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義,陽 嵐,仇 軍
從投壺的歷史演進看傳統(tǒng)體育的復興
羅永義1,3,陽 嵐2,仇 軍1
運用文獻資料等方法梳理回顧投壺的歷史演進,得出:投壺起源于先秦的射禮,經歷了先秦的初步娛樂化,兩漢的進一步娛樂化,魏晉隋唐的全面娛樂化及宋明的過度娛樂化與“復禮”運動等發(fā)展階段,至清末西方體育大量傳入時式微。進一步分析投壺興衰的文化與社會學原理,認為:育人與娛人功能的對立統(tǒng)一是左右投壺興衰的內在文化因素;“中間階層”是投壺興衰的重要推動力量。最后得出當代啟示:復興傳統(tǒng)體育須尋找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結合點;復興傳統(tǒng)體育可適度利用傳統(tǒng)的禮文化因素;復興傳統(tǒng)體育應注重發(fā)揮中間階層的作用。
投壺;歷史演進;娛樂化;文化擔當;當代啟示
投壺是我國古代一項兼具禮儀教化與休閑娛樂的社會文化活動,至今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據(jù)史料記載,投壺在中國古代曾十分盛行,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皆有所樂。在投壺歷代發(fā)展演變進程中,娛樂化是貫穿全程的一種趨勢。也正是投壺育人與娛人兩大功能的對立統(tǒng)一及不同時期、不同社會階層對其選擇上的博弈左右了投壺的歷史演變和興衰過程。辯證地看,不僅投壺的這種演進歷程是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活動發(fā)展演進的一個縮影,其過度的娛樂化與被賦予的文化擔當之間的矛盾也是當代許多傳統(tǒng)體育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所以,研究投壺的歷史演進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古代體育文化活動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今天的體育文化建設也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1投壺的起源
1975年,山東省莒南縣大店春秋莒國墓出土了一件春秋時期的陶投壺,該壺形似花瓶,頸長、底平、腹部朱繪三角雷紋。經考古學家鑒定,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較早的投壺實物之一[1]。文獻中最早記載投壺史實的是春秋時期的《左傳·昭公十二年》:“晉侯以齊侯燕,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兄?。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嘀兄!盵2]可見,投壺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
關于投壺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說認為投壺產生于炎帝時期的拋擊荊棍游戲,一說認為投壺源于帝堯時期的擊壤游戲,然更多學者則認為投壺源于周代射禮[3]。根據(jù)今存《大戴禮記》《禮記》有關記載,投壺有嚴格的禮制要求,且其所用矢、中、筭(今作算)等器具及司射、樂師等人員身份都與射禮相同,也采用與射禮相同“三番射”賽制及飲酒、音樂與鼓節(jié)伴奏等禮制。《禮記·投壺》曰:“(鼓節(jié))取半以下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僅從禮制上看,投壺禮幾乎是“縮小版”的射禮。鄭玄認為:“投壺,射之細也,射,謂燕射”??