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摘要: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胡明揚(1993)指出,在語言傳播過程中應該注入和語言密切相關的文化內(nèi)容,并且從詞匯、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等方面列舉了6種最有可能直接影響語言的掌握和使用的文化因素。同時,還有很多論文從不同角度對文化因素,特別是交際文化的內(nèi)容,進行了梳理、歸納和分類。從根本上說,對外漢語傳播,就是為了使?jié)h語學習者、愛好者掌握這門語言,并能夠運用這種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注重漢語傳播中所蘊含著的文化因素,充分地利用好文化因素的傳播會對語言傳播和推廣本身十分有利,能夠起到促進和深化的作用。
關鍵詞:漢語;傳播;文化
一、 語言傳播與文化推廣密不可分
語言傳播必須包括文化傳播,這是由語言和文化的密切關系所決定的。語言是文化的符號,是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的語言反映了該民族的特征,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和文化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水乳交融的關系。文化在語言中的滲透極為普遍,中國文化對于漢語的滲透更是如此。漢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比如,漢語中表達思想、感情的詞多從心旁,如忘、想、憶、愿、怨、愁、恕、悅、慍、忍等,這反映了中國古人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中認為心是思維、感覺的器官。漢語中有很多詞語反映了中國文化獨特的方面,也有關于歷史、地理、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習俗等方面的,還有來自文學作品、文化典籍、宗教文獻和民間口語的。這些詞語,在傳播中如果不對其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加以解釋,是很難理解的。如中國人自稱“不才、老朽、鄙人”等;而稱自己的見解為“淺見、陋見、謬見”,自己的著作則為“拙著、拙文、拙作”。這些在傳播中都應該解釋清楚:并不是自己的見解、作品真的不好,也不是自己真的無才,而是與中國文化中視謙虛為美德有關。另外,有些慣用語在詞典中查不到,卻是學習者的難點。如“東西”一詞。像“不是東西”這樣的慣用語,在傳播中不把它的內(nèi)涵講清楚,到時只會造成交際中的尷尬。所以,在對外漢語的推廣傳播中,對于文化詞語,詞典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更多的是需要從文化角度出發(fā),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
語言傳播中必須結(jié)合文化因素,這是由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語言運用能力決定的。衡量語言傳播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能否用該語言達到有效的交際目的。在漢語推廣中,增強文化意識,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語用能力,使他們不但說得對,還能說得得體??梢哉f,文化意識對于成功的交際至少起著和語言能力同等重要的作用。英國語言學家尼爾·史密斯在論及語言的交際模式時說,言語交際的基本模式包括下列說話人和聽話人共知的因素:1. 一套語言知識;2. 一套非語言知識和信念;3. 一套推理規(guī)則。史密斯的話準確地揭示出語言交際不僅僅需要共知的詞匯和語法,還需要有共知的文化語境,即對某一特定文化的社會規(guī)范和習俗的了解和認同。文化差異可能對語言信息的獲得造成交際障礙。例如:A:你最近怎么樣?B:簡直把我忙死了。A:看來你是個大忙人嘍!B:瞎忙,沒忙什么。這個對話在未能了解漢語文化的學習者看來,B說話卻是自相矛盾的(到底“忙不忙”)。其實漢語中這樣的表達很多,本來是花了很大工夫?qū)懥艘黄恼?,卻要說“胡亂湊了一篇”,準備了一桌豐盛的美食招待客人,非要說“簡單地吃點吧”。表現(xiàn)的是說話者一種謙虛的態(tài)度。
語言傳播中與文化相結(jié)合,還可以增強學習者語言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效果,如漢字的學習。漢字大部分都是由兩個以上的單位構(gòu)成的,具有可拆卸性。對于母語非漢語的學習者,漢字是最難學最枯燥的部分,但若在漢字教學中穿插進一些文化內(nèi)涵的介紹,或者利用漢字的可拆卸性作一些猜謎游戲,既可增加趣味性,也可帶來良好的效果。
二、 漢語傳播中弘揚中國文化
