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母炳林的工藝世界

2017-11-09 11:10:01李樹華
大理文化 2017年8期
關鍵詞:鶴慶銀器手藝

只要有旅游商品的地方就一定會有鶴慶工藝品。作為云南傳統(tǒng)手工藝術的“富礦”的大理鶴慶。其民族民間手工藝制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新華村的銀器、秀邑村的銅器、甸南的刺繡、趙屯村的瓦貓、龍珠村的白棉紙和竹麻紙……讓人美不勝收。

伴隨著滇西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云南鶴慶縣近年來涌現(xiàn)出了寸發(fā)標、董中豪、洪鈺昌、母炳林、張樹先、郜金福、尹旺松等一大批享有較高知名度的當代民族民間工藝大師,讓鶴慶這塊高原水鄉(xiāng)增添了不少別樣的詩意。

走南闖北的“小爐匠”

在一個盛夏的日子,我來到鶴慶,采訪剛獲得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稱號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母炳林。

“李老師,我們這一代手藝人說起來還是有點辛酸呢,就拿我來說吧,因為父母早逝,我14歲就因生活所迫,離開家鄉(xiāng),挑起擔子,跟姑父走南闖北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小爐匠……”看來母炳林是個直性子的人,一見面就和我說起了他的過去。

“那你也算是‘走夷方過來的人了。”我脫口而出。

“是啊,當然應該算了。”母炳林若有所思地回答我。

在大理人的記憶中,“走夷方”是特指當?shù)厝说津v沖、保山的“夷方”,也就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區(qū),甚至越過邊境到緬甸北部一帶去做手工藝。在那些挑著工具、行李,走鄉(xiāng)串寨“走夷方”的人中,有不少人是做銀器和補鍋碗瓢盆的,他們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小爐匠”。

“為什么人們會把那些做手工藝品、加工銀器的人稱之為‘小爐匠呢?”我問母炳林。

“這個嘛,可能是做手工藝品和加工銀器都離不開小火爐的緣故吧?!蹦副只卮鹞?。

“李老師,在我們鶴慶,有個段子就是寫‘走夷方的手藝人……”

“哦,是嗎?說來聽聽。”我好奇地打斷了母炳林的話。

“挑起擔子淚汪汪,為了生活‘走夷方,走了夷方難相見,千言萬語痛斷腸,就好像那花椒樹上掛臘肉,掛心掛肝掛爹娘?!蹦副痔痤^來,望著遠方,吟起了這一段鶴慶上輩子人熟悉的民謠。

“哦,其實,在我們祥云也有一段類似的民謠,‘好個小云南,三年兩季干,半夜挑水勾擔響,火把節(jié)里插黃秧,窮走夷方餓奔廠,只有奶奶墳,沒有老爹墳。”我一口氣就說出了這段在祥云家喻戶曉的民謠。

“哦,看來,我們祥云鶴慶兩個縣的人在過去都有過‘走夷方的類似經(jīng)歷。”母炳林感嘆地說。

“是的。”我肯定地點了點頭。

我沒有想到,母炳林的少年時光竟然會在“走夷方”的日子里度過。母炳林告訴我,“走夷方”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一段心酸的往事。不難想象,在遙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走村串寨,語言不通和風餐露宿自不待言,還有對親人的思念更是飽含心酸,其艱險是不可預知的。但從小就不怕吃苦,敢想敢干的母炳林沒有被困難所嚇倒。他的足跡踏遍了整個云南省以及貴州、四川、廣西、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并在四川甘孜州闖蕩了12年。

在幾十年漂浮不定的闖蕩中,母炳林走過了許多地方,他認識到,雖然到處都有銀銅制品,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習性創(chuàng)造出的作品在技巧和樣式圖案上卻有很大差別,有的秀美,有的粗獷,有的高貴華麗……他邊走邊看,邊學邊做,不錯過任何一個向當?shù)貛煾堤接憣W習的機會,同時還對學到的東西進行取舍。