追f達也認為,“投壺在室在堂,乃燕樂之事,故知此射亦謂燕射,非大射及鄉(xiāng)射也”[4]。這里以為,從器物層看,投壺確實與更早期的拋擊荊棍及擊壤游戲都具有投擲器具以求命中的形式特點。但從投壺文化的性質看,使投壺成為投壺的主要并不是投擲命中的活動形式本身,而是這種活動同時具有的完備的賽制禮法及其蘊含的倫理思想。從這個意義上看,只有射禮與投壺最為相近又具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關于射禮“細”出投壺的原因有多種觀點。呂大臨曰:“或庭之修廣不足以張侯置鵠,賓客之眾不足以備官比耦,則用是禮也?!睉O云:“或病不能射也,舉席間之器,以寓射節(jié)焉。制禮者因為之節(jié)文,此投壺之所由興也[5]?!睆堅J為,投壺是文士階層崛起后的產物[6]。這里認為,這些都是可能的客觀因素,其內在的根本原因應是由于人們在思想上沖破了西周禮制的束縛而得到解放。加上東周確實出現(xiàn)了不能行射的文士階層等外在條件,才敢于邁出簡化射禮的第一步。由射禮改編而來的投壺禮不僅繼承了射禮的德性教育功能,同時又突顯了能迎合士人休閑的娛樂功能,這是它迅速為人們所接受的自身資質。所以,以歷史的觀點,投壺禮更符合東周相對寬松的社會文化活動需要,由射禮演變出投壺禮并在東周興起無疑是一種文化進步。
1.2投壺的歷史演進
投壺作為一項延續(xù)兩千多年的社會文化活動,其發(fā)展興衰不是線性的,而是隨時代更迭與社會變遷曲折往復,甚至呈周期性發(fā)展的。一般而言,社會繁榮,投壺就會繁榮,社會衰落,投壺也隨著衰落。然就兩千多年的發(fā)展總歷程看,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投壺表現(xiàn)出一種不斷被娛樂化的過程。
1.2.1 由投壺禮到禮儀性投壺游戲——先秦時期投壺的初步娛樂化
從《大戴禮記》《禮記》等禮書典籍對投壺的記載體例可以看出,如射禮一樣,最初的投壺當定位為一種禮。清人孫希旦認為投壺乃“射之類也”[5],袁俊杰甚至把投壺禮視作射禮的一種形式[7]。從禮書載投壺的儀節(jié)看,也是以禮為主,娛樂次之。如主人請賓時三請三讓,揖賓就筵,設司射、司正主禮監(jiān)酒,奏《貍首》以雅樂節(jié)投,投之前要告誡弟子相關禮儀等都有嚴格的禮法要求。另外,《大戴禮記》《禮記》都是專門記載周禮的典籍,投壺入選這些典籍,本身已足以說明,最初投壺是作為一種禮制而非娛樂游戲取得合法地位的。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隨著大量混跡于諸侯權貴之間的士階層的出現(xiàn),投壺逐漸從王室貴族向社會中下層滲透,使得投壺的游戲意味逐漸上升?!妒酚洝せ袀鳌份d,淳于髡向齊威王勾畫了一幅州閭男女聚會投壺行樂的場面:“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淳于)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三。”[8]從其將投壺與六博相提并論看,此時的投壺應該確有娛樂化的傾向。然戰(zhàn)國時期,雖然周禮屢被諸侯僭越,但周禮并未完全廢除,尚禮之風猶存。這里推測,淳于髡所述現(xiàn)象在齊國州閭間甚至齊威王那里或已存在,但在主流社會,投壺并未脫離投壺古禮的形式。只是,投壺或已從禮書記載的投壺古禮演變成了一種禮儀性的投壺游戲。
1.2.2 從傳統(tǒng)投壺到驍投——兩漢時期投壺的進一步娛樂化
