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春暉
何以形成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
文/李春暉
據宜興縣志:“全縣有名山一百三十六、溪河二十四、蕩渰十七、溪潭十、瀆七十二、大湖五(太湖、滆湖、洮湖、東氿和西氿)?!币伺d東臨太湖,風帆點點,波濤萬頃;南面是丘陵山區(qū),疊嶂如云,山秀林密;北面是太湖平原,湖泊蕩渰,港灣河瀆,沃野連片。這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真乃錦繡江南,魚米之鄉(xiāng)。溪山如畫,必然物華天寶。各種水產品、畜禽產品,豐富多彩,樣樣俱備。山里有“三珍”:筍、栗、蕈;太湖有“三白”:銀魚、白魚、白蝦;滆湖有“三鮮”:黃雀、野鴨、獐雞。太湖邊的瀆上,沙土松濕,是有名的“夜潮地”,特宜菜蔬,所產百合、生姜、芋頭、蘿卜、冬瓜、烏塌菜、雪里蕻等等,都特別鮮嫩。其中百合又稱“太湖之參”。還有滆湖螃蟹、橫山鰱魚頭、萬石芹菜、宜興毛筍、張渚白果、張渚土雞、芳莊羊肉、高塍豬婆肉、官林老鴨、和橋豆腐干、徐舍小酥糖、張渚醬菜等等,都是有較高知名度的宜興土特產品。正是這些豐富的、獨特的自然資源,為開創(chuàng)具有宜興特色的餐飲文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宜興人民,歷來崇尚“耕讀傳家”,再苦再窮也要想盡辦法供孩子們讀書,因此人文薈萃,是全國聞名的“教授之鄉(xiāng)”。整體來說,宜興人的文化素質比較高,因此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研究新問題,開創(chuàng)新局面。正因為如此,宜興涌現(xiàn)出一批創(chuàng)新宜興特色餐飲文化的人才。宜興市烹飪學會、市旅游園林局審時度勢,堅持每年舉辦一次全市傳統(tǒng)創(chuàng)新菜肴烹飪比賽,把宜興特色餐飲文化不斷推向前進。
宜興是江蘇省最南端的一個城市,它與浙江省、安徽省相鄰。就菜系而言,宜興屬淮揚菜系,逐步地受浙江菜系、安徽菜系,特別是蘇錫菜肴的影響,消化、吸收、融合、開拓、創(chuàng)新,因此,宜興特色菜系兼容了淮揚菜、浙江菜、安徽菜、蘇錫菜等菜系的精華。吸收了它們的選料嚴謹、制作精致、色澤光潤、原汁原味、講究造型的傳統(tǒng)做法,同時也根據宜興食客的口味作了改進。宜興菜肴口味不似蘇錫菜偏甜,而是咸甜適中;色不似安徽菜那樣偏濃、浙江菜那樣偏淡,而是濃淡相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