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洋
(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談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的歷史淵源
鄭 洋
(成都大學美術與影視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6)
《美麗的磨坊女》創(chuàng)作于1823年,動蕩不安的社會大背景推動了人追求美的天性與本質(zhì),舒伯特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將米勒的詩集“森林號角手遺稿”的詩篇譜寫成了《美麗的磨坊女》。套曲講述了青年磨工和磨坊女的悲催愛情故事,整部套曲像一首抒情詩歌,人物形象鮮明,用動人的旋律和生動感人的音樂語言,無不顯示這部套曲的深刻的藝術內(nèi)涵。
浪漫主義;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女
現(xiàn)代我們所說的“浪漫主義”是從中世紀法語中“浪漫傳奇”這個詞衍生而來的。在發(fā)展過程中,“浪漫”指的是感情豐富而又多愁善感。“浪漫主義”一般指的是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中葉在歐洲的一些國家,所產(chǎn)生的思想、文學、藝術及文化運動。浪漫主義通常都是來自于客觀現(xiàn)實,重視濃郁的情感當作起源且強調(diào)從人的主觀內(nèi)心世界而出發(fā),從而表達出人們強烈追求理想世界的愿望,和對于大自然壯麗景觀深深的敬畏之情。①
十八世紀末,歐洲爆發(fā)了以法國大革命為主的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但最終的結果不是以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所想建立的“自由,平等,博愛”為口號的理想社會。反而在1815年后,歐洲各君主國家結成了以復辟王朝為主旨的“神圣同盟”,在專制的統(tǒng)治下,富裕與貧窮的矛盾越來越嚴重,階級矛盾也因此而日益尖銳。正是這樣一個復雜而動蕩的社會大背景下,歐洲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產(chǎn)生了。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產(chǎn)生是當時作家們對現(xiàn)實的不滿,企圖通過文學喚醒人們對理想社會的憧憬,幻想著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自由平等社會。對于歷史問題的不滿,婦女與兒童的權益得不到保護,對于自然景觀的敬仰與尊重這些都是作家們爭先恐后所想創(chuàng)作的題材。作家通常在作品里面追求對內(nèi)心世界的描繪,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個性自由的向往。隨之,一大批文學家如雨后春算般出現(xiàn),他們都代表了浪漫主義文學追求個性解放,崇尚自然的精神,同時也為浪漫主義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文學基礎。②
在十九世紀初,涌現(xiàn)出了許多非常優(yōu)秀的音樂創(chuàng)作大師,他們的作品大多是歌頌人的本性和本能,反映了當時人的感情狀態(tài)。藝術歌曲這一聲樂體裁的現(xiàn),在當時的德國和奧地利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這個時期的藝術歌曲和古典時期相比,在表現(xiàn)手法上有了更大的改進,曲調(diào)上更加貼近浪漫主義時期的詩歌韻律特征,深深地表現(xiàn)了詩歌的意境,對于情感的表達也更加的細膩,鋼琴的伴奏不再是簡單的陪村作用,它與詩歌、音樂完全融為一體,成為表現(xiàn)藝術歌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之以室內(nèi)音樂會為主的歌唱家,也伴隨著很多優(yōu)秀作曲家創(chuàng)造出大量優(yōu)秀的藝術歌曲作品而開始出現(xiàn)。歌唱家隨即帶動了室內(nèi)藝術歌曲的演唱,也影響了作曲家對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
作為浪漫主義藝術歌曲創(chuàng)始人的舒伯特非常富有音樂才能,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藝術歌曲,從而在藝術歌曲的發(fā)展中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年,但是給我們留下的作品范圍之廣,內(nèi)容之豐富,令人敬佩且受到大家的喜歡。
弗朗茨·舒伯特生于1797年,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最終只有包括舒伯特在內(nèi)的五個孩子存活了下來。父親也是當?shù)匾凰W學校的校長,舒伯特最初的教育都來自于父親和哥哥,舒伯特憑借其獨特的音樂天賦在1808年考進了在今天作為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前身,在當時是維也納最高教育機構的皇家神學院。并靠著當初父親和哥哥教授的小提琴基礎,擔任管弦樂團了第一小提琴手,后來又跟著當時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利里學習通奏低音和對位法的課程。1813年由于到了變聲期,他不得不離開合唱團。在1813年-1816年,協(xié)助父親從事音樂方面的教學工作,盡管教學工作繁重而復雜,舒伯特仍然堅持作品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諸如彌撒曲、重奏和重唱、歌劇和藝術歌曲等不同體裁的作品。1815這一年里,舒伯特以驚人的創(chuàng)作速度創(chuàng)下個人當下的歷史記錄。除此外,他還譜寫了D大調(diào)第三號交響曲(The Third Symphony in D Major),整個一年下來,舒伯特一共寫了150首旋律悠揚的小品。
