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三次知識轉型看人文教育的歷史沿革

2017-11-15 21:19張冰
教學研究 2017年4期
關鍵詞:復興知識型人文教育

張冰

[摘要]作為知識的模型或范式,知識型是一個時期所有知識生產、辯護、傳播與應用的標準。人類歷史上的3次知識轉型對人文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原始知識型賦予了人文教育濃厚的神秘色彩;形而上學知識型下的人文教育演變?yōu)椤罢蔚摹薄袄碇堑摹薄奥殬I(yè)的”訓練術;科學知識型則加速了人文教育的衰落,引發(fā)了史上以來最嚴重的意義危機;人類知識的范式即將從科學知識型轉入文化知識型,人文教育也必將從衰落走向復興。

[關鍵詞]知識型;人文教育;衰落;復興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7)04-0024-05

實踐、知識與教育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lián)性。實踐是知識的來源和動力基礎;知識是教育的載體和重要內容;教育是知識篩選、傳播、發(fā)展的主要途徑。每個時期的實踐水平和知識發(fā)展狀況直接決定了這個時期教育內容的選擇?!爸R型”又稱為“知識的模型”或“知識的范式”,是立足于社會實踐對知識與認識者、認識對象的關系、知識與社會的關系以及知識的陳述問題作出的邏輯一致性的回答,并由此產生的具有結構特征的知識形態(tài)。作為知識的模型或范式,知識型是一個時期所有知識生產、辯護、傳播與應用的標準。本文試圖通過人類歷史上三次知識轉型理清人文教育的歷史沿革。

1回顧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知識轉型

人類最早的知識形態(tài)要回溯到原始社會的知識型,即原始知識型,又稱神話知識型。原始社會的知識性質是“神秘的”,知識是由一些自然的神秘力量所賜予的。這種來自神秘力量的啟示是原始社會唯一合法的知識[1]。原始知識型下的知識有以下特點:認識者始終處于從屬和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神秘力量自我的“打開”;知識的主要陳述形式是神話故事和儀式;“巫”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對神秘力量進行轉述;知識具有敘事性、隱喻性、情境性和神秘性;神秘力量的啟示為原始社會的人們提供了一種解釋世界的模式。

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社會經驗的積累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私有制隨之形成。氏族內部出現(xiàn)了階級的對立、剝削,這與原始神話中強調氏族成員分享共同的財富、權利、義務相背離。伴隨著部落兼并和部落聯(lián)盟的出現(xiàn),在新的部落內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敘事神話,這成為新部落首領稱霸部落的障礙。與此同時,將知識歸于不能精確把握的神秘力量的啟示本身與人類追求清晰的、統(tǒng)一的、確定性的本能沖動相矛盾。至此,原始知識型外在的價值性和內在的合法性都遭到了猛烈的抨擊[1]。經過與原始知識型長期斗爭,一種適應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和統(tǒng)治者需要的知識型——形而上學知識型應運而生,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知識轉型出現(xiàn)。形而上學的知識型拋棄了原始知識型基礎上的“泛靈論”,建立起了“本體論”,也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更加明晰和可靠的知識。形而上學的知識型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本源,真正的知識應該是揭示了世界“本體”的知識;認識者在獲取本源性知識面前不是被動的,而應該是積極主動的,但是不允許摻雜個人經驗;作為認識對象的世界本體,獨立于人的感覺之外,所以獲取知識的唯一途徑是邏輯;知識的陳述方式是命題與范疇,知識的性質被解釋為“神圣的”“客觀的”“絕對的”和“終極的”。

