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張旭東 編輯 | 任紅
宋應星與牌樓村
◎ 文 | 張旭東 編輯 | 任紅
北工大西門站的《天工開物》 圖/東方IC
奉新縣宋埠鎮(zhèn)牌樓村。一個由千畝良田圍擁的江南小村。元末,宋德甫由本縣的張家邊遷此建基。村莊山環(huán)水繞,景色秀麗,歷史上因此名為雅溪。到了明清時,這個村莊進士、舉人輩出,“三代尚書”、“方伯第”、“世進士第”、“世科坊”等功名牌坊在村莊前一個接一個,于是更名為牌樓。
牌樓村興旺肇始于村莊里一個叫宋景的人。宋景,字以賢,弘治十八年進士。累官至南京吏、工二部尚書,改兵部,參贊機務。入為左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謚莊靖。因他的緣故,朝廷還追封宋景的祖父宋宇昂、父宋迪嘉為吏部尚書,追封其兄宋岳為云南布政使?,F(xiàn)在,牌樓村還存有“三代尚書”牌坊,記錄著他的功名輝煌。
茲后,宋氏族人在這個村莊一邊務農(nóng),一邊課讀子孫,從明至清,走出了數(shù)十個進士舉人。哪怕是科舉已經(jīng)取消了的民國直到現(xiàn)在,宋氏族人仍然為子孫考學高中,洗脫泥腳而榮耀無比。上世紀九十年代,又一輪修家譜的熱潮來到時,宋氏族人在新編家譜中,把凡考入師范、中專以上,脫卻農(nóng)村戶籍的子孫都一一詳細記入譜中,傳記后世。
這是一個有著典型的耕讀傳家傳統(tǒng)的村莊。這樣的村莊在江南太多了。我在鄉(xiāng)野調查的時候,每到一個這樣的村莊里,總是能聽到村民們講述他們的先人是如何苦讀取得功名,如何錦繡還鄉(xiāng),恩澤故里。村莊中雕梁畫棟的古建筑,當年是如何富麗堂皇、金鞭絡繹,而今又是如何的荒草萋萋,繁華不再,村莊老去,人才凋敝。奉新的這個小村莊由雅溪改為牌樓,則是更鮮明地顯示著村莊里農(nóng)人們的向往與樸素直接的價值觀。在他們的眼里,耕讀傳家是傳統(tǒng),而在耕讀傳家的后面,更是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人生使命。村莊的命運,系于這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之中。
選擇這個村莊來說說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是因為這個村莊有著與眾不同的地方。
著名的中國古代科學巨匠,《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就是奉新縣牌樓村人。沒有哪一個村莊能這么鮮明地見證記錄中國農(nóng)耕史曾是如何的繁榮,又是如何的急轉彎。宋應星在奉新的這個村莊出生。他罩染著祖上“學而優(yōu)則仕”的榮光,循著耕讀傳家的人生傳統(tǒng)道路長大。他擷取過讀書獲得榮耀光環(huán)的喜悅,又飽嘗了歷次科舉不中的失敗屈辱。在他的后半生選擇了離開科舉這條唯一的道路,用自己所有精力,去調查、記錄、研究、分析,撰寫了一部被譽為中國十七世紀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百科全書的《天工開物》,留下了對中國農(nóng)耕文明最濃重、最全面的一個身影。他沒有想到,他寫作、刊印《天工開物》,以及這一本書顛沛流轉的傳世經(jīng)歷,不單單是一本書的苦難,更是中華文明科技史苦難的一個見證。從農(nóng)耕文明到現(xiàn)代科技,在中國科技史上是一個漫長而巨大彎道,恰如長江在江西吸納浩淼的鄱陽湖水之后,也是一個大彎后才東奔走向大海。
萬歷十五年,宋應星在牌樓出生。著名的學者黃仁宇寫了一本研究明朝的書就叫《萬歷十五年》,那書中開端這樣與道:“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歷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升平,全年并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間時疫流行,旱情延及山東,南直隸卻又因降雨過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這種小災小患,以我國幅員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釀成大災,也就無關宏旨,總之,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p>
牌樓村的瑞吸長庚額
