地把大學生的本性引向一個正軌,高校輔導員的意義也就在于此。不僅是高校,在小學、中學,學校的教育意義也有很大的意義。不能僅限于成績和理論方面的強調(diào)式教育,對人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才是重點。
第三,社會層面。社會風氣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變化起著多方面的影響。社區(qū)是聯(lián)系千家萬戶的紐帶,我們應該充分發(fā)揮社區(qū)的重要作用。社會是一個公共的場所,我們在這里扮演的角色是由我們的性格和教育以及家庭背景所決定的,但是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到全社會的需要中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而行為的前期,都是學校和家庭教育來進行支撐的。所以我們不能忽視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底線教育和理想教育改革勢在必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