形而上學的知識型祛除了以往知識的神秘色彩,加速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但其自身也存在著無法突破的局限。一方面知識分子無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經驗,沉醉于對本體的狂熱追求,本體論最終異化為玄學;另一方面,形而上學知識的絕對性和終極性,使得大量知識成為不容置疑的教條。形而上學知識型本身的缺陷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fā)、工業(yè)革命的開展、宗教改革的發(fā)生以及啟蒙運動的進行而日益明顯。經過漫長而曲折的斗爭,這種來自觀察的科學知識最終動搖和摧毀了形而上學知識型,現(xiàn)代知識型也稱科學知識型最終確立了正統(tǒng)地位,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知識轉型產生。科學知識型下真正的知識是那些既得到觀察和實驗證實又得到嚴格邏輯證明的知識[1];知識是認識主體對認識對象的客觀反映,知識的本體就是事物的本質;知識的陳述形式借助于特殊的符號、概念和命題;科學家和研究人員成為新的知識精英;“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知識最有價值”知識的價值是絕對的和普遍的;知識是價值中立和文化無涉的,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對科學知識型的質疑和批判從科學知識型產生時就已經開始了??茖W知識型自產生以后就染上了偏執(zhí)的、貪婪的和霸道的毛病[1]??茖W知識獲得“知識王國”的合法地位后,“緘默知識”“本土知識”和“人文知識”只能流浪在“知識王國”以外,受盡排斥。此外科學知識型還被“功利化”,用于滿足個人和國家的功利需要。對科學知識型理性的批判主要來自知識社會學、科學哲學以及哲學。對科學知識型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主要集中在人類學、女性主義和發(fā)展理論等領域。飽受質疑和批判的科學知識型正在推動著人類歷史上的第三次知識轉型,文化知識型正在形成之中。文化知識型在知識問題的基本觀點為:知識是文化的產物,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決定了人類知識形態(tài)的多樣性,每一種知識型都具有合法性;認識者生存在具體的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中;認識者對認識對象的反映受到自身興趣、利益和認知能力的影響;知識有多種陳述方式,如“描述性陳述”“敘事性陳述”和“規(guī)范性陳述”;知識具有很強的文化性,不存在一種普遍有效的知識。

2人文教育的歷史沿革

人文教育旨在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向學生傳遞一定的“人文知識”,培養(yǎng)其對于自己、他人以及環(huán)境的“人文理解”與“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促使他們樹立高尚的“人文理想”與“人文信念”[1]。“人文需要”也稱“意義需要”,這種需要的核心是回答什么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人文知識”是歷史上所形成的追問和回答人生意義的知識。“人文理解”是對價值規(guī)范和實踐的總體性反思與體驗。“人文關懷”側重于關懷對象與關懷者之間總體存在關系。“人文理想”是對自己一生的總體設計。“人文信念”是人對于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基本生活方式的堅定態(tài)度。人文教育指向人的意義世界,目的在于喚醒、保存和發(fā)展人的“共同人性”或“類特性”,促進生命自覺。葉瀾教授將教育界定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生命自覺是人類生命的本體特征。生命自覺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對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領悟、自我把握與自覺實踐。知識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內容的選擇,那么在歷史的長河中,在知識型的不斷變革和更迭中,人文教育的發(fā)展軌跡是什么?endprint