兩漢時期,投壺進一步流行,并減少了揖讓之類的禮節(jié),游戲意味進一步增強[9]。同時,適應娛樂化需要,投壺出現(xiàn)了新的玩法,其工具與技術也發(fā)生了根本性變革。《西京雜記》載:“(郭舍人)以竹為矢,不用棘也。古之投壺,取中不求還,故實小豆,惡其矢躍而出也。郭舍人則激矢令還,一矢百余反,謂之為驍,……每為武帝投壺,輒賜金帛[10]。”是說郭舍人投壺一改先秦用帶皮棘木投裝有小豆的壺,而用帶有彈性的竹箭投空壺,使箭觸壺底而激返,以便接在手中再投。并因其能連續(xù)投一百余次,很受漢武帝賞識。湖南永州出土一西漢時的銅投壺,壺內有5根竹投矢[11],可以佐證漢代確有“驍投”的存在。至此,投壺出現(xiàn)了新舊兩種玩法。從技術上看,漢代新出現(xiàn)的這種“驍投”與先秦分賓主按乘矢(四支矢)輪流投矢的古投壺禮已完全不同。從性質上看,它可能更接近于漢代興起的百戲而不是先秦的投壺禮。此外,漢代飲酒之風盛行,投壺已融入酒樂文化。河南南陽出土有一幅漢代“投壺飲酒圖”,描繪兩人在司射的監(jiān)視下認真投壺,旁邊一人似已喝得酩酊大醉[12]?!逗鬂h書·祭遵傳》載:“(祭)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13]。”可見,投壺在這一時期開始成為一些儒士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酒樂文化?!膀斖丁钡漠a生及投壺中酒樂文化的突顯使投壺的娛樂性進一步增強。
1.2.3 從驍投到花樣投壺——魏晉隋唐投壺的全面娛樂化
魏晉至隋唐時期,投壺發(fā)展到鼎盛時期,并開始向多樣性與全面娛樂化方向發(fā)展。一則投壺用音樂突破了漢代以前“雅歌”的范疇,出現(xiàn)“俗”化?!端鍟ひ魳分尽份d:隋煬帝令樂正白明達造新聲,“大制艷篇,辭極淫綺”,其中就創(chuàng)作了《投壺樂》,不僅突破以前“雅歌”范疇,且“掩抑摧藏,哀音斷絕”[14]。二則投壺的玩法進一步向多樣化方向發(fā)展?!短接[》引《晉書》:“石崇有妓,善投壺,隔屏風投之?!庇忠稌x陽秋》曰:“王胡之善于投壺,言手熟可閉目。”[15]《顏氏家訓》載:“賀(徽)又嘗為小障,置壺其外,隔障投之,無所失也”[16]唐《朝野僉載》載: “薛昚惑者,善投壺。龍躍隼飛,矯無遺箭。置壺于背后,卻反矢以投之,百發(fā)百中[17]。同時,晉代出現(xiàn)耳壺,使投壺產生了名目各異的計分方法。晉人虞潭《投壺變》描述了投壺計分的新變化:“帶劍十二,倚十八,狼壺二十,劍驕七十。三百六十籌得一馬,三馬成?!盵18]。三則女性開始大量參與投壺。唐以前,女性參與投壺只偶見文獻。進入盛唐,隨著投壺活動的廣泛開展及女性社會活動的增加,女性開始大量參與投壺活動,出現(xiàn)了“摴蒱冷澹學投壺”“收卻投壺玉腕勞”等許多描寫女性投壺的詩句[19]。至此,投壺用樂由“雅歌”演化出“淫綺”之樂,投壺用具與技法的多樣化發(fā)展及女性的廣泛參與使投壺擺脫了投壺古禮的束縛而全面走向娛樂化。
1.2.4 從花樣投壺到投壺“新格”——宋明投壺的過度娛樂化與復禮運動
宋明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及人們娛樂活動的增加,投壺的花樣進一步增加。史料記載,宋代投壺的花樣已達40余種,明代更達到140余種[19]。同時,隨著宋代市民階層的壯大,投壺的參與主體下移,出現(xiàn)通俗化與過度娛樂化特點。另一方面,宋明理學興起,投壺的過度娛樂化開始引起一些文士階層或統(tǒng)治者的擔憂。宋代司馬光對投壺過度娛樂化而悖于古禮極為不滿,為使投壺回歸禮制,依據(jù)投壺古禮撰《投壺新格》,刪掉了一些投機取巧的花樣技法,重新規(guī)定投壺的相關儀節(jié),希圖“納民心于中正”。明代汪禔也仿投壺古禮撰《投壺儀節(jié)》,意圖使投壺重新回歸禮制[19]。然而,在宋明娛樂活動大發(fā)展時期,廣大投壺愛好者并不買帳,甚至明代描繪朱宣宗投壺的“宣宗行樂圖”就疑似出現(xiàn)了被司馬光《投壺新格》取消得分的“倚竿”技法[20]。所以,這些使投壺回歸古禮的努力均收效甚微。但也正是在宋明時期,投壺的過度娛樂化與文士階層或統(tǒng)治者試圖使其回歸古禮的美好愿望之間產生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使投壺的育人與娛人兩種基本功能產生分離與對立。由此,娛樂性投壺逐漸失去了文化上的合法性。投壺“新格”的產生為投壺的盛極而衰埋下了伏筆,在文化根基上投壺已初現(xiàn)頹勢。并且,由于文士階層或統(tǒng)治者對投壺娛樂性的否定與限制,使宋明投壺運動的發(fā)展產生曲折,并隨著社會興衰與投壺的“復禮”運動呈現(xiàn)出某些周期性的特點。
