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彼德
形式感知
◎龍彼德
郭風是民族化道路的堅守者。他的多數(shù)散文詩都寫得較為傳統(tǒng),但這首《梨的形式》卻出人意外,具有西方形式主義的特征。
俄國形式主義代表人物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詞的復活》一書中,提出對形式的感覺的原則是審美感覺的特征:“如果我們要給詩歌感覺甚至是藝術(shù)感覺下一個定義,那么這個定義必然是這樣的:藝術(shù)感覺是我們在其中感覺到形式(可能不只是形式,但至少是形式)的一種感覺?!睋Q言之,審美行為的核心是對形式的感知,形式感知是審美活動的前提。
“它是梨。”這是此作的結(jié)論。這結(jié)論是通過放置(“放在碟上”“放在……茶幾上”“把它放在簍里”“運到超級市場的水果柜上”)與比較(“和一只瓶一起”“和其他的梨以及其他的水果,譬如葡萄、無花果和菲律賓芒果”)而得出來的。
這里有觀察,用不同的目光(三種:謹慎的、茫然若失的、放肆的)“看一只梨的外部世界”;有判斷,它不是圓形的,也不是橢圓的、扁圓的;有反證,它不會成為方形的,也不是一只瓶、一只壺,連聯(lián)想、超現(xiàn)實想象都不可能;還用色彩(淺黃色)、斑點(褐色)、香味來標明這樣的認知與判斷:“它用自己的構(gòu)思和意志……造出梨的形式與外觀,從而確定自己的存在”。再重復(也是散文詩文體的需要)一下放置(“碟上”、“茶幾上”、“水果柜臺上”),加重語氣:
由于它具有梨的形式,
于是,我們說:
它是梨。
形式感知的結(jié)果——經(jīng)過如此的分析、論證——破壞了原先的習慣和舊的思維方式,人們習以為常的事物面目全非,達到了陌生化,賦予語詞以創(chuàng)造活力和豐富色彩。這也就是形式主義者的主張:“形式即是內(nèi)容,形式本身或感覺形式就是文學創(chuàng)造的目的,創(chuàng)造感覺的過程比感覺的意義更為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