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伐,開啟郭沫若亦文亦政的人生模式

2017-11-13 23:20
郭沫若學刊 2017年2期
關鍵詞:郭沫若政治人生

蔡 震

(中國社會科學院 郭沫若紀念館,北京 100009)

北伐,開啟郭沫若亦文亦政的人生模式

蔡 震

(中國社會科學院 郭沫若紀念館,北京 100009)

投身北伐,在郭沫若的人生經歷中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郭沫若參加北伐,既是其主觀意愿的選擇,也是時勢使然,是時代對于他的選擇。北伐的經歷帶給郭沫若若干政治遺產:以“從事實際活動”,來確認自己“日后的動向”;進入政黨圈;獲得從政的歷練;積累了廣泛的人脈關系等等。當北伐之后郭沫若又重新做回文學家的時候,他在實際上為自己開啟了亦文亦政這樣一種將延續(xù)其畢生的生存方式。

北伐:郭沫若;政治遺產:亦文亦政

如果把郭沫若的人生行旅描繪為一條長長的軌跡,那么,1923年他從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畢業(yè)后回到上海,直至1937年7月從作為政治流亡之地的日本再次回到上海這十余年間的經歷,應該是其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段軌跡。因為他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學術研究兩個領域所成就的輝煌,以及他在思想上所經歷的轉變,基本上都發(fā)生在這一歷史時間段。

再往小一些的時空范圍看,一個人的一生,無論一帆風順,還是歷盡坎坷,但人生路上的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這幾步決定了其人生的基本走向。投身北伐前后,就是郭沫若在其人生路上緊要處所走出的幾步。這一段經歷似乎沒有那么光彩奪目,盡管“戎馬書生”的慨當以慷足以讓人熱血沸騰,鐵馬金戈的戰(zhàn)場硝煙畢竟沒有為郭沫若成就什么。然而,投身北伐,對于郭沫若是一段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人生經歷,它預示了,或者說開啟了郭沫若人生行旅的模式。

郭沫若在國民革命軍即將北伐之際毅然投筆從戎,并非心血來潮,也不是詩人的浪漫心性使然,他的選擇在其人生之旅勾畫出的軌跡延長線上實際已成必然。可以看看北伐之前郭沫若有著怎樣的經歷。

自從揚起“創(chuàng)造”這面大旗,郭沫若與創(chuàng)造社作家在上海灘的文學活動搞得如火如荼,正方興未艾。而1926年2月底,一個來自廣東大學的邀請,卻讓他毫不猶豫地南下廣州,并且把創(chuàng)造社的主力也帶往廣州。之前幾年,郭沫若曾有過幾次受聘往大學任教的機會,他都推辭未就,這一次何以全力以赴呢?因為這不是一個一般的聘用教授任教的邀請。由廣東大學代理校長陳公博署名寫給“沫若田漢先生”,催促他們南下的信函,表達的是這樣一種邀請:“我們對于革命的教育始終具有一種懇摯迫切的熱情,無論何人長校,我們對于廣東大學都有十二分熱烈的希望,于十二分希望中大家都盼望先生急速南來”。“現在廣州充滿了革命緊張的空氣,所以我更望全國的革命的中堅分子和有思想的學者們全集中到這邊來,做革命青年的領導。深望先生能尅日南來,做我們的向導者。”

從事“革命的教育”,“做革命青年的領導”,而且是作為“革命的中堅分子和有思想的學者”被邀請,郭沫若顯然樂于接受廣東大學給自己的這樣一個角色定位,認為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能“從事實際活動”,而不再僅僅停留于文學園地之中耕耘的機會。

