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豹
摘 要:針對浙江歷史選考試題“立意高遠,回應時代主題”“引領課改,關注核心素養(yǎng)”等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高度”,拿捏“準度”,挖掘“深度”,在復習策略方面要注意建立“通史意識”“并重意識”“滾動意識”。
關鍵詞:選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自浙江省作為高考改革試點后,從2015年10月開始至今年4月,歷史學科已進行了四次學考和選考。從應考和推進課程改革的角度看,這四份試卷(以考試年月命名,以下分別簡稱1510卷、1604卷、1610卷和1704卷)都極具參考和分析價值。本文試對選考題目作簡單評析,并提出教學對策,以求教于方家。
一、試題分析
(一)試題主旨和考點
對一份試卷,師生最關注的往往是“考什么”。為此,筆者首先對試題主旨和考點做一分析,見表1。
(二)試題主要特點
1.立意高遠,回應時代主題
如1704卷33題,以近代民族工業(yè)和詹天佑為考查點,說明實現(xiàn)“中國夢”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510卷34題直接呼應當年的熱點“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引導考生認識法西斯主義的危害,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另外,像“歷史的意義在于對后人的教育和啟迪”“重溫歷史,汲取智慧和力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不滅的光輝”等也都是弘揚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2.引領課改,關注核心素養(yǎng)
浙江歷史選考試題,積極關注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借以支持課改,引導課堂教學。例如在“時空觀念”方面,1610卷29題和1704卷30題分別以4幅地圖考查19世紀以來的巴爾干地區(qū)形勢變化、羅馬文化遺跡的時代性和區(qū)域性特點;1704卷27題涉及了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英國、法國和德意志帝國;1704卷33題第(1)問考查“近代民族工業(yè)最初產(chǎn)生的時空范圍”;34題第(2)問則需要考生界定“17~18世紀英國”這個時空范圍。“史料實證”方面,如1510卷26題“我們只能通過目擊者和追憶者的記載來敘述以往的史實”“史學家需要認真地考證與辨析他所研究的事實”等史學方法的考查;1510卷29題和1604卷28題則是解讀教學中常見的史料數(shù)據(jù)圖。另外,1610卷26題和1704卷33題都體現(xiàn)了濃郁的“家國情懷”??疾椤皻v史解釋”的則是1510卷27題、1604卷27題、1610卷33題等等。
3.考查能力,彰顯學科特色
浙江歷史選考試題的難度雖然總體上低于以往的高考文綜卷,但是堅持考查歷史學科能力的方向并沒有改變。如1510卷34題第(2)問、1604卷33題第(1)問、1610卷34題第(1)問、1704卷33題第(1)問需要考生充分調(diào)動和運用相關知識;1510卷29題和1604卷28題考查獲取和解讀圖片信息的能力;1510卷27題和1704卷28題則突出對文字信息獲取和解讀能力的考查;1510卷30題和1604卷的29、30題體現(xiàn)“描述和闡釋事物與人物”的考核要求;歷次試卷的開放性設問——33題第(2)問則是考查“論證和探討問題”能力的最典型例子;第26題連年考查史學方法和素養(yǎng),具有獨特的“浙派風格”和濃郁的歷史味。
4.突出主干,側重兩個時段
考試標準規(guī)定的30分選考約有190個考點,與70分的學考考點相當。但是,從表1可見,歷次考試都沒有偏題、怪題。涉及的考點如“孔子”“科舉制”“資本主義”“人文主義”都是重要的史實、人物、概念等學科主干知識,個別考點如“保和殿”則從不同角度多次考查。這是由于30分的選考題量有限,更重要的是命題側重于對學生基本人文素養(yǎng)的考查。從主觀題來看,要特別關注中國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5.融會貫通,強調(diào)模塊糅合
浙江省現(xiàn)行高中歷史教材和考試標準都是專題史的體例,但是選考卷從試題的命制到編排都具有“中外相連、古今貫通”的色彩。如1604卷27題考查中西啟蒙比較,所有的主觀題都是必修和選修、選修與選修巧妙而自然的糅合。
6.開放創(chuàng)新,倡導多元理解
33題第(2)問歷來都是開放性問題,極大地拓展了考生的作答空間和思維視域。這既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選擇性理念,也彰顯了歷史學科多元理解的特色。
7.多樣設問,體現(xiàn)選拔功能
雖然選考部分的主觀題總共僅有4問,但是設問形式卻不單一。問題中既有“指出”“寫出”等復述教材知識的設問,也有“概括”“概述”“分析”“說明”等較高能力的要求。層次的豐富提升了考查力度,但是難度和區(qū)分度控制得較好。其中,“概括”出現(xiàn)8次,這也是學生普遍比較薄弱的學科能力,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對教學的啟示
近三年選考試題的主旨和特點對高中歷史教學具有重要啟示,以下就從課堂教學、復習策略和解題訓練幾方面談幾點策略。
(一)課堂教學
筆者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為例,闡述提高教學有效性應注意的三個“度”。
1.把握“高度”
我們應該從“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的高度解讀本課,使教與學不偏離專題主旨,思考為何明清之際思想界的活躍使儒學正統(tǒng)受到?jīng)_擊,但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儒學在政治、文化上的統(tǒng)治地位,明清之際黃宗羲等人的思想與儒學到底是什么關系。
2.拿捏“準度”