功夫不負有心人,苦盡甘來會有時。通過不斷摸索,母炳林找到少數(shù)民族群眾對首飾、飾物、生活和宗教用品的習俗,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圖案資料,把祖輩傳下的傳統(tǒng)工藝與走南闖北學到的工藝之精華相結合,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新,打造出了別具一格的“母氏手工銀雕工藝品”。從過去的“小爐匠”變成了大師傅,連當?shù)氐暮芏嗬蠋煾狄矊λ文肯嗫戳恕?/p>

1968年12月,母炳林出生于位于大理、麗江兩大風景名勝區(qū)之間,背靠大理蒼山十九峰云弄峰山脈鳳凰山,素有“中國金銀銅器民間藝術之鄉(xiāng)”之稱的大理鶴慶縣新華村。新華村的白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5%,風光優(yōu)美,是一個集田園風光、民居、民俗和民族手工藝品生產(chǎn)加工為一體的典型白族聚居村寨。據(jù)《鶴慶縣志》記載,早在明朝,新華村的村民們就開始用銀加工民族首飾等工藝品。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心靈手巧的白族村民不斷改進加工技藝,創(chuàng)造出絕妙精美的手工藝品。

多少年來,叮叮當當?shù)穆曇魪囊婚g間家庭手工作坊里傳出,潺潺的流水訴說著千年不變的平淡生活,鶴慶匠人手中的那把小錘在敲打聲中延續(xù)著祖先的傳統(tǒng)和光榮。由于村里人世代以打造金屬工藝品為生,母炳林和別的孩子一樣,自出生便與真金白銀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更好地把自己多年來掌握的銀雕手藝傳承下去,讓銀器手工藝發(fā)揚光大,1999年,母炳林回到鶴慶,2007年10月,他在鶴慶創(chuàng)辦了“鶴慶縣炳林手工藝品開發(fā)有限公司”,一心一意致力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和銀雕技術的傳承開發(fā)。2008年,他與人合資建成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交易市場,為400多人解決了就業(yè)問題。

從事銀器制作以來,母炳林不僅刻苦鉆研工藝技術,而且非常注重技藝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yǎng),多年來,他已經(jīng)帶出來了兩百多個徒弟,他自己籌建的企業(yè)也成為云南藝術學院、大理學院、麗江旅游學院等大專院校的實習基地,每年到企業(yè)實習的學生多達200多人。為了培養(yǎng)出更多的工藝人才,他還在云南省藝術學院開辦了專業(yè)培訓班。

2011年,母炳林一心一意開始從事“木紋金”材料的合成技術研究。他借鑒多層疊鋼工藝上采用的紫銅和銀材料,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實驗,終于克服了兩種材質(zhì)因熔點不同無法結合的難題,使傳統(tǒng)銀器呈現(xiàn)出紅霞(銅)流云(銀),相互映襯、相互對比的獨特藝術裝飾效果,成為繼金銀銅鑲嵌、鎏金、貼金等工藝創(chuàng)新提升后的一種新工藝。這種通過色差來表現(xiàn)工藝品美感的工藝難點在于對金屬溫度和鍛打力度的控制。

“使用“木紋金”制作的工藝品,有什么特別之處嗎?”我不失時機地把心中的疑惑向母炳林提出來。

“呵呵,這個么,最大的特點,就在于產(chǎn)品沒有一件雷同,具備唯一性?!蹦副中Σ[瞇地回答我。接著又說道:“李老師,傳統(tǒng)民間銀雕手工藝品雖然做工精美,藝術價值很高,但還是需要創(chuàng)新的。所以,在實踐中,我結合材料的特殊紋理,在作品造型上考慮了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審美相結合的方法,用木紋金為主體,以細長的牛角作為壺把和杯把進行裝飾,加大了作品的大小、粗細、明暗、曲直對比,以夸張的手法加強了作品的長寬比例,這樣就會使整件作品在實用和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透露出時尚性的藝術美感。”

