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妮
摘要:在教學中,情感教學是教師能否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的鼓勵、支持、贊揚與肯定,恰到好處的表揚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喜愛會使教師更加努力地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
關鍵詞:中職生;教師;情感培養(yǎng)
1.中職生師生關系與心理健康的現狀
近十年來,由于我國社會文化中重學歷、重仕途、輕勞動的傳統(tǒng),初中畢業(yè)生學習優(yōu)異者大多選擇升讀普通高中,“職中差生集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當前我國中等職業(yè)學校中比較突出的兩個問題是師生關系較為緊張、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欠佳。
1.1中職生師生關系現狀,師生關系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相互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復雜的人際關系,其本質是師生之間以情感、認知和行為交往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心理關系。當前,我國中職校師生之間溝通少、沖突多,師生關系緊張、扭曲、淡漠,滿意度低,師生關系的現狀不能令人滿意,學生對教師出言不遜是經?,F象。調查發(fā)現,在中等職業(yè)學校中,對教師持滿意態(tài)度的學生不足三成,師生之間交往不多,師生關系并不密切。學生認為,有困難首先尋求教師幫助的學生占學生人數的14.49%;教師認為,有困難首先選擇教師尋求幫助的學生也只有33.75%。調查表明,50.53%的中職生對教師有排斥和不接受的心理。調查發(fā)現,有38.37%的中職生認為和教師交流有困難,特別是女學生與男教師的交流更為困難,高年級的情況稍好。師生間交流困難主要是雙方缺乏必要的溝通。一些中職生對教師有一種疏遠感,想與教師親近又怕受冷落。一旦教師在處理或對待與自己相關的事情不夠恰當時,便會產生強烈的不滿或偏見,形成對立情緒,出現逆反行為,不配合、不支持教師的工作。
1.2中職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普通高中學生相比,中職生的學習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職業(yè)教育轉變,發(fā)展方向也由升學為主向就業(yè)為主轉變,沒有高考壓力,但卻更早面臨社會和職業(yè)選擇的壓力。同時,由于中職生大多在早年的學習與生活中失敗與挫折的經歷較多,因此,中職生會產生各種各樣不同于普通高中學生的心理困惑或行為問題。調查發(fā)現,中職生情緒兩極性的表現較為明顯。他們既要承受社會輕視職校的壓力和家長埋怨“不爭氣”的壓力,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礙。調查研究一致的結論是,中職生心理健康水平總體上低于同年齡段的普通高中學生。在諸多心理問題中,中職生以學習心理問題最為嚴重。中職生心理健康問題首先是學習方面的問題,近半數中職生有較嚴重的學習適應困難,學習焦慮分數最高,嚴重焦慮人數比例高達41.4%。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中職生大多文化底子差,學習習慣不良,學習能力差,同時,學習目標不明,學習動力和信心不足,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存在著較廣泛的厭學情緒和厭學心理,因此,易于發(fā)生學習心理問題。還發(fā)現,中職生心理健康在人際交往和自理能力的生活方面和職業(yè)方面得分較高,但不同方面存在著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女生各方面均顯著好于男生;二年級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一、三年級基本持平;隨著年級的升高,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年級差異從學習逐漸轉向成長和生活方面。
2.重視情感教育,強化學習動機
通過師生之間的情感溝通, 使學生獲得滿意、關愛等情感體驗;
2.1愛是情感教育實施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 是情感教育中最基本的要素, 是情感教育得以在教學中實施的基石。為此, 教師必須學會去愛學生,關心學生的疾苦與需要, 善于與他們交朋友。這樣,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心靈深處的善良、同情、信任、尊敬等情感, 才能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互相依賴的關系。只有這樣, 才有可能對學生的情感施加影響, 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期達到情感教育的最佳效果。
2.2公平是情感教育實施的保證。某一位教師說過“學生的才就象樹與花是千姿百態(tài)的”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 體現在不同的方面。教師對成績好的、表現好的學生容易產生感情, 同成績差的、表現差的學生之間往往容易關系冷漠, 甚至形成情感對立。對此, 教師必須在心理上平等對待他們,對每一個學生付出同樣的熱情, 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 因人而宜地進行教育。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一技之長的專業(yè)人才。要善于發(fā)現這類學生身上的閃光點, 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 縮小他們的缺點。
2.3交往是情感教育實施的手段。教師在課堂上著重授課進度, 與學生的情感溝通畢竟是有限的, 要利用課余時間多與學生進行溝通, 了解他們的學習、心理, 關心他們所關心的事情, 對他們感興趣的事也要關注, 融入學生的喜悅、歡樂、悲傷。教師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生交往, 這樣才能消除學生對教師的畏懼心理, 真正和教師拉近距離;教師才能及時了解他們的想法, 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充分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在講析中讓學生領悟情感。
情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學生從未體驗過某種情感,就是很難對這種情感有深刻認識的。更談不上珍惜這種情感。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因此,我在講析課文時,力求使學生領悟情感。如在講析《認識父親》時,我引導學生回憶講述“父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一句話)”,以此人手,激發(fā)學生對父母親的感激、尊敬之情,再通過文章中七個動人的故事和七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形象,加強學生對父親為子女無私奉獻與深沉之愛的認識,從而增強學生對父母愛的理解與尊重。不僅對父母家人,而且對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也要懷有愛心,心懷感激之心。于是,語文教材上又有了《學會感恩》一文,讓學生懷著感恩之心對待父母、老師的付出,用感恩之心對待別人的善舉及他人的幫助,從而以實際行動幫助他人,回饋社會。一個有了感恩之心的人,決然不會是個冷漠、麻木不仁的人。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認識活動與感情是緊密聯(lián)系的。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誘發(fā)下產生的。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找與文中的生活相似體驗,使學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而更好地進行教學實踐活動,這樣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萍.淺談如何提高中職生教育效果.科技信息,2013.
[2]萬華.如何提高中職生學習德育的興趣教育導刊.2012..
[3]張因.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育教學文論,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