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以柔制剛的書法用筆
王春樂
以柔制剛的書法用筆是依照毛筆的本性和規(guī)律作字,以達到點畫遒勁的用筆方法。毛筆有兩大基本特征,一是軟,二是尖。如何用又軟又尖的毛筆寫出遒勁的字來,這是擺在歷代書家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中國古代對于這一議題的主張大致可以歸納為“以柔制剛”。
“以柔制剛”是道家的思想主張,《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六章講“柔弱勝剛強”,強調(diào)用柔軟克制剛強,本文要談的以柔制剛的書法用筆就是這一思想在書法中的具體表現(xiàn)。虞世南說:“字雖有質(zhì),跡本無為,稟陰陽而動靜,體萬物以成形,達性通變,其常不主。故知書道玄妙,必資神遇,不可以力求也?!保ā豆P髓論》)意思是說,書法點畫雖然講究質(zhì)感,但作字的過程卻是無為而書,作字要合乎自然之道,要依照矛盾運動的法則去把握節(jié)奏,要體察天地萬物的規(guī)律,并以這一規(guī)律去結(jié)字,若遵從人的本性和自然變化的規(guī)律去作字,所作之字是變化莫測的,因此沒有定法。所以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到書法是十分玄妙的,需要悟得才行,不能人為地去安排。
其中所說的“有質(zhì)”就可理解為“以柔制剛”中的“剛”,也就是歷代書家常常強調(diào)的遒勁;“無為”就可理解為“以柔制剛”中的“柔”,也就是以道家思想為根基的用筆理念。
為了方便討論首先在這里先界定一下文中的一些概念,文中談到的“遒勁”“劍拔弩張”“筋骨”“滑健”這四個詞和“剛”大致類屬于同一個概念,在下文中提到這幾個詞時都可作“遒勁”看;文中談到的“不努張用筆”和“柔”大致類屬于同一個概念,可以理解為依照毛筆的本性和規(guī)律運筆的用筆;文中談到的“努張用筆”可以理解為沒有依照毛筆的本性和規(guī)律運筆的用筆。
劍拔弩張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南朝袁昂的《古今書評》一書中,在書中袁昂說“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意思是說韋誕的字看起來非常遒勁。還有就是在明代書法家婁堅為王羲之《寒切帖》作跋時也談到了這一詞。他說:“此右軍廿七帖,為長洲韓宗伯收藏,去年春始獲見之,今又從辰玉內(nèi)翰索觀。尋繹再三,往往得其異趣,真所謂從容中道者。米元章云世人以努張為筋骨,不知不努張自有筋骨焉。予幸得再睹神物,益信此語之妙解?!?/p>
意思是說,這是王羲之的《寒切帖》,是長洲韓宗伯的藏品,去年春天見過一次,現(xiàn)在是第二次看到。再三觀賞品味,終于看到了此帖的過人之處,的確像人們說的那樣有一種從容中正的感覺。米芾說世人都認為努張寫的字才是遒勁的,卻不知道不努張也能寫出遒勁的字來。我這一次看到《寒切帖》也看到了這一問題,現(xiàn)在越發(fā)覺得米芾此言甚妙。
其中“努張”一詞就脫胎了“劍拔弩張”,仔細對比這兩個詞不難看到,這兩者在詞性上出現(xiàn)了一些差異。袁昂說的“劍拔弩張”是從品評的角度出發(fā)的,說的是一件作品整體上給觀者一種感官上的感受,而婁堅所說的“努張”,雖然也是在品評的時候提出來的,但是他說的卻不是品評,而是在說用筆。也就是說本質(zhì)上他還是在談袁昂所說的“劍拔弩張”,但主要是在談方法,即如何能做到“劍拔弩張”。
關(guān)于如何能做到“劍拔弩張”,他提出了兩點:一,努張的用筆不能做到“劍拔弩張”;二,不努張的用筆可以做到“劍拔弩張”。第一點中說的努張的用筆指的就是后人在讀古人書論的時候?qū)⑵吩u語與技法混為一談的情況,即為了追求“劍拔弩張”的感覺在寫字的時候沒有依照毛筆的本性和規(guī)律去運筆,以至于在寫的時候出現(xiàn)了縱橫使氣的情況;而他在第二點中所說的不努張的用筆就是以柔制剛的用筆。
自古至今學(xué)習(xí)書法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臨帖。古人臨帖大都重視筆法,所以所謂努張用筆從臨帖的角度看就是由于臨帖不得法造成的。而臨帖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黃賓虹說的用筆四病。
