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桐淦
雨催花發(fā)
——漫憶《雨花》的幾次“文學活動”
周桐淦
“文學活動”加引號,是因為此乃《雨花》老主編顧爾鐔的原話,是他對后來人的殷殷囑托。
我到《雨花》任職非常突然。1984年夏天,當時的團省委副書記林祥國找我談話,說省作協(xié)通過省委宣傳部協(xié)調(diào),要調(diào)我去《雨花》任職,征求我的意見。我很坦誠地向老林表白,自己是在編輯、記者崗位上工作得還不算合格的時候,1983年12月被團省委匆匆推上《江蘇青年》(即現(xiàn)在的《風流一代》)副總編輯崗位的,這個時候要我去當時江蘇文學的重鎮(zhèn)《雨花》主持工作,我個人十分惶恐,自知無力勝任,懇請還留在團省委工作。老林也很坦率,說這是征求你個人意見,團省委也不想放行。后來聽說《雨花》有了代主編,心中覺得放下了一個包袱。
不料,1984年12月底,林祥國書記又找我了,要我立即做好工作交接,元旦上班后就得去作協(xié)報到,這次是組織決定,必須服從。
就這樣,1985年元旦之后,我來到了《雨花》雜志。來了以后知道,主編葉至誠因為腎摘除,醫(yī)囑休息為主,組織上大概是看中了我的年輕力壯,做了這樣的決定。我和《雨花》是有感情的,1978年《雨花》恢復刊名以后,我在幾位編輯老師的指點下,發(fā)表過好幾篇文藝評論和報告文學,但僅此而已。那時,編輯部十多個人,我年齡最小,31歲,居然要人模狗樣地以副主編的身份“主持工作”,其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情可想而知。所好的是,《雨花》的幾位老主編于我都是父輩的年紀,交流中有種自然的親近感。一次作協(xié)會議后,老主編章品鎮(zhèn)、顧爾鐔和葉至誠,同時關心我初到《雨花》的感受,顧爾鐔聽后朗聲大笑,說惶恐什么?沒什么好害怕的,搞文學就是要多開展活動。文學活動、文學活動,活動開了,稿子就有了,刊物就好看了,文學就繁榮了。
受幾位老主編的悉心指導,《雨花》活動開了。先是改變機制,由原來的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欄目組建制,改成編輯部建制,山谷、葉玲玲擔任編輯部主任,兩位主任一個主外、一個主內(nèi),默契配合,風生水起。編輯部建立后的第一個大型文學活動是“文學與酒”雙溝散文筆會。此前,山谷和汪家厚在《雨花》發(fā)表了報告文學《酒與人》,作品介紹了雙溝酒廠廠長陳森輝在改革開放初期勵精圖治、振興雙溝酒廠的感人故事,可巧的是,陳森輝當年就是因為愛好文學被打成“右派”,落難蘇北農(nóng)村的,《酒與人》為雙溝酒廠和雙溝酒走向市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陳森輝執(zhí)意要請編輯部的同志去酒廠看看。編輯部一合計,198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40周年,借此機會,請一批從戰(zhàn)爭年代走過來的老作家重回根據(jù)地,重溫舊夢,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于是,1985年深秋,“文學與酒”大型筆會在泗洪縣雙溝酒廠隆重舉行,老一輩作家陳豋科、茹志娟、王嘯平、艾煊、石言、陸文夫、高曉聲、林斤瀾、田流、劉心武、張弦、吳泰昌,以及我們江蘇的一批實力中青年作家共40多人參加了筆會。那天,雙溝小鎮(zhèn)像過節(jié)一樣,人們終于把《紅日》《百合花》《柳堡的故事》《鐘山風雨》《美食家》《陳奐生上城》《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等經(jīng)典影視作品和它們的作者一一對應,合成到了一起。32年過去了,筆會盛況還歷歷在目,有幾朵花絮猶值一記。車隊在盱眙黃花塘新四軍舊址附近停車休息時,茹志娟一下車就說,這個地方我們部隊駐扎過,她一頭鉆進路邊農(nóng)戶家,出來時眼含熱淚,連說沒什么變化,就是路邊多了幾根電線桿子,“改革開放一定要加快進程??!”還有,號稱題詞快槍手的高曉聲老師,借著濃濃酒意,揮就了“舉杯只愁淮水少,開口便說海是田”的高體書法條幅。筆會的高潮是雙溝酒廠與《雨花》《鐘山》簽約,連續(xù)3年舉辦3屆 “雙溝散文獎”征文,這在當時雖不說開了文壇先河,也算件影響全國的盛事?,F(xiàn)在各大出版社散文選本中的精典篇目,不少都是那時的獲獎作品,如《故鄉(xiāng)的食物》(汪曾祺)、《個園話竹》(憶明珠)、《紅沙發(fā)》(葉兆言)、《重逢路翎》(化鐵)、《我和籃球》(趙愷)、《白發(fā)與青絲的回憶》(戎之隨),等等。