1.3投壺式微
進入清朝,入主中原后的愛新覺羅氏一方面繼承了宋明理學的治國之道,強調文治教化。另一方面,把北方的游牧文化引入中原,以圖從文化上影響中原。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投壺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其玩法已跳不出《投壺新格》和《投壺儀節(jié)》的限制。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葉德輝重刊《投壺新格》,序曰:“當時所行舊格,多取奇中,溫公惡其僥幸而盡改之,謂之新格,嗚呼!今之言新者,抑亦可以悟之矣!”重刊的“投壺新格”沿襲了原《投壺新格》的規(guī)則與儀節(jié),缺乏創(chuàng)新與活力[21]。所以,盡管文士階層有心重振投壺之禮,但投壺實已難現(xiàn)宋明之盛況。至清朝末期,隨著西方現(xiàn)代體育的大量傳入,中國的傳統(tǒng)體育迅速被邊緣化,投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后雖有民國學者試圖以投壺復興古禮,但失去了群眾基礎與社會環(huán)境,投壺已回天乏力。
投壺的歷代興衰演進都有著其特定的社會與時代背景。所以,投壺的興衰演進與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變遷都有著某些深刻的內在關聯(lián)。關于這些,學界已不乏研究,這里僅從投壺自身的文化特質及其參與群體的社會特征視角作一探析。
2.1育人與娛人功能的對立統(tǒng)一是左右投壺興衰的內在文化因素
投壺自誕生之時就擁有了育人與娛人兩個根本性功能,這兩個功能的對立統(tǒng)一使投壺實現(xiàn)了其外在的文化擔當與內在親民性的對立統(tǒng)一。一方面,投壺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自誕生之時就繼承了射禮的倫理思想,不僅使其獲得了禮的正統(tǒng)地位而成為經典的禮文化載體,還賦予其一種以“禮”為核心的文化擔當而成為“以禮化人”的工具。蔣斌指出:“投壺運動所寄寓的禮儀規(guī)范往往會內化成一種深重的道德自覺,這種道德自覺即使在投壺游戲、投壺表演最風行的年代,恐怕也難以消失?!盵22]正是這種由禮文化內化而來的“道德自覺”與文化擔當賦予投壺以歷久彌新的文化合法性,使投壺得以成為一種恒久合法的治人工具。所以,在誕生之后的兩千多年時間內,投壺的活動或時興時衰,但投壺的文化則從未淡出人們的視野。每當社會“禮崩樂壞”,傳統(tǒng)文化陷入危機之時,人們總會懷念甚至試圖復興投壺這種治人的工具。直到現(xiàn)代,這種嘗試仍在繼續(xù)。另一方面,投壺是射禮簡化和娛樂化的產物,自誕生之日起,投壺就因其簡單易行和內在的娛樂性而獲得了射禮等其它禮樂活動所無可比擬的親民性。簡單易行使投壺的活動受限較少而易于為廣大社會中下層群體所接受,娛樂性使投壺活動得以激發(fā)廣大參與者內在的參與熱情。所以,投壺娛樂化程度最高的時期往往就是投壺參與者最眾的繁盛時期。
在投壺兩千多年的歷史演進過程中,也正是育人與娛人兩種功能的對立統(tǒng)一才使其由理論上的治人工具得以付諸實踐并參與進中國兩千多年的治人歷史。同時,也正是投壺育人與娛人兩種功能的對立統(tǒng)一使投壺不僅成為治人的工具,也成為為治人而被治理的對象,這種目的與手段的對立統(tǒng)一左右了投壺歷代的演變與興衰過程。當二者達到一種平衡而得到統(tǒng)一時,投壺就會興盛。反之,當二者因對立而走向分離時,投壺就會衰微。在實現(xiàn)形式上,投壺是以時空存在的多樣性同時實現(xiàn)其文化擔當與滿足社會個體娛樂需求的。在時空上投壺禮的曾經和現(xiàn)實存在都使投壺獲得一種育人的社會工具理性,即蔣斌所言的“道德自覺”,并由此成為引領投壺發(fā)展演進的價值航標,使投壺時刻不忘歷史使命與文化擔當。