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子楊(Ziyang Wu),中國藝術家
□ 大衛(wèi)?科恩(David Cohen),美國藝術評論家、藝術史家、作家、ArtCritical主編和創(chuàng)建者
2016年10月10日紐約切爾西街25號NANCY MARGOLIS畫廊
D:你希望觀眾怎樣看你的作品、電影、繪畫、雕塑抑或是其他?這對你重要嗎?
W:我大體屬于“Project based”類型的藝術家,我的作品常常起源于某一個“Project”,它們可能是一個事件、一個瞬間、一個情緒或者是一個刺激,我對它們有強烈的感應,興奮、惡心、喜愛,或是其他什么,然后我會考慮用合適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視頻也好,裝置也好,行為也好,根據需要來設定。
D:在RISD你做了不少視頻作品,而在此之前你主要做繪畫和雕塑。
W:我從來都把自己當成一個畫家,我做任何一件作品,都是用繪畫的眼光在做。用視頻畫畫,用雕塑或者表演來畫畫。在形式上,我關注的東西和繪畫關注的東西是一致的,顏色、構成、材質,或者線條。如果還有別的,那都是作品講話的方式。
D:你的“講話的方式”混雜著各種聲音,有點荒誕,有點“Camp”,帶著狂歡和嘻哈,但又和文化批判雜糅在一起——從純粹風格的角度,具有夸張、偏激、奇詭和戲劇性的視覺特征,有點難以歸類。你喜歡像“Camp”那樣,把一件東西扮成另一件東西的樣子,看起來非?;恼Q,而對這些荒誕你又始終保持著一種嘻哈和狂歡的態(tài)度。
W:我覺得荒誕也好,狂歡也好,坎普和嘻哈也罷,不過是一只只奇異的冰糖葫蘆,有的酸點,有的甜點,有的苦或者是辣一點,但是你注意到里面有一支把它們串起來的木棒,或者說有一根主線,把這些口味很重的東西串起來了,對于我來說,這根主線更本質一些,那就是文化上的感受能力和懷疑能力。雖然如蘇珊?桑塔格所說,感受力是“最難以談論的東西,如果勉強將它納入某種理論體系,或生硬地用證據加以說明,感性就不再是感性,而僵化成了思想觀念”。但是我必須堅持這一點,我才會是我自己。
D:文化混雜——保持了一定的日常批判維度,有點顛覆的意思。
W:我不太愿意用顛覆這樣的詞匯,感覺假惺惺的。我只是感覺藝術中的狂歡具有摧毀一切的力量,再一個是個性使然。
D:那么“思考”在你的創(chuàng)作中是什么位置?
W:當一個動作,或者是一句話、一個聲音、一個事件,它們讓我都有很深的感觸,讓我哈哈大笑停不下來的時候,作品就已經完成了一半。然后我會分析在這種狂笑背后,隱藏著哪些可能的意義,不過這些分析不是所謂的“思考”。阿甘本說過,今天,不存在哪怕一瞬間,個體的思考不為某個裝置所塑造和控制。你不能摧毀這些裝置,也不能讓裝置更正確,所以“思考”很假很好笑。學會“狂歡”,學會“Camp”,可能會使藝術更自由一些。
D:你認為你的作品主題是關系到人類共有的、全球性的,還是具體到中國的?或者說你的假象觀眾是全球性的還是具體到中國的?
W:在我最初做藝術的階段,我一直都認為我的假象觀眾是中國觀眾,作品中說的也都是中國的事。但長期在意大利和美國的生活,使我的角色有所轉換。一直以來,非西方藝術家比較多的都是以西方的視點,去看待自己的、地域性文化現(xiàn)象,反過來做的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以非西方的視點去看待和表現(xiàn)西方。我的個人經歷使我能夠站在多元文化的邊界上,或者是說能夠在各種文化的夾縫中,看到大家尋??床灰姷囊恍〇|西,這可能就是您說的全球視野。
D:談談作品《豬的故事》,它讓人想起喬治?奧威爾的《1984》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
W:這個作品分為兩個部分。故事1是溫馨頌歌混合了被宰殺的撕裂叫聲,故事2是“Boom Shaka Laka”VS“英特奈雄耐爾”,這兩個故事也許正好對應了《1984》和《美麗新世界》。不過我沒想那么多,它們只是來源于網絡上幾張有趣的圖片,后來發(fā)展成現(xiàn)在的樣子。尼爾?波茲曼說過,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煉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變成娛樂至死的舞臺,變成一場滑稽戲。而我感覺我們身邊的威脅不是奧威爾,也不是赫胥黎,而是奧威爾+赫胥黎。
D:你認為你的作品更多的是參與揭穿負面值或者是傳達正面值?
W:我不知道“正價值”指的是什么。我想也許是懲惡揚善,或者除暴安良什么的吧,就像美國大片,結尾時正義總是在戰(zhàn)勝邪惡。我的作品不提供道德評價。我是藝術家,我只提供形象。因為我相信在我提供的形象中,觀眾自己會找到一種東西。很好玩,他會去笑;或者感到很焦慮,他去思考;或者很惡心、很難受等。我覺得這些都是我作品的一部分,作品也變成活的了,在此之前,它們躺在墻角或者睡在計算機里,只是一堆顏料和數(shù)據,其他什么也不是。
D:你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身份以及和藝術史的關系問題?
W: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獨特的文化身份。我出生在中國,在意大利讀的本科,然后是美國的研究生,我不知道我是哪個文化里長大的。我覺得這些都不重要,作為一個藝術家,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圖像方式講話。
D:你的故事會結束嗎?
W:不知道。我這個人對什么都很好奇,總喜歡東張西望,總想推開那些沒曾打開的門,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未來會有什么變化,說不清楚。總體來說,故事不會結束,但是講故事的人在變化,境遇有變化,想法在變化,所以講故事的腔調可能會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