在母炳林的工藝世界里,創(chuàng)新的理念無所不在,這種理念得益于他的經(jīng)歷。在當“小爐匠”的那幾年,姑父帶著母炳林到民族手工藝比較發(fā)達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一邊為藏族同胞加工銀腰帶、銀藏刀、佛箱等藏族傳統(tǒng)銀器銀飾,一邊學習藏族銀器的加工技藝,不僅使他開闊了眼界,同時也讓他明白,如果僅靠家傳的手藝來謀生的話,一輩子只能是小打小鬧,永遠成不了大師。所以,母炳林不會滿足于姑父他們那一代人的想法。

當有一天,母炳林終于忍不住向姑父說出自己想另拜名師學藝的想法時,姑父起初感到很意外,但還是支持了他的想法。經(jīng)過一番打聽,母炳林得知稻城縣有一位藏族老人的手藝在當?shù)赜锌诮员?,就決定拜他為師。為了學到手藝,母炳林想盡辦法接近這位藏族師傅??吹侥副忠彩莻€會點手藝的年輕人,藏族師傅同意母炳林和他一起做生意。

“當時我和這位藏族師傅達成共識,他做黃金,我做銀器,我負責招徠生意,他負責教我。我們新華村做飾品,一般用銀器做,可這位師傅是把黃金與白銀相結合。而且當?shù)厥怯脧纳辰鹄锾崛〕龅狞S金,做出來的飾品效果大不一樣?!蹦副终f道。

“是嗎?”我也是第一次聽說,就問他。

“是的,正因為這樣,所以老師傅很保守,我一去他就不做活了,呵呵……”母炳林笑著說道。

學手藝并不順利,可母炳林不會甘心。他知道師傅喜歡喝酒,就買酒陪師傅喝,但師傅還是不打算教他手藝。有幾次,為了跟師傅學補銅瓢技術,母炳林就故意把銅瓢弄壞拿給師傅補。補了幾次后,師傅有點不耐煩了。母炳林就趁機請求師傅教他補瓢手藝,師傅這回總算教他了。得到指點的母炳林,從此堅定了好好跟師傅學手藝的決心。

在和師傅聊天的過程中,母炳林得知師傅沒有兒子,僅有一個女兒。想把手藝教給女婿,但女婿卻不想學,一心想著做生意。后來,師傅的女兒與外孫女遭遇車禍不在了,女婿也很少來看他。

母炳林告訴我,師傅一個人孤苦伶仃,有一次病得很嚴重,醫(yī)生讓他住院,可他不住。母炳林就硬把他送他到醫(yī)院,照料了一個多月。后來,可能是師傅被母炳林打動了,加之年紀大了,一門好手藝還沒找到合適的嫡親傳承人,師傅的態(tài)度慢慢地有所改變,一些不太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放手讓母炳林學,但關鍵的地方,還是不愿讓母炳林看到,更不用說讓他學了。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經(jīng)過三年多的相處,師傅了解到母炳林是一個父母早逝的孤兒,心中不免有了些同情,看到母炳林幾年如一日對自己照顧有加,藏族師傅終于被感動了,他高興地把認母炳林認作自己的“干兒子”。

有一天,懂藏語的母炳林突然被不會說漢語的師傅叫進了屋,師傅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小母,如果我再不把我的手藝教給你,只怕有一天我死了,這個手藝也就失傳了……”

此后,師傅便把核心技術一一傳授給了母炳林。得到師傅傳授的訣竅后,母炳林迫不及待地升起爐火,通宵達旦反復練習,終于把師傅教的手藝學到了手。

母炳林知道學無止境,藝也無止境。所以在學到師傅手藝的基礎上,他還拜了很多少數(shù)民族老藝人為師,不斷學習他們的“鎏金”、“走銀”技術,不但把師傅傳授的技藝在創(chuàng)新中傳承了下來,還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工藝制作經(jīng)驗。

小錘敲出的大產(chǎn)業(yè)