而娛樂化與多樣性的投壺游戲或表演則使更多的人參與到投壺活動中來,成為投壺禮的潛在參與人口,使投壺實現(xiàn)其文化擔當成為可能。自宋以后,大多數(shù)時間投壺禮與多樣性投壺游戲或表演是共存并處于一種矛盾運動中的。廣大民眾自發(fā)的娛樂需要總是不斷地把投壺拉向社會中下層并使之成為投壺游戲或表演,而以文士階層或統(tǒng)治者為代表的上層社會則出于育人需要往往試圖使投壺保持投壺禮原有的社會工具理性與文化擔當。當投壺過度娛樂化而失去其育人的文化擔當時,上層社會便開始重新規(guī)范投壺的形制,從文化合法性上限制其進一步的娛樂化并促使其回歸原有的工具理性,而當投壺的娛樂性被過分限制時,投壺便失去了民眾參與的熱情而趨于衰微。
2.2 “中間階層”是投壺興衰的重要決定力量
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認為,中間階層是一個社會真正易變和不安分的階層。所以,一種社會活動從時尚到大眾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中間階層往往起著關鍵作用。因為,時尚往往從上層開始,而中間階層出于提高自己的地位總盡可能地模仿上層社會的時尚,“逃遁到時尚的拉平化里以掩蓋羞怯和畏懼”。這樣上層社會就必須放棄舊的時尚而引入新的時尚,從而引發(fā)時尚在社會下移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否定和轉換。[23]某種程度上,投壺的興衰更迭與古代社會的“中間階層”也不無關系。先秦時期,新生的投壺無疑是一種時尚,既簡化了射禮枯燥繁瑣的儀節(jié),又不失儒雅,因而很快在上層社會流行起來。而此時王權旁落,諸侯群起,脫離政權的王室貴胄競相招攬門客,使社會上產生了大量混跡于諸侯權貴之間的士階層,如著名的戰(zhàn)國四君子及呂布韋門客都達數(shù)千人[24]。這些士階層往往植根于社會下層,卻混跡于社會上層,很多有著較高的教養(yǎng),甚至志在四方,以天下為己任。正是這些活躍于社會上下層之間的士階層使投壺在社會上逐漸下移而得到發(fā)展。另外,禮是中國永不過時的時代主題。投壺與禮樂的結合使投壺得以成為一種雅體育,有一種與生俱來的雅文化情愫。因而,當投壺經歷一個發(fā)展周期而被上層社會重新復興時,它都將因重獲自身的雅文化因素而成為中間階層追逐的時尚。事實上,投壺每經過一個興衰周期而得到復興時也都是以投壺禮的形式出現(xiàn)的。此時如果社會的“中間階層”足夠壯大與活躍,如果社會有足夠的文化自由與經濟支撐,投壺很快將再次被“中間階層”拉向社會中下層而得到推廣。而當投壺被拉向社會中下層時,投壺的雅文化因素將一步步丟失,俗文化因素將逐漸占據(jù)上風。所以,當投壺進入鄉(xiāng)井社會時,多半已成為投壺游戲或表演。另一方面,社會各階層雖因社會地位不同而肩負有不同的社會責任與價值追求,然在追求身心休閑娛樂的本性上又幾乎是一致的。所以,更多的時候社會下層的俗文化與上層的雅文化在投壺身上相互滲透和共存,使投壺禮與投壺游戲打破社會階層界限,這就出現(xiàn)了郭舍人驍投也能得到漢武帝重賞的情景。正是投壺擁有的這種雅文化情愫及雅俗文化的相互滲透與轉換使投壺在社會各階層中不斷地呈現(xiàn)周期性轉換的發(fā)展趨勢,衰而不亡,死而復生。而在投壺的這種周期性轉換過程中,社會的“中間階層”無疑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成為決定投壺興衰的重要力量。
當代中國的體育文化生態(tài)中,西方體育長期占據(jù)主流陣地。在強勢的西方體育文化面前,中國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被邊緣化。除武術外,其它傳統(tǒng)體育處境艱難。時下,一些高校開始嘗試開設射禮課程,一些地方也曾嘗試復興龍舟、蹴鞠[25]等運動,但暫時都未能在社會中得到推廣,影響極其有限。民族文化的復興首先需要有民族文化的自覺,參照投壺的歷史演進與興衰規(guī)律,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3.1復興傳統(tǒng)體育須尋找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結合點
