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
作為一個思想者作家的韓少功
陳曉明
非常榮幸參加少功兄入駐北師大的儀式,看到來了這么多朋友,這么多學生,我剛才跟江河兄都驚嘆:少功的人氣這么旺,確實有點盛況空前,可見少功在朋友們心目中的位置,在當代文學中的影響和在青年學生們中受到的擁護,都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作家寫了四十年,確實讓朋友們感到由衷的敬意,我也是帶著敬意來到這里,而且確實深感榮幸。
要說韓少功的創(chuàng)作,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是那么的明晰又是那么的復雜,試圖在每一個部位要去捕捉韓少功的作品都很困難。剛才丁帆兄從兩個點切入,一是思想,一是文體,本來我也想從這兩個點來談,但這兩個穴先被他點了,我就有難度了,我想接著丁帆兄的話題進一步做點探討——作為一個思想者作家的韓少功,我們怎么理解。更多客套的話、恭維的話、祝賀的話我不多說,我更愿意把韓少功作為當代文學史的現(xiàn)象來理解。
首先,他的思想是有穿透力的。我一直在琢磨他的這個穿透力是怎么進行、怎么展開,有什么特點。像今天研討會的主題“求索之路永無止歇”,像“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本來是楚人的話,是楚人精神的自詡,是他們給中華民族提供的精神資源,前有屈原,后有少功,中國的文脈就是這么傳下來的。多年來,韓少功一直在做獨立思考,從“尋根”時期一直到現(xiàn)在,他其實都是在做他的思考,向時代發(fā)問,向文學發(fā)問,包括向自己發(fā)問。這就是屈原的永不妥協(xié)的懷疑精神和追問精神。當然,韓少功從來不用激烈的言辭,他用他的作品,從《爸爸爸》到《馬橋辭典》,從《暗示》到《日夜書》,韓少功都是在向時代和文學的本質發(fā)問。
我想說,少功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和時代始終保有距離。我這么一說,大家可能覺得思想者韓少功難道不是最為直接向時代發(fā)問的人嗎?怎么會和時代拉開距離?恰恰是他和這個時代構成的一種歧異關系——這就是如阿甘本所說,真正的作家和他的時代都構成有一種歧義。雖然,韓少功反復處在當代文學的潮流當中,當這樣一種潮流以他的位置來建立來尋求支點時,我們發(fā)現(xiàn),韓少功從這個潮流中又逃脫了,我們在下一個歷史的某個位置又看到少功的身影,但是我們會看到,他又會轉身離去。他始終有他那一種個人介入歷史的位置和方向,但到一定程度,他總是會抽身離去。
這就是阿甘本提出的“同代人”的概念。除了“同代人”,還有“同時代”,究竟我們和這個時代是什么關系,在什么意義上我們是“同代人”,在什么意義上我和這個時代是“同代”的。阿甘本提出一個觀點:只有和這個時代有“歧異”的人才是“同代人”,當然他秉持的是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理念,他的立場和方法也都是傳承了馬克思的意識性批判精神,所以他強調和時代的“歧異性”。
我們回頭看,在“尋根”的時代,我們歌頌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呼喚歷史的到來,但是突然有一批作家回到傳統(tǒng)文化中去了。我一直認為“尋根文化”“尋根文學”和知青作家有密切關系,少功是作為知青一代作家轉身“尋根”,這本身包含了一代人和這個同時代的非常復雜的關聯(lián)方式。在這個轉身當中,我們看到他和那個大的時代產(chǎn)生了一種歧異。這不只是說對知青這代作家的歷史的重新審視和追尋,也不只是對拉美文化現(xiàn)實主義馬爾克斯的呼應,更重要的是,像少功、阿城、李航育這幾位作家,他們都很奇特,到今天為止,他們和時代都是有歧異的。
就這一點,我也曾提出過一個觀點:知青作家和他們同時代的那批來自農(nóng)村的作家不一樣,他們是關鍵的一代。我曾經(jīng)和梁曉聲探討過這個問題,曉聲認為我說的蠻對。梁曉聲也好,這代作家也好,他們一方面有非常強的時代感,非常強的觀念性,他們是觀念的一代,但是他們又和時代保有距離,始終有一種歧異,這是非常奇特的現(xiàn)象。我跟韓少功算同代人,我們都當過知青,77級,從八十年代走過來。一方面我們這些人有歷史感,但另一方面,和時代有歧異該怎么去理解?而且這一代人的這種經(jīng)驗,對歷史的這種態(tài)度,今后中國當代文學如果有觀念史,是這代人的觀念史,這代的作家有觀念史,以后就沒有了。我不是在談論這個問題而抬高這代作家。我曾經(jīng)帶著懷疑的方式來理解這代人,理解梁曉聲、理解韓少功、理解我自己。我當時懷著更為樂觀的心態(tài)去看賈平凹和莫言、閻連科,我琢磨他們?yōu)槭裁磳ξ膶W、對漢語有那樣的把握,這個非常令我驚異,這樣的觀念和回到生活的泥土里去的、大地的這樣一種書寫方式,怎么有這么大的差異?而且它確實標示著中國在完成現(xiàn)代主義的本土化的歷史中,他們有他們的共性。
另一方面,格非、蘇童、余華這批作家又在另外的層面。我絕對不是在肯定或貶低,在我的一種理解方式中,對于那代作家來說,格非的介入方式不是純粹的生活,也不是觀念,他是另外的層面。而余華和蘇童,我不一定理解得對,因為理論總是要歸類,總是要找到一種既是極端的個別化,又要有某種共性,因為我們總是在尋求統(tǒng)一性,我們永遠逃脫不了理解的哲學的最根本的難題,就是同一性和差異性問題。
所以在這個同一性當中,作為少功的個人性,和他對時代的歧異,他把這個歧異磨礪得最為尖銳和巧妙,這是我最感到驚異的。他作為這個時代的同代人,作為同時代來建立他和這個時代的關系,不管是他的思想、他的批判性、他的投入、他的思考,還是他的審美的文體那么審慎的實驗,他都讓我感到驚異。韓少功在文體方面的處理方式,和格非、余華走了兩個極端。格非、余華他們年輕的時候非常明快、非常極端、非常大膽;但是少功作為一個楚的狂人,他卻是以那么審慎的方式處理他的文體。我們?nèi)タ础恶R橋詞典》和《暗示》,這兩部作品在文體學和文學史構成的對話關系上,我們沒有理清楚,它的意義可能是非常豐富和微妙的,他的這種審慎需要我們?nèi)ダ斫狻?/p>
在韓少功的身上,這種豐富性、復雜性和歧異,是這么具有挑戰(zhàn)。我感到榮幸的是,我跟少功是同代人;我感到慚愧的是,他有那么多東西值得我學習而我卻還沒有來得及學到手。
陳曉明 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