宋應星就在這平平淡淡的萬歷十五年出生。這一年,距他的曾祖,曾在科舉中高中進士,后來榮光四耀任職過吏部、工部、兵部尚書,澤延祖上,三代俱封尚書的宋景去世,正好四十年。這四十年榮光漸暗,宋應星的祖父,宋景的第三子宋承慶,雖然聰穎秀異、博學能文,卻終為年壽所限,二十六歲便夭亡,終其一生只是個邑庠生。留下一個獨子宋國霖,也就是宋應星的父親,一生在科舉場上失利,終其一生,也只是在本縣做了四十年的生員。家族的榮光在他們這一支似乎漸次黯淡。
在中國鄉(xiāng)野的無數(shù)個村莊里,這是經(jīng)常上演的故事。興衰之間,是一種循環(huán),也是一種輪回。曾經(jīng)的家族榮光,難免因人因事而黯淡,但很難熄滅,后來的子輩將艱忍向前,重續(xù)榮光?,F(xiàn)在,這一份責任傳到了宋應星和他兄弟們的肩上。他們需要在耕讀傳家磨礪中,重新回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再現(xiàn)先祖那樣傳奇的人生。
一切似乎能夠重新實現(xiàn),宋應星顯示出他特有的稟賦。幼年時期,宋應星與哥哥宋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家塾中讀書8年,他不但勤奮好學,而且資質特異。一次因故宋應星起床很遲,哥哥應升已將經(jīng)文7篇熟讀背完,他則躺在床上邊聽邊記,等館師考問時,他瑯瑯成誦,一字不差,令館師大為驚嘆。年紀稍大,宋應星還肆力鉆研十三經(jīng)傳,廣及關、閩、濂、洛各理學學派。學古文則上溯周、秦、漢、唐,《史記》《左傳》《戰(zhàn)國策》乃至諸子百家,無不貫通。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宋應星與哥哥宋應升同舉江西鄉(xiāng)試,兩人同榜考中舉人。當時全省有1萬余人應試,在考中的109人中,奉新只有宋應星兄弟2人,宋應星考了第三名,哥哥宋應升考了第六名,為時人敬佩,當時就有“奉新二宋”之美譽。
牌樓村三代尚書坊額
挾著這一份光彩奪目的才華,當年秋他們哥倆趕往京師應次年丙辰科會試,未中。這沒有影響他們的自信,為做好再應試準備,哥倆前往九江府著名的白鹿洞書院進修,投師于洞主舒曰敬。
公元1619年,宋應星弟兄和舅父甘吉陰進京會試,兄弟倆仍未及第,但他們以為第三次可以成功。
公元1623年,宋應星弟兄第三次進京會試失敗。
公元1627年,宋應星弟兄第四次進京會試失敗。
公元1631年,宋應星弟兄第五次進京會試失敗……
這時,宋應星已45歲,宋應升已54歲,他們寶貴的青壯年時間,就這樣消磨在科舉上面了。宋應星的哥哥選擇科舉上面的另一條道路,以舉人身份留在北京,候吏部選職。不久,被選為浙江桐鄉(xiāng)縣令(正七品),從京師直接赴任。宋應星本來也可以走這條道路,但他放棄了,此后宋應星絕了科舉之念,把所有精力用于整理寫作他的《天工開物》一書。
中國古代歷史上,從來沒有一本書如此廣泛而完備地收集、整理、記錄中國的農(nóng)、工技術。《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nóng)作物和工業(yè)原料的種類、產(chǎn)地、生產(chǎn)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生產(chǎn)組織經(jīng)驗,既有大量確切的數(shù)據(jù),又繪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圖。全書分上、中、下三冊十八卷,全面記載了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與手工業(yè)技藝,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第一部農(nóng)業(yè)與手工業(yè)的百科全書,但這個榮譽,還需要過近四百年后才出現(xiàn)。當年的宋應星自己也知道,自己的這本書并不是耕讀傳家的正道,正道仍然是科舉。他在完成這本書并付印時,自己寫下了序言,在序言中他說:“丐大業(yè)文人,棄擲案頭,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這本書的命運被宋應星自己說中了。一直到近四百年后的1922年,著名學者丁文江從天津羅振玉手中獲得菅生堂版的《天工開物》,并在1928年由武進陶湘刻印《天工開物》三卷發(fā)行于世,《天工開物》才廣為中國人所知曉。
然而,其實早在17世紀末年,《天工開物》就傳到了日本,日本學術界對它學術內(nèi)容的研究和引用一直沒有間斷過。到19世紀30年代,不同文版的摘譯本已在歐洲流行開來,《天工開物》對歐洲的社會生產(chǎn)和科學研究都產(chǎn)生過許多重要的影響。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則把宋應星稱為“中國的狄德羅”,把《天工開物》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科學百科全書。
