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陳云娥
龍漈仙宮與馬氏仙姑信仰
文 圖/陳云娥
龍漈溪
漈下村地處福建屏南縣西南部,四面環(huán)山,前有雙溪夾流,后有層巒疊嶂,屋舍儼然,山水景觀與人居環(huán)境和諧交融。村落格局最遲于明代中期之前已經(jīng)形成,至今保存較好,清晰顯示出明、清兩個時期的不同布局,漈水溪穿村而過,形成一水二岸的格局。
漈下村是福建涉臺古村落的重要代表,2008年被評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評為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村中古建筑類型豐富、數(shù)量眾多、規(guī)模較大。其中龍山公祠、甘氏支祠、“漈水安瀾”城樓、迎仙橋、龍漈仙宮、峙國亭、聚寶橋、飛來廟等8處建筑于2013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漈仙宮是最具特色的建筑。
龍漈仙宮坐落于漈下村兩溪交匯處,坐南向北,占地面積為251.83平方米,四周圍墻,由門亭、門樓、天井、下殿、正殿組成。下殿正中為天井,兩側(cè)廂房,天井左右各立一尊明代石獅。
龍漈仙宮內(nèi)景
明代石獅
整體建筑始建年代不詳,但現(xiàn)存正殿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正殿前廊額枋及挑檐檁下方均有墨書紀年,分別為“旹大明隆慶三年歲次已巳拾貳月丁丑望後乙卯良旦重新建造”和“旹大清光緒拾柒年歲辛卯梅月初一日甲午吉時重修”,說明正殿建筑在明隆慶三年(1569)和清光緒十七年(1891)均有重修。
龍漈仙宮內(nèi)保存有很多珍貴的可移動文物,這些文物可以佐證龍漈仙宮的建筑年代,反映出當時的建筑特征以及工匠的建造水平,也能反映各個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村民的信仰,同時折射出當?shù)卮迕駥ο蓪m的愛護以及對馬氏仙姑的愛戴。
天圓地方
龍漈仙宮正殿面闊3間9.05米,進深5柱6.5米,整體呈現(xiàn)外方內(nèi)圓、穹窿高起的外觀。下檐的四面均為單面坡,內(nèi)端與四金柱間的穿枋相搭接。四金柱向上抬升,在金柱內(nèi)側(cè)的平梁、橫枋和45°角枋上,等距離八面立柱,中心架立雷公柱,構(gòu)建出完整的圓形屋網(wǎng)構(gòu)架。
龍漈仙宮可移動文物
正殿正中懸掛的“方壺圓嶠”匾(嶠指高而直的山),正是這種建筑形式的貼切說明。在古代,人們認為天為圓形,地為方形,常以圓喻天,以方喻地。此建筑上層檐為圓形,喻天,下層檐為方形,喻地,天在上,地在下。
木作形態(tài)
閩東北明代建筑比較低矮,用料碩大,做工粗獷;清代用料較明代小巧,做工精細,大多有雕工等裝飾。龍漈仙宮正殿的木構(gòu)明顯兼具明、清兩代的不同特征,正殿正中圓形部分與四周方形部分在用材與工藝上明顯不同。正殿四金柱碩大呈梭形、沒有柱礎(chǔ),正上方覆藻井天花,藻井由上、中、下三層組成,下層為方井,中層為八角井,上層為圓井。方井四周的斗拱頭雕飾龍形(現(xiàn)存兩個),八角井的八個斗拱頭飾鳳形,斗拱的鳳形與龍形雕工精細,斗拱木料比較小巧,只有4~5厘米。與其他建筑藻井不同的是,仙宮中是鳳形斗拱在上,龍形斗拱在下,說明龍漈仙宮中的馬氏仙姑在漈下村民心中的地位是至上的。四周方形木構(gòu)部分做工粗獷,沒有雕飾物。正殿的后部神龕上覆長方形平板天花,平板天花上彩繪龍鳳呈祥圖案,圖案色彩鮮艷。平板天花的四周分別設(shè)有3個碩大的三踩斗拱,這些斗拱碩大木料寬度達7~8厘米,沒有雕刻飾物。