母炳林用獨具匠心的技藝,藝術地再現(xiàn)了白族獨特的銀器文化。在他獲獎的上百件作品中,有3件作品被云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1件作品被中國博物館收藏。近年來,他先后應邀參加了法國文化博覽會和美國民俗文化藝術節(jié),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

繼承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也離不開繼承。在繼承傳統(tǒng)民族手工藝的同時,母炳林不斷致力于開發(fā)新的民族工藝品。他根據(jù)《三國演義》題材制作了長約30厘米的純銀18般兵器,長約40厘米的武士鎧甲遠銷國外,堪稱一絕的工藝和造型,引起了業(yè)內(nèi)人士的關注。2004年,他用紫銅純手工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銀都水鄉(xiāng)”新華村打制了寬度12.8米,高8.6米,厚0.8米,耗銅26.8噸的白族傳統(tǒng)銅照壁和2.2米高,直徑2.6米的大型圓雕火鍋,這兩件工藝品在體量、精美程度、材質(zhì)等方面均屬國內(nèi)首創(chuàng)。

“制作時,很多藝人都認為我瘋了,他們認為這樣的手工藝術品是無法完成的。”母炳林感嘆地和我說。

“你為傳統(tǒng)工藝品注入了新的活力?!蔽乙哺袊@地說。

習慣動腦子的母炳林,總是喜歡創(chuàng)造不一樣的東西。在生活和實踐中,他總是一刻不停地探索琢磨藝術品的造型、紋飾、工藝。從藝至今,母炳林總是在不斷創(chuàng)新,他開發(fā)了許多銀酒具、茶具、餐具、佛事用品等產(chǎn)品,為民族民間金銀銅工藝行業(yè)和文化產(chǎn)業(y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2009年11月,他的作品《純銀鎏金銀壺》在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2009“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2011年3月,他的作品《足銀手工酥油茶壺》又在第46屆全國工藝品、旅游紀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會上獲得2011年“金鳳凰”創(chuàng)新產(chǎn)品設計大獎賽金獎,創(chuàng)造了鶴慶新華村,乃至云南金屬工藝行業(yè)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

“云天起云鶴,大翼飛騰九萬里;石寨開石門,小錘敲過一千年”。這是鶴慶新華村石寨子門樓上的一副對聯(lián)。早在滇西北旅游熱方興未艾之時,新華村的民族手工藝品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市場上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上世紀90年代后,新華村以建設民族旅游村為契機,著眼開發(fā)金、銀、銅器等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尤其是2000年以來,通過建設旅游小鎮(zhèn)、創(chuàng)建國家4A級景區(qū),大力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構,引導和鼓勵群眾開展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加工制作,成功地將資源優(yōu)勢轉換成了經(jīng)濟優(yōu)勢。

眾所周知,早在滇西北旅游熱興起之前,新華村的民族手工藝品就以其獨特藝術魅力在市場上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上世紀90年代以后,新華村以建設民族旅游村為契機,著眼開發(fā)金、銀、銅器等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2000年以來,通過積極建設旅游小鎮(zhèn)、創(chuàng)建國家4A級景區(qū),大力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構,引導和鼓勵村民們開展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加工制作,將資源優(yōu)勢轉換為經(jīng)濟優(yōu)勢,新華村的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達到了有加工、有銷售、有展示、有效益、有形象、有名氣的“六有”目標。2001年,新華村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中國民俗文化村”,民族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成為了新華村最好的一張名片。

小錘敲出大產(chǎn)業(yè)。近年來,通過一大批民族民間手工藝者和一代又一代手工藝人的共同努力,新華村形成了“一村一業(yè)、一戶一品、前店后坊”、產(chǎn)供銷一條龍的經(jīng)營新模式,家家戶戶都能生產(chǎn)一兩個品種,而且產(chǎn)品互不重復,每件產(chǎn)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制作工藝和設備,制作工藝也通過許多大師名匠的言傳身教得到了提高,風格多樣,制作精湛的民族生活用品正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一個以新華村為中心、覆蓋全國各地的銀飾品網(wǎng)絡已經(jīng)初步形成,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新華村一地,就有400多人長期在外從事銀飾品加工、銷售。

