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偏誤分析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重點。本文依據(jù)對外漢語教學近三十年來的發(fā)展狀況,將偏誤分析分為三個階段,總結了一些主要的研究結論,以幫助更好地開展對外漢語教學。
關鍵詞:偏誤分析 對外漢語教學 研究成果 述評
一、引言
偏誤分析(Error Analysis)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的研究重點。在過去的三十余年里,眾多學者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偏誤分析都做了相應地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獲得偏誤語料的途徑會直接影響到偏誤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以及說服力。在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獲取偏誤語料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一是在課堂教學實際中獲取。這樣的方式自然性強,但是調查面過于狹窄,缺乏普遍性。二是采取問卷調查等形式來收集語料庫,這種方式針對性強,但容易受學生心理和情感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三是在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中搜集,語料庫覆蓋面大,但分析過程較為復雜。
有了可靠的語料來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對偏誤進行正確地分析。筆者以“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wǎng)上收集了近30年來,與該關鍵詞有關,并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獻,隨后進行人工篩選,以確保文獻研究對象為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以下數(shù)據(jù)圖是1894年至2015年的相關論文情況。
由以上表格可知,1984年我國學者魯健驥發(fā)表了《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文中首次介紹了“中介語”和“偏誤”兩個基本概念,并依據(jù)中介語的幾個主要根源從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知識的負遷移、訓練問題等方面對偏誤做了舉例分析。此文標志著我國偏誤分析研究的正式開啟。1990年以后,偏誤分析進入繁榮階段,出現(xiàn)了很多針對語言各要素進行偏誤分析的文章。近十年來,發(fā)表的文章主要是總結前人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探索方法和原則以及相關的語言學理論。
整體而言,偏誤分析在近三十年的對外漢語教學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在前期研究中,以魯健驥為代表的學者們注重的大多是理論的引證,通過對國外學者偏誤分析理論的學習,將其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第二階段學者們開始立足于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多從實際出發(fā),通過搜集留學生的實際偏誤來進行研究分析。第三個階段則是在實際分析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已有理論的基礎上反思并且運用新的語言學理論,這標志著偏誤分析的研究開始走向成熟。
二、前期階段
1967年,Corder發(fā)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打開了偏誤分析的大門。1972年,L·Selinker在論Interlanguage上提出了“中介語”理論,為深入研究“偏誤分析”提供了理論基礎。魯健驥(1984)發(fā)表的《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一文以L·Selinker的思想為基礎,首次引入“偏誤”“中介語”和“變?yōu)榛ɑ比齻€概念,區(qū)分了錯誤與偏誤的不同,介紹了中介語的內涵、性質及影響其產(chǎn)生的五個原因,并以此為綱例舉了母語為英語學生的語音偏誤,隨后又列舉了漢語學習者在漢語詞語層面可能發(fā)生的四種偏誤現(xiàn)象,以及歸納了四類語法偏誤類型體現(xiàn)的一個共時靜態(tài)的研究視角。同年,梅立崇等發(fā)表的《對留學生漢語習得過程中的錯誤的分析》,從歷時動態(tài)的角度對32名留學生漢語習得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法、詞匯方面的錯誤進行研究,分析了這些錯誤的性質和原因并且提出了“過渡方言”的概念。上世紀80年代,針對某一偏誤類型進行分析,成為漢語偏誤分析研究的一種主要模式。從整體上看,80年代有關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論文數(shù)量非常少,僅僅處于初步研究階段,但是這一階段為后期有關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三、中期階段