“用筆四病”是在臨習(xí)古人法帖時容易出現(xiàn)的四個有關(guān)用筆的問題,即釘頭、鼠尾、蜂腰、鶴膝。釘頭:類似禿筆,起處不明,率爾涂鴉,毫無意味。實則用筆,應(yīng)該逆來順受,藏鋒露鋒,起訖有法。鼠尾:收筆尖銳,放發(fā)無余。要知筆勢應(yīng)有回環(huán)顧視。故取形蠶尾為上。蜂腰:此乃一劃一豎,兩端著力,中多輕細,粗而不挺,細而不穩(wěn)……鶴膝……轉(zhuǎn)折之處,積成墨團。(《黃賓虹山水畫論稿》)
從上面這段黃賓虹對于用筆四病的論述里面我們就可以看到,用筆四病實際上就是點畫的起、收、行、折四端。字是由點畫組成的,而點畫在書寫過程中無非起、收、行、折四端,因此所謂用筆就可以從這四端來看,而婁堅說努張的用筆不能做到“劍拔弩張”,其根本原因就是寫字的時候這四端出現(xiàn)了問題,所以要想寫出“劍拔弩張”的字,就必須先醫(yī)好“用筆四病”。
首先是“釘頭”。所謂“釘頭”用黃賓虹的話說就是“起處不明,率爾涂鴉,毫無意味”,其實就是起筆不得法。對于這一點董其昌研究的比較透,說得也比較到位,他說:“發(fā)筆處便要提得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畫禪室隨筆》卷一)意思是說,在起筆的時候要把筆拎起來,讓筆盡量垂直,不能讓筆偃臥,他說用筆最難的是遒勁,這個用筆遒勁就好比一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倒下去立馬就能起來,是一種十分矯健的感覺,而世人都以為的努張用筆是達不到這種效果的。
“書法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須有用筆如太阿剸截之意。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保ā懂嫸U室隨筆》卷一)意思是說,寫字藏鋒固然很重要,但藏鋒并不是起筆處模模糊糊便是藏鋒,必須要見筆,就好像干將之太阿寶劍斬的一樣,寫出的筆形是十分方峻的,給人的是一種勁健利索的感覺,同時也會有一股虛和之氣。在這里他給出了一個方案,就是起筆時要把筆拎起來,且要讓筆與紙面保持垂直,當然單單做到這一點還不夠,還得見筆,他說的見筆就是用筆尖起筆。
“鼠尾”,用黃賓虹的話講就是“收筆尖銳,放發(fā)無余”。黃賓虹說“鼠尾”主要是在說繪畫用筆,所以他講“收筆尖銳,放發(fā)無余”。這一點若放在書法上便可指篆隸書的收筆,以及其他書體中的垂露豎、撇、捺等筆畫,他強調(diào)收筆要有回環(huán)顧視。對于這一點單就收筆論不是很好理解,但是若把它和起筆問題放在一起看就很明確了,所謂“筆勢應(yīng)有回環(huán)顧視”就是寫字要有搖頭擺尾的感覺,具體的用筆方法就是董其昌強調(diào)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畫禪室隨筆》卷一),也就是回鋒。
“蜂腰”,黃賓虹解釋道:“此乃一劃一豎,兩端著力,中多輕細,粗而不挺,細而不穩(wěn)?!边@一點他說得很明確,這和唐以后所謂的“中怯”問題一致。這一問題實際上比較容易解決,只要行筆穩(wěn)實,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是“鶴膝”。所謂“鶴膝”就是在折筆這一問題上不得法而導(dǎo)致的折筆處臃腫,集成了墨團,這個比較好理解。
剛才談到的“用筆四病”的醫(yī)治方案是從微觀方面去談的,主要談的是書寫者與毛筆的關(guān)系,即如何處理好書寫者與毛筆的關(guān)系,但實際操作起來光有這個醫(yī)治方案不行,還需要一個宏觀的操作指南。
宏觀的操作指南主要談臨帖的方法和宏觀的用筆,在這里主要談王羲之的“五遍臨帖法”。“五遍臨帖法”是指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說的一種臨帖的方法,他說:“始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澀,不可便休,兩行三行,創(chuàng)臨惟需滑健,不得計其遍數(shù)也?!币馑际钦f,剛開始臨帖,對于法帖中的結(jié)字、體勢不可能一下子就學(xué)習(xí)過來,在這里有告誡后學(xué)的意思,就是不能著急,臨帖要循序漸進。他提出了一個循序漸進的步驟,就是“五遍臨帖法”。