“李老師,你信不信?可以說只要有旅游商品銷售的地方就有鶴慶新華村的銀器……”母炳林一臉自豪地對我說。

“這個我相信,我也聽說過這種說法?!蔽艺f的是心里話。

“現(xiàn)在村里不少年輕人都不愿意認真學手藝了,如果這樣持續(xù)下去,銀都文化將如何傳承?”母炳林告訴我,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他也產(chǎn)生了新的困惑。

“受經(jīng)濟利益的驅使,有些人隨便學一下,甚至連基礎手藝都沒有學好,就跑到全國各地開店了。工藝品用機器大批量生產(chǎn),就缺少了手工打造的靈動。”在母炳林眼里,每件作品,都是生活印記的升華,要細細打磨。

母炳林認為,純手工做的銀器,有獨特的紋理和韌性,那些復雜、靈活的圖案,用機械是做不出來的。雖然有些工序可以用機器代替,但不能徹底放棄手工。

在交談中,母炳林好幾次和我提起自己多年來拜師學藝的艱難,他結合近年來傳統(tǒng)手工藝難以發(fā)揚光大的困境,希望找到那些真心實意肯吃苦、肯認真學的人,將手藝傳承給他們。

“目前藝術院校的學生,有些很喜歡藝術,但苦于沒有較好的實踐平臺,所學的很多東西實用性不強,造成就業(yè)難。”母炳林說,目前他正在計劃籌建投資2000多萬元的“鶴慶手工藝文化傳承園”,想為藝術院校真正喜歡藝術、愿意學手藝的人搭建良好的學習實踐平臺。傳承園建好后,母炳林打算從全國各地藝術院校的鍛造專業(yè)中篩選學生來學習,在大一時就讓他們邊學習邊實踐,這樣,畢業(yè)后就能真正把手藝學到手。我聽了,也不禁為母炳林這個大膽的計劃感到吃驚。

早在一千年多前,新華村的銀匠們就沿著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西進北上,在東南亞、西域、藏文化區(qū)、漢文化區(qū)留下了自己的身影,鶴慶新華的銀器也隨著銀匠們的腳步蜚聲國內(nèi)外。今天,寸發(fā)標研制的九龍壺、九龍火鍋、九龍桶等一系列銀制產(chǎn)品,已經(jīng)銷售到美洲、東南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而在新華村委會南邑村,當?shù)匦∮忻麣獾牡诎舜~浮雕手工藝人洪衛(wèi),近年來,則重新定位,從祖?zhèn)鞯你y飾品加工改行制作大件的銅浮雕。大到關羽、張飛、四大金剛等栩栩如生的人物銅浮雕。他認為新華村加工銀飾的人家多如牛毛,競爭比較激烈。而現(xiàn)在很多寺廟和家庭都很喜歡使用手工藝水平較高的牌匾、門神等銅浮雕來裝飾門面和建筑物,他靠制作這些大件產(chǎn)品取勝,一年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

“其實,從明代開始,我們鶴慶許多‘走夷方的銀匠就已經(jīng)開始在新華村建作坊了。一句話,就是利用茶馬古道之便,借幫馬之手,讓新華銀器走遍天下……”母炳林站起身來,給我倒了一杯茶,對我說道。

