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馨,程大力
CHENG Xin,CHENG Da-li
近百年少林武術研究述論
程馨,程大力
CHENG Xin,CHENG Da-li
由郭希汾1919年《中國體育史》、徐震1929年《國技論略》、唐豪1930年《少林武當考》始,論及或??忌倭治湫g,迄今已近百年。唐豪等有何首創(chuàng)之功?后繼眾多學者殫精竭慮有哪些新發(fā)明?本文就近百年少林武術研究做一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以昭明武術理論于此取得的不菲成果,以期發(fā)現該研究尚待努力或有可為處。
1.1 達摩說
自稱出自少林的拳派,多奉達摩為開山祖師,但其根據都是口傳。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關于少林“五拳”乃達摩所創(chuàng)的文字記載,見于民初出版的《少林宗法圖說》和尊我齋主人的《少林拳術秘訣》,兩書內容大致相同?!渡倭秩g秘訣》云:“五拳之法,人多以傳自梁時之達摩禪師……于是乃為徒眾示一練習法,其前后左右,共不過十八手而已”[57]。
郭希汾1919年《中國體育史》云:“少林拳即俗所稱之外家,其術以搏人為主,其淵源所自,實始于達摩之十八手”[13]。
唐豪1930年在《少林武當考》中指出,《少林拳術秘訣》“此百九十余字之記載,竟無從考其出處,想是著作此書者所杜撰”[44]。
《少林拳術秘訣》又有,數百年后有所謂嚴州某公子出家少林,稱覺遠上人,對五拳十八手“變化增益之,共為七十二手”[57]的記載。
徐震認為此說出自湖南洪門,他在《<少林宗法圖說>考證》(見《少林拳術秘訣考證》附錄一)中云:“湘中既為紅幫盛行之地,其拳家則幾乎皆稱少林派”,還舉證說:“吾友劉協(xié)生先生為湘中少林名手,其所練之羅漢功與十八手極近,其五拳為龍、虎、豹、鶴、猴”。唐豪同意徐震看法:“宗法是一部胚胎于洪門的著作,其附編拳譜,就是天地會所傳的洪拳”“十八羅漢手縱為洪門中人所傳,其編造亦在洪拳之后”“十八羅漢手與洪拳之間,虛擬一覺遠七十二手,這無非為建立其五拳衍變的史事而已”[45]。
1.2 僧稠說
達摩創(chuàng)拳之偽已成定論后,習慣于將少林武術史往前追溯的學者,便開始在談論少林武術歷史時,把少林寺開山祖師、天竺僧人跋陀的弟子僧稠,記述為少林寺最早的習武人。
記載僧稠武功不凡的為張鷟的《朝野僉載》。但據譚華1982年《北朝僧人習武與少林武源》考證,《朝野僉載》中所云稠禪師事跡,可在《續(xù)高僧傳》所記另一高僧法通身上尋到。據《續(xù)高僧傳》載:法通少年出家,因年少體弱常為同伴所欺負,遂發(fā)愿誦讀觀音經。一年以后,夢中食筋一馱,于是“身力雄勇”“密舉大木石不以為重”,曾力服同寺“膂力之最”的僧戡,力挫西域相撲高手。其中的主要情節(jié)與《朝野僉載》中僧稠事跡非常相似。譚華認為:“法通卒年距《續(xù)高僧傳》初稿寫定僅27年,《續(xù)高僧傳》中所記法通事實當有根據。后來張鷟道聽途說,張冠李戴,將法通之事記到稠禪師頭上,是很有可能的”[43]。
李麗靜在2001年3月26日《一項研究發(fā)現少林武術源自安陽》報道提到,以安陽師范學院馬愛民為首的課題小組的研究成果顯示,少林武術的起源在河南省安陽市[25]。馬愛民2002年《從稠禪師及鄴下定晉禪院考察看少林武術發(fā)端》一文認為,僧稠少年習武是在鄴下定晉禪院,“少林武術起源在河南安陽”[38]。
溫玉成則在2001年發(fā)表的《少林武術源于少林不容置疑》一文中指出,僧稠28歲時投巨鹿郡(今河北晉縣)少林寺高僧勒那摩提的大弟子景明寺僧實法師出家。后來僧稠又到少林寺從道房禪師習禪,在今河南、河北一些深山中修證。大約于公元513年回到少林寺,于公元520年前后成為少林寺寺主。公元512年時所謂“鄴下寺院”尚未建立,因此,“僧稠成為少林寺最早的武僧”是沒有根據的[48]。
1.3 隋唐說
民間一直有所謂“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傳說。
張傳璽在1984年《少林武術與達摩并無關系》一文中指出,唐武德三年,少林寺僧人曇宗等曾因率眾活捉了王世充之侄王仁則,而為唐王朝封為大將軍一事,與武術無關,只不過是一件“武事”?!吧倭炙伦允冀ㄖ劣诿鞔捌?,都不曾以武術留下記載。留下來的,只是該寺的僧眾曾參加過幾次軍事行動。例如,唐武德三年活捉王仁則事和其他的一些偶然的軍事活動。這些事件還不足以說明少林寺的武術如何”[65]。
唐代雖然尚未形成少林武術、武僧,但僧人習武已不少見,唐代另有寺院以武顯名。
馬明達1999年在《五臺山的僧兵和武藝》一文中考出,五臺山僧人參加了太原保衛(wèi)戰(zhàn),入金以后五臺山僧人仍保持著習武傳統(tǒng)。南宋到元、明兩朝,五臺山的名字與魯智深、楊五郎兩位武藝超絕的小說人物密切相聯,這應該與宋金之戰(zhàn)中五臺僧人的英雄事跡有關。建炎、紹興年間,湖北隨州大洪山僧徒也曾奮起抗擊金軍,而大洪山佛寺開基者乃是唐代來自五臺山的僧人。馬文推斷,五臺山僧人的尚武傳統(tǒng),在唐代可能就已有端倪[39]。
張卓2007年《唐代僧人習武事跡考析》則考出,日本《平家物語》《資治通鑒》《新唐書》等,都記載有會昌五年唐武宗滅佛,五臺山僧人與唐軍開仗并在失敗后逃亡的事跡。張卓認為,敢興兵與大唐正規(guī)軍開仗,五臺山僧人恐怕要有相當的軍事與武功實力才行,而幽州節(jié)度使張仲武顯然已有收容善武五臺山僧人的打算。張卓以為,五臺山寺以武顯揚,習武規(guī)?;⒓瘓F化,并有其代表性的武術,顯然都要早于少林寺[66]。
1.4 元末說
少林棍早于少林拳,沒有異議。那么是否可以認為,找到了少林棍的始祖,也就找到了少林武術的始祖呢?
