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生
堂聯(lián)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堂聯(lián)中包含的信息可以反映出一個家族的文化底蘊。堂聯(lián)文化的研究涉及歷史、民俗等方面,屬于民間文化。要想研究某個家族的家風是如何形成的,就必須研究這個家族的歷史,家族堂聯(lián)則是揭示家族歷史的一面鏡子,是家族文化的體現(xiàn)。
堂聯(lián)中蘊含著家族的宗風祖德,還會表彰祖先的豐功偉績。具有代表性的,如張姓的“清河堂”,堂聯(lián)如“清河世澤,唐相家聲”。“清河世澤”的含義一是指張姓祖先祖居在古清河流域,二是勸誡子孫做人、做官要堂堂正正、清正廉潔,不可辱沒了祖先的英名。西漢時期設置了清河郡,東漢時,劉慶分封于此,置清河國。“唐相家聲”的含義是指唐代名相張文瑾,一生清正廉潔,政治上卓有建樹,歷史上留有美聲,樹立了良好的家風。
敬老愛親 盡職有為
由于祠堂對于家族來說具有神圣性,所以祠堂的堂聯(lián)也就是神圣的。堂聯(lián)的內(nèi)容就是這個家族的家風和家訓,家族成員都要謹記在心,認真遵守。張姓族人用“清河世澤,唐相家聲”做堂聯(lián),首先因為張文瓘敬老愛親,是中國孝文化的典范。而且張文瑾畢生兢兢業(yè)業(yè),恪盡職守,在事業(yè)上做出了不朽的業(yè)績,可謂忠孝雙全。因此,堂聯(lián)中蘊含的家風家訓就是勸誡子孫們都要向張文瓘學習,努力成為忠孝雙全、德才兼?zhèn)渲恕?/p>
張文瑾是“漢初三杰”之一張良的后裔,貝州武城人。唐太宗貞觀初,張文瓘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步入仕途,出任并州參軍,他的上司是英國公李勛。李勣非常欣賞張文瓘,稱贊其乃“今之管、蕭,吾所不及”。李勛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稱贊張文瓘有管仲、蕭何之才,可見張文瓘的才華確實有過人之處。后來,李勛調(diào)到京城任職,經(jīng)其推薦,張文瓘被提拔為水部員外郎。此時,張文瓘的哥哥張文琮在朝中任戶部侍郎。按照唐朝的規(guī)定,兄弟二人不能同時在臺閣為官。于是,張文瓘被調(diào)出京城,出任云陽令。張文瓘到任后,勤于政務,政績卓著,得以升職。唐高宗龍朔年間,張文瓘被任命為東西臺舍人。乾封二年(667年),“遷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遂與(李)勛同為宰相”。
清正廉潔 胸懷坦蕩
“咸亨三年,張文瓘改授黃門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俄遷大理卿,依舊知政事?!痹谌未罄砬淦陂g,“不旬日,斷疑獄四百,抵罪者無怨言”。經(jīng)他斷過的案子,當事人都心服口服。張文瓘辦案不但公平公正,而且量刑適當,定罪準確。有一次,大理卿張文瑾生病,監(jiān)獄里的囚犯們得知后,紛紛為張文瑾齋戒祈禱,期盼他早日康復。囚犯主動為官員祈禱,充分體現(xiàn)了張文瓘辦案公平公正,深得人心。張文瓘升為侍中,兼太子賓客,不再擔任大理卿,“大理諸囚聞文瓘改官,一時慟哭,其感人心如此”。
為人正直 勇于擔當