“哦,原來是這樣。如果沒有那些‘走夷方銀匠和茶馬古道,新華村的銀器也不可能有那么長的歷史,同樣也就不會有現(xiàn)在這么大的名氣。”我肯定地說。

“是的,這一點我同意?!蹦副滞馕业目捶?。

我想,走過千年傳承之路的新華村,之所以能在一大批沉淀了千年技藝的工藝美術大師的傳承下,把新時代的新華銀器散到四面八方,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夠在傳承中不忘創(chuàng)新,以市場需求為標準,依托古老的手工技藝,不斷擴展自己的大市場,這也是鶴慶新華銀器傳遞給人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據(jù)《鶴慶縣志》記載,新華村的人們在500年前就開始加工民族首飾工藝品。那時的新華藝人,外出做活都會挑著一個挑子出門,挑子的一頭是一只手拉風箱,另一頭是一只竹編籃子,里面裝有幾把小錘、小鏨子、火烙鐵等簡單的工具和行李。他們走一路,干一路,哪里有活做,就在哪里落腳。只要有活做,他們可以隨地放置風箱,在風箱旁挖一個小坑,就地砌成一個小火爐,用來熔煉銅、鐵乃至金銀材料,以加工成各種用具、首飾和其它飾物。當?shù)厝朔Q他們?yōu)椤靶t匠”,外省則稱他們?yōu)椤把ㄣy匠”。他們不論男女老少,以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為主進行制作,在簡單的木墩上,打制工匠用小手錘、小鑿子等工具,就能憑著熟練的技巧、精湛的工藝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民族用品。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新華村的民間工藝師們不滿足于先輩留下的銀銅器加工工藝,而是不斷創(chuàng)新。他們周游全國各地,根據(jù)各地顧客的不同需要,精細加工,使產(chǎn)品日新月異。他們用精湛的工藝一錘一鏨的手工制作精美工藝品。主要品種有:純銀的九龍壺、九龍杯、十八般兵器、盔甲、凈水壺、碗、勺、筷子、酒壺酒杯、耳環(huán)、手鐲、戒指、項鏈、胸佩、腰帶、嗩吶,蒙藏民族用的長號、藏刀。銅制品有:擂缽、水瓢、飯勺、盆、鑼鍋、大鍋、凈水碗、燭臺、鈴鐺、酒具等近百類上千種產(chǎn)品。工藝品的質(zhì)地(或金或銀或銅),依市場而定,價格根據(jù)用料和大小,三四元至上萬元不等。這里的銀器,大多選用含量達99%以上的純銀,而且工藝相當精美。一個拇指指甲蓋大小的銀算盤,每一顆針頭大的算盤珠子都能撥動。這里的手工藝品,有大到近10米的銅像,小到毛豆大的銀拖鞋,無不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這種格局的雛形始于明代,制作民間手工藝品,世代相襲。目前已形成了家家搞加工,戶戶辦工廠,一戶一品,一戶一業(yè)的生產(chǎn)格局。全村從事手工業(yè)工藝品加工的有近900戶,約占總戶數(shù)的90%;從業(yè)人員近1500人,占全村總勞力的60%。

近年來,新華村銀器已經(jīng)形成了一村一業(yè)、一戶一品的新格局。在新華村許許多多的手工作坊里,絕對找不到雕紋完全一樣的東西。發(fā)展至今的新華銀器,分工不斷細化,每家每戶所做的產(chǎn)品也不盡相同?;驅iT做銀碗、銀筷,或專門做手鐲、掛件,抑或是做藏區(qū)酥油燈等等。一家一個小作坊,一家一個品種,互不重復。

在夏日的雨絲中,我走過新華村的小巷,耳邊傳來一陣陣叮叮當當?shù)蔫F錘敲打聲,這種只有在新華村才能聽到的聲音是如此的動聽,她宛如一串美麗的音符散落在歷史的深處,激起我心中久遠的一片漣漪,我知道這便是來自內(nèi)心深處的所謂鄉(xiāng)愁……

旅游文化的傳遞者

新華村使銀器出了名,銀器又使新華村出了名。新華銀器的發(fā)展,帶動了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這讓許多人感到不解,新華銀器為何會有如此神奇的魅力?