明正德年間所立《嵩山祖庭大少林寺那羅延神示跡碑》云,大元至正十一年,那羅延“持一火棍,獨鎮(zhèn)高峰,紅巾畏之而退”,俞大猷稱少林有“神傳長劍技”,程沖斗說少林“故演其技不絕”,都承認緊那羅(或稱那羅延)是少林棍的始祖。
程大力2006年在其專著《少林武術通考》指出:“最早出現的緊那羅王退紅巾的傳說,尤為值得注意。俞大猷提到‘神傳長劍技’的嘉靖年間,距元末不到150年;程沖斗在世的萬歷年間,距元末不到200年,如果這個傳說中沒有隱伏著少林寺僧人習武和與紅巾軍對抗的事實,而僅僅是少林寺僧人為自己的武術附會一個始祖,按照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崇古崇祖的思維,肯定會將之放在少林寺早期的背景上,并尋覓一個神秘人物。元王朝是被明王朝推翻的,朱元璋就是紅巾軍首領之一,少林寺僧應該沒有必要也沒有膽量去編造一個抗拒紅巾軍的故事,這也證明了這個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實性。少林武術少林武僧初步產生的時期,可能就是元代”[4]。程大力提出:“明確的少林武術少林武僧的創(chuàng)立時間,是元朝末年”[4]①《少林武術通考》是程大力2000年提交的博士論文,并于2006年正式出版,所以這一觀點的提出,其實是在2000年。。
1.5 明清說
也有學者持少林武術形成于明清的觀點。
徐震1929年在《國技論略》中提到:“少林在唐代,已有尚武之風。至其拳術授受淵源可考者,不過明代”[52]。
馬賢達1984年在《試論我國武術史上的達摩與少林寺》中認為:“少林武術在明清以前,尚無可信的史冊和圖籍著錄,明清以后才大量出現”[41]。
張傳璽1984年文章則認為:“至明代中期,少林的武術開始在社會上有些影響,但只不過是當時中國武林中的一派,并且名氣并不高”,“少林寺以武術名震武林,是明清之際的事”[65]。
周偉良1989年《少林武術探源》提出了“明代說”,具體說是“可以確定,不會晚于明正德初期”[60]。2004年他再次重申了他的觀點:“明前期說,這是筆者10多年前根據具體史料提出來的一個觀點”[61]。
曠文楠1991年則在《試論少林武術體系的形成》一文中提出,少林武術體系中最先成熟者為器械武藝,以棍術為先,形成于明代中葉,其次為槍,刀劍則更晚;少林拳到了清代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內功體系形成則更晚?!皹嫵缮倭治渌圀w系的3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拳術、器械和內功,算是發(fā)展完備,標志少林武術體系的最終形成,這大致為清初至乾隆年間”[21]。
本研究認為,郭紹虞(原名希汾、字紹虞)后來雖為復旦教授、文史大家,但著《中國體育史》時僅26歲,且于體育史并無深入研究,只是因為當時作為體育教師,缺乏體育史教材搞了個急就章。其體例雖受新史學影響,但所用武術史料,則未經任何考證,僅參照《少林拳術秘訣》等。唐豪、徐哲東否定達摩創(chuàng)拳說,是科學考證研究少林武術的濫觴之作,而且,至今仍為多數體育史研究者視為圭臬。達摩創(chuàng)拳之偽,仍為絕大多數學者視為定論,而僧稠其實根本不會武術。譚華考出《朝野僉載》所載僧稠事跡乃出自《續(xù)高僧傳》,則基本否定了僧稠習武傳少林武術的可能。如果譚華一文質疑成立,僧稠的飛檐走壁、呼風喚雨包括“伏虎”之類神跡,和武術根本沒有關系的話,那么,討論少林武術源于安陽,僧稠是少林武術創(chuàng)始人之類,就毫無意義。張傳璽認為,十三僧助唐,只不過是一件“武事”,可以說極有見地。程大力認為,少林武術源自元末,于緊那羅王傳說中有相當反映,少林武術體系層累構成,緊那羅是歷史上出現最早、年代最晚的少林武術偶像,這個偶像的年代可能最接近少林武術誕生的真實年代,不無道理。少林武術武僧起源自元末的觀點,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學者關注;馬賢達、張傳璽、曠文楠、周偉良等的少林武術“明清說”,則主要是出自少林武術體系和成熟角度的考量,亦言之成理。
佛教教律嚴禁殺生,不管理由多么理所應當,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教組織,少林寺居然能長期組織僧兵,成軍參戰(zhàn),專事殺伐;莊嚴的禪宗祖庭,居然以武術和武功揚名于世,這在佛教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少林寺何以會有武術武僧可以說是一大謎案。而謎底,只能在中國文化歷史的大背景中去尋找。
2.1 佛教禪宗的儒學化
佛教要在中國傳法,必須作出某種變通,禪宗教義向儒家思想靠攏,使佛教的宗教道德接近于儒家的人倫道德。這就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儒學化。
日本學者忽滑谷快天1925年《中國禪學思想史》①日本佛教學者忽滑谷快天先生1925年的文學博士學位論文為《禪學思想史》,全書原有兩大部分:“印度部”和“中國部”,朱謙之先生僅譯了“中國部”,故改題《中國禪學思想史》。認為,禪宗祖庭少林寺在儒學化的道路上走得最快最遠。到元代禪師雪巖祖欽時,倡導儒佛調和,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使少林之水與洙泗之流相混”,中國佛教便進入了他認為的純粹的禪道衰落的時代[17]。洙水、泗水是孔孟家鄉(xiāng)的兩條河流,古人常以之喻孔孟之道。少林之水與洙泗之流相混,就是說儒佛相混了。
程大力在1990年《少林尚棍淵源論—兼析少林武術產生的文化歷史原因》一文中詳細論證了禪宗儒學化的過程:宋代契嵩大師更將佛教“五戒”與儒家“五?!毕啾葦M,“仁學愛人,與佛教慈悲雖有相同之處,但孔孟講仁卻從未無條件、無原則地規(guī)定什么‘戒殺’。相反,由‘仁’的核心民本思想出發(fā),人人都有權力懲治甚至誅殺罪大惡極者”?!拔褰洹迸c“五?!毕啾葦M,“慈悲”向“仁義”靠近,實際上就意味著不再是絕對“戒殺”。佛教教律被禪宗打開了一條門縫,這就為武術產生或進入少林寺提供了可能性。在少林寺內,與武術更密合的實際上不是佛教教義而是儒家思想。少林寺寺存碑銘的“本寺僧徒,文武并用,護國強兵”以及門聯的“效勞社稷”“除暴安良”語,和佛教宣傳的業(yè)報輪回,以及“無父無子”“無家無國”的思想,已迥然有別。然而,憂國憂民,匡扶正義,正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的一貫主張[5]。
2.2 禪宗“漸悟”到“頓悟”的意義
郝勤1990年在《論中國佛教與少林武術》一文中指出,禪宗的“見性成佛全在于‘頓悟’,亦即毋須長期修習(漸悟),也毋須遵守一定的戒律,只要一念覺悟,剎那間即可成佛。禪宗的這套學說使深奧繁瑣的印度佛教一變而為適合中國傳統(tǒng)思想習俗的、世俗化的、簡易的中國化佛教,使佛教從嚴格的戒律和修行中解脫出來,‘擔水斫柴,無非妙道’,世俗生活行為均為禪宗所寬容,甚至出現了孝僧、藝僧、茶僧、酒肉僧等,禪宗成了佛教內部十分鮮見的寬容宗派。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象,所謂‘武僧’‘拳棒僧’的出現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15]。
程大力也指出:“既然苦修沒有必要,縱情聲色犬馬,盡享榮華富貴,都沒有什么了不起。只要你在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瞬間猛醒,就算悟到了。悟到了即可既往不咎。禪宗講‘頓悟成佛’,講‘見性成佛’,講‘稱名成佛’,講‘聞鶯悟道’,講‘一宿覺’,成佛容易得很,人人都可成佛?!?;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禪宗的‘頓悟’”,為少林武術的產生,為少林武術用于戰(zhàn)陣,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4]。