2.1神話知識型下的人文教育——濃厚的神秘色彩對原始社會教育的猜想大多來源于對當時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分析,認為原始社會的教育主要是生產勞動的教育和生活習俗的教育。然而,從原始社會起支配作用的知識型出發(fā),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神秘力量的啟示。原始社會是一個泛靈論的社會,由于原始人的心力孱弱,無法正確回答和解釋寒來暑往與生老病死一類的自然、社會和人文現(xiàn)象,所以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有靈魂的。因此,自己的一切行動都要得到有關靈魂的準許。這一時期知識的主要陳述形式是圖騰崇拜、神話故事和儀式。神話知識型下,能夠真正成為知識的是神秘的“人文知識”,這種知識主要通過對“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超越現(xiàn)象界的‘神秘力量”的關系的探索與回答而形成,以解決人類在剛剛誕生時所產生的精神困惑和意義問題。在神話知識型下,神秘的“人文教育”是教育的主流,神話和儀式是進行這種神秘的“人文教育”的載體,生產勞動教育和生活習俗的教育只不過是神秘“人文教育”的附屬品和派生物。2.2形而上學知識型下的人文教育——“政治的”“理智的”“職業(yè)的”訓練術伴隨著人類的第一次知識轉型,原始社會的“神秘性知識”逐漸被古代社會的“形而上學知識”(西方)和“道德知識”(中國)所取代,盡管“形而上學知識”和“道德知識”與原始的“神秘知識”在知識的主體、標準、陳述方式都有很大區(qū)別,但就其性質而言,基本上屬于“人文知識”的范疇。其主要原因是,從中西認識論史上形而上學和道德理論的起源來看,這一時期中西古代思想家的許多教育論著包含著強烈的人文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朝聞道,夕可死”“不怨天,不尤人”,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普羅塔格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和“我自知我一無所知”,亞里士多德的“合乎德行的現(xiàn)實活動才是幸福的主導原因”等都具非常鮮明的人文教育色彩。這一時期的教育把教人“怎樣做人”作為主要任務,“如果經過教育而學會了他們應當怎樣做人的話,就能成為最優(yōu)良最有用的人。”[2]

然而,人文知識和人文教育并沒有按照先前的軌道發(fā)展。在中國,隨著漢王朝的建立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的施行,先秦儒學從一種民間學派上升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人文意蘊,蛻變?yōu)橐惶撞蝗葙|疑的繁文縟節(jié)和社會規(guī)范。對于儒家古典文集的學習也不再是為了尋找人生意義,提高人生境界,而是為了博取外在的功名,“學而優(yōu)則仕”。在西方,隨著羅馬帝國的建立,特別是基督教被定為國教以后,這種對人生意義問題的自由沉思以對羅馬帝國和“神”的皈依而結束,終結了人們內心深處進行意義反思的可能,因為人生的意義已經從外面“給定了”。學者們對于“人”與“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目的不再是解決人生意義問題,而是論證神的存在和捍衛(wèi)宗教教義的權威。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和西方的中世紀,盡管知識還是以人文知識為主,人文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流,但是這些人文知識和人文教育已經失去了人文教化的意義,淪為一種“政治的”“理智的”“職業(yè)的”訓練術。

西方的文藝復興是一個新的人類自覺時代,是對中世紀的徹底反叛。在這個時代,西方世界處于一種“祛魅”狀態(tài),人們開始按照“人”本來的樣子來認識“人”,出現(xiàn)了“人文主義”的復興。人文主義學者翻譯、介紹并創(chuàng)作了大量有關人生與人性的著作。當時,所有文化生活形式都圍繞著“肯定人的價值”這一主題展開,西方文藝復興早期是人文教育最發(fā)達的時期,這時期的“人文學科”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內容出現(xiàn),其具體門類包括:道德哲學、演講術、詩歌、歷史。好景不長,文藝復興晚期,由于人文學科的“制度化”等原因,人文教育變得逐漸“僵化”起來,失去了人文教育的意蘊,重新淪落為“政治的”“理智的”“職業(yè)的”訓練術,充滿了“保守的”“腐朽的”“貴族的”矯情。

2.3科學知識型下的人文教育——加速衰落

與人文學科和人文教育的復興、發(fā)展和衰落相比,自17世紀以來,自然科學一路高歌猛進,在推動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加速現(xiàn)代化進程中發(fā)揮了根本性的作用,從而登上了知識的“帝王”寶座,自然科學知識和教育成為了主流的教育類型。與此同時,社會科學也逐漸發(fā)展起來,并運用自然科學的方法改造社會知識。伴隨著科學知識型的確立和社會研究的科學化,人文科學的處境越來越糟糕。到20世紀中葉,人文學科已經從知識的權利之巔跌落到知識世界的最底層,從“顯學”變成無人問津的“冷門”。伴隨著科學知識型的確立,西方思想界也逐漸意識到“科學文化”造成的巨大的人性危機,人文教育呈現(xiàn)出某種復蘇的態(tài)勢。20世紀上半葉出現(xiàn)了一些旨在解決人生意義的思想流派,如要素主義教育、永恒主義教育、新托馬斯主義教育、存在主義教育、人本化教育。在20世紀下半葉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西方人在更加清醒地意識到科學教育的巨大威力的同時,也痛徹地認識到人文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一些國家開始采取行動重視人文教育的發(fā)展。

