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矣!
七十四年光陰如白駒過隙,十歲為學子時的某些細節(jié)卻如鐫如銘,歷歷在目。
我出生的村莊叫沙河崖,古屬寧海州,今歸煙臺市牟平區(qū)。從我記事時,村里就設有“完小”,從一年級可以讀到小學畢業(yè)。
我入學較早,十歲已上五年級。我學業(yè)偏科,數(shù)學考試常不及格。因從小家境貧苦,多愁善感,作文卻每每得到語文老師的贊賞,親自在課堂上朗讀,或者登在學校的黑板報上。這是一種鼓勵,也無形中引導了我的人生道路。
語文老師叫孫其相,本縣人,縣師范畢業(yè)。他同時兼任班主任。同學們聽他的課時屏心蔽息,并不是因為他是班主任,而是他講課生動,對課文解讀深刻,且有幽默感,偶爾借題講些歷史典故,趣味橫生,無形中助推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天真的學子以為孫老師永遠不會離開他們,會每天如時鐘般準時地站到教室的講臺上,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華,滋潤和引導著四十多名稚嫩學子的成長。
“同學們,今天是我給你們講的最后一堂課!”
孫老師的語氣帶著眷戀。雖然,他的離別是一次擢升:調到另一所學校擔任教導主任。但下面坐的都是他的孩子一般的學生,依依惜別,他語音帶著輕微的哽咽。
他陡然轉過身去,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最后一堂課的題目:“科瓦廖夫工作法?!?/p>
科瓦廖夫是當時蘇聯(lián)的一位先進工作者,他創(chuàng)新了一種工作方法,提高了政府和企業(yè)的管理效率,在全蘇聯(lián)推廣。孫老師在前一堂課遵照課文,詳盡地講解了科瓦廖夫工作法的內容和意義,并留下復習題: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現(xiàn)在我開始提問: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他目光掃了一遍學子們,有的學生微微低下頭,有的學生準備舉手。
“李恕林!”
“到!”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李恕林站起來,把科瓦廖夫工作方法詳盡地講述了一遍。
孫老師沒有讓他坐下,這說明題未答對。
“李梅珠!”
“到!”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李梅珠是班里優(yōu)秀生,考試都名列前三名,她思考了一下,仍復述了李恕林的答案。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同學們像著了魔似的,一個個站起來,像有一種神秘的引力,所有的同學都講著同樣的答案,站起來的同學都沒有坐下,像一次集體罰站。大家心里都知道,這不是老師所要的答案!
未被提問的同學小聲嘀咕。
我心里驀地出現(xiàn)了另一個聲音: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就是科瓦廖夫發(fā)明的工作法唄!
我是最后一個被孫老師提問的:
“李延國!”
“到!”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我本應選擇自己的答案,可是鬼使神差,我隨波逐流也做了同樣的回答。
“坐下!”孫老師表情嚴肅。
我失敗了。
孫老師目光中充滿了失望。
“什么是科瓦廖夫工作法?”
他的目光幾乎掃遍了每個同學帶著疑惑地面孔。幾乎是一字一字講出了答案——
“科瓦廖夫工作法,就是科瓦廖夫創(chuàng)造的工作方法!”
與真理失之交臂!
我是多么懊悔!不敢正視講臺。
“你們明明都知道前面回答是不正確的,但是,為什么都扎堆地去重復錯誤?”
教室里悄無聲息。
“你們的回答,對應的是另一種提問:科瓦廖夫工作法的內容是什么?”
同學們互相看看,似乎在尋找錯誤的責任人。
“有誰在心里想過正確的答案?哪怕一閃而過?”
我怯怯地舉起了手。
“你為什么不按自己的想法回答?”
“大家都這樣回答著……”
孫老師微微一笑,面孔又嚴肅起來:
“同學們,你們都選擇了錯誤答案,是什么導致你們整體理智的坍塌?是你們每個人都沒有堅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從眾心理,使你們全都打了零分!”
他又兄長般地掃視了全體同學一眼:
“同學們,今天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后一堂課。我雖然有些失望,但我希望你們能記住今天這一課!我會老去,你們會成長,并走上社會,去為國家、為家人承擔責任,在你們今后的人生中,會遇到無數(shù)的考題,你們對任何事物都要做出自己的正確思考,并且能堅持實踐下去,不要人云亦云……”
這是我的語文老師、班主任留下的最后一課。從此天南地北,師生再也沒有相見。
小學畢業(yè)后,因父親病故,我變成了一個十一歲的小農(nóng)民,推著獨輪車,走在鄉(xiāng)間小路上,開始了命運之旅。
白天干農(nóng)活,夜晚我在煤油燈下偷偷讀書(母親心疼兒子,怕兒子累壞了身體)。就在跳動的、微弱的煤油燈下,我讀到了阿爾豐斯·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小說中寫道,當年普法戰(zhàn)爭后法國戰(zhàn)敗,普魯士占領者禁教法語,改教德語。當持槍的普魯士士兵逼近教室門口的時候,韓麥爾為學生們上了最后一堂法語課,顯示了祖國母語的尊嚴!
孫其相老師的“最后一課”,把一種高于愛國主義的思想傳遞給懵懂中的少年們——
每個人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無數(shù)次苦難和選擇,但是否都能堅持自己的意志和信仰,不忘初心?
后來,我曾做過一個假設:大海上并排著兩艘船,一艘注定要沉沒,但上面涌滿了人;另一艘船上只有少數(shù)人,他們是否會被另一艘船的引力,動搖了自己的堅持?是否會因為另一條船上眾多質疑的目光,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會因為孤單而選擇“從眾”?
真理有時候是弱小的。如譚嗣同之飲刀;如井岡山之星火;如延安窯洞之燈光……如果你有了崇高的信仰,是否有勇氣為她堅守,一個人站在船頭,等待著暴風雨后驕陽的升起……
孫老師早已作古,在我十歲時,他留給我寶貴的“最后一課”,從此山水不相逢。
一個民族應有在暗夜高擎真理火炬的人,并能為之堅守乃至付出生命。
五千年朝代更迭,中華文明歷劫不死。除少數(shù)英杰引領,更重要的是民間無數(shù)孫老師這樣的普通人,在默默傳遞著文明之血脈和血性!
這是民族之魂的真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