廣東大學不是一般的國立大學,而是相當“黨化”(國民黨)了的大學,是國民黨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陣地。在將要把廣東大學改名為中山大學的計劃里,國民黨人是準備讓其“達到黨化地步。將來凡系黨員入校肄業(yè),一律免費。非黨員則要交納學費。”陳公博以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的政治身份執(zhí)掌廣東大學校務,是因為國民黨中央對于由守舊勢力西山會議派的鄒魯掌校非常不滿,在鄒魯去職后即于1925年底任命陳公博代理廣大校長。在代理校長期間,陳公博準備革新教務,并開始施行了幾項新的校務措施。從陳公博的邀請中,郭沫若應該是看到了可以有一個大展拳腳的機會。

郭沫若和創(chuàng)造社作家的文學活動盡管遇到不少困難、挫折,但畢竟做得風生水起,何以他會萌生了去從事實際社會活動的想法呢?這又得往前看看1924年的郭沫若。

1924年4月,在從九州帝國大學畢業(yè)歸國一年后,郭沫若攜家人又返回日本。他這次到日本,計劃中有兩件事:一是尋找讀大學院(研究生院),繼續(xù)研讀生理學的機會。二是翻譯河上肇的著作《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前者未能如愿,后者則很快完成了,并且成為郭沫若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這是人們所熟知的史事。

由翻譯河上肇的《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而帶來的思想上的變化,已經預示了郭沫若在人生之路的選擇上將發(fā)生巨大變化。郭沫若對于河上肇學究式的討論和回避實踐馬克思主義的態(tài)度不大滿意,也不認同河上肇“不贊成早期的政治革命之企圖”,認為那“不是馬克思的本旨”。他在給成仿吾的信中宣稱:“我們是革命途上的人,我們的文藝只能是革命的文藝。我對于今日的文藝,只在它能夠促進社會革命之實現上承認它有存在的可能。而今日的文藝也只能在社會革命之促進上才配受得文藝的稱號?!惫粜拚舜饲暗奈乃囉^,將文藝與社會革命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

于是,“這些覺悟便是使我生出了‘一個維系著生命的夢想’,‘把研究生理學的志愿拋棄了’的。我想一方面仍舊繼續(xù)著自己的學藝生活,而在另一方面從事實際活動。這,是決定了我日后的動向的。”

再次從日本回到上海,郭沫若在文學活動之外的社會活動、政治活動多了起來:到宜興做社會民生的調查,與“孤軍派”、“醒獅派”的國家主義者論爭,參與同鄉(xiāng)會的活動,到一些社會大學講課……郭沫若說,“我那時的意趣是集中在政治問題上的”。在這樣一種思想狀態(tài)下,得到廣東大學邀請,郭沫若當然會毫不遲疑地應聘赴任。

1926年3月底,郭沫若抵達廣州,走馬上任廣東大學文科學長之職。上任之初,郭沫若就有一個引人注目的舉動:搞文科革新。他提出了一些革新教務的具體措施,由此引出了一場激烈的擇師風潮。郭沫若被推到這場風潮的風口浪尖上。他提出的革新教務措施受到一批代表守舊勢力的教師的頑固反對、抵制。他們宣布罷教,向校長呈文要求“罷斥”郭沫若,并將呈文向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廣東省教育廳呈送,又刊登在廣州的報紙上。但是郭沫若的革新舉措得到國民黨廣東大學特別黨部的全力支持。該黨部專門召開了黨員大會,通過四項議案,以示聲援。

5月初,擇師風潮以革新勢力的勝利宣告結束,郭沫若得到國民黨廣東大學特別黨部的高度評價。在該黨部寫給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的報告中認為,“各科學長,只有文科學長郭沫若先生,很能幫助黨務的進展”,“他的文字和演說,很能增加黨化宣傳的聲勢”,“能夠在重大問題發(fā)生的時候,有徹底的革命表示和主張”。