2.3 少林寺宗族集團利益維護的需要
趙寶俊記述道:少林寺寺僧“形成為乃師乃徒、法子法孫的大家族組織形式”。少林寺的家族分為十八門,每門又有許多家,“各家的師傅,是這一家的家長,有權處理其全部財產。他的法嗣有權繼承其財產”。血緣是宗法的核心,土地是宗法的基礎,登封民謠有“少林土地大無邊,北過黃河南越山”的說法。少林寺除土地外,“還有自己的車馬農具、倉房庫廚、水磨碾子、菜園、馬廄、豆腐房等,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較典型的寺院地主莊園”[59]。
本研究認為,禪宗祖庭竟然“寺以武顯、武以寺名”,即便在禪宗的發(fā)展史上,也仍然極為典型和特殊。少林寺在禪宗儒學化和“頓悟”的道路上,無疑走得最遠。少林寺作為一個宗法莊園實體,其利益當然也需要以政治和武力手段,即僧兵和武術的維護。元代崇佛,僧人是特權階級,少林寺僧多有為帝師者,當然少林寺的地位也因此更為顯赫,禁武的元代,少林寺可能是例外。緊那羅王傳說所言為元末,少林武術可能發(fā)端于元末,在接下來的明代,擁有武術和僧兵的少林寺,順應明代廣泛建立民兵組織的潮流,終于迎來了大發(fā)展的契機。
3.1 少林僧兵參加戰(zhàn)役和參戰(zhàn)時間
曾維華等在1984年《從少林寺的幾方碑塔銘文看明代僧兵》一文中以文獻記載和少林碑銘相佐證,考證了少林僧兵參加戰(zhàn)役和參戰(zhàn)時間。包括正德年間參與征討劉六劉七、鎮(zhèn)守山陜、征伐云南;嘉靖年間鎮(zhèn)壓王堂、師尚昭造反等。另有兩人塔銘,系天啟五年立,兩人均“征戰(zhàn)有功”,但“按年份推算,嘉靖三十二年時,前者只有10歲,后者也只有12歲,不可能是那只著名僧兵的成員。這說明在明代中后期,以僧為兵是經常的現象”[58]。
王俊奇1996年在《關于明朝嘉靖“僧兵抗倭”問題的商榷》一文中提出,胡宗憲幕僚鄭若曾的《江南經略》,在補正以往研究中有相當意義[49]。
3.2 抗倭僧兵是否為少林寺僧人
唐豪曾將抗倭僧兵名錄與少林寺七十字派詩對比,認為,“合于七十字派者,只了心一人”,“余則與七十字無一相合”,“不能證明其為少林僧”。天員與月空爭為將領,天員說“吾乃真少林也”,“實則以字派考之,二人均難言為少林僧也”。唐豪認為:“不合字派諸僧,所擅者均少林棍,則謂為少林派武僧則可,謂為少林僧則不可”[46]。
程大力對此提出了質疑,見于文獻記載的僧兵,留下的應該多是法號而非法名??官辽黧w是少林寺僧兵,但既有少林寺本寺籍的,也有少林寺分院籍的、非少林寺籍的、乃至游方無定籍的最后來到少林寺的僧人[6]。
3.3 僧兵“抗倭”實際并非抗“倭”的觀點
近年有人提出,所謂倭寇,實際上絕大部分是中國人。所謂倭寇之亂,實際上是沿海商民反抗明王朝海禁的武裝斗爭,是朝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結下的苦果。張亞芬等1988年《嘉靖少林僧兵“御倭”的歷史真相》一文襲用了上述觀點,即所謂“倭變”是人民起義。并認為,雖然僧兵身懷絕技勇猛善戰(zhàn),“但可惜的是,他們打擊的對象卻是中國的武裝反抗明王朝的海商,多少生靈慘死在僧兵飛舞的鐵棒之下”。該文以為:“少林僧兵‘御倭’是一出歷史悲劇,應予否定”[67]。
本研究認為:因為中國傳統(tǒng)的名諱習慣,一般俗人稱僧人、徒弟稱師傅,都應該是號,而不應是名。抗倭僧兵是否是少林寺僧,要由其他證據落實,而不應由所載名號確認。葉德榮認為:“在少林寺碑石資料中,有明確記載臨濟宗統(tǒng)的僧人繼承曹洞法統(tǒng)的現象”[53]。一個其他宗統(tǒng)法統(tǒng)的僧人,居然可以進入少林并成為少林寺住持,那么其他寺廟的一般僧人,進入少林寺成為少林寺武僧,便不足為奇。宗統(tǒng)的法名是終身不變的,少林寺的抗倭武僧,即便記載的就是法名,那也完全可能不合少林宗統(tǒng)的七十字詩的輩分?!皥?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是士人的最高責任,“修齊治平”是士人的最高理想,僧人也好,武術也好,一旦與之發(fā)生聯系,就要刮目相看另當別論。毫無疑問,少林僧兵在明代的征戰(zhàn)活動,特別是參加抗倭戰(zhàn)爭,屢建殊勛,為少林寺、少林僧兵、少林武術贏得了巨大的名聲,這是少林武術發(fā)展和顯揚的重要契機。至于倭寇之亂實際上是中國沿海商民反抗明王朝海禁的武裝斗爭的觀點,目前在歷史學界還在不斷發(fā)酵,新作屢現。而關于少林僧兵抗倭的性質,肯定也還會有不同意見出現。本研究認為,這個問題可能不會那么黑白分明,一如農民起義和土匪嘯聚,中間應有不那么絕對的、很寬的灰色地帶。
4.1 “南少林”“北少林”問題之源起
一般以為,以嵩山少林寺為坐標,位于其北的和林、長安、太原、洛陽、薊州者為北少林,位于其南的泉州、福州等為南少林,閩中少林,也稱福州少林、福建少林,亦即我們現在所稱的“南少林”。天地會文件或傳說,多直接稱少林寺。唐豪較早介入這一問題研究,提出“真假少林寺”之說:“真少林共七個:一個在登封,一個在和林,一個在薊州,一個在長安,一個在太原,一個在洛陽,一個在泉州”,其中“和林、長安、太原、洛陽四少林,今已不存”?!凹偕倭止踩齻€:一個在福州,一個在山東,一個在臺灣地區(qū)”[45]。
20世紀90年代,關于南少林的問題又重新受到人們重視,前期爭論集中在南少林位置上,后期則主要討論南少林的內涵。再往后,北少林也開始受到關注。
4.2 關于“南少林”的位置
所謂南少林寺寺址到目前為止主要有以下4種說法。
4.2.1 莆田林泉院說
莆田林泉院遺址在1987年全國文物普查中被發(fā)現。甄秉浩相繼寫出《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連山下》《南北少林血肉相連》《南北少林各有所有》等文章來支持“莆田少林說”。福建省文管會考古隊被聘請介入,兩次對遺址進行發(fā)掘,并于1991年9月在莆田市召開了南少林遺址論證會,得出結論:“林泉院即武術界通稱的閩中少林寺,也就是南少林寺”[3]。
4.2.2 泉州東禪寺說
“早在1983年,由福建省武術協(xié)會主辦的《八閩武壇》第1期,就刊登有‘福建少林寺研究會成立’的一則消息,明確提出‘南少林在福建泉州’,并指出‘泉州少林寺原位于泉州仁風門外東湖畔’”[10]。接著,傅健生、陳泗東從1983—1990年先后發(fā)表《泉州少林寺初考》系列文章,對“南少林在泉州”進行論證。1988年,掛出了“東禪少林寺”的匾額。1992年出版了《南少林在泉州》《泉南文化·南少林研究專輯》兩本論文集。
4.2.3 福清少林院說
福清南少林研究展開略晚。劉福鑄等1993年發(fā)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34]。同年6月4日,在少林自然村后彌勒山南麓發(fā)現據稱即古代少林院的遺址。1995年“福清少林院遺址考古隊”進駐少林村進行正式考古調查,遺址中發(fā)現“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銘文。1996年出版《福清少林寺》[11]一書,2005年出版了《福清少林院》[12]一書。
4.2.4 東山古來寺說、仙游九座寺說
潘一經等1993年發(fā)表《對福建少林武術歷史的考察》一文,提到《香花僧秘典》載有:“夫古來寺,源承興化清源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譽”[42]。另據仙游于唐圣歷二年置縣時名為清源縣,《秘典》中提到“清源九座寺”,故有研究者提出“東山的苦菜寺、古來寺與仙游九座寺一脈相承”[28],“清源九座寺即今仙游九座寺,九座寺就是南少林遺址”[74]的觀點。
4.3 南少林問題研究
林蔭生1994—1995年陸續(xù)發(fā)表《福建福清少林寺論略——南少林寺問題研究》之系列文章[29-31],認為福清南少林一說成立,而莆田林泉院和泉州少林寺證據不足。
謝重光1996年《近年來福建南少林研究述評》一文,梳理了諸說論證,其評價是:莆田和泉州“大張旗鼓、大動干戈”,但缺乏有力證據;福清與仙游工作“做得比較扎實”,證據“比較有說服力”[5]。