第一遍先正手腳,這一點說的是手部的運動。所謂“正手腳”跟“手迷揮運之理,心昏擬效之方”(孫過庭《書譜》)意思相近,強調(diào)在初次臨帖的時候首先要還原古人當時書寫時的手部運動狀態(tài),并盡力去模仿。對于手部的運動,歷來有三種說法,一是動手腕不動手指,二是動手指不動手腕,三是手指與手腕配合使用。三種說法各有所長,沒有對錯,只要能更好地操作“用筆四病”的醫(yī)治方案,就都是對的,這里不多談。
書法之妙,很大程度上就妙在有勢,而點畫中要表現(xiàn)出勢就要倚重折,無折則無勢,不然任何一個點畫中的勢都能飛出無窮遠。如果想把折在點畫中做到位的話,則腕部需運動,折筆就像是一根樹枝直接折成兩半一樣,是十分干脆的,必須依靠手部的動作配合毛筆來完成,如果腕部不運動,或者運動時動作不到位的話,出現(xiàn)鶴膝的概率是比較大的。
完成這一遍,到第二遍“少得形勢”時就可以關(guān)注一下結(jié)字和體勢,這里的體勢既有字的體勢也有點畫的體勢,這一點需要在解決“用筆四病”的基礎(chǔ)上配合“正手腳”去完成;到第三遍“微微似本”時要做到跟法帖各方面都接近的程度,這一點要求兼顧第一遍和第二遍的練習(xí)成果,在這兩遍的基礎(chǔ)上做到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到第四遍“加其遒潤”時就要做到點畫順暢,揮運自如的程度,也就是后世書家講的“熟”,但只做到了“熟”還是不行,在“熟”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練習(xí)一般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熟能生巧”,一種是“熟俗”,“熟俗”在古代書家眼里是一種病,所以到了第四遍之后要向“熟能生巧”這個方向去做,這一點就是王羲之“五遍臨帖法”最后一遍要解決的“兼加抽拔”;“兼加抽拔”強調(diào)在寫字的時候要有一種抽絲拔脈的感覺,也就是寫字的時候要有一種澀勢,這一點要求書寫者在寫的時候能巧妙地運用毛筆。
以上是“五遍臨帖法”的全部內(nèi)容,其中一、二、四、五遍既是在談宏觀的筆法也是談臨帖的方法,在談完之后他接著提醒道,如果覺得這樣寫生澀不順暢,千萬不能就這么放棄不做了,要堅持,最后要熟練到一種滑健(即遒勁)的境地。
遒勁是書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美學(xué)追求,除了上文中談到的“有質(zhì)”“劍拔弩張”“筋骨”“滑健”外,還有王羲之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黃庭堅書長槍大戟;米芾書風(fēng)檣陣馬等比喻。
中國古代強調(diào)書以載道,歷代書家在談?wù)撨@一問題時大都會將其與天地自然這一類大道聯(lián)系在一起。雖然這樣說起來其內(nèi)涵會更加深刻,所說的問題也會更加鮮活生動,但畢竟去古益遠,很多事物也早已時過境遷,難免會給后來人在理解上造成一定的障礙。所以,制造出了很多誤解,婁堅說的“世人皆以努張為筋骨,不知不努張自有筋骨”就是這一誤解在明代的具體表現(xiàn)。
本文談的以柔制剛的書法用筆主要是對古代書家的用筆理念做一個提煉概括,并對實際操作的一些具體方法做一些簡單的說明,但也正如虞世南說的一樣——“機巧必須心悟,不可以目取也”(《筆髓論》),意思是說字中巧妙的地方必須用心去體會,不能單單用眼睛去看,所以很難再去具體闡述。畢竟以柔制剛的用筆只是一種用筆理念,這一理念的遵旨是運用毛筆的本性和規(guī)律作字,以期達到遒勁的境地。文中談“用筆四病”的醫(yī)治方案和“五遍臨帖法”就是希望作字者去關(guān)注毛筆的天性和用筆的規(guī)律。
黃賓虹總結(jié)用筆有“五筆”一說,所謂五筆就是“平、留、圓、重、變”,前四筆說具體的用筆,最后一筆用一個“變”字,意在說明前四筆雖然說的是用筆,但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學(xué)會變通。所以最后強調(diào)一點,文中談用筆的具體方法也都不是定法,只是一些規(guī)律。
(作者系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書法系碩士研究生,江蘇省教育書法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