舒伯特在1818年夏天前往定居維也納,并成為了首批可以從真正意義上來說的自由藝術家。他的經(jīng)濟收入來源于可憐的作品稿費以及演出。例如《菩提樹》只付給1盾,舒伯特的生活已經(jīng)到了饑寒交迫的境地,對此舒伯特憤憤不平地曾說過人們之所以喜歡我的作品,是因為平窮和病痛促使我寫下這么優(yōu)美的音樂。隨即創(chuàng)作了《美麗的磨坊女》和《冬之旅》,詩人威廉·繆勒曾說過“我的詩歌要是不與其他東西結合,只是簡簡單單的文字,它的生命就不是完整的……僅有音樂能夠喚醒我的詩集,并給與它重生”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威廉·繆勒并沒有親耳聽到舒伯特為他詩作所譜寫的優(yōu)美動人旋律。貧困的生活和疾病的侵擾,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舒伯特的身體,正當他步入壯年之時,卻因為疾病而去世,享年31歲。根據(jù)舒伯特的遺愿,死后被葬在新渥倫公墓貝多芬的旁邊,許多人冒著惡劣的天氣來參加這位樂壇巨匠的葬禮,葬禮儀式隆重而莊嚴。
《致遠方的愛人》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史上第一個套曲,而舒伯特參考這一組曲,發(fā)展出了聲樂套曲這一新的藝術形式,聲樂套曲一般由一定數(shù)量的具有短小結構的歌曲組成,各個歌曲又可以獨立成為一首單獨的歌曲,各個歌曲之間相互聯(lián)系,既可以整套演唱也可以單獨演唱。這些歌曲一般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這種聲樂套曲的結構形式豐富了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形式,有著極強的藝術感染力,許多歌唱家都十分喜歡,也經(jīng)常演繹。
1823年的5月到11月,舒伯特創(chuàng)作出了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這個時候的他還是一位二十六歲的青年,生活也是飄搖不定,新創(chuàng)作的歌劇幾次被否定,他的自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且他也因為自己生病的醫(yī)藥費而發(fā)愁,這種饑寒交迫的生活使他充滿了煩惱和不安。五月的某一天,舒伯特去訪問好友蘭特哈丁格(Benedikt Randdhanrtiger 1802-1893),在等待好友的歸來時,舒伯特在不經(jīng)意間看到了詩集《旅行號角手的遺稿詩集》,其創(chuàng)作者是威廉·繆勒,他當時很快就被這本詩集而吸引了,不等好友歸來就拿著這本詩集趕忙回家,靈感傾瀉而下,就已經(jīng)寫好了三首。但后來因為舒伯特為寫歌劇《費拉布拉斯》而中斷了這部套曲的創(chuàng)作,直到秋季末尾才完成全部套曲,有考據(jù)的日期是套曲的第十五首《嫉妒與自尊》記下了1823年10月。
繆勒的原詩集里面有23首,但舒伯特舍棄了其中的三首,即描寫磨坊少女的第六首,表現(xiàn)嫉妒心理的第十六首,以及將思戀轉為小花的第二十首。舒伯特除了變更少部分的歌詞與提名外,其他的幾乎沒有變動過。
舒伯特生活的時代是在一個反動的復辟時期,此時的舒伯特對當時的社會社交大為失望。復辟時代的反動制度時時刻刻影響著時代的發(fā)展。波斯特曾寫下一段話,記錄下當時的社會背景?!暗教幎疾紳M了秘密警察,真是無法想象。這恰是證明了做賊心虛。每個酒店的茶坊都是領有津貼的密探;也有這樣的密探,他們在飯店和旅館到處偷聽別人的談話。就是在王宮的圖書館里,也有提防他們。當然,所有多少被懷疑的信件都要遭到檢查,關于這一點他們一點也不像掩飾,就在發(fā)信人的信件上蓋上警察局的火印。”從1811年起,有一萬多名警察秘密分布在維也納的各個角落,幾乎沒有一句話能逃的出他們的耳朵。顯然,舒伯特對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情況感到非常不滿,但是又無能為力。周圍的到處都是這樣的人,他們對這種情況都是視而不見的,逐漸在黑暗中迷失自我,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和真理,因而變得軟弱無力。舒伯特曾說過“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是一個沒有作為沒有的意義的時代。
1822年夏末,舒伯特感染了梅毒這成為他生命中的轉折點。當時他并知道此病毒的可怕,但是他能感受到其嚴重性,直至1828年的前五年,他也從未因為疾病的原因放棄創(chuàng)作或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數(shù)量,正是因為肉體的苦難提升了他心靈的凈化,這段時期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證明。病痛的折磨和貧瘠的生活造就了舒伯特身心的痛苦。他十分厭惡生活中商業(yè)化的一面,他僅僅需要足夠的錢滿足一般的生活??墒浅霭嫔虒λ膭兿饕约皦赫?,是他踹不過氣來,就以他最出名的藝術歌曲《流浪者》來說,才賣了兩個古爾盾,而出版商卻在后四十年里賺到了兩萬七千古爾盾。就在一個殘酷的社會背景下,一位偉大的天才被物質(zhì)以及精神雙重折磨著,三十一歲就離開了人世。■
注釋:
① 李學雷.浪漫主義史學評析.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4.
② 李興悟,蒲娟娟.西方音樂史綱與名曲賞析.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③ 許佩暉.淺析聲樂套曲《冬之旅》中詩歌與音樂的關系.長沙大學學報,2009,03.
[1] 尚家驤.歐洲聲樂發(fā)展史[G].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2] 管謹義.西方聲樂史[G].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劉心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G].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