只不過,從當時的眼光來看,宋應星是一個失敗者。他沒有肩負起家族對他的希冀。也許在他青年時的夢想里,也想成為他曾祖父宋景式的成功人物。宋景令宋埠牌樓村宋氏在當時榮光燦爛,甚至連村莊的名稱都由雅溪改成了牌樓。從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上,宋景成功實現(xiàn)了由農(nóng)而士、由士而仕的光輝道路,結果以閣臣的高位名垂青史,榮耀故里。而宋應星,走的卻是一條由農(nóng)而士、由士而農(nóng)、由農(nóng)而工的漸行漸遠的一條道路。
很多人會認為,中華傳統(tǒng)的“耕讀傳家”,是一種美好的生活圖像。現(xiàn)在我們在許多村莊的古建筑上會看到“耕讀傳家”的牌匾。向我們傳達耕則事稼穡,豐五谷,養(yǎng)家糊口,以立性命;讀則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yǎng)性,以立高德。然而,我們并沒有注意到,耕讀只是一條漫長道路的開始,傳家并創(chuàng)造家族榮耀道路極其漫長,而在那樣的時代,是越行越狹窄,沒有其它出口,只有一條道往前走。
當然,這只是很久之后,在最初歷史進程上耕讀傳家是美好的開端。隋唐以前,中國的歷史是門閥貴族制的歷史,寒門中的普通耕農(nóng)是沒有什么通道能讓他們創(chuàng)建屬于自己的顯貴門庭。但是隋唐科舉的出現(xiàn),卻給予了這一種可能。寒門農(nóng)人一旦科舉成功,就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身份、門庭及至世俗生活的一切,將驟然改變。至宋朝時,這條道路如河流一般,愈顯寬闊??婆e成功達此目標者難以勝數(shù)。而且,要達此目標,基礎條件的門檻并不很高,只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家中男丁興旺,代代能傳遞;二是子弟能苦讀,一代不行二代,二代不行三代……這讓許多家族開始有目標地扶持、資助族中子弟讀書并參加科考。門閥貴族制的取消,同時又使曾經(jīng)的世襲為官不再出現(xiàn)。庶族耕讀世家可能因讀出人頭第,門庭顯赫,也可能因不能讀而重回塵世,重返農(nóng)田土地。所以中國俗語有云“富貴不過三代”。于是,無論是一般人家,還是大富小康人家,開始注重建立嚴謹家訓,高度重視后輩教育,農(nóng)村的半耕半讀,最終是以讀書出仕為最終目標和最高目標。
似乎這樣一切很美好。然而這一切最后都僵化到八股的文章里。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崇禎皇帝命趙士錦盤點國庫,存銀不滿四千兩,國庫處于極度空虛的狀態(tài)。曾經(jīng)極度繁華的市井衰敗,工商業(yè)遭到嚴重破壞,手工業(yè)生產(chǎn)停滯,商業(yè)蕭條的局面。而早在七年前,奉新人宋應星就已經(jīng)編寫了一本書《天工開物》,收錄了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工業(yè)技藝。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chǎn)技術,重視這些技術并經(jīng)世致用,也許,將是另外一條道路。
沒有可以被改寫的歷史,耕讀世家自營田地,以累世讀書相傳的傳統(tǒng),仍然繼續(xù)向前,仍然擠向窄小的科舉大門,哪怕是時間到了1905年取消科舉考試后,直到現(xiàn)在,我們的村莊仍然堅信這一信念。我們讓一個個孩子讀出來,遠離村莊,一個個村莊衰老,垂垂暮年。
我們都記得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在那里生活著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他們也葆有了自己的真性情。那個村莊自然生態(tài)優(yōu)美,人民安居樂業(yè),村人關系融洽,社會和諧文明?!皞骷覠o他法,非耕即讀;裕后問良圖,惟儉與勤”,“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這些美好的耕讀景圖,千萬不要被唯一的科舉以及藏著科舉骨頭里的那些腐朽的光宗耀祖的窄門所阻隔。
牌樓村三代尚書牌坊
今天的宋應星,已被奉新人當作歷史名人請進了紀念館,紀念館是宮殿式的華麗建筑。紀念館里那尊從明朝走來的宋應星的雕像,微微抬著頭,眼睛正迷惘地看著遠方的天空。在已漸滄桑的雕像的額頭,還淡淡地留著科技激情和國家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