林世芳1997年《再論“南少林”概念內涵及其嬗變》認為:“‘南少林’一詞的概念內涵,準確應解釋成‘南方少林寺代表者’,而非‘南方少林寺’。其具體內涵本是指堪與‘北少林’媲美的武文化,后來衍生出另一個洪門文化‘南少林’”[33]。
林泉院發(fā)現的宋代石槽,其中一口側上沿刻有一行字:“當院僧□(著者按:此字漫漶)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持“南少林莆田說”者認為當這樣斷句:“當院僧兵,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并據此以為:“林泉院在北宋中期就有了僧兵”[3],“該院屬于少林體系”。陳泗東在《林泉院“僧兵”石刻再質疑》提出此大有可疑。第3字“兵”下部清楚,上部甚為模糊,可以涂描為“兵”字,也可以涂描為“其”字,其實本來是個“其”字,15字正確斷句是:“當院僧其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2]。
黃偉民2006年在《“南少林”研究的檢討和批判》中提出,福建各地史志上從未有“南少林寺”的記載,而民間的傳說卻如此活靈活現,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基礎上產生的分散性和家長制”的反映,“是山頭主義和自我中心意識的一種表現”[20]。
周偉良2006年在《武術文化與會黨文化語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中提出:“福建南少林文化概念的形成,源起唐代智廣禪師開山的仙游九座寺,中繼明代雪熙賢‘募緣拓建’的苦菜寺,后隨天地會的結會、習武活動在各地的不斷發(fā)展而逐步形成”[62]。
林蔭生2010年在原有觀點基礎上在《福建少林寺考》中進而提出,福清少林寺在不同時期“分別隸屬泉州、莆田、福清管轄,所以歷史上泉州、莆田、福清都有少林寺的說法可以成立。福清市東張鎮(zhèn)少林村的少林寺就是歷史上記載的福建少林寺”[32]。
程大力等2012年《南少林、天地會與閩、粵、川武術淵源》認為有3種性質的南少林:1)“是移民帶來的故鄉(xiāng)寺廟的名稱”。古代民族存在一個“帶著地名遷徙”的通例,即出于懷念故鄉(xiāng)、團結族群等需要,往往以從前的舊址命名遷徙后的新居,這種地名,往往還一遷再遷。福清少林寺、泉州少林寺,都是這種性質。程大力等稱其在廣東潮州也發(fā)現了這樣一個少林寺。2)只是天地會的旗幟與號召,“它并不是實際存在的某個具體寺廟。所謂福建少林寺、福州少林寺、閩中少林寺、莆田縣九蓮山少林寺、圃龍縣九連山少林寺等,都是這種性質的南少林寺”。3)“是以某一具體寺廟附會天地會的虛幻傳說,較早的典型是《香花僧秘典》,近期的典型是莆田林泉院。而仙游九座寺、東山古來寺等,都屬于第3種性質的南少林寺”[7]。
4.4 北少林問題研究
葉憲允2014年發(fā)表的《蒙元前期都城“哈喇和林”城的北少林寺考》考出,少林寺住持雪庭福裕1248年,曾北上和林,住持興國寺,并創(chuàng)建了北少林寺。葉憲允還提到,薊縣盤山法興寺“后改為北少林寺,清代猶存”;太原北少林寺建在福裕家鄉(xiāng)文水,又稱報恩寺;而長安少林今已難以考查[54]。
除此之外,李永明等2012年發(fā)表《薊縣盤山北少林寺史跡探微》、2015年發(fā)表《天津薊縣盤山北少林武術考略》[26],以及《搏擊》雜志在2015年刊載了一些關于薊縣盤山北少林寺的文章,這些文獻對天津薊縣盤山法興寺——北少林寺的源流等有所述及,并認為“現存的商氏少林武術是北少林武術在薊縣的代表”。
本研究認為,天地會附會少林寺,初始只是漫稱少林,并不指明到底哪個寺廟是南少林,或者說這個南少林具體的位置。因為這個集大廟、僧兵、武功于一體并為天地會大本營的南少林寺實際上并不存在。當時閩、粵、臺地區(qū)實際有過的那些極少的移民帶來的“少林寺”,要么早就毀棄不存,要么只是村里小土地廟規(guī)模,所以天地會只敢泛泛謊稱為少林。將少林寺附會于一個具體寺廟的做法,是從清末開始的,因為這時已無需再顧忌時人見到那些真的小“少林寺”了。所以,《香花僧秘典》就有了“古來寺”有“南少林之譽”的說法。當該做法是出于政治目的,那就是反清革命,堂皇而正派;而當該做法是出于經濟目的,那就是旅游撈金,不怎么光彩。而如果林泉院石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人為造成“其”字的漫漶,則尤為惡劣。泉州、莆田、福清,早已聳起幾座規(guī)模宏大的“南少林寺”,一律名家題詞,泉州、福清,夸大其詞,而莆田則跡近作偽。
雪庭福裕曾“分建和林、燕薊、長安、太原、洛陽為五少林”,唐豪說的7個真少林,就是這5個再加上登封少林和泉州少林,換言之,洛陽和登封各有一個少林寺。而葉憲允說的5少林中,洛陽少林就是登封少林,也就是說它們是1個而不是2個。現在的登封雖屬鄭州管轄,但歷史上登封長期屬洛陽轄境,洛陽治所也一直在今洛陽,稱登封少林為洛陽少林,也并沒有錯。但少林寺并非元蒙福裕時候才有的,早在北魏時就叫少林寺了,那怎么福裕洛陽少林寺叫“建”?既然洛陽登封就是一個少林,那怎么能叫“分建”?另外,若洛陽還有一個少林寺,為什么史籍和考古一點痕跡也看不到?葉憲允找到了福裕住持和林興國寺的資料,也找到了福裕開建和北少林的資料,但興國寺和北少林寺究竟是1家還是2家?薊縣盤山少林寺,有寺確鑿無疑,但是否有少林武僧武術,值得懷疑。研究者并未找到直接證明盤山少林寺有武僧武術的文獻資料,而薊縣商仕芝少林習武,因此,那可能只是商氏后人的未經任何材料證明的自說自話。如果少林武術確實誕生于元末(即緊那羅王時代),那么福裕在世的元初,少林寺就根本還沒有少林武術,他創(chuàng)立的北少林,何來僧兵武術?改朝換代,懸隔千里,這些分寺和母寺,不可能還有緊密聯系行為同步,因此,本研究認為北少林沒有少林武術。
5.1 關于達摩傳《易筋經》
《易筋經》似乎一度被視為少林武術的經典,其自稱出自少林的拳派多將之作為內功傳習。因而,達摩傳《易筋經》若偽,則《易筋經》究竟是否出自少林也要打一個問號。
1929年,徐震在《國技論略》列舉了4個證據證明《易筋經》李序之偽:1)“藥師”實乃李靖之原名,序以“藥師”為李靖之字;2)序云虬髯客授《易筋經》與李靖,但虬髯客乃五代時才撰造出來;3)序云作序之時為貞觀三年,時李靖正當立功之際,但序文類功成身退語氣;4)依序所言,譯經的般剌密諦當生活于隋朝,但事實上他在武后神龍元年還曾譯經,而他不可能活110歲以上[52]。
唐豪1930年也始由李序入手,考定《易筋經》為偽書無疑。他繼而針對《易筋經》“下部行功法”、“行功禁忌”等經文內容指出:“采補邪說,道家修煉之書,多有述作者。達摩為斥相指心之苦行沙門,著為經文,以傳僧徒,寧非滑稽?”[44]。
張傳璽1984年發(fā)表《少林武術與達摩并無關系》考云:牛序文字既觸犯皇帝名諱,又公開攻擊秦檜,這在當時是絕對不容許的。牛序稱岳飛為鄂鎮(zhèn)大元帥,自稱洪毅將軍,而宋朝武職中根本沒有這樣名號[65]。
龔鵬程2001年在《達摩<易筋經>論考》一文中亦指出:“佛典中凡稱經者,除少數例外如《維摩詰經》《六祖壇經》之類,概皆為佛說。其經名、經文均有定式。而《易筋》《洗髓》兩書卻完全不符佛教經典的慣例,故不僅非達摩所傳,亦必非般剌密諦所譯”[14]。
洪振快2006年在其著作《講武論劍——金庸小說武功的歷史真相》中也提到,序中說慧可從達摩手中接過衣缽和《洗髓經》,而《易筋經》留鎮(zhèn)少林,二經并沒放置一起。并且,“少林和尚在達摩面壁的地方發(fā)現一個鐵函,打開一看里面有《易筋經》和《洗髓經》,這就與兩經分開的說法自相矛盾了”[19]。
5.2 《易筋經》的作者
唐豪提出:“此書疑是羽流所作,托名達摩以售其欺者耳?!碧坪肋€認為書序之一的“紫凝道人”有最大的作偽嫌疑[44],因此,也就可以說《易筋經》這部書其實是出自道教、道士之手。
