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懷舊”與“瞻望”
——關于《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的“南京往事”

2017-11-13 18:47:18曾一果
文藝論壇 2017年18期
關鍵詞:葉兆言南京愛情

○ 曾一果

“懷舊”與“瞻望”

——關于《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的“南京往事”

○ 曾一果

葉兆言是書寫南京的高手,在《追月樓》《狀元境》《花煞》《花影》等文學作品中,葉兆言一直執(zhí)著于他的“南京的故事”,而且他的南京故事多集中于“民國時期”——一段并不遙遠的歷史。在他的小說時空里,民國時期的南京是國民政府的首都,在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都有著特殊的地位。作為一個長期在南京生活的作家,葉兆言懷著一種矛盾的心情用小說的虛構(gòu)方式敘述這段歷史。而本文即試圖通過《一九三七年的愛情》這部小說來考察葉兆言是如何在“懷舊”與“瞻望”中書寫他的“南京故事”。

《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刊登于1996年《收獲》雜志的第4期上,后來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小說的標題言明故事發(fā)生時間為1937年,以“南京”作為地理背景,彼時的“南京”是國民黨政府首都,那時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而不是現(xiàn)在的“南京”,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作者所設定的那個“歷史空間”中發(fā)生,我們關心的是作者如何組織建構(gòu)那個“歷史空間”,顯然那個“南京”早已不是今天的“南京”,當然,兩個“南京”之間仍然通過“時間”發(fā)生了聯(lián)系,正是因為這樣聯(lián)系,葉兆言在1997年《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單行本的出版“前言”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向讀者告白他的“南京情結(jié)”:

我的目光凝視著古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已經(jīng)有許多年。古都南京像一艘華麗的破船,早就淹沒在歷史的故紙堆里。事過境遷,斗轉(zhuǎn)星移,作為故都的南京,仿佛一個年老色衰的女人,已不可能再引起人們的青睞。這座古老城市在民國年間的瞬息繁華,轟轟烈烈的大起大落,注定只能放在落滿塵埃的歷史中,讓人感嘆讓人回味。南京是逝去的中華民國的一塊活化石,人們留念的,只能是那些已成為往事的標本。南京的魅力只是那些孕育著巨大歷史能量的古舊地理名稱……

但是在單行本的“后記”中,葉兆言卻又有寫下這樣一段文字:“小說最后寫成這樣,始料未及,我本想寫一部紀實體小說,寫一部故都南京的一九三七的編年史,結(jié)果大大出乎意外?!苯Y(jié)果為何出乎意料呢?作者聲明創(chuàng)作《一九三七年的愛情》本意是要“代史立言”,為“南京”寫一部“博考文獻,言必有據(jù)”的“編年史”,葉兆言確實也是個有“歷史癖”的作家。但是《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完成后,作者自己都發(fā)現(xiàn):“正史”已經(jīng)被寫成了街頭巷議的“野史逸聞”,葉兆言的這個聲明有點讓人想起魯迅恰如為《故事新編》所作的序,本意“正史”,一不小心就油滑起來。

《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并沒能寫成“1937年南京史”,而變成了一個叫丁問漁的男教授追逐已婚女人的情感游戲,作者的想像力確實豐富。但這是否如葉兆言本人所說,大大出乎“意料”呢?葉兆言的難道真是要為南京寫一部“編年史”?其實不然,讓我們再來看單行本“后記”之“后”的一段話:

我注視著一九三七年的南京的時候,一種極其復雜的心情油然而起。我沒有再現(xiàn)當年繁華的奢望,而且所謂民國盛世的一九三七年,本身就有許多虛幻的地方。一九三七年只是過眼煙云。我的目光在這個過去的特定年代里徘徊,作為小說家,我看不太清楚那種被歷史學家稱為歷史的歷史。我看到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一些大時代中的傷感的沒出息的小故事。