說到新華銀器,還得從地域和地域文化說起。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漢文化、藏文化及東南亞各國的文化,在位于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云南大理交匯碰撞后,融入了當?shù)氐陌鬃逦幕?,這些文化經(jīng)過日積月累的融合,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符號,鐫刻到了看得見的銀器紋理肌膚之中。

難道不是嗎?在新華村,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很多銀器工藝者都會到藏區(qū)住上兩三年,僅在西藏拉薩一地,就有來自鶴慶新華的200多人聚集在太陽島上做銀器。

可以說,藏區(qū)聚集了新華銀器手藝人心中的不變的希望,母炳林也不例外。

說到這種現(xiàn)象,母炳林對我說:“說白了,就是因為藏民族鐘愛銀器,那里有廣闊的市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藏民族對藝術精益求精,任何一個銀器手藝人,只要他能夠真心實意去體驗藏民族那種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就一定會對銀器工藝者的手藝有極大的提高?!苯?jīng)母炳林這么一說,我總算解開了在心里長期困擾著的疑惑。

我回答他說:“是的。銀器工藝如果能夠結合藏區(qū)文化,手藝就會更加精細。這一點從出自藏族同胞之手的唐卡中就看得出來?!?/p>

母炳林告訴我,凡是從事手工藝品制作的人,都必須要做到心靜如水,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要有耐性,能夠“拿起錘子一蹲,就是一整天”。當然,隨著工藝的改進和技術的進步,有些工藝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必要像過去上一輩人那樣消耗很多勞力和時間了。比如,過去用小錘打一片16K紙大小的銀片,就需要一整天的時間,而現(xiàn)在有了壓銀片機、絞銀絲機,一個加工廠一天就可以生產(chǎn)10噸左右的半成品,不僅可以供應整個新華村所有藝人所需的半成品,還可以向外界提供大量的半成品。

“變化太大了,真的……在過去不敢想象?!闭f到新華村近百年來的發(fā)展和變化。母炳林感慨萬千。

“是啊。我們應該承認,所有的變化都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的好政策?!蔽乙哺锌鼗卮?。

在鶴慶縣城西北角鳳凰山下,距縣城4公里的新華村,古稱石寨村,石寨子,含北翼、南翼和綱常河3個自然村,面積16平方公里,1961年改稱新華村,寓新生榮華之意。新華村距大理130公里,距麗江古城38公里。村里水資源豐富,有多個泉眼,村邊有黑龍?zhí)逗托亲育執(zhí)?,另有仕莊龍?zhí)端智魅氡币泶?,清水河從村中自西向東流入漾弓江。每年冬天,成千上萬的灰鶴、黃鴨、白鷺等50多種珍稀候鳥飛到村東南的草海濕地,在蘆葦叢中越冬。

新華村有一千多戶人家,5700人,白族人口占98.5%,是一個典型的白族聚居村寨。歷史上的新華村是茶馬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至今還保存著石城墻和石寨古遺跡。

30多年來,如果不是手工藝品的迅速發(fā)展帶動了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很難想象這個耕地面積只有3千來畝,種植水稻、玉米、蠶豆、小麥和大麥等傳統(tǒng)農(nóng)作物的新華村會發(fā)生如此讓人吃驚的變化。如今,得益于民族工藝品制作和旅游業(yè)發(fā)展的新華村,農(nóng)業(yè)收入僅占全村經(jīng)濟收入的10%。

“經(jīng)濟增長的含義意味著收入的增加”。為了獲得收入,獲得更多的收入來源。新華村的白族銀匠們想方設法提高生產(chǎn)效率,特別是氣泵、拋光機、壓銀片機、絞銀絲機等銀器加工機械的使用和加工工藝的改進,使勞動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使新華銀器也隨著市場的需求開始了轉型。

經(jīng)過多年的市場磨合,一些與市場發(fā)展相脫節(jié)的作坊被逐步淘汰,和母炳林一樣,近年來,新華村的許多人都在根據(jù)旅游市場對銀器的需求以及新華村的旅游區(qū)位,根據(jù)市場確定產(chǎn)品,使自己的產(chǎn)品朝著純手工旅游產(chǎn)品的方向發(fā)展。