郝勤1997年在《道教與武術》一書中提出,《易筋經》“主要是在道教內煉和導引按摩基礎上演進為武術內功(硬功),故其作者必既熟悉道教內煉導引諸法,又精于武技。這就存在兩種可能:1)熟悉道教學術的武術家引道入武;2)精于武技的道教煉養(yǎng)家以武合道。“道士著書,無必要托名釋教人物,道經中亦無多少這種先例”。且紫凝道人、海岱游人“也是羽流稱號。晚出的李靖序、牛皋序方有托名達摩之說。這表明,托名者恰應是佛徒和少林拳家,其目的在于抹去道徒著書痕跡,而自高張大少林門戶”[16]。
龔鵬程2001年提出:“《易筋經》是少林武者依少林拳之基本特性(剛猛),從內向化的思路上去采擷道教功法而成的,所以與內家拳、道教均有所差異?!薄拔冶榭剂说澜趟袑бㄩT,均無捶打者,故也許可以說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經》就是發(fā)展了這個特色”[14]。
徐震、唐豪考證之出,達摩傳《易筋經》之偽幾成定論,但也有不同的觀點出現,阿德是其代表?!靶蛭膫谓浳牟粋巍笔撬暮诵挠^點。他2006年在《<易筋經>李靖序文考析》一文提出,《易筋經》所表現的對“金剛堅固”的追求、以及經文所描述的修煉方法,顯然與少林寺傳統(tǒng)的那羅延金剛神信仰有關。將其演變形態(tài)的文本《易筋經》視為房中書,或世俗意義的內功功法典籍,是為“俗眼”。阿德認為,“少林功夫一直以剛猛著稱,正是那羅延金剛神信仰的外化。《拳經拳法備要》的‘壯形骸’、‘勝鐵胎’,與《易筋經》的‘金剛堅固’‘金剛之體’,應該源于同一背景。”“少林寺內流傳至今的功法中,尚有‘金鐘罩’‘鐵頭功’之類,皆其遺風”[1]。
劉理想等2009年《試論<易筋經>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理論貢獻》一文認為,《易筋經》理論意義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1)其筋經概念體系與中醫(yī)經典一脈相承,《易筋經》所言之“筋”與《素問》所言之“筋”一致。2)《易筋經》“膜”的概念與歷代醫(yī)家相通,但其認為“煉筋易而煉膜難,煉膜難而煉氣更難”,在鍛煉次序上應從最難處入手,“在中醫(yī)筋經理論中是耳目一新的”,是“對中醫(yī)筋膜理論的進一步總結和發(fā)展?!薄捌湓谥嗅t(yī)導引領域的理論貢獻,或可與《傷寒論》之于方藥、《針灸甲乙經》之于針灸相論”[35]。
5.3 《易筋經》的著作年代
既然“紫凝道人”有最大的作偽嫌疑,而紫凝道人“跋”注明為明天啟四年,所以自唐豪以后,一般均以為《易筋經》是為明代著作。
中國臺灣地區(qū)的圖書館藏有述古堂錢遵王抄本《達摩易筋經》,龔鵬程在2001年提出:“錢遵王與宗衡年代相仿,又為藏書大家,若該書遲至天啟間始出,遵王不應珍重乃爾”[14]。他認為,《易筋經》產生的時間大致是在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
阿德2006年在《<易筋經>李靖序文考析》中提出,李靖序文中描述少林僧去峨眉山故事,與少林高僧匾囤事跡多有相應處;少林拳“達摩十八手”,如婆羅門十八勢;李靖序文中描述的藏經鐵函細節(jié)文字,與少林寺“面壁之塔”舍利石函,亦存在某種聯系。這表明,“造作李靖序文的作者是熟悉匾囤事跡的”,“匾囤圓寂于嘉靖四十二年,此當為李靖序文造作年代上限”。而“如果少林僧入豹房事,確與那羅延金剛神信仰和《易筋經》描述的‘金剛之體’有關”,那么“經文至遲在正德年間已經形成”[1]。
周偉良2011年在《<易筋經>四珍本校釋》中指出,西諦本《易筋經》有鈐“凈心抱冰雪”方形白文章,確定是明末清初著名書畫鑒賞家梁清標的書畫鑒藏章。周偉良認為:“如無年代價值,萬難入梁氏之法眼。因此,此抄本的年代至少是明末,有可能更早,這也應是目前所見《易筋經》文本中最早本子”[63]。
張志斌2013年發(fā)表的《<易筋經>最早傳本——日本藏“沈校本”考訂》中提到,他們從日本復制回歸了“古今學者從未提及”的《易筋經》沈玉田校定本?!啊蛐1尽植蝗惫P、不異寫,提示‘沈校本’或系沈氏自抄于康熙前半期(此時尚不避帝王名諱),或系日本人復抄。即便是日本人復抄,也可證明原抄底本的用字情況?!贝顺尽翱赡鼙葒鴥纫阎F存的各種傳本都早。該書獨特而嚴密的內容可證明這個傳本很有可能就是《易筋經》及相關著作的原始祖本,抄本的年代與成書年非常接近,其成書可能在順治年間,下限肯定在康熙中期以前”[68]。
5.4 《易筋經》的版本、內容
周偉良近年先后發(fā)表了若干有關《易筋經》的文章,并集結成《<易筋經>四珍本校釋》出版。張志斌近年也發(fā)表了若干有關《易筋經》的文章,他“在國內外盡力搜求,已過目的《易筋經》古傳本共48種,涉及中外14個圖書館?!边@48種傳本有版本價值的,可作為《易筋經》早期代表的有15種。張志斌根據他所看過的《易筋經》傳本的避諱情況及相關內容的考察,得出2點結論:1)尚未發(fā)現有任何明本的存在;2)各種傳本中,以抄錄于清康熙前期的日藏沈校本為最早,其次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雍正抄本。述古堂本避“玄”字諱,不避“弘”字,但從其內容看來,應當晚于雍正本。西諦本避“玄”、“弘”二字諱,故不可能是明抄,也不是最早的抄本[69]。
本研究認為,唐豪發(fā)現《易筋經》頗多道教內容,是他的貢獻;郝勤肯定了拳家的貢獻,但這拳家是少林,似乎就為佛教的貢獻埋下伏筆;龔鵬程或說作者是拳家+道士/道教;或說是拳家+佛徒/佛教。龔鵬程可能受到郝勤觀點的啟發(fā)。劉理想發(fā)現《易筋經》的筋膜理論來自傳統(tǒng)醫(yī)家,這無疑證明了《易筋經》來自醫(yī)家,而中國古代道士多通醫(yī)術,或許《易筋經》來自醫(yī)家+道士之手。
阿德提出的序文偽經文不偽的觀點值得重視。是否可以這么理解他的觀點:《易筋經》是純粹佛門的自身源流發(fā)展,是純粹少林功夫的結果和產物,其作者是佛門少林武僧?!兑捉罱洝穫问歉鶕罹傅男虻脕淼模抢罹感蛘f的達摩傳《易筋經》,如果除掉這些序,那《易筋經》就是一個佚名作者的著作而已,這個作者并沒有說自己就是達摩,那么,“偽”字便無何談起。這個作者為什么隱匿了自己的姓名,可以猜測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可能是,《易筋經》應該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專利,而是長期在很多人中流傳并不斷完善的實作功夫,最后有人行諸文字,甚至執(zhí)筆者都不是一人。少林寺自然可以認為,歷史上少林寺僧人習武集團,是最有可能創(chuàng)造這門功夫的組織實體。
阿德判斷《易筋經》的著作年代是相當早的;周偉良認為,《易筋經》產生的時間“至少是明末,有可能更早”,具體時間并未談及,但至少也是萬歷年間了;《易筋經》成書年代按張志斌的觀點是最晚的,大致在順治年間到康熙中期。
錢遵王(1629-1701)是清初藏書家、版本學家,號有“篯后人”“述古主人”等,錢氏抄書,以其紙墨精良、??弊屑毝Q,世稱“錢抄”,因此也為商家青睞。述古堂本《易筋經》書頁鐫有“述古堂錢遵王藏書”字樣,最后書有“篯后人鈔藏于述古堂”數字。但這個抄本究竟真是錢遵王抄本,還是后人偽托錢遵王的抄本?“述古堂錢遵王藏書”印,真是錢遵王藏書印,還是后人偽刻?這個藏書印是當時錢遵王所鈐印,還是后人用其印加蓋?這些都是需要認真考證的。有學者提出:“不過現傳《述古堂書目》中并沒有《達摩易筋經》”[19],真是述古堂藏書,為何《述古堂書目》卻沒有。梁清標(1620—1691)是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書法家,藏書印有“梁清標印”“凈心抱冰雪”等。西諦本《易筋經義》序頁右側鈐有“凈心抱冰雪”方形白文章。和錢遵王抄本一樣,梁清標藏書也是商家青睞對象,但西諦本《易筋經》上的“凈心抱冰雪”印和述古堂本《易筋經》錢遵王印有相同的疑問,也都需要認真考證。西諦本《易筋經》末尾鈐有“長樂鄭氏藏書之印”,為鄭振鐸所捐獻,故名“西諦本”,“但196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西諦書目》中不見著錄”[63]。是否可以這么解釋:鄭振鐸對這部書是否真是梁清標收藏,也心存疑慮呢?