在中國,整個20世紀也是人文教育最薄弱的世紀。在辛亥革命以前,清末知識分子有“中西之辯”,在教育中也形成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政策,但是“中體”主要是綱常名教,完全不再以“人性”“人生”為本,而是以“封建王朝”為本,“西用”的目的也是維護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辛亥革命以后,學校課程體系徹底廢除了“讀經科”,代之以“公民科”,用社會教育代替了人文教育。20世紀20年代出現(xiàn)了“科玄之辯”,在這場辯論中“西學”被稱為真正的“科學”,“中學”則被貶為“玄學”。伴隨著西方知識標準、學科體系的引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徹底失去了知識的合法性,人文教育日益衰微。新中國成立,洗血了百余年來受壓迫、受奴役的歷史,為復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人文教育提供了政治保障,但由于新中國百廢待興,需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在短時間內提高生產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人文教育在20世紀下半葉仍然是步履維艱。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fā)展、綜合國力的提升,20世紀80年代以后,傳統(tǒng)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大量的古典著作得到整理出版,相關的研究機構和研究著作也如雨后春筍。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出現(xiàn)了嚴重的政治腐敗、道德滑坡、文化媚俗,在社會思想領域又出現(xiàn)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的討論。在這場討論中“人文教育”得到政府、知識分子的高度重視,出現(xiàn)了一種“復蘇”的態(tài)勢。endprint

3人文教育缺失引發(fā)的意義危機

由于人文教育指向人的意義世界,是一種反思性教育,有很明顯的個體性和隱喻性,不能像自然科學教育那樣直接為人類帶來財富,提高生活質量,改善人生存的物質環(huán)境,也不能像社會科學那樣為政府和管理人員提供科學、合理的社會決策。盡管現(xiàn)階段中西方人文教育都呈現(xiàn)出了復蘇態(tài)勢,但在實際的學校教育中,人文教育依然薄弱,人文課程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中仍然處于一種“邊緣”位置,人文教師的數(shù)量不足、質量不高,在大學里人文學科成為最“冷門”的專業(yè),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人員銳減。人文教育的衰落和缺失,引發(fā)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意義危機。

3.1自我認同感的遺失

人的自我認同感是一種“內在性的認同,它是一種內在化的過程和內在的深度感,是個人依據(jù)個體經歷所形成的、作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3]。自我認同感是一種身份感。自我認同感的喪失意味著身份感的缺失。自我認同感的缺失有一系列的表現(xiàn):自我選擇之惑、自我規(guī)劃之缺、自我角色之淡、自我力量之弱等。令世人遺憾的是,多年來的教育并沒有讓受教育者明白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卻一次次的在自我選擇、自我規(guī)劃、自覺實踐中迷失。當下的人們更多的是以外在的標準,或帶著功利化的目的,對自己的人生進行選擇和規(guī)劃,完全迷失了自我。受制于科學知識型的教育,用統(tǒng)一的規(guī)格去培養(yǎng)學生,壓抑學生的個性,埋沒了學生自身的潛力,長年單調的學校教育把學生禁錮在單一的“學生”角色,無法讓學生深度體驗與領悟自身承擔角色的多樣性,也無法自如有度的發(fā)揮自己的角色?,F(xiàn)實的教育讓更多的學生表現(xiàn)出“甘心臣服的軟弱、盲目跟隨的愚蠢、肆意揮霍的沖動”[4],卻無法“擁有共生共長的勇氣、謀劃發(fā)展的能力和珍惜與享用并存的人生智慧”[4]。