“我看不太清楚歷史學家稱為歷史的歷史”,葉兆言其實很清楚自己的做法。盡管他喜歡歷史,但是卻像魯迅一樣并不想做一名“博考文獻,言必有據(jù)者”的歷史學家,他畢竟是一個擅長虛構(gòu)的小說家,而且在此之前,他還曾經(jīng)特意用想象的方式在《花煞》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虛構(gòu)一個城市的誕生:“這是我很用心寫的一部書,花的時間也比較長,寫這部書我是有想法的。首先這是我在小說中虛構(gòu)一個城市的開始。這以前我的小說中有秦淮河這樣的點,但這只是利用,只是到《花煞》時才突然決定虛構(gòu)一個城市,它有了一種誕生的感覺,給我以領土的歸宿感;這以后的小說將多以這個城市——梅城為背景?!痹谶@里,葉兆言非常清楚地區(qū)別了有意識地虛構(gòu)一座紙上的城市和簡單將某個城市地點作為背景是有差別的。

《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其實不過是將《花煞》的想法發(fā)揮到極致,在這部著作中,葉兆言要用小說的方式,在在紙上虛構(gòu)一個戰(zhàn)爭之前的繁華南京。當然,他并不想讓小說變成宏大敘事的注腳,所以,《一九三七年的愛情》不但未逸出“意外”,而且是意料之中的敘事策略。葉兆言的辯解里似乎包含著不小心背離“宏大歷史敘事”的某種自愧。但是參照葉兆言的其他“秦淮系列”:《狀元鏡》《追月樓》等中短篇小說,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他所追求的正是那種背離歷史主義的歷史敘事,《狀元鏡》的故事背景和地點也都是20世紀30年代的南京,但是“南京史”中往往只有一兩個男女,而這些男女都是典章史書中沒有記載的“小人物”。

因而,對葉兆言而言,是否為“南京”書寫一部編年史并不要緊,他只是想借助“歷史敘述”表達某種“懷舊”的情緒,以及借此歷史展開對時代巨輪下個體命運和存在境遇的思考,至于歷史本身是否真實并不重要。

當然,在《一九三七年的愛情》中,葉兆言還是把“南京”放在民國的歷史語境中加以敘述。在單行本《寫在前面》的話中,葉兆言聲稱:“南京似乎只有在懷舊中才有意義,在感傷中才覺得可愛?!彼噲D要讓“懷舊”成為《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的主基調(diào),但頗有意味的是,在單行本的“后記”中,葉兆言卻又矢口否認了“懷舊”的價值。

一會兒稱南京只有在“懷舊”中才有“意義”,一會兒又認為對南京來說,“懷舊”毫無價值,如何理解葉兆言這前后矛盾的說法呢。看來,本文不得不重新面對早被學術(shù)界用濫的“懷舊”一詞,才能達到J·E·D赫什在《有效的闡釋》里所說的“客觀的闡釋”,從而理解葉兆言在“歷史敘述”中的“懷舊”的真正含義,在文學領域中,通常我們看到兩種互為對照的“懷舊”模式:一對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的“懷舊”,一種是對現(xiàn)代摩登都市的“懷舊”。

前一種懷舊模式是主流,在鄉(xiāng)土懷舊模式中,“故鄉(xiāng)”總是作為懷舊對象被不斷地回憶和追溯。盡管在魯迅小說中,“故鄉(xiāng)”令人失望,但是“故鄉(xiāng)”作為現(xiàn)代人緬懷的永恒對象卻隨著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進程而愈發(fā)濃烈,種種懷舊情愫便由此產(chǎn)生。這類“懷舊”傾向于將傳統(tǒng)和鄉(xiāng)土世界看作是一種純粹、恬靜和審美的人類“憩園”。在這樣的“懷舊”中,曾經(jīng)城市都被視為“鄉(xiāng)村的延續(xù)”,例如在林希的“天津扁擔”、馮驥才的“市井人物”、汪曾祺“鬧市閑民”,其目的都是要在城市中建立一種懷舊的鄉(xiāng)土場景,他們筆下的城市社會總是披著“鄉(xiāng)村色彩”,就連以先鋒小說聞名的蘇童,也在其小說中表現(xiàn)出“鄉(xiāng)土懷舊”的情愫,他把自己的長篇小說《城北地帶》中的蘇州看作是具有炊煙的一個人類鄉(xiāng)村:

《城北地帶》是我的長篇新作,在我寥寥幾部長篇中,它是尤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小說中的人物都是我真實生活中童年記憶閃閃爍爍的那一群,我小說中香椿街在這里是最長最嘈雜的一段,而借小說語言溫習童年生活對于我是美好的經(jīng)驗,我之所以執(zhí)著于這些街道故事的經(jīng)營,其原因也非常簡單:炊煙下面有人類,香椿街上飄散著人類的氣息。

但是20世紀90年代之后,一種現(xiàn)代的“懷舊”卻在都市化的潮流中興起,王安憶和葉兆言小說便是這一思潮的產(chǎn)物。他們的懷舊和林斤瀾、馮驥才等人的“懷舊”其實完全不同,他們所懷念的不是“故鄉(xiāng)”,不是“土地”,而是曾經(jīng)的摩登都會生活,再現(xiàn)20世紀30年代大都市的“流風余韻”是王安憶、葉兆言“懷舊”的目的。詹姆遜曾將“懷舊”看作是消費社會的一種產(chǎn)物,他認為“懷舊”模式以一種重新拼貼的方式試圖捕捉過去特定年代的氛圍,拼貼的目的是“嘗試喚醒一種和這些對象相聯(lián)系的昨日之感”,因為“基于某些理由,我們今天似乎不能聚焦于我們生活的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變得不可能獲得我們自己當下經(jīng)驗的審美表現(xiàn)。”由于無法聚焦于當代生活,于是通過“懷舊”表達某種曾經(jīng)輝煌的過去的向往之情,這正是王安憶、葉兆言懷舊的出發(fā)點。他們假借歷史典籍進行敘事和想像,表達的卻是一種對現(xiàn)代化都市生活方式的價值認同,王安憶的弄堂懷舊,不是它的陳舊,而是因為它是1930年代遠東最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上海”的歷史象征。葉兆言的“懷舊”也是要在追尋歷史之城的過程中拼貼出一個符合現(xiàn)實需要的繁華都市圖景,這樣的拼貼既是對現(xiàn)實的否定又是對現(xiàn)實的肯定,所以,葉兆言才會一方面覺得南京在懷舊中才有意義,另一方面又覺得現(xiàn)實環(huán)境破壞了懷舊的氛圍,因為現(xiàn)實中的“現(xiàn)代”還不及1937年的“現(xiàn)代”那么有都市色彩。與其要寫現(xiàn)實中的摩登都市,還不如沉浸于“歷史想象”之中,在“歷史想象”中感受那份現(xiàn)代化氛圍,殊不知那種現(xiàn)代化氛圍本身就是營造出來的。

但是那樣的“歷史想像”對“現(xiàn)實”卻產(chǎn)生了巨大威懾力,它以歷史敘述的形態(tài)對現(xiàn)實和未來的“南京”提出了瞻望性的要求,其隱含之意便是歷史上已經(jīng)有如此繁華都市,而我們現(xiàn)在卻落后了,難道還不引以為誡。香港學者洛楓在解釋“懷舊”時也說,“懷舊”一個重要特征是具有“美化過去的功能”,他還指出,“懷舊”是建立自我身份認同(identity)的一個重要途徑:“‘懷舊’不獨關于過去的事情,而且是聯(lián)系現(xiàn)在、延續(xù)將來的;人們透過對過去的回想尋找自我,然后對比或反省今日的我,再推算將來的面貌,這完全是一個自我身份建構(gòu)的過程?!?/p>