張志斌根據避諱情況的研究結論,應為鐵證?!捌湟?、‘玄’字,避清圣祖康熙帝玄燁諱,或缺末筆寫成‘ ’,或改為‘元’,或異寫為‘ ’或‘ ’。其二、‘弘’字,避清高宗乾隆帝弘歷諱,情況與‘玄’字相似,或缺末筆,或換成‘宏’,也有異寫成‘ ’,但‘ ’字一般認為是書法異寫,不屬諱字范疇”[69]。按此避諱推定,西諦本《易筋經》,既避“玄”字諱,又避“弘”字諱,應該是乾隆之后的抄本無疑,述古堂本《易筋經》,避“玄”字諱,但“弘”寫作‘ ’,按該字作異寫說法,張志斌認為它是康熙后乾隆前的雍正。其實述古堂本《易筋經》仍然可能更晚,因為華芝軒抄本《易筋經》末尾有抄錄者華芝軒自序,明確說明是道光時事,按說華芝軒抄本《易筋經》應既避“玄”字諱也要避“弘”字諱,但它卻同樣是只避了“玄”字諱,“弘”字卻和述古堂本《易筋經》一樣,也寫作“ ”。而道光時如何能只避康熙不避乾隆諱?這說明,“ ”同樣可能是避諱用字。因此,述古堂本《易筋經》就不是康熙時抄本,也不是雍正時抄本,同樣不是乾隆時抄本,而可能是道光時期?,F在發(fā)現的《易筋經》最早抄本,是在清初,張志斌甚至認為“沈校本”可能就是《易筋經》的祖本。因此,發(fā)現明本《易筋經》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小了。
參與《易筋經》研究者的專業(yè)范圍不斷擴大,由原來的體育史、武術史,逐漸擴大到歷史學、宗教學、中醫(yī)學等,《易筋經》內容涉及的知識領域,似乎變得越來越寬,包括了武術、養(yǎng)生、中醫(yī)、道教、佛教等?!兑捉罱洝窡o疑是一部武術奇書,但把它放置在中國文化歷史的特殊背景下,它的出現也并不奇怪。在中國,道士、和尚習武,重視文武雙全的儒生也習武;道士、和尚多通醫(yī)術,說“不為良相即為良醫(yī)”的儒生也多通醫(yī)術;太白學道,東坡學佛,佛教也有了世俗化、儒家化的過程,后來還出現了“三教合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文化背景,就是《易筋經》產生的真實原因。
6.1 《劍經》
俞大猷是棍術名家,他的著作明明是一部棍法專著,卻為何名為《劍經》?
唐豪1940年《中國武藝圖籍考》中提到:“查《劍經》除鈀法十二條外,余皆為棍,其所由名為劍者,蓋中國古以劍為重,名此所以尊之也”[47]。程大力1992年《“劍器”新探》則提出,劍作為兵器在古代中國最早輝煌,是以成了“武、武備、武功、武術、尚武精神的象征,甚至作為‘武’的代名詞。”程大力認為,俞大猷擅棍并極為推崇棍法,棍法即“各利器之法”即武術總法,“于是這部本應名為《棍經》的著作,又可以名為《武經》。以劍代武,就成了《劍經》”[8]。
李良根1992年發(fā)表的《<劍經>注解》[27],將《劍經》內容歸納為6類205條,每條包括原文、詞解、釋義3部分,其中,詞解既有對《劍經》詞語的解釋,也有對原文的校正和存疑。而釋義則既有對原文的概括,也有他自己的心得闡發(fā)[28]。有學者稱李良根的著作為“用功頗深”者[72]。
周盟淵2013年《俞大猷<劍經>探究》中提出,俞家軍主要是由其在閩南的子弟兵所組成,故其棍法對閩南武術尤其是棍法“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他自己習五祖拳棒五十余載,又生長閩南,“《劍經》中滲有閩南方言,故讀起來倍加親切!”[64]。
張銀行2014年《<劍經>研究》提出,俞大猷棍法“北傳”少林,少林俞家棍與《劍經》一脈相承,少林俞家棍是俞大猷而非俞通海所傳,俞大猷棍法“西漸”西北,西北天啟棍、殼子棍與《劍經》棍法有著血緣關系[70]。
6.2 《少林棍法闡宗》
明代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闡宗》,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少林棍法和少林武術專著。
候尚達等1993年發(fā)表的《天啟棍研究》,通過古今勢名對比,試圖證明西北天啟棍和明代棍法的淵源關系,他們認為:“天啟棍法極有可能就是俞氏棍法的后裔,而它與程氏棍法的‘血緣’關系更近”[18]。
馬明達1997年《燕山常巴巴軼事輯述——兼論西北天啟棍、八門拳諸問題》一文則認為:“天啟棍是活把棍,與俞大猷死把棍法可謂南轅北轍,方文(《天啟棍研究》)關于‘天啟棍極有可能是俞氏棍法的后裔’的推論自然難以成立。但天啟棍與同為活把棍的程宗猷少林棍法有一定的淵源關系”[40]。
王振忠2004年《少林武術與徽商及明清以還的徽州社會》一文,對程宗猷的生平事跡作了詳細的考證,認為:“程宗猷‘數十余年極力苦心’鉆研武術,與徽州當地的習武之風及明代中葉以還經商風氣的日益熾盛密切相關”[50]。
楊祥全在2014年《藝中魁首,夜叉正傳——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散論》中提出,該書“對現今流傳的天啟棍、風磨棍以及民間拳譜《槍勢五十五圖》等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6]。
6.3 《少林衣缽真?zhèn)鳌罚ㄓ置读_漢行功全譜》《羅漢行功短打》等)
劉連洋2005年《探秘<少林衣缽真?zhèn)鳎纠m(xù)》提到,該書只是托名于僧侶,拳譜內的“許多東西實際上是用膠東土語寫成的”,“大致來自于膠東一帶的民間傳統(tǒng)武術流派”,升霄道人“學有所成后,總結成冊,稱之為羅漢短打拳譜。”劉連洋認為,北方流傳的螳螂拳、太祖拳、少林拳、秘宗拳、長拳、通臂拳等,“都與《羅漢短打拳譜》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聯系”,“是一本對明末清初流傳于中國北方山東一帶武技的總結”[36]。
刁手2006年《再談<少林衣缽真?zhèn)鳎尽诽岬?,從種種跡象看來,“《少林衣缽真?zhèn)鳌肪褪窃缙诘捏肴V”[9]。萊陽裔人2007年《螳螂拳史源考述》提到:“十八家拳家,末家即是‘王朗的螳螂總敵’,今考此為王朗創(chuàng)螳螂拳說法最早的來源依據?!薄霸瓡?,既不是僧人,也不是道士”,而是當時的武術家李秉霄[22]。萊陽裔人2009年《螳螂門<羅漢行功拳譜>與<少林衣缽真?zhèn)鳎炯捌渌嚓P版本的考略》又提出,《少林衣缽真?zhèn)鳌肥窍特S本的誤稱,乾隆本的原名是《羅漢行功全譜》,拳譜內容與少林寺拳體系無關,升霄道人即螳螂拳大師李秉霄[23]。