1998年,新華村全村加工民族旅游工藝品的收入首次接近1億。手工業(yè)的迅速發(fā)展使得新華村成為鶴慶縣第一個州級小康示范村和省級文明示范村。2008年,新華村加工收入達到5.6億元,利潤達到1億元。而2015年,全村加工收入超過了10億元,這個小小的村子再一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現(xiàn)在的匠人們,已經(jīng)告別了過去我們這一代人風餐露宿的日子。新華村的產(chǎn)品走向了世界各地……”說到這里,母炳林滿臉都是興奮的表情。

經(jīng)過發(fā)展,新華村已經(jīng)有200多家商鋪,但卻各有特色,牌子也不一樣。2003年,隨著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目光被吸引到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后,鶴慶涌現(xiàn)出了寸發(fā)標、洪興貴、母炳林、董中豪、寸家法和董中才等一大批能工巧匠,他們中,有的已經(jīng)成了國際工藝大師和國家級、省級工藝大師。

2011年3月,母炳林被云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2012年3月,母炳林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授予“高級工藝美術師”,并特聘為理事。

從“走夷方”學藝到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從昔日走村串寨的“小爐匠”成長為今天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云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作為鶴慶縣新華村銀匠杰出代表之一的母炳林走過了30多年不平凡的人生歷程。他的人生之路,不就是許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成才之路的縮影嗎?

2005年,占地上萬平方米的“云南銀器博物館”在新華石寨子開館。博物館由大型紫銅門、小橋流水庭院、半開放式展廳和封閉式展廳構成,擁有重達逾半噸的世界上最大的紫銅工藝火鍋和記載新華歷史的精美銅像群,氣勢磅礴。它是由盛興集團投資4000多萬創(chuàng)辦的中國第一家銀器專業(yè)博物館,館內(nèi)陳列了從唐朝到近代的2000多件銀器,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宗教用品、配飾等幾大類別,博物館的建成圓了幾代民族傳承人的世紀夢想,讓許多像母炳林一樣,祖祖輩輩從事銀器加工制作的傳承者們感到無比自豪。

“李老師,你信不信,如果沒有民族文化的依托,再精美的工藝品也是冰冷的、沒有生命的?!痹陔x開新華村時,母炳林看著我,有點動情地對我說。

“是啊,生活不僅有鍋碗瓢盆,還有詩和遠方……”當母炳林隨口說出這句充滿詩意的話時,我心里瞬間有了一絲激動,也用一句充滿詩意的話來回應他。

編輯手記:

從“走夷方”學藝到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從昔日走村串寨的“小爐匠”成長為今天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在《母炳林的工藝世界》中,李樹華向我們講述了鶴慶新華村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母炳林30年來走過的不平凡的人生歷程,透過他的故事,折射出新華村多年來民族工藝制作和旅游業(yè)迅速發(fā)展的歷程,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為依托,大膽探索創(chuàng)新,成就了母炳林和他的工藝世界,讓傳統(tǒng)的手工藝術走得更遠更精彩。

猜你喜歡
鶴慶銀器手藝
大理鶴慶均華光伏電站(水井場址)項目介紹
手藝
俄羅斯銀器有多少種裝飾手法
最貴的不是手藝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2
《尋找手藝》讓“手藝”文化走紅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48
《鶴慶藝文志校注》前言
鶴慶古城考
老銀器漫談—小議地域特色之徽州老銀器
明清時期鶴慶科舉史研究
學理論·下(2016年4期)2016-05-14 11:33:13
六種收藏方法讓你的銀器升值
永泰县| 同心县| 洪洞县| 铁岭市| 高阳县| 阳东县| 白城市| 华池县| 廉江市| 贵德县| 黑龙江省| 汝州市| 江北区| 青铜峡市| 望江县| 南漳县| 定日县| 寿阳县| 商丘市| 元朗区| 贞丰县| 揭西县| 郴州市| 崇仁县| 盐城市| 吉木萨尔县| 隆尧县| 广汉市| 平潭县| 屏东市| 巨野县| 福海县| 神池县| 莱州市| 洛扎县| 元谋县| 黄浦区| 铜陵市| 苍溪县| 四会市| 广丰县|