從投壺興衰的歷史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興衰不是單純某個因素作用的結果,更不是統(tǒng)治階層或某個人喜好所能決定的。一方面,一種傳統(tǒng)體育項目要在一種新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中得到復興,它自身首先必須具有某種對現(xiàn)實社會有用的文化價值,或者說首先須具有值得被復興的文化擔當。進入今人視野的傳統(tǒng)體育多是歷經上千年文化積淀而得來的,其文化價值的核心在于其傳統(tǒng)性和古典性,在于其文化象征意義。它通過某種形式的文化“尋祖”喚起當今人們的某種文化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并以此實現(xiàn)其文化擔當。另一方面,一種傳統(tǒng)體育項目要在新的社會與文化環(huán)境中復興,除具有文化價值與文化擔當之外,它還必須能激發(fā)廣大民眾的參與熱情,以擴大參與面。對于廣大民眾特別是社會中下層而言,文化擔當文化理性不是他們的首要興趣點,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才是決定其參與與否的根本因素。宋明以來對投壺禮的數(shù)次復古或復興都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武斷地限制投壺的娛樂性因素而脫離了民眾的休閑娛樂需要。如今,中國已普遍進入休閑社會,廣大民眾普遍對休閑娛樂有著較高的需求,體育與休閑融合成為當今體育文化發(fā)展的總趨勢。所以,在復興傳統(tǒng)體育文化時,不僅要看其文化擔當,還要考慮其是否符合現(xiàn)代休閑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廣大民眾普遍的休閑娛樂需求。要在保留其古典文化內涵的同時允許其適度休閑化或娛樂化,即賦予其現(xiàn)代性并在其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間找到一個合理的結合點。傳統(tǒng)性在于保留其核心的古典文化價值,現(xiàn)代性則使其不脫離現(xiàn)代社會而具有一定的親民性。所以,尋找傳統(tǒng)體育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的結合點其實就是尋找其文化擔當與親民性的結合點。
3.2復興傳統(tǒng)體育可適度利用傳統(tǒng)的禮文化因素
中國自古“威儀三千”。如今,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命題面前,禮文化仍不過時,甚至仍然代表了未來的文化方向。另外,禮儀源于古老的圖騰或祭祀,其充滿神喻性的暗示所具有的德性教育功能也是當今的說教式理性教育所無可替代的。任何一個現(xiàn)代國家都不曾也不能取消諸如升國旗、奏國歌之類的國家儀式。越是理性教育盛行的時代越需要儀式演習這類非理性教育予以補充。中國的傳統(tǒng)體育,無論是射禮、投壺等禮樂類體育,還是武術、舞龍獅、蹴鞠、龍舟、養(yǎng)生等其他形式體育,其區(qū)別于西方體育最大的特點就在于都或多或少地踐行著中國傳統(tǒng)的禮文化精髓。這既是傳統(tǒng)體育的重要價值所在,也是其與傳統(tǒng)文化結合的自身文化基礎。對于這些傳統(tǒng)體育而言,儀式文化不僅是外在形式,也是內在要求。