張文瓘為人正直,敢于直言進諫。早在唐太宗時期,有人盜竊官糧,“太宗大怒,特令處斬。中書舍人張文瓘執(zhí)據(jù)律不當死。太宗曰:‘倉糧事重,不斬恐犯者眾。魏徵進曰:‘陛下設法,與天下共之,今若改張,人將法外畏罪,且復有重于此者,何以加之?”最后,在魏徵和張文瓘的堅持下,唐太宗讓步,罪犯免于處死。雖然張文瓘當時只是中書舍人,但他敢于在唐太宗面前堅持原則,冒死進諫??梢钥闯觯忻辔横缰L采。宰相的職責是“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自高宗以后,為宰相者必加同中書門下三品,雖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師、中書令則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張文璀以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同三品入銜,自文瑾始”。宰相是輔佐天子、治理天下的要職,張文瓘長期擔任這一重要職務,并且“同三品”作為宰相一職的專用稱號,也是從張文瓘開始的。張文瓘還積極為國薦才,狄仁杰就曾受到張文璀的舉薦。“高宗上元二年,大理寺丞狄仁杰考中上,考使尚書左仆射劉仁軌以新任不錄。大理卿張文瓘稱獨知理司之要。仁軌大驚,問:‘公斷幾何獄?文瓘曰:‘歲竟凡斷一萬七千八百人。仁軌乃擢為上下考。”因此,張文瓘作為狄仁杰的頂頭上司,向朝廷大力舉薦狄仁杰,使狄仁杰得以嶄露頭角,也為大唐培養(yǎng)了一位不可多得的良相之才。
張文瓘為人正直,善于進諫。當時唐高宗命人營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殿,又出兵征討四夷,養(yǎng)廄馬萬匹,財政開支很大,國庫漸虛。張文瓘進諫日:“人力不可不惜,百姓不可不養(yǎng),養(yǎng)之逸則富以康,使之勞則怨以叛。秦皇漢武,廣事四夷,多造宮室,使土崩瓦解,戶口減半。臣聞治化于未亂,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懷,懷于有仁。陛下不制于未亂之前,安能救于既危之后。百姓不堪其弊,必構(gòu)禍難,殷鑒不遠,近在隋朝。臣愿稍安撫之,無使生怨。”唐高宗采納了他的建議,節(jié)減廄馬數(shù)千匹。唐高宗對張文璀非常信任,他的建議唐高宗愿意接受?!盎驎r移疾,他宰相奏事,帝必問與張文瓘議未,若不者,曰:‘往共籌之。或曰:‘已議。即皆報可?!碧聘咦趦x鳳三年,新羅外叛,朝廷準備發(fā)兵征討,當時張文瓘重病在家,得知消息后,顧不上身體病痛,急忙求見皇上,說:“比為吐蕃犯邊,兵屯寇境,新羅雖未即順,師不內(nèi)侵,若東西俱事征討,臣恐百姓不堪其弊,請息兵修德以安百姓?!碧聘咦诳吹綇埼沫忣櫜簧显诩茵B(yǎng)病,冒死前來進諫,很受感動,同時覺得張文瓘說的有道理,就取消了對新羅的用兵。之后,張文璀的生命也很快走到了終點,這次進諫后不到一個月,“癸亥,張文瓘薨”。
張文瓘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他的侄子張錫也曾兩度擔任宰相。武則天圣歷初年,張錫的外甥李嶠和姚崇一起出任宰相。張文瓘有四個兒子:“潛、沛、洽、涉,中宗時,潛官至魏州刺史,沛同州刺史,洽衛(wèi)尉卿,涉殿中監(jiān)。父子兄弟五人皆至三品官,時人謂之‘萬石張家?!睆埼沫彏楣偾逭疂?、政績突出,在民間留下了非常好的口碑,樹立了良好的家風。清河張姓族人都以此為榮,從此便有了“清河世澤,唐相家聲”的堂聯(lián),激勵后世子孫要像張文瓘那樣做一個受人愛戴的人。
千百年來,大批張姓族人和其他很多姓氏一樣為躲避戰(zhàn)亂,從北方遷移到南方,后來又有一部分遷移到了海外。因此,海外張姓族人也建有部分“清河堂”。
作者單位:邢臺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