郭沫若在文科革新與擇師風潮中的表現得到國民黨人的充分肯定,于是,5月中旬,由時任廣東大學校長褚民誼介紹,郭沫若加入國民黨。之后5月底,郭沫若受命為國民黨廣東省黨部青年夏令營講習班的教務工作負責人之一,并將講授“革命與文藝”。其他將開設的課程有:蔣介石講授“北伐計劃與國民黨政策”、周恩來講授“國民革命與黨”等。緊接著6月初,他又與吳稚暉、張?zhí)住⒑蜗隳仁芷笧閲顸h廣東大學特別黨部暑期政治研究班教授。

6月21日,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陳公博為部長)改組而成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召開第一次戰(zhàn)時政治工作會議,郭沫若以準備進入政治部,還未到任的身份參加了會議。7月4日,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通過《中國國民黨為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宣言》。提出“統(tǒng)一政府之建設”,“剿除賣國軍閥之勢力”的目標,號召全國人民支持和參加北伐。同日,國民革命軍在東校場召開誓師大會,會后,約十萬國民革命軍分三路開始北伐進軍。22日,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宣傳科長的郭沫若,從廣州黃沙車站乘火車赴韶關北上。

從3月底到廣東大學,至7月下旬離開廣州隨軍北伐,在不足四個月的時間里,郭沫若來了一個華麗的轉身:棄文從政(軍)。但是,考察過郭沫若自1924年以來一路行走的軌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人生角色的轉換,既是他主觀意愿的選擇,也是時勢使然,是時代對于他的選擇。

作為國民革命軍的一個政治工作干部,而且負有領導責任,郭沫若已經無暇,或者說無意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了。一個歷史細節(jié)很有意思:《洪水》創(chuàng)辦一周年,出版了一期紀念???。因為是“自己紀念自己”,所以刊登的都是創(chuàng)造社作家的作品,郭沫若的詩歌自然是不能缺少的。但正在北伐途中的郭沫若顯然無心創(chuàng)作,于是,紀念??瘡摹镀俊分羞x取兩首詩合為一首,以《著了火的枯原》為題刊出。不知道的人以為這首詩是郭沫若新作??傉尾恐鞴苡幸环荨陡锩娙請蟆罚膳藵h年主編,報上辟有文藝副刊,但在整個北伐期間郭沫若只有一首紀念蔣先云的詩刊出。足見其“棄文”之徹底。

對于郭沫若而言,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轉換了人生角色當然很“酷”,譬如被人贈以“戎馬書生”的徽號,但更重要的是,他非常適應這樣一個新的社會角色的擔當,也能把它做得很好。所以僅僅兩個多月后,他便升任總政治部副主任,并且受命往南昌,在總司令部主持政治部工作。蔣介石還委任他為“總司令部行營政治部主任”。在“中國國民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南昌特別黨部”成立時,郭沫若當選為執(zhí)行委員。寧漢分裂后,武漢國民黨中央仍任命郭沫若為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國民政府政治委員會任命他為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這支部隊是武漢國民政府所轄的主力部隊,后來南昌起義的部隊也出自該部)副黨代表(黨代表缺)兼政治部主任。這些都可以說明郭沫若所具有的能力和所做的工作是被充分認可的。

北伐是一次軍事行動,它給予郭沫若一段軍旅生涯的經歷。但北伐又不是一次單純的軍事行動,其中包含了更多政治、政務活動的內容。北伐是以軍事行動,打倒軍閥勢力,從而實現國民革命的政治訴求、社會理想訴求。所以,隨軍事勝利而來的有地方政權的更迭,在北伐過程中有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的爭斗,有國民政府(寧漢)的分裂,直至南昌起義國共兩黨分道揚鑣。郭沫若擁有的身份和職務,使得他在歷經這一次次歷史事變的時候不可能是局外人,而必然是參與者。他的人生經驗因此大大豐富起來。

那么,北伐的經歷究竟帶給郭沫若一些什么政治遺產呢?