所以,復興傳統(tǒng)體育如果能與重振禮儀之邦的禮文化建設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其自身的文化要求,還能通過充滿暗示的儀式性活動豐富人們的道德情感體驗,彌補當今德育工作中說教式理性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禮之失,煩?!倍Y文化包括禮儀與禮義兩個層次。禮儀是外在形式,禮義是內在精髓。從宋明以來投壺的數(shù)次復禮運動實踐看,之所以收效甚微,是因為其復禮過多地拘泥于古禮煩瑣的儀節(jié)形式而不能適應新社會形態(tài)的需求。所以,對傳統(tǒng)體育中儀式文化的利用應靈活、適度。既忠于其禮義,又不囿于其禮儀??山梃b跆拳道、瑜珈等異國揚棄傳統(tǒng)體育的成功經驗,卻不可生搬硬套,以免“橘生淮北”。
3.3注重發(fā)揮中間階層的作用
按世界銀行標準,2010年中國人均GDP突破4 000美元,開始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26]。至2015年,人均GDP已超過8 000美元[27],正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得益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目前中國的中間階層逐漸壯大。根據(jù)《2016年社會藍皮書》數(shù)據(jù),目前中國城市的中間階層不僅人口規(guī)模龐大,并且在收入與社會資源等方面已開始占據(jù)優(yōu)勢,成為一支規(guī)模龐大的社會影響力量[28]。另一方面,中間階層作為一個社會結構中最具活力的群體,它植根于底層社會,卻又有著底層社會所不具有的文化敏感性與社會責任感。在社會活動上,它不沉溺于底層社會庸俗的感官娛樂活動,而是不斷地追求具有某些雅文化情愫的時尚。并且,它不安分于舊有的時尚,而是不斷地追逐甚至創(chuàng)造新的時尚。就中國而言,從傳統(tǒng)性的瑜珈、跆拳道、抖空竹,到現(xiàn)代性的各種有氧操、網球、體育(休閑)旅游等,中間階層總是不停地追逐于“舊愛”與“新歡”之間,并以自身的影響力不斷地推動這些項目向社會底層移動而逐漸得到普及。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復興往往發(fā)端于上層社會理性的頂層設計,但這種理性的頂層設計要轉變?yōu)樯鐣F(xiàn)實,必須依賴于廣大中間階層的橫向與縱向傳播。所以,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復興不應僅停留在頂層設計上,而必須抓住并依靠中間階層這一群體的廣泛參與,只有抓住了中間階層,復興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頂層設計才有望成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實。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造就了中國博大精深的禮文化。投壺與禮文化的完美結合使其得以附麗于中華民族上下幾千年的禮文化長廊而被代代傳承。而隨著時代更迭與近代中國傳統(tǒng)禮文化的斷裂,投壺湮然消失。當代,在西方強勢的現(xiàn)代體育文化面前,中國的傳統(tǒng)體育文化被置于邊緣化境地,這是中國的遺憾,也是世界的遺憾。進入21世紀,在民族復興的時代號角下,復興民族體育文化的呼聲與嘗試彼伏此起,然效果始終不夠理想,這也使得不少傳統(tǒng)體育項目成為現(xiàn)代體育文化建設中的一塊塊雞肋。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投壺的演變與興衰歷程為現(xiàn)代體育文化建設提供不可多得的殷鑒。
[1] 崔樂泉.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0:195.