該書乾隆版開篇的序有“乾隆二十七年秋八月辛亥盧卿弗遑道人謹書于桃林草舍”,而咸豐版此句中“盧卿”兩字卻是“盧鄉(xiāng)”,與作者籍貫有關,此后便發(fā)生了到底是“盧鄉(xiāng)”還是“盧卿”的爭論。萊陽裔人在2013年《是“盧鄉(xiāng)”還是“盧卿”?》一文中認為是“盧鄉(xiāng)”,乾隆抄本的《武備真?zhèn)鳌?,將弗遑道人的籍貫“盧鄉(xiāng)”誤讀為“盧卿”,咸豐抄本是將“盧卿”之誤改正回“盧鄉(xiāng)”。萊文認為“在傳統(tǒng)書畫的署款體例中,別號或者姓名前的文字都是書寫籍貫,這是古制”[24]。柳國順等在2013《<增補羅漢行功短打>是清代以前傳流的拳譜——兼析萊陽裔人“盧鄉(xiāng)”說之謬》一文中則認為是“盧卿”,序文落款作者的署名后,可以隨意“附加寫上官職、籍貫、寫作地點等等,根本就沒有萊文所宣揚的落款‘古制’”[37]。
6.4 《拳經拳法備要》
唐豪1940年在《中國武藝圖籍考》中指出,《拳經拳法備要》,“其傳授序次,應自玄機而松泉,松泉而鳴鶚,鳴鶚而三昧,三昧而橫秋?!睍兴菩C和尚,正好與該時少林僧輩分相合?!傍Q鶚與松泉,當俱是明末時人?!毙C和尚還在鳴鶚、松泉之前,且玄字不帶金旁,證明他是明代人[47]。
鄭少康2007年博士論文《紀效新書拳經考》中提到,與《拳經拳法備要》有關的著作,一是《拳帖》,二是《拳敵》。他認為,比較兩書,知“《拳經拳法備要》《拳敵》的來源并非同源”[73]。
由曹煥斗《注張孔昭先生<拳經>序》序名看,仿佛《拳經》作者就是張孔昭;曹煥斗在序中又說其“得孔昭先生從余族高伯祖在壺關縣任中所撰《拳經》”[71],也說是張孔昭撰著《拳經》。但《拳經》書名下又有“橫秋張孔昭述;在東曹煥斗注”,卻是有“述”、有“注”,就是沒有“著”,奇怪得很。余水清2008年《<拳經拳法備要>拳學論析》中提到,真正的最初撰稿人不是別人,就是張孔昭之徒、曹煥斗的“高伯祖”曹某?!熬渲械摹畯摹?,按繁寫為‘從’,而‘從’字很可能是‘徒’字之誤。”“若將‘從’字還原成‘徒’字,這句話就該是‘得孔昭先生徒——余族高伯祖在壺關縣任中所撰拳經’,如是語義自然通順,柳暗花明”[54]。
6.5 《少林拳術秘訣》和《少林宗法圖說》
佚名著《少林宗法圖說》和尊我齋主人著《少林拳術秘訣》于民國初年面世。
徐震1929年《國技論略》中提出:“《少林拳術秘訣》所述之師法,似由會集各家之說,而未加以折衷者,故其說多自相抵牾之處”[52];唐豪1936年為《少林宗法圖說》一書再版作跋;徐震隨后針對唐豪之跋,作《<少林宗法圖說>考證》,提出:“唐君謂此書為清光緒間人一手造成,則吾未能與之一致也?!薄按藭且蝗艘粫r所撰成,顯然可見”[45]。
唐豪1941年《少林拳術秘訣考證》提到,《少林宗法圖書》“是一部胚胎于洪門的著作,其附編拳譜,就是天地會所傳的洪拳?!薄渡倭秩卦E》大部分抄自《少林宗法圖書》,但也有小部分“系尊我齋主人所撰,非由輯合而來”。抄自《少林宗法圖書》的部分,也由尊我齋主人作了修改,“改訂前八章及添作后五章。”《少林宗法圖書》的作者,唐豪提出:“滿清末造僑居日本的革命黨人”?!渡倭肿诜▓D書》成書年代“在光復之初”,唐豪列舉的證據是,書中有很多“前清”“規(guī)復河山”“光復大漢,已成事實”等語,而《少林拳法秘訣》的作者尊我齋主人,也“做過革命工作”“也僑居過日本”。唐豪對于所謂“柔術”和“禪觀練膽”的考據最為著名,“中國名技擊為柔術,始于宗法,宗法采用此名,出于東瀛”,“禪與武藝結合的理論源出日本”“宗法作者,為甚么要采取日本武士道理論入其書中呢,推其用意,大概在激發(fā)同志,解脫與恐怖罣礙之中,了卻生死關頭,以應其革命的要求”[43]。
本研究以為,以劍代武,應該成立。金庸華山論劍的“論劍”,實際上就是比武;“俠客”被稱為“劍客”,“武俠”又被稱為“劍俠”;何良臣自命其書齋為“說劍齋”,他的軍事著作有《說劍齋稿》等,都是證據。而《劍經》和《少林棍法闡宗》的影響至今,應該亦無疑問?!渡倭忠吕徴?zhèn)鳌犯鞣N版本如公開,將使得研究更進一步深入,乃至徹底揭開其面紗。鄭少康的文章明確了唐豪是根據幾本書而不是一本書,歸納出該拳系的傳遞順序。余水清先生的“從”“徒”之辨,則自有其一番精彩。《<少林拳術秘訣>考證》一書其后少有人談《少林拳術秘訣》,原因就是唐豪把這一問題弄得十分確鑿無疑。
1930年《少林武當考》、1936年《少林宗法圖說跋》、1937年《行健齋隨筆》、1941年《<少林拳術秘訣>考證》、新中國成立初期包括《舊體育史上附會的達摩》在內的《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一至八輯,唐豪為中國體育史研究的付出,毫無疑問是窮盡了一生心力,他的體育史研究中,武術史占據主要部分,而武術史研究中,少林武術又尤用其力。
當代少林武術的研究有如下幾個特點:1)唐豪的研究是從達摩創(chuàng)拳傳易筋等重點突破開始的,但當代學者的研究,則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2)唐豪的研究,多處于發(fā)現問題的墾掘階段,問題多多,疑點重重;而當代學者已經在解決問題的收獲階段,至少在無限接近真相和事實;3)研究不再是體育史的“孤軍作戰(zhàn)”,加入到少林武術研究行列的,還有歷史、宗教、中醫(yī)等專業(yè)學者,形成了多學科、跨學科的優(yōu)勢,以《易筋經》研究為例,只是體育史方向,不可能有那些研究視角和專業(yè)視域。
當代少林武術的研究還有如下尚待開拓處:過往的研究,資料的缺乏往往成為瓶頸,在少林武術典籍的研究中,尤其如此。充分利用當今圖書館的開放,交通的便利和網絡資訊的發(fā)達,窮究其版本是一個方向,也容易取得突破。中醫(yī)研究院對于《易筋經》的研究,已經作出了一個范例。
[1]阿德.《易筋經》李靖序文考析[EB/OL].http://www.shaolin.org. cn/templates/T_publication/second.aspx?id=128&nodeid=207.
[2]陳泗東.林泉院“僧兵”石刻再質疑[N].泉州晚報,1992-09-21.
[3]昌滄.南少林寺遺址在哪——專家基本判定在福建莆田林山村[J].中華武術,1991,(11):2-4.
[4]程大力.少林武術通考[M].香港:少林書局,2006:自序,1-2,90-91.
[5]程大力.少林尚棍淵源論——兼析少林武術產生的文化歷史原因[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0,16(4):23-31.
[6]程大力,張卓.抗倭僧兵:少林寺僧?少林派僧?[J].體育文化導刊,2007,(2):77-80.
[7]程大力,郭裔,王小兵.南少林、天地會與閩、粵、川武術淵源[J].中華武術研究,2012,1(1):18-34.
[8]程大力.“劍器”新探——公孫大娘所舞究竟為何物[J].武術健身,1992,(3):31-32.
[9]刁手.再談《少林衣缽真?zhèn)鳌罚跡B/OL].http://wushuweb.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0157.