首先,參加北伐使得郭沫若實現了意欲“從事實際活動”,來確認自己“日后的動向”的愿望。而且北伐不是一般意義的“實際活動”,是一次社會革命的實踐。這應該是一直生活在學校和文學園地中的詩人郭沫若,在實現了思想轉換之后,在走到人生一個新的起點之際所渴望的機會。正如他在赴廣東大學之前為“鑿死”自己先前的思想“混沌”而寫的一篇序文中所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兒是新思想的出發(fā)點”。

其次,北伐經歷把郭沫若帶進入政黨圈。

在中國現代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政治生活中,離不開政黨,所以,一個人要置身社會政治生活領域,必然要具有黨派身份。郭沫若在上海從事文學活動,組織創(chuàng)造社的時候,曾特別強調“沒有固定的組織,我們沒有章程,沒有機關,也沒有劃一的主義”,“只是本著我們內心的要求從事于文藝的活動”。但是他甫一到廣東大學,很快就認識了政黨的作用和力量。他的教務革新正是由于得到國民黨廣東大學特別黨部的大力支持,才得以推行。

加入國民黨,是郭沫若在大革命時期政治生涯中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不只是此前作為一位浪漫詩人的郭沫若在表面上一個政治身份的變化,黨派身份直接影響了他此后人生角色的定位和人生道路的走向。正是國民黨員的身份,使得他能夠進入到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擔任宣傳科長,參加到北伐的軍旅中,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負。北伐后期,他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與蔣介石決裂,被國民黨開除黨籍,而中國共產黨則把他視為“知識分子的領袖”。南昌起義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但仍使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名義,“以‘繼承國民黨正統(tǒng)’來號召,反對寧漢政府”。郭沫若被推舉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七人主席團成員,并被任命為宣傳委員會委員、主席,總政治部主任。起義部隊南下途中,由周恩來、李民治介紹,郭沫若加入中國共產黨。

由此開始,黨派身份決定了郭沫若的一生。即使后來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以無黨派民主人士的身份活動在社會生活和政界時,那個“無黨派”其實還是以一種政黨關系為支撐。

其三,北伐經歷給予郭沫若以從政的歷練。

從宣傳科長做起,到作為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的副手,再到獨自主持一方工作的政治部大員,郭沫若在軍隊政治工作、宣傳工作方面應該是有著很好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同時,在北伐期間,國民革命軍政治部的工作職責,還不僅僅是軍隊內部的政治工作,它涉及到社會的許多方面,因為北伐的目標之一就是“統(tǒng)一政府之建設”。所以蔣介石會授命政治部起草“文官考試”、“懲吏條例”等有關吏治的章程。隨著部隊一路北上的軍事行動,原在軍閥勢力治下的地方政權需要重組,在這個過程中,政治部就會根據需要,參與到各種工作中去:經濟、教育、社會團體管理、農村工作、地方新聞工作,乃至涉外工作等等。北伐軍攻克武漢之后,鄧演達兼任了湖北政務主任委員,郭沫若也曾被要求擔任湖北省政府教育科長,只是他堅辭未就,但擔任了黃埔軍校政治科政治教官。郭沫若還被國民政府委定作南京東南大學改組為東南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與劉湘、劉文輝、楊森、楊闇公等一起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四川臨時省政務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雖然在實際上郭沫若沒有具體承擔地方政務工作,但這樣一番閱歷,對于他在政務方面的歷練是不言而喻的。

其四,北伐前后的經歷為郭沫若積累了廣泛的人脈關系。

在上海從事文學活動的時候,郭沫若交往和活動的空間,主要是在文學家、藝術家的圈子里。到廣東以后,在廣東大學任教的幾個月和投筆從戎一年多一點的時間內,他活動和交往的圈子大大拓寬了。在文學家、藝術家之外,他廣泛結識、交往了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人,尤其是在政治、文化、教育、軍事幾個領域。在黃埔軍校、農民運動講習所、國民黨內的講習班、研究班等的授課和北伐期間政治部的工作,直至后來的南昌起義,使他與國共兩黨(其實還有后來的一些民主黨派)領導層的主要人物都有了交集或交往??梢哉f,北伐的經歷,開始把郭沫若帶進了上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社會的精英政治圈(無論在朝還是在野)內,雖然他從未進入到這個圈子的中心。