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等多角度分析活躍的背景,看似全面卻不精準。學者葛兆光說:“什么是思想史?就是要研究思想如何回應當時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所提出來的問題,這些回應又是怎么變化的。”[1]黃宗羲等人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就是——明朝為何滅亡?從“明亡的反思”分析為何會活躍,無疑找準了關鍵點,學生也更容易理解他們的主張。
3.挖掘“深度”
不少教師引導學生從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角度比較中西社會環(huán)境,進而讓學生分析:為何明末清初思想沒有形成像歐洲啟蒙運動那樣波瀾壯闊的景象?然而,繞開思想本身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比對易流于形式,從解讀思想的影響角度,應引起我們重視的是,為何說顧炎武等人不具有近代的“民權”意識,又為中國近代反專制主義思想家們提供了思想武器,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這就需要將明清之際活躍思想與近代西方民主思想進行比較。endprint
(二)復習策略
1.“通史”意識
鑒于試題的特點以及學生對專題史的“?!焙汀皝y”、考試時調(diào)動不出相關知識等現(xiàn)狀,滲透“通史”意識已成復習的當務之急。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關聯(lián)必修和選修的知識點,關注重要歷史節(jié)點,以縱向時間軸為經(jīng),體現(xiàn)歷史發(fā)展動態(tài)過程,以歷史內(nèi)容間相互聯(lián)系的專題史為緯,體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橫向聯(lián)系,從而構成網(wǎng)狀知識體系。比如在復習“人文主義”這一重要概念時,筆者整合了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fā)展》、選修4《東西方的先哲》以及選修6《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遺跡》《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遺產(chǎn)》等專題,既梳理了人文主義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又從人物、建筑、文學、宗教等角度理解了它的豐富內(nèi)涵。
2.“并重”意識
相對于70分的學考題,選考題難度略高,也更能拉開考生的差距,但是畢竟只有30分。從賦分來看,做錯一個簡單的學考選擇題和做錯一個較難的選考選擇題,都是丟2分,這對考生的影響其實差別不大。因此,復習時千萬不要把大量精力投入選考卻忽視了學考。
3.“滾動”意識
“人的記憶和遺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chǎn)生對舊知識的遺忘,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工作,通過練習、復習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鞏固的意義不僅在于強化舊知識,也有助于學習新知識,因為知識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盵2]在有多次考試機會的情況下,學生更易出現(xiàn)“學了新的忘了舊的”“知識不會活用”等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模擬考試等環(huán)節(jié)中,要經(jīng)常聯(lián)系已復習過的內(nèi)容,以便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框架。
(三)解題訓練
訓練解題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真題是最好的訓練材料
有的教師喜歡“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題目”,卻沒有充分利用最權威、最高質(zhì)量的真題。真題不僅有助于領悟命題專家的出題思路,還能提高考試技巧和實戰(zhàn)經(jīng)驗,并有效檢驗復習效果。
2.功夫花在平時,落在實處
“對歷史學科能力產(chǎn)生‘高深難的誤解,是沒有認識到任何能力都是有層次的?!盵3]以獲取歷史信息為例,這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標準》中“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要求,就分解成“理解試題所提供的圖文材料和答題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三個層次,不同層次體現(xiàn)了同一能力的不同要求。高考重在檢測學生的這些學科能力,日常教學也應該處處體現(xiàn)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
3.研讀真題答案,剖析學生答案,尋找兩者差距
以“分析和概括”能力為例,1510卷34題第(1)問是“根據(jù)材料一,分析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主要原因”。面對并不艱澀的材料,很多學生沒有找準或找全“經(jīng)濟懲罰”“右翼武裝團體”“經(jīng)濟危機”“當時的德國政府”“納粹黨”等關鍵詞,還有不少學生書寫諸如“德國具有專制主義傳統(tǒng)”這樣符合史實卻不切合題意的答案。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和試錯,學生自然會慢慢懂得如何審題、如何劃分材料層次、如何尋找關鍵詞以及如何用歷史學科術語簡潔扼要地書寫答案。
參考文獻:
[1]葛兆光,張瑞龍.新思想史研究、歷史教科書編纂及其他——葛兆光教授訪談錄[J].歷史教學,2005(2):5.
[2]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32.
[3]吳偉.歷史學科能力與歷史素養(yǎng)[J].歷史教學,2012(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