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宜勇
“精準扶貧”理論的四個維度
楊宜勇
精準扶貧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又一重大創(chuàng)新。自十八大以來,圍繞全面建成有質量的小康社會,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扶貧工作得到大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惠及了最需要幫助的9000萬人。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這一扶貧理論實際有四個維度的內涵要求,彼此交融、密不可分。
第一,真情扶貧,切實聚焦最需要幫助的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對貧困群眾的困難要有感性認知,感情認同,才能精準找到貧困根源。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說:“我現在看到貧困地區(qū)的老百姓,確實發(fā)自內心地牽掛他們。作為共產黨人一定要把他們放在心上,真正為他們辦實事,否則我們的良知在哪里?”2015年6月16日到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貴州遵義農村時指出,政策好不好,要看鄉(xiāng)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xiāng)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顯然,沒有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有精準扶貧。
第二,組織扶貧,切實向最需要幫助的人傾斜。扶貧是全局性工作,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發(fā)揮有效組織核心的作用,聯合當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一起聚焦基層貧困戶,發(fā)揮良好的集合效應。精準扶貧既是一項政治工作,又是一項群眾工作。在實戰(zhàn)中培養(yǎng)鍛煉干部,打造一支吃苦耐勞的干部隊伍。目前看,各地大力推行合作社聯黨員、黨員聯農戶、富戶帶窮戶、大戶帶小戶的結對幫扶機制,效果十分明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把握好脫貧攻堅正確方向。要防止層層加碼,要量力而行、真實可靠、保證質量。精準扶貧尤其要防止形式主義,扶真貧、真扶貧,扶貧工作必須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開展督查巡查,對不嚴不實、弄虛作假的,要嚴肅問責。要加強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對挪用乃至貪污扶貧款項的行為必須堅決糾正、嚴肅處理。
第三,發(fā)展扶貧,切實發(fā)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時刻牢記在精準扶貧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tǒng)一的。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加大扶貧勞務協(xié)作,提高培訓針對性和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促進轉移就業(yè),鼓勵就地就近就業(yè)。要落實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政策,突出解決貧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學生上學等問題。要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加大財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強交通扶貧、水利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扶貧行動,扶貧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等政策要突出精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扶貧開發(fā)的總體思路特別強調充分發(fā)揮政治優(yōu)勢和制度優(yōu)勢,以消除絕對貧困為目標,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手段,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推動力量,強化專項扶貧、行業(yè)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格局,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互為支撐的機制,攻堅克難,攻城拔寨,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
第四,自立扶貧,充分發(fā)揮受助人的主觀能動性。即精準扶貧必須時刻牢記事物不會自動滿足人的需要,人們只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guī)律和條件,才能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處理好國家和社會幫扶與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自力更生的關系,注重培育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上下同欲者勝,積極調動群眾脫貧的積極性。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把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發(fā)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fā)改變貧困面貌的干勁和決心,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fā)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