因此,《一九三七年的愛情》雖然表達了對歷史的不感興趣,但在更深的層面上反而有“以史為誡”的意圖。在《寫在前面》和小說正文中,葉兆言都不斷記述國民政府的“現(xiàn)代化努力”,才使得當時的南京有了國際大都市的威勢,并引舉了白崇禧南京之行的事例證明南京變化之大,小說中不斷“復現(xiàn)”南京的現(xiàn)代化和都市化的場景,而這些記述其實也引用了《首都計劃》《首都志》等文獻材料,在為《老南京》的“老照片”文字書寫中,葉兆言也曾記載南京當時的繁華:“民國期間的南京,是大興土木的歲月。舊官僚、新權(quán)貴,紛紛云集南京。南京開始變了,但是這種變,從來也沒有失去分寸……在成片官僚住宅中,不僅找不到式樣重復,而且可以見到各種風格的小樓。就算是在同一種風格中,肯定還會有變化,譬如都是西洋風格,就有北歐和南歐的不同,同樣是北歐的,又有細微的年代差別,分別體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北歐風格。”這樣的文字竟然和《一九三七年的愛情》中某些段落里的文字驚人一致:

大家都在紙上談兵,對于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人來說,戰(zhàn)爭遙遠得很,遠在已經(jīng)喪失的東北四省,遠在華北和綏遠。這一年仍然是民國的盛世,是大家心目中購置房產(chǎn)的最佳年頭。

大興土木使得南京第一次有了真正的都市氣概。南京開始真正地變得繁華起來。一座座新穎別致的小洋樓拔地而起,這些美麗的小洋樓中西合璧,基本上都是那些留洋的歸國工程師設計的,風格多樣,有歐美式,也有東洋式的,在歐美風格中,又有北歐和西歐之分。

國民政府定都南京的十年內(nèi),一個破舊的古南京城完全改變了模樣。新的林蔭大道,無情地切開了破爛不堪的舊城區(qū),結(jié)果空曠的道路和濃密的樹蔭,成為防空的最好的庇護。

而正是借助于這樣具體的文字重建,1937年代的南京才令人神往。當然,用文字重建的南京城市圖景是否完全符合歷史上的南京本來模樣其實不得而知。而且即便是南京正處于一派欣欣向榮的城市發(fā)展最好時期,中日之間的戰(zhàn)爭卻即將到來,但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這個具有初步現(xiàn)代化的首都城市卻依然笙歌筵舞,就連抗日歌曲《義勇軍進行曲》都變成了現(xiàn)代都市的娛樂方式,迫在眉捷的戰(zhàn)爭也擋不住游玩者去夫子廟和玄武湖游玩。

《一九三七年的愛情》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對抗戰(zhàn)前南京現(xiàn)代化都市生活方式的極力渲染,這一渲染是通過丁問漁這個“丑角”鬧劇般的社會和愛情活動而得到了全面展現(xiàn),丁問漁最終變成了南京繁華盛世曇花一現(xiàn)的歷史注腳。丁問漁有點像《圍城》里的方鴻漸,他們都是歸國留學生,只不過丁問漁比方鴻漸更具有喜劇色彩和都市情調(diào),他精通各國語言,連寫日記都是英文。其生活方式也是西化到極點,小說敘述了有一天丁問漁的衣著打扮,他朝自己的學校走去,在他眼皮底下,兩個年輕的大學生戀人正和拉車的和尚吵架,而對丁問漁到來沒太注意,這時小說敘述者向讀者了介紹丁問漁的模樣:

他的模樣看上去有些滑稽,戴著一頂紅顏色的睡帽,西裝筆挺,大紅色的領帶,外罩一件灰色的呢大衣,右手拎著一根手杖,一副未睡醒的樣子。

這種卓別林式的打扮在“傳統(tǒng)”中國中應該是很少見的,就是在“現(xiàn)實”的南京中也會讓人感到怪異。但是敘事者就是要讓“丁問漁”以這樣的裝束出現(xiàn)在20世紀30年代的“南京”城中,而這個南京卻坦然地接受了他,顯然其深層敘事包涵著對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際化、西方化的贊許,而在此城市史的敘述中,不但丁問漁完全西化,南京城的一切都顯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代都市的氣象,到處在施工、各種新開張的商店,最要緊的是國粹日漸被拋棄,即使保留的國粹其內(nèi)在結(jié)構(gòu)也實際上西方化了。丁問漁到勵志社參加雨媛和余克潤的婚禮時,小說的敘述者順便描繪了一下著名的“勵志社”:“勵志社”是個外部中式,內(nèi)部西化的建筑結(jié)構(gòu)。這種敘述和傳統(tǒng)的歷史敘事正好構(gòu)成了對照,在《文明小史》以來的歷史敘述中,包括魯迅以及錢鐘書《圍城》的敘述中,到處可見的是那種外表西化,但其內(nèi)在世界卻是宗法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高老夫子、高新年均是這樣。但是葉兆言在處理丁問漁的時候卻毫不猶豫地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全盤西化”的歷史角色,丁問漁的歷史角色似乎暗含了某種身份隱喻和期盼,1937年的“南京”便在這種隱喻中逃逸了傳統(tǒng)規(guī)范,整個都市似乎都是這樣——“外中內(nèi)西”。

勵志社是中西建筑糅合的典范,是著名的建筑師設計的,由幾幢彼此呼應的宮殿似的建筑組成,外表是國粹式的大屋檐,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卻全盤西化。對于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人來說,能否進入勵志社的大門,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是個人物。一九三七年南京人的時髦話題,是沒完沒了地談論黨國要人的小道消息,這一點和今天的許多北京人的毛病相仿佛,蔣委員長的一舉一動像電影明星一樣被大家議論。諸如“于右任病足”“馮副委員長小恙”“某重要人物昨入病院切割疝氣”的花邊新聞,屢屢出現(xiàn)在本地報紙頭版報道上。人們喋喋不休地說著黨國要人們的遺聞軼事,這習慣直到南京已經(jīng)淪陷很久,還頑強地保持著。

小說敘述者煞有其事地把歷史人物吳稚暉、于右任這些歷史人物,也都納入了這樣的城市歷史敘述框架中。更不論丁問漁、任雨媛,連余克潤這個軍人也逃逸了“傳統(tǒng)”規(guī)范,生活完全西化,他可以和雨媛在旅館里過起家庭生活,敘事者顯然認同這種西方化的生活方式并在“歷史敘述”領域里對此做了證明,在《寫在后面》中,葉兆言承認為了寫好這部小說,他其實說看了很多舊報紙、雜志和史書(包括小說開頭所提及葉楚傖的《首都志》)。因而他的“歷史敘述”顯然意在增加了小說故事的可信性,但是作者的“歷史敘述”顯然更具有“野史逸聞”的意味,因為許多都市來源于當時報紙上的“小道”新聞,引用這些來敘述南京,其目的只不過想說明南京在那個時期已經(jīng)頗具世界摩登都市的風范。所以,作者在“前言”中以極其稱道的口吻評價葉楚傖其設想的“南京風貌”,因為葉楚傖設想的“南京風貌”不是要保持六朝古韻,而是有現(xiàn)代都市風范:

葉楚傖的想法很簡單,作為國民政府文官處的文官長和立法院的副院長,他和別的開國功臣一樣,極想把南京建設成為一座繁榮昌盛的現(xiàn)代化都市,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溫故然后知新,讓大家知道歷史上的南京,有助于如何重新設計新形象的南京。出版《首都志》前后是民國的盛世,南京本世紀中城市建設的黃金時代,而一九三七年恰巧是這個時代的顛峰和尾聲。在這段話里,葉兆言顯然有意使用了“溫故知新”這個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所說的詞語,以言明對這個都城的“懷舊”包涵瞻望與企圖。盡管這種“懷舊”充滿了敘事者的“自我想像”,翻開建國后大陸的任何官方史書或者紀事年鑒,1937年的南京歷史都被敘述為人民正在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中,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但這里的敘事者顯然對“民族國家”這種宏大的歷史敘事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大時代中的感傷的沒出息的小故事”,而這種小故事正代表了一種特別、自由的都市生活方式,他們和宏大政治敘事毫無關聯(lián)。在愛情、自由和現(xiàn)代化的都市生活面前,民族、種族和階級話語顯得毫無力量。1932年,國民黨“新生活運動”雖然轟轟烈烈地開展,但在南京,妓院照常營業(yè),司令部的舞廳也依然通宵達旦。小說敘述者不停地告訴讀者“三十年代南京繁華似錦,到了一九三七年,國破家亡已到最后關頭,到處都在喊著抗日救亡的口號,但是悠閑的南京人依然不緊不慢,繼續(xù)吃喝玩樂醉生夢死。今日有酒今日醉的名士派頭,仿佛已經(jīng)滲透在南京的民風中?!痹谶@樣的“歷史敘述”中,戰(zhàn)爭也變得毫無意義,重要的是一種“現(xiàn)代情調(diào)”,在這種刻意制造的“現(xiàn)代情調(diào)”中,抗日救亡的歌曲《義勇軍進行曲》不僅到處在演唱,而且成為特定歷史時期最最流行的一種現(xiàn)代娛樂形式,所以在小說中,雨媛和余克潤的婚禮上奏響的也是聶耳的《義勇軍進行曲》,敘述者將各種不和諧的因素糅合起來,鑄造出一個卡林內(nèi)斯庫式的充滿頹廢色彩的現(xiàn)代性都市來。“南京大都市”在文化和地理學上的敘事定位,隨著丁問漁的活動被徐徐展現(xiàn)開來,它是一個具有自由主義特征的現(xiàn)代頹廢都市,其生活方式顯然和老舍筆下的北京是迥然有別,它是現(xiàn)代、自由和頹廢的城市。不過,我們從張愛玲的《十八春》中很容易看到那個時期另一個“南京圖景”,無論是從許世均的家,還是從世均和曼楨逛玄武湖的場景都可以看出,相比于上海,上個世紀30、40年代的南京其實是個毫無生機的陳舊古城,至于中共歷史和左翼小說中,那“南京”更是一個罪惡之都。

顯然,《一九三七年的愛情》的小說敘事者像海登·懷特所說的那樣,極力按照“自我想像”重新編排了歷史,構(gòu)建了新的南京形象。通過編排選擇,“南京”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是自由、繁華卻又充滿危機的國家首都形象,這個首都的現(xiàn)代化程度和自由化空氣足以讓現(xiàn)實生活中的讀者向往和懷舊,這種懷舊擯棄了老舍、汪曾祺等人那種鄉(xiāng)村式的傳統(tǒng)留戀,滲透著“瞻望”未來的歷史情愫,透露出期盼南京重新成為具有那種西方化、現(xiàn)代化的浪漫大都市。但是敘述者并沒忘記這種瞻望只是一種奢望,歸根結(jié)底,它只是“虛構(gòu)”和“想像”出來的小說文本,一切繁華最終都被湮沒,但是歷史想像的敘事策略無疑刺激了讀者對南京的懷舊,也激起了他們對南京未來的“歷史性瞻望”。

葉兆言的“歷史想像”和王安憶的也不同,同樣都是繁華都市的重新想像,在《長恨歌》中,王安憶選擇的是弄堂、室內(nèi)這類普遍的日常生活場景,王琦瑤雖然是上海小姐,但是圍繞在她周圍的人物卻都不顯赫時髦,李主任算是顯耀人物,但這個顯耀人物卻始終不正面出場,總是躲在歷史暗處。王安憶的想像似乎更迎合現(xiàn)實語境和民眾心理。而葉兆言的選擇雖企圖包羅萬象,但尤其注重展現(xiàn)上流社會各種人物和故事。大學、商界、軍界、舞廳和妓院場所都與普通市民之間有一段心理距離,所以他的敘述更加浪漫化,丁問漁在作者的歷史敘述中也從不是現(xiàn)實化的人物。葉兆言的敘述更帶有晚清小說那種上流社會社交、宴會和嫖妓的風俗圖畫,只不過這幅圖畫更具有想像性,是上流社會的浮世繪,是一幅現(xiàn)代版的《韓熙載夜宴圖》,丁問漁只是個留學歐洲各國十二年,在上流社會中穿梭的知識分子。通過丁問漁的視角讀者走進了1937年的上流社會階層,看到了一幅繁華的現(xiàn)代化都市圖景,但這個繁華場景中的每個人物都富有喜劇色彩,卻又都有悲劇結(jié)果。丁問漁精通各國語言,卻只是個賈寶玉式的情種,老先生任白晉雖然精通軍事,可也是紙上談兵。

