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自玲+汪家敏
摘要:為了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的理解程度,加深學生對生物大分子水平的化學物質及其復雜的代謝反應的認識,本文對生物化學重點、難點和連貫性進行梳理,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的抽象認識,進而提高生物化學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生物化學;連貫性;教學方法
生物化學給大多數(shù)學生的初步印象是枯燥難懂、反應式多、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只要教師厘清代謝途徑的基本輪廓,掌握反應的關鍵酶和反應本質,找出難點,分析連貫性,整個代謝就一目了然。生物化學一直貫穿醫(yī)學的整體,又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所以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代謝途徑的重點、難點和聯(lián)系,而且要學會分析和推導代謝物的相互轉變,這樣學生才能將生物化學學透徹、學明白。
一、三大代謝概述
縱觀三大物質代謝,總路線是“來源”和“去路”,“來源”一般是飲食和體內(nèi)的轉變,“去路”相對復雜,特別是糖代謝?!疤谴x”這一章共介紹了六條重要的代謝途徑,每條代謝途徑都由多步反應組成,糖酵解有10步,涉及3個關鍵酶,糖三羧酸循環(huán)有8步。這些不需要死記硬背,學生只要掌握基礎輪廓即每條代謝途徑的起止點、重要中間產(chǎn)物(如ATP和NADH的產(chǎn)生、關鍵酶、某些器官組織特有的酶)和有關生理意義即可。
在“脂類代謝”這一章中,脂類合成是難點,關鍵是對脂肪酸合成酶復合體的理解。復合體可以理解為人體這個整體,酶1是左手,酶2是右手,左手的乙酰輔酶A給右手的丙二酰輔酶A,然后加成反應,脫掉CO2。在脂類氧化供能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實例,引入課程內(nèi)容,啟發(fā)學生思考。例如,引入“肥胖和苗條的人在日常和應急中脂類的作用”“汶川地震的‘豬堅強在地震后為什么能夠生活36天”等案例,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考脂類代謝的相關問題。
在“氨基酸代謝”這一章中,重點是氨基酸脫氨、脫羧和轉化。尿素循環(huán)中首先讓學生了解尿素的基本結構,熟悉精氨酸的結構,進而使學生認識尿素循環(huán)的中間產(chǎn)物。例如,讓學生明白合成的關鍵酶是氨基甲酰合成酶1,區(qū)別于核苷酸代謝的氨基甲酰合成酶2等。
二、醫(yī)學生物化學的教學方法
醫(yī)學生物化學整體分為三個部分,結構部分、動態(tài)代謝部分和信息傳遞部分。教師可以按照不同的部分依次講解,注意不要破壞課程的連貫性,以免擾亂學生的復習和總結。三大代謝講完以后,對“物質的代謝和調控”這一章,筆者認為比較適合應用翻轉課堂,給學生一個關于激素調控的視頻,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飲食習慣和體貌特征,在課外時間查找資料,總結知識點,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實踐和應用,從而將知識消化吸收。學生可以分組討論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相互關系,針對目前的糖尿病等提出合理的建議,并結合臨床應用激素類藥物,分析激素對糖、脂和蛋白質的影響。在糖代謝、脂類代謝、蛋白質代謝的相互聯(lián)系中,教師應著重向學生指出“兩個可逆過程”與“三點一圈”。學生在學習中也應注意歸納總結,以“三點一圈”為基本點外延,簡要總結各條代謝途徑的基本過程,這樣便于自己記憶,印象會更深刻?!叭c一圈”即6-磷酸葡萄糖、磷酸丙糖、丙酮酸這三個重要的交匯點和三羧酸循環(huán)(TAC)這一個循環(huán)過程。
此外,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建立微信平臺輔助教學,正成為高校生物化學教學的重要形式之一。教師在課前建立資源庫,搜集動畫、PPT,錄制視頻,充分準備教學內(nèi)容;組建授課班級微信群,推送相關學習材料(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課件、知識點總結、自主學習任務單、同步習題等),讓學生充分了解即將學習的內(nèi)容。在課后,教師認真分析、交流反饋的意見,積極回答學生學習中遇到困惑和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討論,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從傳統(tǒng)的“教師—教材—學生”轉變?yōu)樾滦偷摹敖處煛滩摹⑿拧獙W生”,學生可以通過微信,下載與生物化學相關的材料進行輔助學習。微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互補,正逐漸成為高校生物化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總之,代謝是動態(tài)的復雜的過程,教師應在不同的章節(jié)采用靈活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突破難點、深入理解重點、注意代謝途徑中的相互聯(lián)系,揭示代謝的反應本質,積極搜索生物化學的勵志故事,努力建立微信平臺,適應時代需求,提高學生對生物化學的抽象認識,進而提高生物化學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林先剛,劉長安,朱潔.微信平臺在臨床專業(y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4):22-24.
[2]邵穎,陳宏偉,曹澤虹,等.“微課”與“翻轉課堂”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6(39):200-202.
[3]肖順華.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和課堂模式混合的生物化學教學模式探討[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3):225.
[4]范文翔,馬燕,李凱,等.移動學習環(huán)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轉課堂實踐探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3):90-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