[10]杜德全,周盟淵.五祖拳文化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2:30.
[11]福清少林寺重建委員會.福清少林寺[M].福州:福建省地圖出版社,1996.
[12]高建斌.福清少林院[M].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2005.
[13]郭希汾.中國體育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31.
[14]龔鵬程.達摩《易筋經》論考[J].普門學報,2001,(5):73-92.
[15]郝勤.論中國佛教與少林武術[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0,16(4):32-38.
[16]郝勤.道教與武術[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234-239.
[17][日]忽滑谷快天.中國禪學思想史[M].朱謙之,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659.
[18]候尚達,方汝楫.天啟棍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1993:4.
[19]洪振快.講武論劍——金庸小說武功的歷史真相[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7-14.
[20]黃偉民.“南少林”研究的檢討和批判[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6,24(5):97-101.
[21]曠文楠.試論少林武術體系的形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1,17(2):1-7.
[22]萊陽裔人.螳螂拳史源考述[J].精武,2007,(11):40-42.
[23]萊陽裔人.螳螂門《羅漢行功拳譜》與《少林衣缽真?zhèn)鳌芳捌渌嚓P版本的考略[J].武魂,2009,(1):57-59.
[24]萊陽裔人.是“盧鄉(xiāng)”還是“盧卿”:對柳國順先生考證的再考證[J].搏擊,2013,(3):68-69.
[25]李麗靜.一項研究發(fā)現少林武術源自安陽[N].河南日報,2001-03-26.
[26]李永明,栗勝夫,崔樂泉.天津薊縣盤山北少林武術考略[J].當代體育科技,2015,5(6):8-9.
[27]李良根.《劍經》注解[J].武魂,1992,(29)-1992,(9).
[28]林蔭生.中國南少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9-30.
[29]林蔭生.福建福清少林寺論略——南少林寺問題研究之一[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4,18(S1):102-104.
[30]林蔭生.福建莆田少林寺論略——南少林寺問題研究之二[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19(2):12-15.
[31]林蔭生.福建泉州少林寺論略——南少林寺問題研究之三[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19(3):19-22.
[32]林蔭生.福建少林寺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26(1):37-43.
[33]林世芳.再論“南少林”概念內涵及其嬗變[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7,(3):20-22.
[34]劉福鑄.福清也有少林寺[N].玉融鄉(xiāng)音,1993-04-30.
[35]劉理想,王愿.試論《易筋經》對中醫(yī)養(yǎng)生學的理論貢獻[C]//第十二屆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305-309.
[36]劉連洋.探秘《少林衣缽真?zhèn)鳌防m(xù)[J].精武,2005,(8):40-41.
[37]柳國順,王樹德,張代壽.《增補羅漢行功短打》是清代以前傳流的拳譜——兼析萊陽裔人“盧鄉(xiāng)”說之謬[J].搏擊,2013,(11): 75-77.
[38]馬愛民.從稠禪師及鄴下定晉禪院考察看少林武術發(fā)端[J].體育學刊,2002,9(5):62-64.
[39]馬明達.五臺山的僧兵和武藝[J].體育文史,1999(2):29-31.
[40]馬明達.燕山常巴巴軼事輯述——兼論西北天啟棍、八門拳諸問題[J].回族研究,1997,(3):24-36.
[41]馬賢達.試論我國武術史上的達摩與少林寺[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84,(1):10-16.
[42]潘一經,羅炤.對福建少林武術歷史的考察[J].中華武術,1995,(3):10.
[43]譚華.北朝僧人習武與少林武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2,(2):15-17.
[44]唐豪.少林武當考[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5-54.
[45]唐豪.《少林拳術秘訣》考證[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
[46]唐豪.行健齋隨筆[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3-54.
[47]唐豪.中國武藝圖籍考[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2-53,61,113.
[48]溫玉成.少林武術源于少林不容置疑[N].鄭州晚報,2001-03-31.
[49]王俊奇.關于明朝嘉靖“僧兵抗倭”問題的商榷[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6,22(1):80-83.
[50]王振忠.少林武術與徽商及明清以還的徽州社會[J].徽學,2004,3:91-121.
[51]謝重光.近年來福建南少林研究述評[J].佛教研究,1996:296-300.
[52]徐震.國技論略[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29:13-17.
[53]葉德榮.宗統(tǒng)與法統(tǒng)——以嵩山少林寺為中心[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22-24.
[54]葉憲允.蒙元前期都城“哈喇和林”城的北少林寺考[J].世界宗教研究,2014,(2):53-56.
[55]余水清.明清武術古籍拳學論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08:130-133.
[56]楊祥全.藝中魁首,夜叉正傳——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散論[J].搏擊·武術科學,2014,11(10):1-6.
[57]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40-44.
[58]曾維華,嚴耀中.從少林寺的幾方碑塔銘文看明代僧兵[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84,(2):75-77.
[59]趙寶俊.少林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48,51,56.
[60]周偉良.少林武術探源一[J].中華武術,1989,(11):32-33.
[61]周偉良.明清時期少林武術活動的歷史流變[J].體育文化導刊, 2004,(1):69-73.
[62]周偉良.武術文化與會黨文化語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18(6):1-10.
[63]周偉良.《易筋經》四珍本校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2011:13.
[64]周盟淵.俞大猷《劍經》探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3,2(6):6-12.
[65]張傳璽.少林武術與達摩并無關系[N].光明日報,1984-2-22.
[66]張卓.唐代僧人習武事跡考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5):101-104.
[67]張亞芬,周春瑛.嘉靖少林僧兵“御倭”的歷史真相[J].體育文史,1988(6):46-48.
[68]張志斌.《易筋經》最早傳本——日本藏“沈校本”考訂[J].中醫(yī)雜志,2013,54(20):1722-1726.
[69]張志斌.經眼《易筋經》傳本的避諱與抄刻年考[J].中華醫(yī)史雜志,2013,43(6):363-367.
[70]張銀行.《劍經》研究[J].體育科學,2014,34(12):18-29.
[71]張孔昭,曹煥斗.拳經拳法備要[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4.
[72]鄭勤,王玉德,張霞.武術古籍整理與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 2009,(1):123-127.
[73]鄭少康.紀效新書拳經考[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7:61-69.
[74]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福建省仙游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仙游文史資料第11輯[M].莆田:仙游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1994:1-15.
Review on Shaolin Wushu in the Last 100 Years
通過文獻資料的檢索與分析,圍繞以下 66個方面回顧并總結了近百年少林武術的研究概況: 11)少林武術源起年代; 22)少林武術產生、存在的文化歷史背景; 33)少林僧兵抗倭; 44)南、北少林問題; 55)關于《易筋經》的研究; 66)關于其他少林武術典籍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唐豪等先生的開創(chuàng)之功,同時指出當代少林武術研究的特點為:研究呈現出全面開花的態(tài)勢,研究正在無限接近真相和事實,研究已不再是體育史的“孤軍作戰(zhàn)”。關于當代少林武術的研究還有如下尚待開拓處:窮究有關少林武術典籍的版本,深入分析和調查“拳禪一體”、“少林旅游”、“少林功夫舞臺劇”等方面的內容。
少林;武術;百年;述論
By means of the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analysis,the author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es on Shaolin Wushu in the last 100 years around the following six areas:1)the origin of Shaolin wush;2)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Shaolin wushu;3)Shaolin monk soldiers anti Japanese;4)problem of north and south Shaolin;5)research onYi-Jin-Jing;6)research on other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of Shaolin wushu.The author affirmed the creative contribution of Mr TANG Hao,and at the same time,pointe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Shaolin wushu.The research showed a tendency of full bloom,the research was infinitely close to the truth and facts,the research was no longer alone in sports history.There were also several places waiting for development on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Shaolin wushu:making a thorough inquiry the versions of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of Shaolin wushu,doing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m“FistandZenintegration”“,Shaolintourism”,“Shaolinkongfu stage”andso on.
Shaolin;wushu;ahundredyears;review
G80-05
:A
1002-9826(2017)01-0045-11
10.16470/j.csst.201701006
2016-06-13;
:2016-10-04
程馨,女,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武術歷史與文化,E-mail:734653113@qq.com。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