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晶
【摘 要】當前,中學信息技術課處于邊緣化地位,任課教師也存在相同的生存困境。文章在調查研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及教師近況的基礎上得出結論: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師應該通過理性的定位、自身的努力、積極的創(chuàng)造來改變現(xiàn)狀,從而實現(xiàn)自身價值。
【關鍵詞】信息技術;邊緣化;困境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30-0024-02
一、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師邊緣化的生存狀態(tài)
1. 未納入高考范圍,學科地位邊緣化
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深入推進,新課程改革提出要轉變教育觀念,改變課程體系,建立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體系。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當課改落實到每一所學校卻有很大的難度,甚至走樣、變形。因為從目前來看,高考仍然是學校的工作核心、社會焦點之一,升學率必然是各個學校及中學校長關心的頭等大事,而信息技術課程并未納入高考范圍,這樣信息技術教師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了。
2. 教學內容單調,工作內容繁雜
根據教學要求,信息技術課程在高中要開2個學年,初中開3個學年。根據作者調研,平均一位教師一學期教授10個左右的班級,如果初、高中班級不混帶的話,同樣的教學內容一周之內要重復10次之多,如此教師很難保持一如既往的激情,因而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除了教學工作外,信息技術教師通常還有很多額外工作,如輔導學生競賽、機房維護、電教設備維護、網絡中心維護、會議設備維護、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甚至還有其他學科教師的計算機培訓都在工作范圍內。隨著教師隊伍日益年輕化,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再依賴信息技術教師制作課件、維護軟件,但學校的電腦維修、電教設備修理、成績錄入、視頻攝像制作等工作仍是信息技術教師的“職責”,使得他們成為學校的全能電工隊伍。
3. 狹小的專業(yè)發(fā)展空間,教師價值難以實現(xiàn)
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一點都不為過,在所有中學課程中,大概也只有信息技術學科如此。但教學內容卻更新緩慢,十幾年前信息技術課程的重點是Office、網頁制作、Flash、簡單編程,現(xiàn)在依舊如此,“用昨天的知識教今天的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教不同的學生”。而且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興學科,尚無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可以借鑒,相關的教育教學培訓也很少,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對于教師要求不高,導致教師主動自學的壓力和動力相對不足。此外,職稱評定也是信息技術教師面臨的一個難題。如今中學教師的評聘、職稱都有較高要求,其競爭激烈程度不亞于“國考”,鮮有突出教學成績的,信息技術教師唯一獲取晉升職稱的籌碼就是帶學生參加信息技術奧林匹克競賽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加之近年評聘職稱條件中又增添諸如需要一定年數(shù)的班主任經驗等,使信息技術課教師晉升職稱更是難上加難。
二、導致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師生存困境的原因分析
1. 外部原因
(1)社會不理解?!耙豢级ńK身”的觀念根深蒂固,升學率一直是學生家長關注的重中之重。而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非高考課程(個別省份除外,但是分值也不是很高),它不僅在學校里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在社會上也備受“歧視”和“冷遇”。很多家長片面地認為,孩子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參加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制作動畫、研究機器人等方面是不務正業(yè)、耽誤時間。在家長采用一切對抗方式的強大壓力下,學校也只能將信息技術課時壓縮再壓縮,同時被壓縮還有信息技術教師。
(2)學校不重視。學校是教師的管理單位,學校對教師的定位直接影響到教師的各個方面。很多人誤認為只要與設備有關的,就屬于信息技術教師的工作范圍,這勢必會分散教師的精力,使其偏離教學重心。既然信息技術是一門課程,就必須有教學行為。學校不重視信息技術教學,信息技術教師還要承擔許多額外工作,而且缺乏有效的評價和激勵機制,教學成果很難量化,如此,教師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3)學生不重視。大部分學生認為,信息技術課應非常輕松、自由,可以打打游戲、上上網,學學簡單的辦公軟件、基礎的計算機知識就可以了,希望信息技術課是一門輕松、愉悅的課程,對待這門課也不像其他課程那樣認真。為了解決信息技術課程缺乏健全考核制度和考核標準的問題,江蘇省把信息技術課列為全省會考內容,但在實踐中仍存在許多問題:第一,會考無論通過與否,都可以參加高考,導致一部分學生不重視,甚至有的不愿意參考;第二,組織紀律渙散,考試紀律不嚴,甚至還會給社會造成很多不良影響。
2. 內部原因
(1)教育信念不堅定?!笆陿淠荆倌陿淙??!睕]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教師將難以從職業(yè)生活中體驗到快樂,很難體驗到人之為人、師之為師的意義和價值,很難耐得住那份需要數(shù)十年才能看到自己的辛勤勞動、開花結果的孤寂。擁有堅定的教育信念體現(xiàn)在對教育事業(yè)強烈的責任心、事業(yè)心,以及對學生的關愛上,熱愛教育事業(yè)使教師堅定不移地認同教師職業(yè)及其生活方式。它為教師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持著教師在繽紛的世界中拒絕各種誘惑,指引著教師把自己生命所有的力量集中于教育事業(yè)的追求之中。