在孔子學院以雨后春筍般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紛紛落成之時,在全世界似乎掀起了漢語熱時,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國際教育的目的應該由兩部分組成:傳播漢語,推介中華文化。但是,在多數(shù)的對外漢語傳播中,語言傳播實際上成了唯一最終的目的,文化推廣僅作為語言傳播的輔助,沒有明確的作為傳播主體。在對外漢語傳播的實踐中,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十分欠缺的。據(jù)統(tǒng)計,多年來我國圖書進出口貿(mào)易大約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圖書主要是到一些亞洲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qū),面對歐美的逆差則達100∶1以上。2004年,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quán)4068種,輸出14種;從英國引進2030種,輸出16種。在電影業(yè),影片出口的逆差則更大。雖然中國已躍升為家電的出口大國,而在文化產(chǎn)品方面卻面臨巨大的逆差。西方人一直崇尚的是人對自然的征服,可面臨工業(yè)的高度發(fā)展給人類居住的地球帶來不可逆轉(zhuǎn)的破壞,人們也一定程度上嘗到了自己種下的惡果之時,很多西方學者開始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觀。以儒釋道為思想精髓的中國文化包含有很多優(yōu)秀的元素,也越來越受到西方哲學家的推崇。我們在為祖先的智慧驕傲的同時,有責任把優(yōu)秀的文化傳揚出去,真正讓世界了解中國、熱愛中國。
三、 文化推廣的途徑
在語言傳播的過程中,如漢字、詞匯中,穿插進與之相關的文化內(nèi)容,使學習者對語言及使用的場合有更深的了解,使抽象的語言符號更加形象、更具文化意義。為了能對學習者的日常交際提供指導,傳播的文化知識要力求趣味性、實用性。如打招呼是初學一門語言時較早學習的內(nèi)容。在學習者已經(jīng)學會“你好!”以及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招呼方式,如“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好”之后,就可以適時引入現(xiàn)實生活中老百姓常用的招呼方式“吃了嗎?”和“去哪兒呢?”初來乍到的西方人聽到這樣的招呼,常感困惑,會想“難道對方想請我吃飯?去哪兒是我的事,干嗎要這么八卦呢?”當他回答“還沒吃呢?”正等著對方發(fā)出邀請,卻再也沒有下文了。這樣的問候方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中國老百姓的常用語,為了避免在將來的交際中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解,應該向?qū)W習者解釋清楚,這兩種問候方式和“你好”的功能是一樣的,無論你吃了、沒吃,對方都不是真的在意,而對于“去哪兒呢?”這樣的問題,也無需太敏感,你可以籠統(tǒng)地回答“出去”或“回去”,這樣也不會真的觸犯個人的隱私。
傳播文化信息時,適當將中國文化與學習者的本族文化進行對比,增強文化意識、提高語用能力。例如在講“朋友”一詞時,若學習者來自英語國家,可以對比一下中西方文化對朋友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中,個人利益是首位的,比起自己來,朋友是次要的。如“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愛朋友但要照顧自己),“Hunger knows no friend”(饑餓不識朋友)。但中國文化強調(diào)集體觀念,個人利益排在國家、集體、家庭、朋友利益之后。因此,漢語中有這樣的諺語:士為知己者死;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在語言和文化的習得過程中,文化環(huán)境的構(gòu)建是很重要的。除課堂學習之外,還要鼓勵學生多與當?shù)厝私佑|,積極融入當?shù)厝说纳?,乘車、購物、看電影、看喜劇、做客、聚會、宴請、旅游、參觀博物館等,真正沉浸在中國文化中,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感悟中國文化??墒?,在國外的漢語傳播中,缺乏直觀的語言環(huán)境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那么構(gòu)建有利于學習的環(huán)境顯得尤其重要。如對教室進行適當?shù)匮b飾,可以用諸如中國的剪紙、窗花或中國結(jié)等,在其中提供一些等相關場所中國特有的娛樂項目如象棋、跳棋、毽子等;播放中國音樂等。每逢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可以通過圖片、圖像等方式介紹相關的習俗,并模擬傳統(tǒng)的慶祝方式。還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漢語角、組織漢語晚會、中國文化知識競賽等,鼓勵學習者學習中國文化,提高語言學習的興趣。將文化具化為一些具體場景,讓學習者在體驗中學習。
在對外漢語的傳播中,應始終堅持文化的導入,這是語言學習的需要,也是最終能進行成功交際的需要。對外漢語的傳播者應注意提高自身傳統(tǒng)文化的修養(yǎng),始終堅持語言和文化并重的策略,不僅成為語言的教授者,更要成為文化的推廣者。
參考文獻:
[1]鄧嚴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王德春.漢英諺語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4]楊德峰.漢語與文化交際.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