細部結(jié)構(gòu)
龍漈仙宮正殿建筑細部結(jié)構(gòu)有彩繪、雕刻、灰塑等。正殿的四周板壁均繪有彩畫,圖案內(nèi)容為福祿壽人物故事、山水院景、竹木;右側(cè)最外面兩幅壁畫題有墨書:“辛丑……秋寫于龍漈仙宮時年八十又一甘興年敬書”“……甘溪居士”。這些字雖經(jīng)年歲,但字跡清晰,字體灑脫蒼勁有力。從這些字上可以考證出畫這壁畫的是漈下村的一個老居士,畫功與書法功都了得,也正面反映出這些壁畫的創(chuàng)作時間。
藻井
壁畫彩繪
神龕
正殿后部神龕上覆平板天花上也有彩繪,圖案內(nèi)容為雙鳳朝陽,斗拱、梁架上也有彩繪圖案。這些圖案古樸,故事內(nèi)容豐富、寓意吉祥、色彩鮮艷,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正殿后部的神龕雕刻有蓮花等吉祥圖案,殿前雨梗頭彩繪有菊花等吉祥圖案,雖幾經(jīng)風雨但依然鮮艷,圖形清晰。
馬氏仙姑又稱馬氏天仙、馬元君,與媽祖、陳靖姑并稱“沿海三大女神”,為江南華亭縣進士馬二公之女,后晉開運元年(944)正月十五日生,取名七娘。馬氏仙姑祖殿位于浙江景寧鸕鶿鄉(xiāng)鸕鶿村橫山腳下。
有關(guān)馬氏仙姑孝順公婆、護國驅(qū)寇、護祐百姓、得道成仙等傳說在閩浙兩地流傳很多,閩東的福安、壽寧、屏南、柘榮等縣都有,其中柘榮最為盛行。柘榮馬仙信俗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北宋天禧二年(1018)柘榮大旱,民眾到浙江鸕鶿迎神祈雨,后來民眾發(fā)現(xiàn)馬仙已顯靈于東獅山靈巖洞,遂將此洞改名為馬仙洞。自此在柘榮民眾的心中,馬仙已定居在東獅山的馬仙洞中。
柘榮縣馬仙文化節(jié)場景
龍漈仙宮內(nèi)祭祀場景
龍漈仙宮奉祀馬氏仙姑,這大概與村中甘氏始祖是由浙江景寧遷來的有很大關(guān)系。據(jù)漈下甘氏家譜記載:“于皇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同弟侄子婦率帶二十余人由浙江處州府景寧縣花橋頭村遷居福建福州府古田縣二十二都九保龍漈下……(德音公)后仍歸原籍……細曠公就于新創(chuàng)龍漈村立業(yè)。”
漈下村民對馬氏仙姑極其崇敬與依賴,村中、家中無論大事小情都要來問問馬氏仙姑,求得仙姑的庇祐,祈得平安順利,馬氏仙姑就是漈下村民的保護神。甘氏宗族對傳統(tǒng)的馬氏仙姑祭祀活動非常重視,每年一到農(nóng)歷六月,宗族內(nèi)會選舉八位威信高、辦事能力強的族人主持祭祀活動。他們以抽簽的方式為馬氏仙姑確定游神的日子,這天漈下村男女老少全員出動,抬著馬氏仙姑的神像和明代的香亭,點香燃炮扛旗走過村中的所有街巷,每家每戶都會在自家門口點香燃炮迎接馬氏仙姑,馬氏仙姑走過的地方,這年下來都會平安順利。同時還會在村中演三五天的神戲,這時每家都會請來遠近親戚朋友來看神戲,沾點福氣。這在漈下村又叫“過半年”,往往比春節(jié)還要隆重還要熱鬧。
漈下龍漈仙宮是馬仙姑信仰文化的載體,馬仙姑信俗活動是傳承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活態(tài)形式,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傳統(tǒng)美德文化的弘揚與發(fā)展。
(作者為屏南縣博物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