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基于起點自然生長—《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及思考
○王芳
●學生對“角”的認識更多的是基于生活中的經(jīng)驗,而非數(shù)學中的圖形。教學時,讓學生經(jīng)歷從具體的實物中抽象出角的過程,引導他們自然地從生活實際過渡到數(shù)學知識,建立起對角的概念的正確認識。
“角”廣泛存在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通過課前調(diào)查可以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已經(jīng)能夠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驗畫出角,有些學生認為角就是長方形和正方形上的角,也有些學生錯誤地把角的概念和人民幣的單位“角”混為一談。從上面的這些現(xiàn)象可以看出,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中對“角”的認識是零散的、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角的初步認識作為概念教學的起始課,應該基于學生已有的認知起點自然生長,逐步形成對“角”規(guī)范化的理解。
師: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美麗的校園,鏡頭中出現(xiàn)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五邊形,一起來變個魔術(圖1)。
師:這些新圖形你們認識嗎?
生:這些都是角。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角的初步認識”。
課開始前,先讓學生從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五邊形的鏡頭中欣賞圖片,基于生活中的場景抽象出平面圖形。然后通過有趣的變魔術環(huán)節(jié),把角從平面圖形中分割出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角與以前學習的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圖1
師:老師帶來了這三件物品(圖2),它們身上有“角”嗎?誰來指一指?
(在學生嘗試指角后,教師規(guī)范指法。)
師:(課件隱去實物圖,留下三個角)這些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有兩條直直的線。
師:觀察得真仔細,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就是角的邊。通常,還要在這標上一個小弧線,表示這是一個角。
師:現(xiàn)在你能說一說角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并且在圖上指一指嗎?
從剛開始嘗試指角的過程,暴露學生頭腦里對角的認識,通過交流,逐步規(guī)范指角的方法,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逐步抽象出數(shù)學中的角。通過從不同的角中尋找相同之處,讓學生基于角的組成進一步理解角的特征。
圖2
師:讓我們一起到“角王國”看看吧。圖3的這些圖形,哪些可以順利進入“角王國”呢?
生1:第1個和第5個可以進入,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都是角。
生2:第2個圖形沒有頂點,不是角;第3個圖形有一條線是彎彎的,不是角。
生3:第4個圖形沒有頂點,也沒有兩條直直的線,也不是角。
師: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要看它有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第一個角順利進入“角王國”后,它很快又來到魔術廳,給自己變了個樣(出示三角形)。
生:這是三角形,它有三個角。
師:怪不得數(shù)學家給它命名為三角形。還有一些圖形朋友也爭著說自己的身上有角,你能數(shù)一數(shù)嗎?
(學生完成作業(yè)紙。)
師:通過剛才的數(shù)一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三角形有3個角,四邊形有4個角,五邊形有5個角。
生:上面的圖形有幾條邊就有幾個角。
師:你的發(fā)現(xiàn)真有價值。角不僅喜歡藏在圖形中,還喜歡藏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能找出身邊的角嗎?同桌兩人互相說一說。
圖3
為了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設計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通過對角的判斷,從角的標準變式和非標準變式兩個方面,來鞏固學生對角的認識;第二層次:通過數(shù)一數(shù)讓學生在以前學習的圖形中找角,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以前圖形中的角與邊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會從新的視角去研究學過的圖形;第三層次:通過在學生對角形成抽象的認識后再到生活中去找角,一方面鞏固對角的認識,體會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中的角與生活中角的區(qū)別。
(出示鐘面,分別轉(zhuǎn)出了2時、3時、5時,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
師:這3個角哪個最大?哪個最???
生:我是數(shù)鐘面上的格子,2時是兩格,3時是3格,5時是5格,所以5時形成的角最大,2時形成的角最小。
生: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師:鐘面上時針與分針在不同的時刻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說明角也是有大小的。你們想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角,并在小組里比一比大小嗎?
(學生運用圖釘和兩根紙條創(chuàng)造角,并且比較大小,最后全班交流。)
生:我們兩個的角大小比較明顯,看一看就知道了。
師:你的眼力真準,看一看就能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拿出學生做出的大小差不多的角)你們怎樣比較這兩個角的大?。?/p>
生:把角的頂點和一條邊重合,看另一條邊就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了。
師:看來有時候疊一疊也可以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磮D4中的這兩個角,你選擇哪一種方法去比較大小呢?
生:可以看一看,也可以疊一疊去比較。(根據(jù)學生的說法把兩個角疊起來,判斷出角2大。)師:可是角1有點不服氣了,它把自己的邊拉長,這樣角1就比角2大了嗎?
生:還是角2大。繼續(xù)拉長,只是角的邊變長了,而角叉開的大小沒有發(fā)生改變。
師:角的大小只和角叉開的大小有關。學會了這個本領,我們就能幫助“角國王”去判斷誰的說法是正確的。
圖4
圖5
(錄音:角1:我最大!角2:我最大!角3:我最大?。?/p>
師:它們因為大小關系發(fā)生了爭執(zhí)!老師把屏幕上的三個角依次請下來。(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指著60度的角。)
生:我認為這三個角一樣大,可以把這三個角重疊在一起進行比較。
師:三個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完全重合,說明三個角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這三個角呢?(指示30度角、90度角)
師:雖然三角尺的大小不一樣,但對應的角的大小是完全一樣的。
通過鐘面上時針與分針所形成的不同的角,讓學生體會到在不同時刻角的變化,從而抽象出角是有大小的。在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里,對于角的大小的比較方法,已經(jīng)有了自己初步的認識,通過讓學生自己嘗試比較角的大小,根據(jù)角的認識以及角的大小意義,生成看一看、疊一疊兩種方法。通過對所畫角的邊的延長,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最后通過三個角的大小比較,進一步理解三角尺的尺寸可以不同,但是三角尺中角的大小都是相同的。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
師:正是因為角有大小,才讓我們的學習和生活變得更加有趣,觀察下面這些現(xiàn)象,你發(fā)現(xiàn)什么?
(教師演示: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再從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
生:圖形的邊的長度沒有發(fā)生變化,而角的大小發(fā)生了變化。所以圖形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師:(出示翹翹板的動態(tài)演示)這個玩過嗎?從玩翹翹板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蹺蹺板在玩的過程中角的大小發(fā)生了變化。
課的最后,讓學生在頭腦里回顧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然后聯(lián)系已有經(jīng)驗體會角的大小,通過觀察長方形經(jīng)過拉伸變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形狀的變化都是因為角的大小變化引起的,蹺蹺板也因為角的大小變化而變得非常好玩。這兩個例子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變化會引起圖形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大小變化在生活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