3.2終極關懷的喪失

終極關懷是人們對于終極性意義的追求,是推動人們意義感的動力[3]。人文教育的缺乏讓學生失去了對許多終極性問題思考的機會,如人性、人生意義。“科學知識型”塑造了一種以滿足國家和個體世俗性需要的教育,即以獲得權力、財力、職業(yè)、身份、地位等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育理念不再追求“心靈”“德行”“境界”,取而代之的是“收益”“回報”“效率”。在實際的生活中,人們往往用“物質”需求代替“精神”需求,用“價值”需求代替“意義”需求。有人認為,一個人只要越來越多的占有物質財富,只要在社會生活中功成名就,一個人的生活就越有意義。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意義的困惑或危機并不能通過物質財富的占有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得到解決。意義的困惑與危機必須通過自身的嚴肅反思加以解決。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我是誰”“我究竟要做什么”“我為什么要這樣生活”“我這樣生活有意義嗎”是永遠不能放棄的問題。在現(xiàn)代社會,有些人因為感覺人生失去了意義選擇自殺。意義危機不僅最終剝奪了一個人過去生活的合法性,也從根本上動搖著一個人邁向新生活的勇氣和信心。還有一些群體對人生意義的困惑,由于在學校教育中得不到正面的和積極的解釋,而去接受宣揚“末世”“自殺”等的邪教教義。

4文化知識型下的人文教育——走向復興

人類第三次知識轉型正在孕育,文化知識型正在形成之中。在文化知識型下,無論是改造自然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合格公民的社會知識,還是促進人類自我反思、意義生成的人文知識,都應該得到尊重和發(fā)展。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人的活動。教育的首要目的和本體功能是要讓受教育者明晰“人”之為“人”的意義所在,促進生命自覺,在此基礎上再衍生其他目的和功能。因此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應該認識到人文教育在個體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核心作用,應該認識到人文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核心作用[5]。當下的教育改革要充分認識到人文教育的獨特性,發(fā)現(xiàn)并喚醒學生內在的人文需要,提高青少年基本的人文素質,培育人文精神,樹立崇高的人文理想,增強對錯誤的人文意識的鑒別能力和抵抗能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和體驗到人性的美好,這無論對學生自身,還是對世界的發(fā)展都是極其必要的。

缺乏人文教育的教育無法培養(yǎng)出一個完整的人,是不完整的教育。不完整的教育就會造成不完整的社會和世界,就會給人類自身和整個世界帶來無法預測和消除的災難。文化知識型下人文教育亟待走向復興,讓人類都能夠詩意地棲居。

參考文獻

[1] 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7-311.

[2] 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39.

[3] 祝賀.科學教育與認同危機[J].教育科學研究,2011(11):25-27+41.

[4] 李偉.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個體生命自覺[J].高等教育研究,2012(4):26-34.

[5] 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識與人文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12-14.

AbstractAs a model or paradigm of knowledge, knowledge form is the standard of all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defense,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a period.Three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in human history have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ties education.The original knowledge form gives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a strong mystery;under the metaphysical knowledge form humanistic education evolves into political,rational,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m accelerates the decline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which triggering the most serious crisis of meaning since the history:As paradigm of human knowledge will soon shift from scientific knowledge form to cultural knowledge form,humanities education will also be bound to move from decline to revival.

Keywordsknowledge type;humanities education;decline;revivalendprint

猜你喜歡
復興知識型人文教育
知識型員工的績效管理研究
基于心理契約視角的知識型員工績效管理策略
知識型員工激勵問題初探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
鐘擺回擺,自行車在中國“復興”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淺析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論師愉生悅的詩意教育
文化復興,“復興”何事?
中小企業(yè)知識型員工的特征與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