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瑞
【摘要】本研究擬從認知隱喻理論角度探討師范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問題,以期培養(yǎng)出符合高校轉(zhuǎn)型發(fā)展背景下具有較完備職業(yè)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從而更好地為當?shù)厣鐣?jīng)濟發(fā)展服務。
【關(guān)鍵詞】高校轉(zhuǎn)型 師范英語專業(yè) 閱讀教學 隱喻教學模式
【Abstract】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l of English maj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in order to cultivate education worker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lo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Universities Normal English Major; Metaphor Teaching Model
一、引言
當前,在地方本科高校轉(zhuǎn)型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以及近年來國家提出的本科教學質(zhì)量工程的建設(shè)的總指導思想中關(guān)于教學改革的建議,包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按照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隊伍,構(gòu)筑學科基地的要求加強學科建設(shè)。我國外語教育領(lǐng)域正在進行著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更注重情感、文化以及學生自主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等。國家英語課程改革對英語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提到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提升自我已成為新世紀英語語言教學研究的主要焦點。
2014年,國務院發(fā)布的《國務院關(guān)于加快發(fā)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的決定》(國發(fā)[2014]19號)中,明確提出“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shù)類型高等學校轉(zhuǎn)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yè)教育?!弊鳛閹煼队⒄Z專業(yè)學生,其職業(yè)能力突出表現(xiàn)在教學能力上,在校的職前教育階段。地方高校主要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師范英語本科層次教育需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以及如何培養(yǎng)人才,從教師角度,要求一定要適應當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趨勢,適時轉(zhuǎn)變教學思想及教學方式,從學生角度,教育實習成為師范英語專業(yè)發(fā)揮專業(yè)能力的一個平臺,教師從教育實習中汲取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帶動調(diào)整相應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英語教學一直處于不斷改革和發(fā)展中,從以語法為主到以閱讀為主再到以培養(yǎng)聽說能力為主。這一改革充分順應當前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即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而師范英語專業(yè)學生的教學技能成為展現(xiàn)實際運用英語語言教學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
二、認知隱喻理論
隱喻(metaphor)最早是作為一種修辭手法被提出來,最早提出人類語言的起源就是具有隱喻性的(The First language had to be figurative.)是法國哲學家盧梭(Rousseau)和德國哲學家赫爾德(Herder)在《語言的起源》(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一書中提出。1980年,萊克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出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成為影響巨大的一部隱喻專著,書中將隱喻納入人的行為活動,思想方式,語言符號等方面。隱喻從修辭學上的一種修辭手段發(fā)展成為一種認知方式,書中提到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方式,更是一種植根于思維中的認知方式乃至行為方式。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Rechards)與奧格登(Ogden)合著的《意義的意義》(The Meaning of Meaning,1923)一書中深入探討了語義問題,同時他還提出隱喻的無所不在原則(omnipresent principle),他認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映射的世界,其中特點是我們自身的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折射,我們的感知(perceiving),思想(thinking),以及意識(sensing)本質(zhì)上也應該是隱喻的。
本文擬從萊科夫的認知隱喻理論圍繞體驗性,概念性對英語語言教學模式進行探究,以期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使學生對英語詞匯的理解以及篇章的理解上不僅僅停留在字面理解的水平上,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擺脫枯燥的機械記憶的模式,使之能夠更加有效的應用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駕馭能力。
三、隱喻教學模式
隱喻作為一種認知思維方式,對于外語教學具有啟發(fā)和指導意義。隱喻思維的實質(zhì)是跨概念領(lǐng)域的映射過程(mapping)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是一種跨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隱喻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概念范疇總是包含許多不同的特征或?qū)傩?。這些特征和屬性之間存在相似性,即共同特征。通過將始源域(source domain) 的語義特征映射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 中,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
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及綜合素質(zhì)的有效手段。因此師范英語專業(yè)的教育實習在應用技術(shù)類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顯得尤為重要并且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本研究選取了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第一單元課文為例,透過教育實習,不難發(fā)現(xiàn)實習學生對講解這樣一篇文章顯得毫不費力,重點體現(xiàn)在對詞匯語言點的把握上。
①I wonder if it i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 I can well remember that there was a time when a deep blue sky, the song of the birds, moonlight and flowers could never have kept me spellbound. thats changed since I came here. ...for example, one evening when it was so warm, I stayed awaked on purpose until half past eleven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ook at the moon by myself. But as t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I didnt dare open a window. Another time five months ago, I happened to be upstairs at dusk when the window was open. i didnt go downstairs until the window had to be shut.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 he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ve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endprint
課文中除本單元新接觸的重點單詞及詞組表達以外,例如spellbound等,并無其他教學難點,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不難發(fā)現(xiàn)類似的語篇,看似毫無語言難點的句子,在理解上要如何引導學生呢?
但如何擺脫單一枯燥的翻譯式教學亦或是傳統(tǒng)語法講解式教學,成為實習生授課中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性課題。對于此,有必要回顧在本科階段的學習中遇到過類似的語言表達,例如,下面的例子選自劉乃銀主編的英語泛讀教程.
②Only music carried Dad away from his world of tools and projects. On a Sunday drive, he turned the radio on immediately. At red lights, Id notice his foot tapping in time. He seemed to hang on every note.
本段講述的是一個星期天父親載著作者駕車外出,一上車父親就打開了收音機,遇到紅燈時,我注意到他的腳在打著節(jié)拍,似乎能跟得上每一個節(jié)拍。所以下文中提到的“radio”,“tapping” “every note”盡管沒有出現(xiàn)“relaxing”這樣的語言符號,卻絲毫沒有影響到作者要傳達的一種周末駕車外出時悠閑愜意的意義。本段中,由具體的愜意心情這個原域映射到抽象意義的愜意的目標域里,使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清晰明了。
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第一單元課文中deep blue sky,the song of the birds,moonlight and flowers這些都可以被視為是美好心情這個目標域所投射的具體概念,以及下文及時出現(xiàn)的he moon gave far too much light, the dark, rainy evening, the wind, the thundering clouds與黑暗統(tǒng)治這個目標域形成隱射,兩者之間具有相似性(similarity)。也同時隱射出內(nèi)心的陰暗,渴望光明的意愿。以熟悉的具體的事物來描述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從而達到對事物的全面認知與理解,也使得表達方式上更加形象具體,使人印象深刻。
大部分實習生對課文中出現(xiàn)的描寫自然天氣的詞匯進行了重點講解,高中英語課堂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對詞匯的深入講解,造成了過多地關(guān)注詞匯的深度,以至于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局面,學生在學完一個單元,除了記住本單元需要掌握的生單詞以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并無太多提高,基本停留在機械背誦單詞用法的層面上。
四、結(jié)語
地方本科院校每年為地方基礎(chǔ)教學輸送大批教育工作者,在本科學習階段的職前教師們能否將書本所學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到他們實際課堂教學當中去。通過對實習生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分析,形成教學反饋,以期改善大學教師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有必要將隱喻的思維模式滲透到日常英語語言教學中來,教會學生如何獨立思考,從而創(chuàng)造性的應用書本所學,更好地服務地方教育事業(yè)。
參考文獻:
[1]林華東.趨勢與策略 地方性高校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08.
[2]史蒂威克(Stevick,E.W.).教學方法論 問題出在哪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05.
[3]郝建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及教師發(fā)展研究與探索[M].大連:東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15.03.
[4]謝之君.隱喻認知功能探索[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06:19.
[5]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英語》必修一[M].人民教育出版社.
[7]劉乃銀.《英語泛讀教程》(第三版)第二冊[M].高等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