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悅
高山流水覓知音
——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觀后感
■陳悅
看完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真心覺得這是一場詩情畫意的演出。整臺演出名稱定為《最憶是杭州》,此語出自白居易的詞:“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贝似枪磐駚砻枥L西湖的諸多名句中的翹楚,彰顯杭州和西湖的文化積淀和詩情韻味。
我們都知道,“詩情畫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整臺演出除了交響樂合唱隊之外,在湖面上,情景表演中,整體畫面感覺是要讓每個人都能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編導(dǎo)是想讓大家心里都涌起這四個字。詩情畫意在美麗的西湖上演繹得別有韻味,極有中國人典雅的、古典的藝術(shù)之美。這場晚會場地還采用了全新技術(shù)處理,影像和人物是一種互動關(guān)系。
我的專業(yè)是古箏,是最具中國氣韻的民族樂器,而古箏名曲《高山流水》又移植于古琴曲《高山》《流水》,因此我對古琴這一古老的樂器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中國人的語言里,“高山流水”,既寓意為“樂曲高妙、琴藝精湛”、亦寓意為“知音難覓、相知可貴”。將此曲演繹給各國來賓觀賞,既向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shù)的高妙,亦可表達(dá)中國人民希望與世界各國人民相知相親的美好心愿。
古琴曲《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戰(zhàn)國時已有關(guān)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于明代《神奇秘譜》(朱權(quán)成書于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為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shù)。一直以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間廣泛流傳。
古琴曲《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tài),抒發(fā)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鐘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里廣為流傳,是因為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陡呱搅魉诽N涵天地之浩遠(yuǎn)、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xiàn)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并沒有流傳于世,后人無從領(lǐng)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后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向往之”,對音樂并無切身體會。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戰(zhàn)國的諸子典籍多次記錄轉(zhuǎn)載,是與當(dāng)時“士文化”的背景分不開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人才鼎盛。很多士人國家觀念淡薄,并不忠于所在的諸侯國。這些恃才之士在各國間流動頻繁,他們莫不企盼明主知遇。他們希望能遇見像知音一般理解自己的諸侯王公,從而一展胸中所學(xué),這幾乎是幾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夢想。然而能達(dá)到此目標(biāo)的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人一生懷才不遇而汲汲無名,有的或隱身市肆,有的則終老山林。由此可見,《高山流水》在先秦時代就廣為流傳,是因為這個故事背后的寓意是人生遇合的美妙及人生不遇的缺憾。所以千百年來引起無數(shù)人的共鳴當(dāng)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上演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再一次地讓世界人民領(lǐng)略了這首經(jīng)典樂曲的玄妙和深含著的中國哲學(xué)意蘊,同時,也讓世界再一次地了解了中國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zé)任將《高山流水》發(fā)揚光大,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