小說敘述者卻很清醒,他在開頭就這樣告訴“讀者”:“一九三七年的南京,仿佛一艘在風雨中飄蕩的已經(jīng)漏水的戰(zhàn)艦,它嘗試著駛向繁榮富強的現(xiàn)代化,然而充其量只能是在歷史的大海中顛簸起伏,最后可悲地葬身海底?!边@個繁華場景最終是悲劇的,丁問漁的悲劇結(jié)局不僅意味著個體命運的結(jié)束,而且意味一種“浪漫主義”的現(xiàn)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湮沒。

總之,葉兆言在《一九三七年的愛情》中致力于重建紙上的南京城,并非僅處于“懷舊”,其根本目的是對中國現(xiàn)實城市或者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的一種重新審視和想象,而這種想象其實暗含著創(chuàng)作主體對中國“未來”城市形態(tài)的某種期盼。像這樣開展城市歷史敘述的還有陳丹燕、王安憶等人,例如《上海文學》就曾經(jīng)對陳丹燕的《上海小姐》做出了這樣的評價:“陳丹燕近年致力于上海眾生相的描摹,那種淡淡的懷舊情調(diào)同樣充溢本期發(fā)表的《上海小姐》中。也許,城市的變動不居,使未來顯得愈來愈曖昧不清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記憶,反而真實可觸,而發(fā)掘歷史,無意中成為一種想象的資源。”都市的歷史經(jīng)驗正成為作家想象城市的資源,有意識地挖掘城市過去的故事,按照自己的想象重新編排城市的歷史景觀,不僅是為了“懷舊”,在某種程度上,更是為了這個城市的“未來”。

注釋:

①②③?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寫在前面》,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④林舟:《生命的擺渡——當代作家訪談錄》,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頁。

⑤蘇童:《蘇童文集·米·自序》,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

⑥[美]詹姆遜著,胡亞敏等譯:《文化轉(zhuǎn)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9頁。

⑦洛楓:《世紀末城市》,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頁。

⑧葉兆言:《老南京秦淮舊影》,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頁。

⑨⑩???葉兆言:《一九三七年的愛情》,江蘇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頁、第99頁、第292頁、第10頁、第12頁。

?《城市與女性視角——編者的話》,《上海文學》1997年第10期。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鳳凰傳媒學院)

猜你喜歡
葉兆言南京愛情
南京比鄰
“南京不會忘記”
《甜蜜蜜》:觸碰愛情的生存之歌
不談愛情很幸福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30
秦淮河畔、古城墻下,葉兆言《南京傳》南京首發(fā)
南京·九間堂
金色年華(2017年8期)2017-06-21 09:35:27
又是磷復會 又在大南京
葉兆言
金山(2015年7期)2015-07-27 11:00:08
愛情來了
意林(2011年1期)2011-05-14 07:45:02
解讀愛情
庆安县| 金川县| 临颍县| 周口市| 东阿县| 昌图县| 巴楚县| 景宁| 安塞县| 沭阳县| 丽江市| 松原市| 娄底市| 合川市| 湘西| 武邑县| 珲春市| 炎陵县| 仙桃市| 修水县| 苏尼特左旗| 临西县| 乾安县| 中卫市| 共和县| 萝北县| 稻城县| 沛县| 周至县| 句容市| 大关县| 公主岭市| 富宁县| 永济市| 象山县| 宜章县| 香港 | 荥阳市| 奉贤区| 醴陵市|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