當然,郭沫若在是時擁有的人際關系也有遠近親疏之別,有的可能只是一面之交,但是在中國這個重視人倫關系、人際關系的社會里,這樣一個關系網絡的擁有,其實是非常重要的。郭沫若后來無論是為文,還是為政,這些人脈對于他都是一個無形的資源。譬如,抗戰(zhàn)期間國共合作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組建過程中,郭沫若成為三廳廳長不二的人選,當然與此不無關系。那張被稱作“五光圖”的照片(郭沫若與北伐故舊陳銘樞、張發(fā)奎、黃琪翔、葉挺五人于1938年1月重逢于漢口時留下的一張合影)是頗有歷史意味的。

隨著大革命失敗,郭沫若走完了北伐之旅。1927年11月,他輾轉香港回到上海。血雨腥風之后,北伐的經歷并沒有隨風而去。

經歷了那樣一番轟轟烈烈,大起大落,郭沫若似乎并沒有做什么精神心態(tài)的調整,沒有一點躑躅停頓,很從容地就又重新做回文學家的角色,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活動中。他在創(chuàng)作《恢復》中那些詩歌時,甚至重現了創(chuàng)作《女神》和《瓶》的那種“詩興的連續(xù)不斷的侵襲”的亢奮狀態(tài)。這樣的詩歌創(chuàng)作狀態(tài),按郭沫若自己后來所言也就只有過這三次?!痘謴汀返膭?chuàng)作,最多有一天寫成六首的。顯然,在《恢復》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無論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激發(fā),還是詩歌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內容,都是郭沫若從北伐前后所經歷的人生體驗中所感悟和獲得的。

參加北伐,是郭沫若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踐行社會革命的一段人生,所以,北伐的經歷、北伐的政治遺產,使得郭沫若在重新做回文學家的時候,其文學家這一社會角色的內涵也已經有所不同了。革命文學不僅是表達在一個口號或理論概念上,而是實實在在體現在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

同樣,再往后看一點,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之時,因為遠離了國內的社會現實,遠離了一起實現文學夢想的創(chuàng)造社朋友們,他決定轉向學術研究領域。以唯物主義辯證法、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去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在一開始就成為郭沫若鮮明的、堅定的學術立場。亡命日本,與他參加北伐是有因果聯(lián)系的,選擇這樣一個學術立場,無疑也是他在有過北伐前后那樣一段人生經歷之后的必然趨赴。

郭沫若的人生中有三個關鍵詞最為重要,即:文學、學術、政治(從政)。這代表著他最主要的幾種人生狀態(tài),或者說是他人生的幾個組成部分。它們最初是由北伐的經歷串聯(lián)起來。而當郭沫若脫去北伐的戎裝,蟄伏于上海竇樂安路一處弄堂小屋里,淡定地又拿起文學家的筆時,他在實際上為自己開啟了亦文亦政這樣一種生存的方式。

在如何對待為文與從政的關系上,郭沫若所經歷的,與瞿秋白曾在被排擠出中共中央核心領導層而去上海搞文藝工作的經歷有些相似。難怪瞿秋白最后在福建汀州獄中寫出的信是給流亡日本正潛心于古文字研究的郭沫若的。他對郭沫若說:“可憐的我們,有點像馬戲院里野獸”。又不無羨慕地談及讀到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的一新著,《創(chuàng)造十年》的上半部”,最后祝愿郭沫若“勇猛精進”!