1988年是個特殊的年頭,思想文化界山雨欲來,風起云涌。秋日蘇州的南園賓館,《雨花》“新世說”座談會在月色朦朧中熱烈進行著。樹木池亭,景物綽約,大伽云集,各抒己見。李國文來了,張潔來了,諶容來了,蔣子龍來了。當時在國內(nèi)報告文學界看好的作家賈魯生、張嵩山、楊守松等來了。吳泰昌以文藝報副總編的身份帶領曉蓉等一眾干將來了。省作協(xié)的主席們幾乎全部在場,艾煊、陸文夫、顧爾鐔、高曉聲、朱蘇進、趙本夫,以及家在蘇州的范小青……現(xiàn)在想來不可思議的是,身為國家文化部長的王蒙,居然以普通作家的身份,從頭至尾參加了這次筆會。那天晚上的座談是我主持的,在大家激情高漲的時候,王蒙老師請求發(fā)言。他說他很愛看《雨花》的“新世說”,閱今思古,常常引起一些思考。新世說很像古代的“謠”,大家可別小看了古時候的“謠”,它既代表了民意,又反映了天意,尤其是在各種大的政治事件之前、在社會變革之前,“謠”往往是某種預示。作家要冷靜對待,從中引發(fā)思考,服務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這次筆會的主旨是研討新世說、座談報告文學的走向與選題,王蒙老師這番話,我們當時聽起來有點云里霧里,但主編葉至誠說,王蒙是大智慧,這段話要寫進紀要中去。王蒙老師的這段話原汁原味地記錄在《雨花》見刊的筆會紀要里,在后來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也不斷啟發(fā)我們的思考。我們的直接得益是,新世說盡管是“走鋼絲”題材,以反思、批判文革期間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假、惡、丑為主(當然也有點贊真、善、美的作品),筆記體記實,有點像今天的微信段子,被人們認定要成為“下架”產(chǎn)品,但由于我們嚴格把關,掌握分寸,不僅一直“安全生產(chǎn)”,主管部門甚至連“黃牌”都沒給過,江蘇文藝出版社還曾經(jīng)合輯出版,發(fā)行效益不錯。還有,1989年之后,《雨花》在報告文學方面,連出重拳,涌現(xiàn)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品,如楊守松的《昆山之路》、鳳章的《張家港人》、楊旭的《大江東去》、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殺》、張嵩山的《年廣久和他的傻子瓜子》、高漢銘的《揚州市長的信訪接待日》等。前兩篇分別獲得了全國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和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雨催花發(fā)”,原本是《雨花》詩歌版的一個欄目名稱,后來的實踐中,這句話成了編輯部催生江蘇文學新生代的座右銘?!队昊ā窂纳鲜兰o80年代末開始,以集束手榴彈的方式,在全國同類刊物中,率先推出“江蘇青年作家作品小輯”,一次發(fā)表同一青年作家兩至三篇不同風格的作品,小說為主,散文、報告文學兼而有之,同期配發(fā)專題評論。以作品小輯形式在《雨花》亮相的作家,有葉兆言、蘇童、夏堅勇、梁晴、薛兵、唐炳良、陳歆耕、成漢飆、惲建新、黎化等20多位。80年代末,編輯部在太湖專門為小輯作者開了一次“診脈”筆會,丁帆、盛子潮、高洪波、秦文玉、李劼、汪政、費振鐘、王干等新銳評論家和小輯作家捉對解剖,集體品評,品評中有和風細雨,有面紅耳赤。當時的黨組十分重視這次活動,書記海笑、副書記俞膠東全程參加了四天的活動?!段乃噲蟆穲蟮肋@次筆會的標題為《〈雨花〉組織江蘇青年作家“太湖論劍”》。
為了寫作本文,我回編輯部瀏覽了一下我在《雨花》16年(1985-2000)的合訂本,在1988年12期汪政、曉華的一篇評論前,我沉思良久。文章的標題為《小輯在1988》,1988至2017,又是一個30年。前不久,我為《雨花》紀念冊寫過幾句話,再次引用,權當本文的結尾:
60歲的《雨花》要當成兩個30歲慶賀,因為30歲青春年少,30歲生機勃發(fā)。愿《雨花》以昂揚的姿態(tài)開啟又一個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