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對外漢語發(fā)展的繁榮時期,眾多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文獻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xiàn)。1994年,魯健驥發(fā)表了《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一文,以偏誤分析理論為依據(jù),探究初學漢語的外國人的語法偏誤在各種語法形式上的表現(xiàn),以及學習策略、母語干擾、過度泛化與教學失誤對語法偏誤產(chǎn)生的影響。把直接或間接搜集到的以英語為母語的初學漢語的學生的偏誤做形式上的歸納,共得192項,按偏誤的性質把它們分為遺漏、誤加、誤代、錯序四大類。魯健驥以偏誤的四種類型為基本框架,對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進行分析。1996年,陳小荷《跟副詞“也”有關的偏誤分析》一文單就副詞“也”這一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偏誤分析;1996年,高寧慧發(fā)表的《留學生的代詞偏誤與代詞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則》將重點放到了代詞的使用上;1999年,姜德梧《從HSK(基礎)測試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看“把”字句的教學》著重討論了HSK考試中外國學生“把”使用的偏誤現(xiàn)象;1999年,施正宇《外國留學生形符書寫偏誤分析》則從漢字角度分析了留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一些偏誤現(xiàn)象;1999年,張永芳的《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偏誤分析》關注點是將語言與文化初步結合,主要對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時出現(xiàn)的偏誤從語義和語法角度進行分析,并找出關于對外漢語課堂教學的相關啟示。相關文獻還有孫德坤的《外國學生現(xiàn)代漢語“了”的習得過程初步分析》,陳若凡的《留學生使用“能”“會”的偏誤及教學》。
這一階段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研究,特點鮮明,目的性、針對性強,選取的考察點也非常細致。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依據(jù)教學對象與課堂實際,根據(jù)學生的國別情況,基于留學生的語言背景,進行偏誤分析。2000年,肖奚強《韓國學生漢語語法偏誤分析》、戴國華《日本留學生漢語動詞常見偏誤分析》;2007年,曾怡華《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量詞的偏誤分析》。上述偏誤研究為特定語言背景的留學生更好地習得漢語提供了教學策略,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促進了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三是基于漢語水平進行偏誤分析。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由于教學需要,根據(jù)其學習時間被分成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種學習水平。許多有教學指導意義的偏誤分析也是建立在留學生的漢語水平上的,如2004年唐永寶《中級階段越南留學生漢語復句偏誤考察》此類偏誤分析建立在具體語料和對象的基礎上,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性。endprint
四、總結創(chuàng)新階段
近十年是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的總結創(chuàng)新階段。這一階段發(fā)表的文章不僅總結了前人在理論介紹、偏誤分析實踐、習得過程研究以及實驗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而且提出問題,指出了研究方向,對后來偏誤分析的發(fā)展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如:2005年,趙春利的《對外漢語偏誤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顧》研究了對外漢語偏誤分析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認為在研究類型上先后可劃分為理論引證、事實分析和創(chuàng)新總結三個階段;論文還體現(xiàn)了從引證理論到具體分析、從宏觀到微觀、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從描寫到認知的發(fā)展趨勢,并且指出應該從理論性、實踐性、動態(tài)性和整體性上加強對偏誤分析的研究。2003年,張如梅《偏誤分析述評》闡述語言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偏誤的產(chǎn)生,偏誤的確定和描述以及偏誤分析對學習者的負面影響,并對偏誤作出述評,從而進一步明確偏誤分析對語言學習的作用。2011年,司艷艷的《近三十年來對外漢語偏誤分析研究綜述》從偏誤分析研究發(fā)展階段、偏誤分析的類型、偏誤分析研究成就及問題三個方面對近三十年來我國對外漢語偏誤分析研究成果做了歸納和總結。此外,肖奚強的《略論偏誤分析的基本原則》從偏誤用例的選取、偏誤用例的分類、偏誤用例的分析三方面入手,探討偏誤分析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且主要對偏誤分析用例的選取、分類和分析原則上進行反思。李大忠的《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從心理和思維兩個方面揭示偏誤產(chǎn)生的共同性。與此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關于偏誤分析的研究也成了碩士畢業(yè)論文的熱門研究話題。通過在知網(wǎng)上的相關檢索、人工篩選、繪制圖表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在2005年以后,關于偏誤分析的碩士畢業(yè)論文平均每年多達一二百篇。而相關的國際會議與期刊上發(fā)表的關于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文獻更多地將視角轉向了留學生的不同語言文化背景。從留學生的語言文化背景出發(fā)來具體分析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進一步契合了對外漢語教學。2005年,余瑾、王華《尼泊爾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對尼泊爾學生的漢語聲調偏誤進行了調查研究,分析了尼泊爾學生總體水平和不同級別水平學生的聲調偏誤率,找出各聲調偏誤特點、難度梯級,發(fā)現(xiàn)漢語的上聲是尼泊爾學生學習的難點,探討了克服聲調偏誤的教學對策。