顯然,在處理兩種不同人生的轉換時,郭沫若表現得更為自如、灑脫,這也可以看做是北伐給予他的政治遺產:亦文亦政,入而能出,出而能入。再一次在出入之間轉換人生角色,是十年之后郭沫若秘密歸國投身于抗日戰(zhàn)爭的滾滾洪波之中時。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當然是續(xù)緣于北伐軍旅中總司令部政治部副部長的郭沫若。

在中國的士文化傳統(tǒng)中一直存在有如何在“廟堂”與“江湖”兩個政治空間之中安身立命的問題?!熬訌R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體現了中國文人的社會責任擔當,也是他們所葆有的一種精神境界。入世,是士文化傳統(tǒng)的根本所在。中國知識分子從來都是要入世的,能出世,也是為的日后仍然可以入世。郭沫若盡管在日本十年“讀的是西洋書”,在這一精神特質上仍然遵從著士的文化傳統(tǒng)。在岡山讀書他時常徜徉其中的“后樂園”(得名于范仲淹《岳陽樓記》),大概總在默默給予著文化提示;而投筆從戎建功立業(yè)的雄心,未必沒有得之于班超們的凜然之氣。

但是既然存在“廟堂”與“江湖”兩個政治空間,就有選擇的可能。一個人的進退,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堅持。而怎樣才能在“廟堂”與“江湖”之間行走,并且進退自如,則要審時度勢,處理好個人與時勢的關系。一個人的選擇和堅持不可能全憑個人的意愿,時勢是繞不過去,也避不開的。如何能順應時勢前行,而又不失初心。這大概要考驗一個人的智慧、經驗,當然也離不開機遇。

亦文亦政,郭沫若一生的“成”得之于此,他的“失”,又何嘗不是由此而來呢!在人生行旅的進退之間,郭沫若并不能總是從心所欲,但有一點應該肯定,他從未忘卻為文為政的初心。人們在評說郭沫若,特別是晚年郭沫若的時候,其實首先應該梳理清楚作為詩人、戰(zhàn)士、學者三位一體(周恩來的評價)的郭沫若,或者說具有多重社會角色的郭沫若,是怎樣從歷史舞臺深處走過來的。

(責任編輯:廖久明)

[1]陳公博函催郭沫若等南歸[N].廣州民國日報,1926-02-18.

[2]廣州民國日報,1926-04-09.

[3]孤鴻——給芳塢的一封信[J].創(chuàng)造月刊(上海),1926,1(2).

[4]創(chuàng)作十年續(xù)編[M].上海:北新書局,1938-01.

[5]廣大特別黨部報告[A].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編.黨務月報[C].1926(2).

[6]郭沫若.脫離蔣介石以后[N].武漢:中央日報·中央副刊,1927-05-23.

[7]廣州民國日報:據1926年6月2日、4日、9日.

[8]李一氓回憶錄[M]。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1926年6月《廣州民國日報》).

[9]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69輯)[M].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6年9月.

[10]郭沫若.文藝論集·序[J].上海:洪水,1925年12月(第1卷第7號).

[11]郭沫若.編輯余談[J].《創(chuàng)造》季刊,1922年8月(第1卷第2期).

[12]周恩來在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特別委員會會議上建議[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在民眾方面,推舉郭沫若為知識分子的領袖.

[13]李立三報告——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J].中央通訊,1927(7).

[14]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令[N].工商報(江西),1927年8月2日、3日.

[1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蔣介石年譜[M].檔案出版社,1992年12月.

[16]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黃埔軍校 [A].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5月.

[17]漢口民國日報,1927-03-29.

[18]廣州民國日報,1927-01-06.

[19]中華民國十六年四月五日國民政府令[N].漢口民國日報,1927-04-06.

[20]瞿秋白給郭沫若的一封信[J].近代史研究,1981(2).

C912.1

符:A

1003-7225(2017)02-0002-05

2017-05-03

蔡震,男,中國社會科學院郭沫若紀念館研究員。

猜你喜歡
郭沫若政治人生
政治呵護只盯“短處”?——乾 縣“政治呵護”重在政治激勵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書法作品分享(一)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辦公室政治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詩一首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獨一無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