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沈娟
摘 要:近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重視,學術界對王陽明哲學的研究也逐漸成為國學與儒學文化研究的前沿問題?;谶@種認識,本文通過從王陽明哲學之心外無物、王陽明哲學之致良知、王陽明哲學之知行合一等方面對王陽明的哲學的理論基礎進行了研究,并探討了王陽明哲學的定位與價值,以供參考。
關鍵詞:王陽明;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一、王陽明的哲學的理論基礎研究
(一)王陽明哲學之心外無物
王陽明哲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心”,他認為:所謂的心,不是那一團血肉,因為如果人已死但是心臟還在,那么它也無法進行生命活動,而心應該可以進行“視聽言動”的,所以“心”應該解釋為“性”和“天理”?!靶浴笔褂迷谘劬ι希涂梢砸曃?;使用在耳上,就可以聽音;使用在四肢上,就可以運動。心是身的主宰,心的本體是天理。王陽明認為:心是一切的根本,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有“天理”運作的,心就是天理,并指揮者人類活動,沒有心,人們就不可以進行生理活動。
王陽明對于心外無物的概括,可以從一個故事中體現(xiàn):一個朋友問王陽明:“你說天下沒有除心以外之物,那么如花朵,在深山中存在并自己開放凋零,和我的心有什么關系?”王陽明解釋:“你沒看到這朵花時,花同你心同歸于寂;你若看到此花,那么花的顏色便明白起來,于是你便可以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以外?!边@句話中,王陽明未否認花是客觀存在的,而是當你看它時,花會浮現(xiàn)于你腦海中。王陽明的認識是:人的心中早已存在了包含萬象的理,因此在求知時與其大費周章,不如回歸本心。
(二)王陽明哲學之致良知
王陽明從心學的角度給良知下了定義:良知是我們內(nèi)心的道德意識和最高本體。良知是人人都有的,是人們心中的內(nèi)在力量,具有絕對性和普遍性。良知也是我們內(nèi)心的本能,因此即便人們做錯了事情,人們要做的也是恢復內(nèi)心本身就有的良知。同時,王陽明認為人若想成就自身,需要在良知的基礎上進行擴充。
致良知中的“致”,指的是人的認識,通過致這個動作,使得良知回歸本心,“致”的含義除了“回到”的意思之外,也可以代表“推廣”,因為每個人都有“良知”,區(qū)別只在你是否愿意去“致”?!爸铝贾笔峭蹶柮髡軐W的方法論,如果說良知是本體,那么“致”就是手段[1]。
(三)王陽明哲學之知行合一
普遍來說,知就是知識、認識,行則指的是行為。王陽明通過總結前代學者對于知與行的不同主張,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概念。王陽明在探討知行合一時,主要指的是倫理和道德,是知德和履行道德間的關系,他主張將知與行合為一體而不是先了解再實踐或先實踐再了解。王陽明在知行合一的觀點中,強調(diào)客體應當和主體相適應,知就是知道德,行指人們的道德實踐,王陽明認為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此道理,將知和行緊密結合,把知和行放在一個過程中。
二、王陽明哲學的定位與當代價值
(一)王陽明思想的定位
首先,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在當時對明代統(tǒng)治階層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警示作用,雖沒有改變明朝的衰亡,但從統(tǒng)治者停止建造行宮,其他官吏也受到了其思想的影響。王陽明的致良知觀點,強調(diào)人們應認識自我修養(yǎng),并對良知進行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以避免只知不行,或在無思想指引下的盲目之“行”。其次,王陽明的學說是心學的高峰,其學說的提出,打破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不可動搖的地位,不僅在我國影響深遠,也傳到了東南亞和日本,給當?shù)氐乃枷脒M步提供參考。最后,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中,強調(diào)用自己的良知指導言行,通過反省的方式,實現(xiàn)良知的自我恢復。其學說對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了充分肯定,提升了人的價值[2]。
(二)王陽明思想的當代價值
王陽明思想中的教化作用,對當代人也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一方面,其思想可以讓人們認識到良知的重要性,并鼓勵人們知行合一,提高道德修養(yǎng)。另一方面,王陽明的思想也對當代做好道德建設工作有積極意義,讓人們提高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同時,努力培養(yǎng)自身道德,成為高素質(zhì)人才,為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三、結論
綜上所述,王陽明哲學教導人們求知時與其大費周章,不如回歸本心;通過功夫使得良知回歸本心;人們在知德行后,并把它實踐出來,才是真正的良知。通過分析可得,王陽明哲學對做好道德建設工作,培養(yǎng)高素質(zhì)人才,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因此,當代社會應重視王陽明哲學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進.哲人的告誡:良知與政治——王陽明心學思想的政治—哲學研究[J]. 人文雜志,2012(04):41-45.
[2]王文波.王陽明教化哲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