[2] 李學勤.春秋左傳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1295.
[3] 張國權.“投壺”與古代禮樂精神傳承[J].蘭臺世界,2014,(4):106.
[4] 李學勤.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58:1576.
[5]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沈嘯寰 ,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2:1383-1384.
[6] 張元.談投壺和蹴鞠產生之原因[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0(1):36-39.
[7] 袁俊杰.兩周射禮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4: 1-3.
[8] [漢]司馬遷.史記[M].劉亦發(fā),整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794.
[9] 孫麒麟,毛麗娟,李重申.中國古代體育圖錄[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9:67.
[10] [晉]葛洪.西京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5:37-38.
[11] 鄭元日,劉華興,王鳳元.湖南永州市鷂子山西漢“劉疆”墓[J].考古,1990(11):1010.
[12] 王文軍.漢代投壺活動考略[J].蘭臺世界,2012(25):42.
[13] [宋]范曄.(唐)李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9:492.
[14] [唐]魏征,令狐德棻.隋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73,8:379.
[15] [五代]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 中華書局,1960: 3343-3344.
[16]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M].王利器,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530.
[17] 周勛初.唐人軼事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57.
[18] 秦海生.我國古代投壺運動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2):56.
[19] 揣靜.中國古代投壺游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5: 23-43.
[20] 維文.明宣宗:天子愛投壺[J].讀者欣賞,2014(6):40.
[21] 張永,鄧麗星.中國古代投壺發(fā)展盛衰考證[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7(5):121.
[22] 蔣斌.投壺運動對培養(yǎng)德性的意義探尋[J].蘭臺世界,2014(15):86.
[23] 文軍.西方社會學理論:經典傳統(tǒng)與當代轉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8.
[24] 李西亞.戰(zhàn)國四君子與呂不韋門客的比較及其啟示[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7)4:99-100.
[25] 魏立宇,韓飛.仿古蹴鞠發(fā)展的評價[J].體育學刊,2012(2):124-127.
[26] 孫琦峰.中國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路徑研究——基于中等收入陷阱視角[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3:5.
[27] 世界銀行[EB/OL]. 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china?view=chart.
[28] 李培林,陳光金,張翼.社會藍皮書:201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89-218.
OntheRevivalofTraditionalSportsfromtheHistoricalEvolutionofTouhu
LUO Yongyi1,3,YANG Lan2, QIU Jun1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uhu and concludes that: Touhu, when originated fromPre-Qin's ritualarchery, had a preliminary 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at first. In the West and East Han Dynasties its entertainment function was strengthened, then in the Wei-Jin and Sui-Tang periodits entertainment function was in full wing. In the Song-Ming period, it was excessively used for entertainment and experienced restoration of rites, and finally it declined in late Qing Dynasty when western sports were heavily introduced into China. A further analysison the cultural and sociological mechanism of Touhu's rise and fall process shows that: the unity and contradiction of education function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 werethe inner cultural factor determining Touhu's rise and fall; the "middle-class" was the major driving force behind Touhu's development. The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drawn from the study is:to revitalize traditional sports, we need to seek the link of their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o revitalize traditional sports we need to make proper use of traditional ritual culture; to revitalize traditional sports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middle class.
Touhu;historicaldevelopment;entertainmentization;culturalresponsibility;contemporaryenlightenment
G812.9Documentcode:AArticleID:1001-9154(2017)05-0075-06
G812.9
:A
:1001-9154(2017)05-0075-06
仇軍,博士,清華大學體育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E-mail:qiujun@mail.tsinghua.edu.cn。
(編輯 馬杰華)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先秦體育禮儀研究”(sk2014A331)。
羅永義,清華大學博士生,池州學院體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E-mail:luoyy14@mails.tsinghua.edu.cn。
1.清華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84;2.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安徽蕪湖 241003;3.池州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2.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3; 3.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zhou College ,Chizhou Anhui 247000
2017-02-27
: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