(2)發(fā)展目標不明確。一直以來,中學信息技術教師面臨一系列繁雜的工作和多變的教學環(huán)境。大多數(shù)教師對自己的現(xiàn)在和未來、信息技術課的現(xiàn)在和未來都沒有清楚的認識,整日疲于應付各種檢查、評比、參觀,只顧“低頭拉車”,卻從不“抬頭看路”,找不到自身發(fā)展的定位。
(3)適應能力不理想。中學信息技術課程起源于計算機課程,同時兼有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綜合課程的特點。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變化是極為頻繁的,教師不能故步自封、安于現(xiàn)狀地進行教學,應將新知識、新技術及時地介紹或傳授給學生。信息技術課程比其他課程更強調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鍛煉,年輕的教師面臨著如何合理分配課堂時間,組織教學、與學生協(xié)調互動等考驗。新課改明確指出,課程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學以致用,能夠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并且能夠把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遷移到其他學科,這無疑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表現(xiàn)出來的自主意識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不畏懼困難和挑戰(zhàn),積極、主動地去應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滿足于常規(guī)的教育行為,不斷反思、學習、實踐,在不斷的自我認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中達到自我的完善和發(fā)展。endprint
三、中學信息技術課教師的出路及價值體現(xiàn)
1. 遠離邊緣化的出路
對于出路的求索,其捷徑莫過于明確想要什么。有人認為,如果想要社會、學校、領導、同事重視信息技術課程及任課教師,最好的出路莫過于能夠沐浴到高考的陽光。邊緣化的窘境是否一定要借高考之力來解決,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當我們自艾自憐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不被高考的陽光炙烤是多少主科教師所艷羨的?當然,這種艷羨絕不是教師對無壓力、輕松、愉悅的工作的追求,而是每一科教師對其自身工作壓力的一種自我解嘲式的情感宣泄。只有解決教師的困惑,才能調動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否則,新課程改革、專業(yè)化發(fā)展只能是紙上談兵。
2. 教師的價值體現(xiàn)
生命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是證明生命底色、印證生命意義和展現(xiàn)生命活力的過程。教師的職業(yè)幸福建立在艱苦的勞動創(chuàng)造之后,同時又蘊含在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過程之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全身心投入,廢寢忘食,樂此不疲。然而,信息技術這門課開設時間不長,教學體系尚未成熟,學校無法可依,教師也無章可循。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一學科特點使得信息技術教師相較于其他學科教師有更為寬松的教學教研環(huán)境,有更大的空間來發(fā)掘自己的潛力,發(fā)揮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選擇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課堂管理、創(chuàng)造性地實施教學評價。筆者認為,在中學信息技術教育領域,創(chuàng)造性是信息技術教師獲取教育自由、走向幸福職業(yè)人生的必由之路,是實現(xiàn)教師價值的最佳途徑。
信息技術教師的幸福不是總在遠方,不是總在期待中,幸福不是在別人那里,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當我們立足于本職工作,把這份工作當作事業(yè)來追求,就能在工作中不斷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享受人生樂趣。在當下信息技術教師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應當把看到的現(xiàn)象經過思考、分析,嘗試適合的解決辦法,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信息技術教師不要永遠做被動者,而要充當積極、主動的角色,更不能始終走在圍城的道路上,否則幸福將永遠與我們有一墻之隔。
參考文獻:
[1] 葉瀾等.教師角色和教師發(fā)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 蘇霍姆林斯基.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 (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
[4]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5] 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0.
[6] 劉向永,梁竹苑.信息技術教師生存與發(fā)展狀況訪談錄[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2,(11).
[7] 王吉慶.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8] 孫寶元.青年教師人生價值取向引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4).
[9] 李錦暉,繆蓉.信息技術教師教育的實踐與反思[J].理論與爭鳴,2004,(7).
(編輯:易繼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