2005年,楊娜《越南人學漢語常見語音偏誤分析》一文從母語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的泛化、語言學習環(huán)境以及個人因素的影響角度出發(fā)分析了造成越南人學漢語的語音出現(xiàn)偏誤的原因。2014年,王安紅、具旼炯發(fā)表在《世界漢語教學》第28卷上的《語音同化與韓國學生漢語普通話聲母偏誤分析》一文,通過比較韓語與漢語中的語音同化現(xiàn)象而導致的語音偏誤,從而得出有利于針對韓國學生語音的對外漢語教學。2015年,朱湘燕、徐逸君的《美國華裔漢語給予義句式習得偏誤分析》采用動詞兼容性的敏感度測試的方式,對具有粵語背景的美國舊金山華裔漢語給予義句式習得偏誤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偏誤的原因既與漢語本身各給予義句式自然度不同相關,又與給予義句式在學習者所具有的粵語、英語兩種語言方言背景和漢語中的普遍性標記程度不同相關,還與標記形式錯綜復雜等因素密切相關。據(jù)此,提出了相應的教學建議。在創(chuàng)新性方面,這些研究者在偏誤成因、偏誤研究原則及辦法、漢字偏誤分析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五、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
通過研究近三十年有關對外漢語教學偏誤分析的文獻。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偏誤并且通過偏誤分析來更好地指導對外漢語教學。偏誤的出現(xiàn)給外國學生的漢語學習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對漢語學習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結合教學實際積極尋找偏誤產(chǎn)生的原因的同時,也要根據(jù)外國學生的學習情況找到解決偏誤的方法,從而讓更多的外國人有興趣接觸漢語,有更好的方法學習漢語。
參考文獻:
[1]Corder.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cs,1967,(5).
[2]L·Selinker.Interlanguage,1972.
[3]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魯健驥.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5]梅立崇.對留學生漢語習得過程中的錯誤的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4).
[6]魯健驥.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4).
[7]陳小荷.跟副詞“也”有關的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6,(2).
[8]高寧慧.留學生的代詞偏誤與代詞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則[J].世界漢語教學,1996,(2).
[9]姜德梧.從HSK(基礎)測試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看“把”字句的教學[J].漢語學習,1999,(5).
[10]施正宇.外國留學生形符書寫偏誤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
[11]張永芳.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偏誤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1999,(3).
[12]孫德坤.外國學生現(xiàn)代漢語“了”的習得過程初步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2).
[13]陳若凡.留學生使用“能”、“會”的偏誤及教學[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1).
[14]肖奚強.韓國學生漢語語法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0,(2).
[15]戴國華.日本留學生漢語動詞常見偏誤分析[J].漢語學習,2000,(6).
[16]曾怡華.越南留學生學習漢語量詞的偏誤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5).
[17]唐永寶.中級階段越南留學生漢語復句偏誤考察[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18]趙春利.對外漢語偏誤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顧[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3).
[19]張如梅.《偏誤分析述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3,(6).
[20]司艷艷.近三十年來對外漢語偏誤分析研究綜述[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
[21]肖奚強.略論偏誤分析的基本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2001,(1).
[22]李大忠.偏誤成因的思維心理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2).
[23]余瑾、王華.尼泊爾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3).
[24]楊娜.越南人學漢語常見語音偏誤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5,(1).
[25]王安紅、具旼炯.語音同化與韓國學生漢語普通話聲母偏誤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14,(4).
[26]朱湘燕、徐逸君.美國華裔漢語給予義句式習得偏誤分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5,(57).
(楊妍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 200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