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德波 Mildcat
有關(guān)瓠瓜的清涼記憶
文/范德波 Mildcat
記憶中,我家餐桌上的菜肴是極其豐富的,西紅柿炒蛋、青椒包雞蛋、韭菜粉絲、梅豆角燒肉、長豆角燒小雞、大白菜燒肉……母親變著花樣暖我們的胃,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既可當(dāng)飯又可當(dāng)菜食用的“瓠子拖”。
小時(shí)候,每年夏天一到,我家屋前屋后的瓜架上就掛滿了青翠欲滴的瓠瓜、吊瓜。為了消滅它們,母親想盡了方法,但還是吃不完。這時(shí),母親就會做她最拿手的“瓠子拖”。
母親做“瓠子拖”的時(shí)候,首先選幾條上好的瓠瓜,去皮用瓜刨把它們刨成絲,隨后加入蔥、食鹽、味精,打入雞蛋,再加進(jìn)適量的面粉,充分?jǐn)噭虺屎隣睢=又?,鍋加熱,倒入食油(要盡量多些),待油加熱后,抓起一撮面糊放在手心拍成大小適中的“面餅”放入鍋中油炸,伴著“面餅”入鍋發(fā)出的“滋滋”聲,我們的味蕾也被激活了,滿嘴生津。為了讓“面餅”熟透,母親隔一會兒就將“面餅”翻個身,如此反復(fù)幾次,“瓠子拖”就熟了。當(dāng)黃燦燦、香噴噴的“瓠子拖”擺上餐桌,不待父親發(fā)話,虎視眈眈許久的我們姐弟幾個便一擁而上,不大一會兒工夫就將滿滿一盤“瓠子拖”一掃而光。看著我們極其不雅的貪吃樣兒,父親不但不生氣,還會安慰我們慢點(diǎn)吃,別燙著嘴,鍋里還有呢,管我們吃個夠,可總沒有吃夠的時(shí)候。
如今,在外奔波的我只能在飯館里吃到“瓠子拖”,但怎么也吃不出母親做的味道。因此,只要回家,我都會讓母親為我做上一盤,每每吃著母親親手做的“瓠子拖”,我就很自豪地說:“還是母親做得最正宗,也最可口。”母親聽了,回我一個甜甜的笑,隨后,我也笑了。
那幾年沈陽的五里河公園還允許車輛進(jìn)入,夏天時(shí),每到周末老公都帶著我去渾河北岸,隨便找個地方就支竿釣魚。魚都不大,就算大也放回去,往往玩一會兒就收竿,而我更感興趣的是沿河那條曲曲彎彎的似乎無盡頭的林蔭路。我倆經(jīng)常沒什么目的地駕車緩行,說是看看別人的釣況,其實(shí)挺享受那樣的悠閑,還有景致。
由于對這條路太熟悉了,在哪里轉(zhuǎn)彎,哪里有土路小徑,哪里能直接走到水邊,哪里的樹木更密更蔥郁,哪里會突兀地現(xiàn)出一排小房子,我全了然于心。甚至我知道,哪里會有一對在路邊賣自家菜的老夫婦,黃瓜,西紅柿,還必有兩三根巨型的長條形瓜——第一次知道這是瓠瓜。
雖然看得出是葫蘆科的某種瓜,但我無法腦補(bǔ)支撐這么個龐然大物的藤蔓會有多大的力量。我說從沒看過這么大的西葫蘆,賣菜的老兩口還挺詫異,說這大瓠瓜在北方很尋常啊。但我發(fā)誓我在菜市場沒見過。5角錢一斤,四五塊錢抱回家一個大寶貝。按老夫婦教的方法,擦成絲,攥去水分,拌餡包餃子,果然清香爽口,一夏惦念。我倆有時(shí)就特意去渾河邊買瓠瓜。還別說,有一次在菜市場我還真見著瓠瓜的身影了,要2元錢一斤,如果不考慮汽油錢我還真是賺了。在單位夸瓠瓜,我們的美編妹子回娘家,在撫順那邊的娘家山頭上特意摘了一個好大的,幾十公里給我運(yùn)回來,好感人。
上周末,老媽來我家,不讓接,坐地鐵。進(jìn)屋竟拿出一只足有四五斤重的瓠瓜,她家樓下早市賣的。今年雖提了好多次瓠瓜餡餃子,始終沒如愿,但我從沒跟老媽說過。嘴上說你大老遠(yuǎn)怎么拎來的,不嫌累啊,眼前卻浮現(xiàn)出渾河水岸的瓠瓜、幽徑以及閑情。終于吃到了瓠瓜餡餃子,我發(fā)現(xiàn)有時(shí)吃進(jìn)肚里的都是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